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外国小说欣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16篇文章的有效教学内容定位

欧惠惠

摘要:在经历了几次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外国小说欣赏》成了浙江省2006年启用的一套语文选修教材。既是选修教材,又是陌生的外国小说,因此如何展开具体的教学成了一线教师特别关注的一个焦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外国小说欣赏》编排内容有其独特之处。整册《外国小说欣赏》教材共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八个单元话题。每个单元话题引领被定为精读和略读的两篇代表作品。独特的编排方式、与众不同的文学特质给一线教师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如何走出传统小说教学模式的桎梏?如何创造性地提高这套选修新教材的课堂教学效率?这都是亟需我们去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力图从具体的16篇文章的教学内容定位上作一个有效的探究。

关键词:《外国小说欣赏》;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找准教学突破口

每一单元话题的小说知识点有重心,也必然决定每一文本的解读切入点。当然根据不同文本的差异性,又有不同的教学突破点。好的教学突破点就能做到“动一发而牵全身”,全面准确而又深入地解读文本。因此找准一篇文章的突破点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从何处入手寻找呢?最好的办法便是找到文本的闪光点或者是与文本紧密相联系地高考题。例如在讲授第一单元话题时把“视角和人称”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我们可以利用浙江省2011年的高考现代文大阅读《第九车厢》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引入点。教学《桥边的老人》直接提问:你认为老人最后的结局如何?这一问就引发了学生的各种讨论,从老人结局地讨论到深入挖掘造成结局的根源。利用这样一个问题就可以把握作家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以及作品“反战”这一主旨。

在第二单元教学雨果的《炮兽》时。笔者完全不管传统的小说教学模式,而是直接让学生找出这篇文章中呈现出来的三个场景描写,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三个场景的表现技巧以及场景背后所隐含的意思,来学习小说的与众不同之处。在教学第四单元《素芭》时,文章最后有一句“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请各位同学讨论理解一下。如果能根据背景真正理解这一问题,那么作者泰戈尔要通过这篇作品表达的深层意思也就一清二楚了。又如伯尔的《在桥边》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先预设想想学生会对什么内容和问题感兴趣,需要教师提供怎样的帮助?笔者认为,这篇文章的切入点可以定为把握文本的主旨,一开始就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篇关于爱情的小说吗?另外也可以捕捉到一个闪光的细节,引导学生去思考“主人公为什么不把姑娘数进去?”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就解决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小说世界的构成,大多离不开细节的支撑。细节,就好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给人以深刻烙印,让读者产生一种感受“虽然细小,所得却更加分明,推及全体,感受更加真实”。因此,抓住细节也可以成为解读文本的一个突破口。《礼拜二午睡时刻》中有这样两处细节特别引人注目。一处是“母亲眼睛直直盯着神父”,另一处是“神父的脸刷地一下红了”,如果能理解这二处细节的背后之意,就能让学生感受到坚强的母亲心中的悲痛和隐忍的伟大无私的爱。母亲的这种无所畏惧的爱竟然让神父也感到不安,为对自己曾有的想法而感到惭愧,甚至对上帝的意志也产生了怀疑。

二、确定核心教学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迫于高考的压力,大多数教师选择“一言堂”、“满堂灌”,怕的是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怕的是漏下任何一个知识点。在上课的过程中,面面俱到。这样的教学方式,由于文本知识点面之广以及时间的有限性,根本就不能真正做到深入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一节课要面面俱到,各个知识点就只能是蜻蜓点水,掠过表面而已。面面俱到,就有可能等同于什么也没做到。实际上,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根本不需要对文本做全方位的解读。只要能根据每一篇文本所呈现出来的价值重点突破,确定文本的核心教学点,并且深入剖析,这篇文章的学习价值就得到了体现。

比如《桥边的老人》,核心教学点可定为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学习作者如何通过浮在水面上的这八分之一的的语言文字,去表现那沉没在水下面的八分之七的内涵。其实这就是要求学生学习懂得何谓“叙述的减法”这个知识点。又如《礼拜二午睡时刻》,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母题:母爱。如果仍要求学生去探讨这篇文章的主旨,那么也就失去了它放在这一单元话题中应有的价值了。那么,这篇文章的重点或者说核心点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确定为作者如何表达这无私地母爱、刻画母亲形象的技巧。这技巧就是单元话题“情感的处理”:节制胜于放纵和蓄势待发。解读这篇文章,教师引导学生最后要掌握的就是:作者是如何处理这节制的情感去刻画那位坚忍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从而表现母爱这永恒的主题的。

三、调整文本教学顺序

笔者认为具体选文的编排应当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程度的。实际上《外国小说欣赏》这册教材中的选文难易跨度很大,无论从单元文本的选择编排顺序上,还是从话题安排这个层面上,课本完全没有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来安排。这样的排序不合乎一个人的认知规律。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机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大胆的调整单元顺序。本人的想法是把八个单元话题进行合并另立。第一专题:人物、情节、场景;第二专题:主题、情感;第三专题:叙述、结构、虚构。具体到每一篇文章,本人建议上课的顺序可调为《山羊兹拉特》、《清卫和葫芦》、《牲畜林》、《丹柯》、《娜塔莎》、《素芭》、《炮兽》、《安东诺夫卡苹果》、《桥边的老人》、《半张纸》、《在桥边》、《炼金术士》、《礼拜二午睡时刻》、《墙上的斑点》、《沙之书》、《骑桶者》。或许这样更能适应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四、“精讲”与“自读”相结合

强调学生的学习愿望,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这就是新课程理念的根本所在。特别是选修课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上更要体现学生对文本阅读的选择性与个性化。《外国小说欣赏》这套新教材每个单元都配有两篇文章,笔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第一篇课文由自己精讲,细细解读。教学第二篇文章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按照笔者解读第一篇课文的思路和方法,去分组合作讨论学习。每一个组里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能力、学习接受力等都是不同的。如果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层次去查找资料、解读文本,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具体的活动中,都有不同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由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考鉴赏能力和动手能力。因为编者曹文轩在《外国小说欣赏?前言》中明确指出:文本阅读分精读和略读两部分。精读需进行课堂赏析,略读由学生自行阅读,教师也可以采用课内或课外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

每一篇文章由于归属的单元专题不同,这也必将决定了他们教学内容的不同,如果我们一线教师能够对每一文准确定位,明确具体的教学重点、难点,知道我们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等等。这样,我们就能对症下药,做到课堂教学的即时有效。这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三中

邮政编码:315700

标签:;  ;  ;  

《外国小说欣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