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吸油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丙烯酰胺,真空,藕片,食性,氢氧化铝,膜技术,电导率。
吸油率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稳[1](2017)在《高吸油率吸油凝胶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现代工业发展以来,各种油品和有机溶剂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油品和有机溶剂的泄漏问题也日益严重,这些事故对环境和人类生活都带来了极大威胁,因此,制备一种可以吸收非极性油品和溶剂的材料显得非常迫切。本文从改变交联聚合物吸油凝胶的结构入手,探索了使用低聚大分子、纳米改性粘土(mMMT)、纳米改性介孔硅(MMS)作为交联剂合成高吸油凝胶并进行了合成条件的优化,最后,在采用MMS作为交联剂的基础上,增加离子液体作为第二种单体合成了聚电解质高吸油凝胶。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仪(TG)等分析手段对合成的mMMT、MMS和高吸油凝胶进行了表征并对高吸油凝胶在不同溶剂中的吸收性能进行了测试。采用聚乙二醇二异丁烯酸酯(EDAC)为交联剂合成了EDAC/聚丙烯酸丁酯高吸油凝胶,考察了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溶剂的种类与用量以及EDAC链长对合成的高吸油凝胶的吸收性能的影响,采用IR、TG和SEM对高吸油凝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甲苯作溶剂,用量为单体量的40wt%,EDAC用量为0.5mol%、引发剂用量为1.5wt%时,高吸油凝胶的吸油性能达到最好;对四氯化碳、甲苯、石油醚和乙醇的饱和吸收率分别为26.0g/g、22.7g/g、12.5g/g、8.6g/g,吸收饱和时间约为600min左右。使用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叁甲基氯化铵(DMC)为改性剂对纳米粘土进行改性,使之带有可发生聚合的C=C并作为交联剂合成了mMMT/聚丙烯酸丁酯复合材料吸油凝胶并进行了合成条件的优化和结构的表征,结果表明:当MMT的使用量为2wt%、AIBN的使用量为1.5wt%时合成的复合材料吸油凝胶性能最佳,对四种有机溶剂的饱和吸收率分别为42.8g/g、36.5g/g、18.9g/g、12.4g/g吸收饱和时间约为400min左右。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作为硅源合成了介孔硅,采用硅氧偶联剂KH570对合成的介孔硅进行表面改性,键接带有可聚合的双键的有机分子链,从而作为交联剂合成了MMS/聚丙烯酸丁酯复合材料吸油凝胶并进行了条件的优化和表征,结果表明:当MMS用量为1wt%、AIBN的用量为1.5wt%,于70℃下反应12h得到的高吸油凝胶性能最好,对四种有机溶剂的饱和吸收率分别为52.3g/g、46.3g/g、26.7g/g、18.2g/g,饱和吸收时间约为300min左右。-在MMS/聚丙烯酸丁酯复合材料吸油凝胶的合成基础上,引入离子液体作为第二种单体合成了含离子液体聚丙烯酸酯吸油凝胶,考察了交联剂用量、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对吸油凝胶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第二种单体[VBIM]NTf_2、交联剂MMS、引发剂AIBN用量分别为0.9wt%、1.5wt%,单体1(BA):单体2(离子液体)的比例为95:5,于70℃下反应12h时,合成的吸油凝胶的吸收性能达到最佳,对四种有机溶剂的吸收率分别为64.4g/g、60.5g/g、42.5g/g和35.8g/g,吸收饱和时间缩短为150min左右。(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7-05-01)
张洪微,崔素萍,唐彦君,曲颖[2](2016)在《2种前处理方法对多孔淀粉吸油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制备高吸油率的马铃薯多孔淀粉,分别采用超声波和加热预处理辅助酶法处理马铃薯淀粉,研究超声波条件与加热预处理条件对多孔淀粉吸油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法最佳条件为超声时间30 min、超声功率600 W、酶解温度55℃、pH 6.5、酶用量1.5%,所得多孔淀粉的吸油率为71.34%;加热预处理最佳反应条件为淀粉乳质量浓度30 g/100 mL,加热温度50℃,加热时间为15 min,过筛细度80目,酶解条件同超声波法,制备的多孔淀粉吸油率为69.05%。因此,两种前处理方法都可用于制备多孔淀粉,但超声波辅助酶法优于加热预处理辅助酶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李佳文,崔慧,刘建文,张博禹[3](2016)在《橘皮膳食纤维可食性膜控制煎炸薯条吸油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采用磷酸缓冲液酸解橘皮法,提取橘皮中的水溶性膳食纤维,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提取橘皮水溶性膳食纤维的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再利用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到提取橘皮水溶性膳食纤维最优条件为:磷酸缓冲液浓度0.09 mol/L,水浴温度87℃,水浴时间77.00 min,固液比为1∶20。利用该实验提取的SDF将煎炸前的薯条以涂抹方式涂膜,使用甘油增塑剂增加SDF膜的机械强度,由单因素试验得到各变量的变化折线图,再以煎炸薯条吸油率为判定条件做出对应响应面,得到涂膜的最佳条件是:SDF膜浓度3.50%,甘油浓度0.70%,煎炸时间4.75 min,烘干时间11.00 min,烘干温度145℃,同时测得最优条件下吸油率由未涂膜的43.87%降低到21.52%。(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期刊2016年03期)
徐征宇,程涣超,遇心如,李光范[4](2015)在《不同吸油率油浸纸板介电特性及电导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换流变压器主绝缘存在不同吸油率油浸纸板混用的问题,推导吸油率与油浸纸板介电常数εr的数学关系,试验测量不同吸油率条件下油浸纸板的介电常数,仿真分析吸油率对油纸绝缘电场分布的影响,最后试验研究电压、温度、吸油率对油浸纸板电导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介电常数试验结果与推导的数学关系吻合较好;吸油率的变化会使交流电场分布更加不均;直流电场作用下,电压、温度、吸油率的增加均导致油浸纸板电导电流增大。(本文来源于《电机与控制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盛美香,尤婷婷,柳佳齐,姜燕[5](2015)在《油炸涂膜薯片的吸油率和丙烯酰胺含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不同浓度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膜液、大豆分离蛋白(SPI)膜液和壳聚糖膜液分别涂覆于薯片表面,高温油炸后,以薯片的吸油率和含水量为评价指标,确定3种膜液的最宜浓度,并对比了3种膜液最佳浓度下油炸薯片的丙烯酰胺含量、色泽值及感官品质。在CMC、SPI和壳聚糖膜液浓度分别为1.5%、8%和1.5%时,与未涂膜薯片对比,油炸涂膜薯片的吸油率分别下降17.73%、22.94%和7.58%,丙烯酰胺含量分别下降21.5%、42.9%和53.3%。结果表明,SPI涂膜可更大程度降低油炸薯片的吸油率,而壳聚糖涂膜可显着减少其丙烯酰胺含量,并具有较好的感官品质。(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5年17期)
朱瑶迪,邹小波,赵杰文,石吉勇,郭亚宁[6](2015)在《油炸方式对油炸藕片吸油率与微观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油炸藕片为研究对象,使用荧光探针-尼罗红将油染色,然后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比较真空和常压2种不同油炸方式对藕片微观结构的影响,并比较在相同预处理条件下2种油炸方式的吸油率。结果表明,在ΔT=60℃时,真空吸油率比常压油炸降低了约30%。在微观结构方面,真空油炸能够很好地保存细胞的完整性,破碎细胞较少,阻碍油脂的进入,而常压油炸后细胞破碎严重,吸油率相对较高。在样本表面,真空油炸仅有1/3的细胞被油覆盖,而常压油炸约有2/3的区域被覆盖,尤其是油炸焦皮内部第一层细胞的油分布情况更能反映不同油炸方式微观结构的差异性。在样本内部,真空油炸的油分布在细胞间隙,完整细胞中少油或无油存在,而常压油炸,由于油炸温度高,使得细胞失水快,细胞破碎,油炸后细胞间隙和细胞中充满了油。综上所述,真空油炸能够减少油吸收,并保持油炸样本细胞的完整性,为深入研究油炸食品微观结构的变化,减少油吸收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冯晓明,杜善国,刘勇[7](2013)在《降低微粉氢氧化铝吸油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吸油率是检测氢氧化铝粉料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微粉氢氧化铝产品中附聚体大颗粒的存在,影响产品的粒度分布和吸油率值。本文通过对微粉氢氧化铝进行加压和强化打散,以减少粉料中附聚体的数量,改善粒度分布,降低吸油率。(本文来源于《2013年全国阻燃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3-05-12)
于成丹,田鹏,宋辉[8](2012)在《影响聚氯乙烯吸油率因素的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SG-3型悬浮树脂生产过程中,影响树脂颗粒特性的因素,讨论了在生产条件稳定情况下,分散剂体系对树脂特性的影响,通过实验证明叁元复合分散体系中调节不同的分散剂用量和配比,可得到吸油率适中、质量稳定的聚氯乙烯树脂。(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2年12期)
何定兵,徐斐,华泽钊,宋晓燕[9](2012)在《降低油炸土豆制品吸油率方法与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有效的降低油炸制品含油率的方法与理论,该文以油炸土豆条为对象,考查了深层油炸过程和冷却过程的吸油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油炸制品吸油过程主要是发生在冷却早期阶段。分别比较不同真空条件下物料起始吸油时间以及20~45s过程Patm-Pv值大小,进一步发现延滞物料壳层开始吸油时间以及降低壳层内、外压差值的大小,均能够促进物料表面浮着油滴落,实现降低油炸制品含油量的目的。当冷却环境压强为80kPa时,所得总吸油率最小为13.6%,该研究可为油炸食品工业探索降低含油率加工工艺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陆一敏,张迪[10](2011)在《微波改性大豆分离蛋白涂膜对油炸薯条吸油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分离蛋白涂膜在油炸过程中能减少食品组织中的水分散出,又能阻止油脂渗入食品。研究了微波改性大豆分离蛋白对油炸薯条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适当的改性条件可降低薯条的吸油率。(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11年09期)
吸油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制备高吸油率的马铃薯多孔淀粉,分别采用超声波和加热预处理辅助酶法处理马铃薯淀粉,研究超声波条件与加热预处理条件对多孔淀粉吸油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法最佳条件为超声时间30 min、超声功率600 W、酶解温度55℃、pH 6.5、酶用量1.5%,所得多孔淀粉的吸油率为71.34%;加热预处理最佳反应条件为淀粉乳质量浓度30 g/100 mL,加热温度50℃,加热时间为15 min,过筛细度80目,酶解条件同超声波法,制备的多孔淀粉吸油率为69.05%。因此,两种前处理方法都可用于制备多孔淀粉,但超声波辅助酶法优于加热预处理辅助酶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吸油率论文参考文献
[1].王雪稳.高吸油率吸油凝胶的制备[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
[2].张洪微,崔素萍,唐彦君,曲颖.2种前处理方法对多孔淀粉吸油率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16
[3].李佳文,崔慧,刘建文,张博禹.橘皮膳食纤维可食性膜控制煎炸薯条吸油率的研究[J].现代食品.2016
[4].徐征宇,程涣超,遇心如,李光范.不同吸油率油浸纸板介电特性及电导特性研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5
[5].盛美香,尤婷婷,柳佳齐,姜燕.油炸涂膜薯片的吸油率和丙烯酰胺含量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5
[6].朱瑶迪,邹小波,赵杰文,石吉勇,郭亚宁.油炸方式对油炸藕片吸油率与微观结构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5
[7].冯晓明,杜善国,刘勇.降低微粉氢氧化铝吸油率的研究[C].2013年全国阻燃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2013
[8].于成丹,田鹏,宋辉.影响聚氯乙烯吸油率因素的验证[J].山东化工.2012
[9].何定兵,徐斐,华泽钊,宋晓燕.降低油炸土豆制品吸油率方法与机理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2
[10].陆一敏,张迪.微波改性大豆分离蛋白涂膜对油炸薯条吸油率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