唐宋文学浅析

唐宋文学浅析

湖南省双峰县蛇形山镇中心学校湖南双峰417716

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高峰,宋诗继承了唐诗,又发展了唐诗,并且在宋代新的历史背景下呈现了自己的特色,有别于唐诗。关于宋诗的特点,南宋严羽就曾提到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我将从宋诗的题材与艺术手法上来加以分析。

一、从诗歌的题材来看

宋诗的内容十分丰富,题材领域极大地开拓,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政治斗争、民族矛盾、阶级剥削这类重大的严肃的题材,还是日常生活、饮食起居这类一般的有人甚至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的题材,以及农业生产领域诸如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良、土地的开垦、插秧打场等四季农活,都在宋诗中留有生动的记录。我将主要从诗的日常生活化和诗的哲理化上来看。

1.诗的日常生活化。

宋诗在题材方面较成功的开拓,便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写咏茶之诗。

以苏轼的《汲江煎茶》为例: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诗中描写了作者月夜江边汲水煎茶的生活细节,具体地反映了被贬远方的寂寞心情。这首诗的特点是描写细腻生动,从汲水、舀水、煮茶、斟茶、喝茶到听更,全部过程仔仔细细、绘影绘声。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诗人被贬后寂寞无聊的心理很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宋诗的题材扩大,将日常看来平淡无奇的生活情景用平易浅近的语言形式表现得很有诗意、很有美感。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但缺乏唐诗那种源于浪漫精神的奇情壮彩。

2.诗的哲理化。

宋人以哲人之目光看事物,常能捕捉到那些能够表现某种哲理的“对应物”。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小值》),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等。

(1)通过某种景物的描写,阐发某种哲理,托物寓理或寓理于景。

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通过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的感觉,将游庐山所得观感与哲理性的认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用形象化的语言高度概括地描绘出自己游庐山的总印象。诗人描写景物时巧妙地表达出道理: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所获得的印象各不相同;局中人常常看不清事物的全貌和真相,就是由于受到认识条件限制的缘故。

(2)借助生活中的情景,生发出对事物的见解。

如苏轼的《已外浮名更外身》:

已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

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

该诗通过站在不同地点观看雷电的感受不同,表明了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同的道理,同时也暗含了一种泰然的处世之道。一个人能够将性命、名利置之度外,就会把一般人感到恐惧的事物等闲视之了。

(3)用形象的议论来说理。

苏轼的《琴诗》就是一例: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人用了两个设问句说明事物是互相依存的,即如琴与琴师的关系一样,如果只有好的琴师而无好的琴,妙音也不会出来。只有两者皆善,即既有好的琴又有琴师的高超弹技,才能弹奏出动听的曲调。不仅音乐如此,任何事业要取得成功,都是主客观统一的结果。

宋朝“以道为文”的价值观使得宋诗中议论说理的成分加强,适度的议论说理让哲理诗获得了成功;但是有很多宋诗中过多的议论,削弱了诗歌的抒情功能,诗歌缺少了一定的美感。

二、从艺术手法上看

宋诗比唐诗更加纯熟,更讲究技巧、法度、格律、修辞、句法、使事用典、对偶用韵。宋诗人对语言的运用和锤炼更认真、更自觉。黄庭坚与江西诗人“点铁成金”,“去陈反俗”,刻意创新。在修辞方面,苏轼对比喻的运用,杨万里的拟人手法,都标志着宋诗人的努力和成绩。黄庭坚的拗律及更多诗人更普遍的仿效也成了风气。

以下主要举例说明使事用典。

首先,以黄庭坚的《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为例,

爱酒醉魂在,能言机事疏。

平生几两屐,身后五车书。

物色看王会,勋劳在石渠。

拔毛能济世,端为谢杨朱。

此诗吟咏毛笔,以用典精微、善于点化而著称。全诗以赋的手法铺排典故,所用之典分别取自唐裴炎的《猩猩铭序》、《礼记·曲礼上》、《易·系辞上》、《晋书·阮孚传》、《庄子·天下》、《唐书·黠戛斯传》、班固的《西都赋》、《列子·杨朱篇》等,具有博赡、密集、冷僻的特点。

当然,宋诗使用典故时,一般不是着眼于典故的惯常意义,而是能够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以平熟之典表达出不同寻常的新意,收到出人意表的效果。

比如《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盖退之戏效孟郊》之“枯松倒涧壑,波涛所舂撞。万牛挽不前,公乃独力扛”中,“枯松”来源于李白的《蜀道难》:“枯松倒挂倚绝壁”;“波涛”来源于韩愈诗“波涛舂撞禹穴幽”;“万牛”引于杜甫《古柏行》:“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皆有源可寻,而其境界则是全新的。

不可否认,宋人“以才学为诗”,喜欢用典,求新求变,提高了诗歌的技巧,但极容易让诗流于形式,况且能在这方面做到令人叫绝的也仅限于几位重要作家,甚至黄庭坚等不免露出生涩拗拙的毛病。

三、总结

关于宋诗的特点,一般会将宋诗同唐诗相比较。《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谈艺录·诗分唐宋》中提到:“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其平淡瘦劲与思理最终让宋诗在诗歌史上成为一种典范。

标签:;  ;  ;  

唐宋文学浅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