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身份论文-亨利·高,陈俊安

中国国家身份论文-亨利·高,陈俊安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国家身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特朗普,世界贸易组织,莫里森,贸易战,乌拉圭回合谈判,澳大利亚总理,美中,万国邮政联盟,国有权,网站

中国国家身份论文文献综述

亨利·高,陈俊安[1](2019)在《澳媒:中国未利用发展中国家身份获利》一文中研究指出澳大利亚“对话”网站10月7日文章,原题:打破误区,发展中国家地位并未使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WTO)获取实惠 7月,特朗普总统点燃了美中贸易战新战线。他发推特称,一些“富裕国家”冒充发展中国家以获取特殊待遇。他指示美国贸易代表“使用一切可能的手段确保(W(本文来源于《环球时报》期刊2019-10-08)

何银[2](2019)在《中国的维和外交:基于国家身份视角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国家发展及其间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的变迁,促使中国的国家身份发生了3次演变:1949年到改革开放以前是游离于西方主导的国际社会之外的革命型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到2012年是逐渐回归国际社会的融入者;2013年以来,中国开始在国际制度体系中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基于国家身份的分析为观察中国维和外交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中国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国家身份对应的是不同的国家利益,以及不同的维和外交行为。当前,已经成为"引领者"的中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贡献超越了政治和物质层面,开始成为一名规范供应者。一些国内和国际因素制约了中国有效地在维和事务中发挥"引领"作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维和外交需要认真应对的挑战。中国需要对自身的能力、利益诉求和国际形势有正确的判断,在发挥引领作用时科学决策、量力而行,避免行为冒进和资源浪费。(本文来源于《西亚非洲》期刊2019年04期)

郭璇[3](2019)在《G20框架下中国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实践话语与国家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提出全球治理中国话语分析框架,包括整体理念话语和参与实践话语两个维度,通过对G20框架下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实践的过程梳理,以参与实践话语和国家身份建构模型作为理论研究框架,以中方关于G20的讲话为样本,分析参与实践话语如何建构起中国全球治理积极参与者这一国家身份。(本文来源于《国际传播》期刊2019年04期)

杨婧元[4](2019)在《中国媒体“一带一路”新闻报道语篇态度资源和国家身份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13年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其相关新闻报道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媒体的相关报道是中国对外宣传国家身份、展示国家形象的一种有效途径。新闻语篇中语言资源的选择与使用决定了国家身份的建构。“一带一路”新闻语篇中语言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批评视角下语言、权力、意识形态叁者关系的分析,而从非批评的角度探讨新闻语篇中语言与国家身份的关系的研究还比较鲜见。基于此,本文以态度资源为切入点,结合建构主义的身份理论对中国“一带一路”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并探讨语言资源建构了怎样的国家身份。本文基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和马丁的评价理论,探讨态度资源的使用特点和分布情况。同时结合亚历山大·温特建构主义中的国家身份理论进行语篇分析和解读,探讨中国媒体如何通过媒体话语建构不同的国家身份。本文的语料来自英文版一带一路官网、中国日报、新华网的官方网站,选取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12日间30篇“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研究中国媒体如何通过态度资源建构不同的国家身份。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叁个研究问题:第一,功能语言学视角下,中国媒体“一带一路”新闻报道语篇中运用了哪些态度资源?第二,“一带一路”新闻报道语篇态度资源的运用有何分布特点?第叁,中国媒体通过这些语言资源的运用建构了什么样的国家身份?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媒体“一带一路”新闻报道语篇中运用了丰富的态度资源,建构了多重国家身份。情态化、意态化、情感、鉴赏和判断均有出现。第二,从分布特点上,判断资源在“一带一路”新闻报道语篇中所占比重最多,高达30.95%。意态化位居第二,比重为25.11%。鉴赏所占比重为21.21%,位居第叁。情态化和情感资源所占比重较少,分别为7.90%和14.83%。第叁,中国媒体通过态度资源的选择和使用建构了六种国家身份,即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者,国际秩序的坚定维护者,全球发展的积极贡献者,可靠负责的合作者,沿线国家人民的帮助者以及利益与机会的共享者。本文不仅可以丰富情态和态度系统的媒体语篇实证研究,为政治理论视角下的语篇分析提供新的方向,并且对新闻语篇的撰写和隐含意义的理解有一定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关燕梅[5](2019)在《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话语中立场标记语对国家身份建构的顺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家身份的恰当定位与一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竞争力紧密相连。而得体、适宜、理想的国家身份是不同国家之间进行有效对话的基础。国家身份是通过一定的话语策略或话语方式来建构和表达的。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中国需要在国际社会上表明自己的角色与地位,同时通过国家话语去建构合适的国家身份对中国的发展也是一个迫切的要求。作为外交活动的一种重要载体,外交发言是建构国家身份的重要方式。而在发言中,那些表明立场态度的话语被恰当使用时,它们在国家身份的建构中将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根据海兰的立场系统,立场可以被用来表达态度、情感、判断或评论并且立场标记语被认为是语言选择的一种。因此分析中国外交部例行会发言人话语中的立场标记语是探讨国家身份建构的一种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期间外交部发言人话语,总共267场例行会,并自建语料库,所有研究语料均来源于中国外交部官网。研究对象主要为向国内外事务表明中国态度的立场标记语。研究者以Hyland的立场分类模式为理论框架并结合顺应论来分析外交部发言人话语中立场标记语对国家身份建构的情况。本研究主要就以下问题进行探讨:(1)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运用了哪些立场标记语来建构国家身份?(2)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通过立场标记语可以建构哪些国家身份?(3)在顺应不同国家身份的建构中体现的语言特征是什么?(4)在国家身份建构中,社会和文化因素起作用吗?如果有,是如何影响国家身份建构的呢?通过自建语料库,本研究主要利用语料库分析技术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个层面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定量分析主要借助语料库分析技术如高频词、主题词和搭配,以展现外交部发言人话语中对不同立场标记语的选择。定性分析主要通过语料库索引行分析和顺应论来分析和解读国家身份的建构类型、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表明:(1)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主要运用了模糊标记语、确定表达语、态度标记语以及自我提及语4类立场标记语来建构国家身份,其中确定表达语和态度标记语为主要的使用语言方式;(2)通过运用不同的立场标记语,发言人主要建构了世界秩序建构者、和平维护者、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者以及世界共同发展的合作者四种国家身份;(3)为顺应不同国家身份的建构,语言的可变性、功能性和协商性在发言人话语中被发现;(4)在国家身份建构过程中,社会文化因素对国家身份建构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在当今全球化以及中国不断发展强大的进程中,中国的立场态度需要被国际社会深入了解。通过分析和探讨中国外交部新闻发布会话语中立场标记语对中国国家身份的建构情况,本研究旨在为国家话语体系建构及身份建构提供一个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该研究也为我们国家发言人如何合理采取有效的话语方式和策略提供了参考,从而来面对和减少来自国际言论的不利影响,增强国际话语权,塑造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叙良[6](2019)在《国家身份视角下印尼的战略选择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建构主义的国家身份理论,推翻了理性主义关于“国家利益决定国家行为”的刻板认识,指出国家身份作为一种潜在的观念因素在根本上影响国家行为,并对国家身份、国家利益和国家行为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更加合理的解释,从而使国家身份成为研究国家行为和国家战略的重要切入点。印尼是东盟的实际领导者,又是被广泛认可的中等强国,佐科就任后,提出要将印尼打造成海洋强国。区域大国、中等强国与海洋强国一起构成了当前印尼外交中叁种主要的身份认知。印尼的区域大国战略、中等强国战略以及海洋强国战略,也正是基于这叁种身份认知下所做出的必然选择。印尼的国家战略在不同程度上对中国产生了影响。近年来,中国与印尼两国关系稳步向前,尤其是在印尼海洋强国战略与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对接的契机下,两国在海洋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在国际与地区事务中不断加强沟通与合作,印尼积极推动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调解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南海争端。但同时也要看到,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印尼通过与美日等大国加强联系以制衡中国在地区日益提升的影响力。此外,印尼坚决维护其所主张的海洋权益的态度对中国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印尼雄心勃勃的国家战略势必会对中国产生多方面影响,中国应全面把握印尼多重身份认知下的国家战略,妥善处理双边关系中的矛盾,积极拓展两国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为契机,带动两国关系的深度发展。(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26)

雷建锋[7](2019)在《国家身份、现代化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身份是关于国家独特性的表述,在与其他国家的互动中形成和变更,它决定国家根本任务并塑造其对外行为。国家因身份不同而对外行为各异。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是当代中国最根本的国家身份,决定了实现现代化是中国的根本任务。国家身份与现代化共同塑造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性质与品格:独立自主、和平友好、追求道德权威。(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丁心媛,许开轶[8](2019)在《邓小平时代后中国南海海权战略的变迁解析——基于国家身份定位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年来,极少数国家利用中国曾在南海问题上的软弱、迟疑及自顾不暇,趁机大肆侵占和蚕食中国南海海洋领土及权益。少数域外国家更是煽风点火,唯恐南海不乱,企图趁火打劫。邓小平时代至今,随着中国崛起步伐的加快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负责任大国"成为中国的新身份定位,中国外交从韬光养晦转向奋发有为,中国南海海权战略随之发生了变迁。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强势捍卫中国南海的国家利益,筑牢处理南海主权争端"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基础,在加强合作的同时积极维护国家主权,使中国在南海争端问题上逐步占据战略主动地位。(本文来源于《决策与信息》期刊2019年05期)

李莹[9](2019)在《新时期中国国家身份的话语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国际环境风云变幻,中国采用什么话语策略来建构国家身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要立足于全球化视野,以"和"的理念,巧用国际规则,拓展国际我们的话语空间;要科学设置话题议程,采用事件性叙述框架,用真诚的态度,树立中国话语权威;要采用多种话语手段,多种传播渠道,全方位展现中国,追求公平的国际话语新秩序。以此影响其他国家的政治态度,进而建构自己和平的负责任的大国身份。(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19年04期)

陈雅莉[10](2019)在《东盟英文媒体涉“一带一路”报道之舆情与中国国家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海峡时报》《新海峡时报》《雅加达邮报》《曼谷邮报》《马尼拉公报》5家东盟英文媒体涉"一带一路"议题的相关报道进行框架研究和文本分析发现,东盟英文媒体涉"一带一路"报道积极框架的运用比率为72.6%。其中,90.9%(占所有样本比例为66%)的文章通过合作框架、领袖框架等将中国建构为具有"利他性"特征的"世界性公民";在27.4%的负面报道中,75.9%的文章来自欧美通讯社(路透社、法新社等),所涉议题包括部分欧盟国家的质疑(9.8%)、印度的负面言论(4.7%)、东盟国家对中国地缘政治意图的疑虑(4.7%)等。对此,要打造有意义的"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对东盟的传播策略中,最根本的是与东盟国家增进政治互信、强化观念共识、诉诸文化共性,平衡经济全球化与地方利益诉求,积极维护中国"利他性"国家身份假设。(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中国国家身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国家发展及其间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的变迁,促使中国的国家身份发生了3次演变:1949年到改革开放以前是游离于西方主导的国际社会之外的革命型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到2012年是逐渐回归国际社会的融入者;2013年以来,中国开始在国际制度体系中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基于国家身份的分析为观察中国维和外交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中国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国家身份对应的是不同的国家利益,以及不同的维和外交行为。当前,已经成为"引领者"的中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贡献超越了政治和物质层面,开始成为一名规范供应者。一些国内和国际因素制约了中国有效地在维和事务中发挥"引领"作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维和外交需要认真应对的挑战。中国需要对自身的能力、利益诉求和国际形势有正确的判断,在发挥引领作用时科学决策、量力而行,避免行为冒进和资源浪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国家身份论文参考文献

[1].亨利·高,陈俊安.澳媒:中国未利用发展中国家身份获利[N].环球时报.2019

[2].何银.中国的维和外交:基于国家身份视角的分析[J].西亚非洲.2019

[3].郭璇.G20框架下中国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实践话语与国家身份建构[J].国际传播.2019

[4].杨婧元.中国媒体“一带一路”新闻报道语篇态度资源和国家身份建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5].关燕梅.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话语中立场标记语对国家身份建构的顺应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9

[6].王叙良.国家身份视角下印尼的战略选择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9

[7].雷建锋.国家身份、现代化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J].教学与研究.2019

[8].丁心媛,许开轶.邓小平时代后中国南海海权战略的变迁解析——基于国家身份定位视角[J].决策与信息.2019

[9].李莹.新时期中国国家身份的话语建构[J].新闻传播.2019

[10].陈雅莉.东盟英文媒体涉“一带一路”报道之舆情与中国国家身份建构[J].广西社会科学.2019

标签:;  ;  ;  ;  ;  ;  ;  ;  ;  ;  

中国国家身份论文-亨利·高,陈俊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