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毒素生物合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麦赤霉病菌,FgRab7,FgRILP,盐胁迫
毒素生物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朱丽红[1](2019)在《小麦赤霉病菌Rab互作溶酶体蛋白对DON毒素生物合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世界叁大粮食作物之一,小麦赤霉病是世界性的重要病害,不仅造成粮食作物的减产,还会产生大量真菌毒素威胁人畜安全,因此,防控小麦赤霉病具有重要意义。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主要为禾谷镰刀菌,其产生的DON毒素受很多因素的调控。Rab7蛋白作为调控蛋白,可通过与上游调节子和下游效应子结合协同发挥调控功能。RILP(Rab互作溶酶体蛋白)是Rab7的效应因子之一。禾谷镰刀菌中FgRab7影响DON毒素的生物合成,但FgRILP对DON毒素的影响未知。本研究对禾谷镰刀菌FgRILP的功能进行初探。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FgRILP含有盐耐受负调控因子NST1蛋白、TolA蛋白、微管结合蛋白(MIP-T3)和Atrophin-1蛋白多个保守域;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禾谷镰刀菌PH-1的FgRILP与另一株禾谷镰刀菌的假定蛋白、黄色镰孢菌的胁迫反应蛋白在同一个分支,推测该基因与盐胁迫有关。运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FgRILP基因敲除和过表达突变体,对突变体进行了盐胁迫和非胁迫下的表型分析。结果显示,在非盐胁迫条件下,突变体菌株与野生型的菌落形态无差异,但过表达突变体的菌丝生长更快,FgRILP敲除突变体菌丝生长减慢(p<0.05);与野生型相比,FgRILP敲除突变体产孢量略有降低,FgRILP过表达突变体产孢量略有升高,FgRILP突变体和野生型的孢子萌发速率一致;FgRILP突变体和野生型均具侵染性,但FgRILP敲除突变体侵染力小于野生型和FgRILP过表达突变体,表明FgRILP基因与禾谷镰刀菌的生长发育、产孢量、致病性相关,对孢子的萌发和形态无影响。与非胁迫相比,在1.0M NaCl、0.08M LiCl及刚果红胁迫后,菌丝形态更稀疏,生长速度明显减慢(p<0.01);盐胁迫下突变体与野生型菌株产生的分生孢子明显变形,产孢量、孢子萌发速率均显着降低,FgRILP突变体的产孢量均低于野生型;NaCl胁迫下,FgRILP敲除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速率比野生型生更慢(p<0.05),FgRILP敲除突变体致病力弱于野生型。暗示FgRILP基因在盐胁迫下对菌株生长、致病性等方面的调控作用。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FgRILP对DON毒素合成的影响。在小麦基质培养基中,非胁迫和NaCl胁迫下,FgRILP敲除突变体的DON合成量均显着低于野生型(p<0.05);在0.08M LiCl胁下,FgRILP敲除突变体的DON合成量比野生型相稍高。在产毒液体培养基中,NaCl胁迫下,FgRILP敲除突变体的DON合成量显着低于野生型(p<0.05);在0.08M LiCl胁迫下,FgRILP敲除突变体DON毒素的合成量略高于野生型。并且经过Tri5基因的表达量分析,发现在受NaCl胁迫下,其相对表达量与毒素测定结果相一致。表明FgRILP影响了禾谷镰刀菌DON毒素的合成,在盐胁迫下具有调控作用。本研究还利用酵母双杂交分析了FgRILP与FgRab7的相互作用情况,结果表明,FgRILP与FgRab7没有相互作用。但通过实时定量PCR分析两个基因的相对表达时发现,FgRILP在FgRab7敲除突变体中的相对表达量下调,FgRab7在FgRILP敲除突变体的表达量上调,可能FgRab7为了发挥调控作用,表达量上调,表明二者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对禾谷镰刀菌FgRILP的功能及对DON毒素合成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为揭示DON毒素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为开发新型靶标杀菌剂及减少真菌毒素的污染水平、保障农产品食用安全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刘帅[2](2019)在《海洋真菌Geosmithia pallida FS140胶霉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功能基因的异源表达及初步敲除》一文中研究指出深海海洋中有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尤其是深海真菌,能够产生大量新颖的、有较强生物学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由于独特的海洋生存环境,例如高温,高压,低营养以及弱光照,导致海洋真菌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加上特殊的防御机制,能促进各种类型的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此外,已经报道过的新型海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高达有1000多种,而且部分在抗病毒、抗真菌、抗肿瘤、抗氧化以及抗癌症等方面有较强的活性。胶霉毒素是烟曲霉合成的具有氧化还原性的非核糖体环肽,是一种含2个硫的有很强致病性的二酮哌嗪类化合物(ETPs)。胶霉毒素能破坏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产生活性氧等有害物质。其在抗肿瘤、抗真菌、抗氧化以及作为医疗诊断试剂方面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本课题组前期已从深海真菌Geosmithia pallida FS140中分离出了大量具有抗真菌及抗肿瘤活性的胶霉毒素及其衍生物,其中有大量结构新颖的胶霉毒素类二聚体化合物,提示该真菌可能存在独特的胶霉毒素生物合成基因簇。本论文对分离自南海深海沉积物的真菌曲霉Geosmithia pallida FS140中胶霉毒素生物合成关键基因gliT和gliM2进行了异源表达纯化和酶学性质分析,硫氧还蛋白还原酶的最适酶促反应温度40℃,最佳酶促反应pH为pH7.0,热稳定性在30℃时最好;甲基转移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5℃,最佳酶促反应pH为pH7.0,热稳定性在35℃时最好,为后续其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奠定了基础。对gliF基因进行了在酵母细胞中的成功克隆,构建了含gliF基因的pPIC9k表达载体,并对其进行了成功的表达纯化,为后续继续研究其酶学性质提供了有力条件。并且对功能基因gliT和gliF进行了CRISPR-Cas9系统的构建,优化了深海真菌原生质体的制备方法和转化方法,为后续深海真菌Geosmithia pallida FS140胶霉毒素生物合成功能基因和代谢通路的研究奠定了分子生物学基础。综上所述,本研究从深海真菌中筛选出胶霉毒素生物合成关键基因gliT、gliM2和gliF,并对其进行了体外克隆、异源表达、分离纯化与酶活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深海真菌Geosmithia pallida FS140的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氧甲基转移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的生物学功能及更好地将深海真菌Geosmithia pallida FS140应用于工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并且,构建出适用于深海丝状真菌的CRISPR-Cas9敲除系统和原生质体制备系统,为深海丝状真菌更多功能基因的挖掘以及分离新型活性次级代谢产物骨架奠定分子生物学基础。(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9-03-01)
侯瑞,金巧军[3](2018)在《禾谷镰刀菌真菌毒素DON生物合成途径及调控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禾谷镰刀菌是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病原菌,其侵染小麦主要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简称DON)及其乙酰化衍生物(3Ac-DON/15Ac-DON)和玉米烯酮(zearalenone,简称ZEN)等真菌毒素。综述国内外对禾谷镰刀菌真菌毒素DON生物合成途径及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对能够调控真菌毒素DON生物合成途径的p H值、碳源、氮源、过氧化物、信号通路等主要机制进行阐述,为控制禾谷镰刀菌真菌毒素提供参考,并为防治小麦赤霉病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7期)
王刘庆,王蒙[4](2018)在《氮源调控交链孢毒素生物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交链孢毒素是主要由交链孢菌产生的毒性次生代谢产物,包括交链孢酚、交链孢酚单甲醚、细交链孢菌酮酸等,广泛污染粮食和果蔬。其中,交链孢酚(AOH)污染广,毒性强,具有致突变和潜在致癌性,而AOH的合成受氮源的影响。氮源作为重要的营养因子也可调控真菌毒素合成,而不同氮源对不同真菌毒素合成的促进或抑制作用不同。通常若初级氮源(铵盐和谷氨酰胺)促进某毒素产生,次级氮源(硝酸盐)常抑制其合成;反之,若初级氮源(铵盐和谷氨酰胺)抑制某种毒素产生,次级氮源(硝酸盐)常促进其合成。在氮源影响互隔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a)AOH合成的研究中,初级氮源(NH4Cl)或次级氮源(Na NO3和精氨酸)均抑制AOH的合成,这与氮源在其他产毒真菌中促进或抑制毒素合成的规律有所不同。真菌对不同氮源的利用受氮代谢调控因子AreA的调控。AreA不仅能够调节真菌氮代谢利用,而且能够参与次生代谢、生长产孢、侵染致病等生命过程,包括真菌毒素的合成。互隔交链孢中氮代谢调控因子基因AaAreA敲除后,交链孢酚产量显着下降,说明调控蛋白Aa AreA不仅调控氮源利用,而且能够影响AOH毒素的合成。根据对该蛋白功能分析推测,该蛋白响应不同氮源信号,转运入细胞核内调控氮代谢利用,同时作用于AOH合成基因簇内的转录因子基因AaAohR,该蛋白可能与AOH合成基因簇内特异性转录因子基因AaAohR启动子区的核苷酸序列(5’-GGCTATGGAAA-3’)结合,激活其转录,AaAohR表达蛋白进一步调控AOH合成酶,进而调控AOH的生物合成。(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08-11)
叶伟,黄自磊,刘桃妹,朱牧孜,李赛妮[5](2018)在《深海真菌埃德菌FS110的基因组测序及胶霉毒素生物合成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胶霉毒素是一种具有广谱抑菌、抑病毒、抗氧化、强抗肿瘤活性和免疫调节活性的毒素,由胶霉毒素制备的杀菌剂和杀虫剂对防治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胶霉毒素在治疗肝纤维化方面已经有应用,胶霉毒素类似物应用小细胞肺癌已经进入临床III期,证明胶霉毒素在生物医药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课题组组前期在深海真菌埃德菌FS110的代谢产物中分离纯化得到了大量结构新颖的胶霉毒素及其衍生物,分离得到的胶霉毒素对肿瘤细胞具有显着的细胞毒性。在此基础上对埃德菌FS110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本项目组对深海真菌D. cejpii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测序结果表明,所得碱基数为40,830,384,909 bp, Q20为98.87%,所得数据的测序单分子clean数据序列的长度分布统计如下图所示,说明本次测序质量较高,可用于后续分析,所得基因组大小为24.32M。GC含量为49.697%。FS110基因组共预测得到8550个基因。从FS110基因组结果中共获得88个与胶霉毒素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预测Cluster18为胶霉毒素生物合成基因簇,与二酮哌嗪类化合物Aspirochlorine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相似度为13%。为了更好地解析FS110中胶霉毒素生物合成转录调控机制,并对其生物合成基因进行更好的异源表达,对其中胶霉毒素的生物合成基因启动子功能进行了分析。通过3-4次巢式PCR反应,筛选阳性克隆,获得gliG/gliI/gliO叁个基因的启动子片段G1、G2、I1、I2、O1、O2并测序成功。寻找启动子核心区域,然后扩增出gliG/gliI/gliO叁个功能基因的上游包括核心启动子区域200-700bp左右片段,如gliG基因上游500bp,gliI基因上游700 bp,gliO基因上游300 bp。萤火虫荧光素酶检测试剂得出,gliG核心启动子区域具有较高的转录活性。将启动子插入pGL3-basic载体中,将0.5 kb gliG核心启动子区域替换pGPDA启动子,将2μ-pAN7-1-gliG核心启动子载体以及2μ-pAN7-1载体(阳性对照)分别电转入酿酒酵母,含有2μ-pAN7-1-gliG核心启动子载体的酵母生长较快,而且菌落数较多。为了对胶霉毒素的生物合成基因进行基因编辑,我们成功构建了适用于海洋真菌FS110的PFC332-sgRNA载体和PX459-sgRNA-GFP-Ble载体。其中PFC332-sgRNA载体中加入了在酵母细胞中发挥作用的sg RNA靶向序列骨架基因;在PX459-sgRNA-GFP-Ble中加上了sg RNA靶向序列以及博来霉素抗性Marker,为后续突变菌株的筛选提供了更加可靠的筛选标记。gliG、gliI、gliO靶向序列的PFC332-sgRNA质粒成功导入到D. cejpii原生质体中,并且筛选出阳性克隆,利用潮霉素抗性基因引物克隆,得到gliG阳性克隆2个,gliO阳性克隆1个,并通过验证了目的基因gliG、gliO的成功敲除。本研究关于深海真菌FS110的基因组测序及胶霉毒素生物合成基因及其启动子的分析为FS110中胶霉毒素生物合成途径的阐明奠定了分子生物学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08-11)
张紊玮,王艳玲,薛华丽,毕阳[6](2019)在《镰刀菌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生物合成及分子调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主要是由镰刀菌属等丝状真菌产生的一类有毒的次级代谢产物,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威胁。本文对镰刀菌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生物合成途径及编码酶、分子调控分别进行了阐释,其中生物合成至少涉及到3个基因家族,分别为Tri5基因簇、Tri1~Tri16基因簇和Tri101基因簇,包括编码单端孢霉二烯合酶的Tri5,编码P450单加氧酶的Tri4、Tri11和Tri13,编码转录调控因子的Tri6和Tri10,编码乙酰基转移酶的Tri7、Tri3、Tri16和Tri101,编码酯酶的Tri8,编码羟化酶的Tri1,编码毒素输出泵的Tri12。生物合成起始于反式法尼基焦磷酸环化形成单端孢霉二烯,再经过一系列的加氧、异构化、环化和酯化反应,最终形成不同结构的毒素,毒素形成的差异主要是由代谢途径和基因差异决定的。生物合成除了受TRI6和TRI10特异的转录调控因子调控之外,还受到与外界环境相关的全局性调控因子Pac和VeA的调控。本文旨在为食品、饲料等农产品的毒素防控、毒素脱除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罗炜,宋春艳,李彦林,张蔚,鲁心怡[7](2018)在《抑制呕吐毒素生物合成的乳酸菌的筛选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禾谷镰刀菌ACCC36938为指示菌,测定不同乳酸菌对其抑制作用,筛选得到抑菌效果较强的1株乳酸菌A14-2。进一步研究不同温度、p H值和蛋白酶处理对乳酸菌A14-2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 H值变化对其影响最大,同时也存在非蛋白类热敏感物质具有一定抑菌作用。为了探究乳酸菌A14-2对禾谷镰刀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生物合成的影响,选用麦芽汁作为培养基,将乳酸菌和禾谷镰刀菌混合在麦芽汁培养基中共同培养,分析培养基中DON质量浓度变化,结果发现乳酸菌培养物及其上清液均能够在抑制禾谷镰刀菌生长的同时,也显着降低了DON的合成量,但乳酸菌细胞对DON无吸附作用。最后对乳酸菌A14-2进行理化及分子鉴定,显示其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8年09期)
黄自磊,章卫民,叶伟,李赛妮,李浩华[8](2018)在《深海真菌Dichotomomyces cejpii胶霉毒素生物合成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和功能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对深海真菌Dichotomomyces cejpii中胶霉毒素的生物合成基因Gli G、Gli I和Gli O启动子进行克隆,并将其核心区域导入p GL3-basic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通过荧光强度分析发现Gli G的启动子转录活性最强。进一步将Gli G启动子核心区域导入含潮霉素抗性标记的p AN7-1载体,以替换原有启动子pgpd A,并将重组质粒导入酿酒酵母,用潮霉素抗性平板进行筛选,发现Gli G启动子能在酿酒酵母中启动潮霉素抗性基因的表达。(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8年04期)
胡元森,吕昂,张颐骏,雷阳,王乐[9](2018)在《LaeA调控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一类具有较强的毒性和致癌能力的次级代谢产物,在霉变的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多种粮食及油料作物中检出率都比较高,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食品安全及人类健康。自20世纪60年代发现黄曲霉毒素以来,人们对该毒素的理化性质、生物毒性、合成途径、产毒条件以及产毒调控机制做了大量的研究。该毒素的生物合成过程十分复杂,参与AF生物合成的基因有30多个,它们集聚在基因组上一个约80 kb称为AF基因簇的区域,该途径中每个基因的表达水平直接影响AF的合成量。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合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调控,包括培养基成分如碳源、氮源、p H值,培养条件如培养温度、湿度等,途径专一性调控因子afl R及全局性调控因子Lae A等,Lae A能够调控丝状真菌的次级代谢及其生长发育,影响真菌形态分化、毒素合成及沉默基因的表达,相对于其调控因子表现出独特的性质。就Lae A在真菌中的发现、功能及调控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该调控因子在黄曲霉中调控黄曲霉毒素合成方面的研究进展,初步展示了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合成调控模式,为今后进一步开展Lae A调控黄曲霉毒素合成调控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都萃颖[10](2017)在《小分子杀线虫毒素反式乌头酸生物合成途径及该毒素应用于植物根结线虫防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寄生线虫(plant-parasitic nematodes,PPNs)是一类严重威胁现代农业的植物病原生物,宿主范围极广,多侵染植株地下根部,病原隐蔽性强。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或root-knot nematodes,RKNs)是所有PPNs中危害最严重的种类,利用现有资源难以防治。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是潜在的线虫病原菌,蕴含多重杀线虫毒素。CT-43菌株是本实验室早期分离到的高毒力Bt菌株,虽然具有良好的田间生防效果,但人们对其活性组成仍不甚了解。本室前期在寻找CT-43菌株新型杀线虫毒素时,发现了一种高丰度且对南方根结线虫(M.incognita)表现良好毒杀活性的未知组分CT-A。化学结构鉴定结果显示,CT-A是已知物质反式乌头酸(trans-aconitic acid,TAA,174.11 Da)。TAA与细胞叁羧酸(tricarboxylic acid,TCA)循环的中间代谢产物——顺式乌头酸(cis-aconitic acid,CAA)互为异构体,且是该循环中乌头酸酶(aconitase,ACO)的竞争性抑制剂。虽然人们早已发现自然界中植物和微生物会产生并积累这种不寻常的细胞代谢物,但其生物合成途径及生物学意义却一直未被揭示。本研究正是基于CT-A(TAA)杀线虫活性的新发现,对上述科学问题依次开展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获得成果如下:1)明确了TAA(CT-A)杀线虫活性与特征首先,通过南方根结线虫体外生物测定,发现了CT-A高纯品与TAA商业标准品具有极为相近的毒杀特性和半致死浓度,从活性水平上证明了CT-A是TAA;接着,发现了TAA相较CAA具有更强劲的杀线虫活性,且该活性为反式构象所赋予;其次,还发现了TAA具有抑制南方根结线虫虫卵孵化的活性。2)首次克隆了TAA(CT-A)生物合成基因簇,阐释了TAA合成途径克隆CT-43菌株中CT-A毒素合成基因簇的相关工作在其结构鉴定之前便已开展。已知pCT281质粒与该毒素合成密切相关。本研究首先针对pCT281质粒(281,231bp)全序列设计了26个独立敲除实验,涉及57个靶标基因。最终,研究获得了7个敲除突变株,涉及13个候选基因,但HPLC分析表明它们均与CT-A合成无关。在上述敲除实验仍在进行时,CT-A结构被解析,这使得克隆目标变得明确。已知异构酶是微生物合成TAA的关键酶。于是,研究利用CD-Search在pCT281质粒上搜寻到了唯一一个编码蛋白质与已报道的假定异构酶同源的基因CT43_RS29745(1,074 bp),命名为TAA biosynthesis-related gene A(tbrA),同时将其下游111 bp处的假定膜蛋白编码基因CT43_RS29750(912 bp)命名为tbrB。通过对tbr基因进行异源表达、同框缺失和回补等遗传操作以及基于RT-PCR的转录分析实验,证实了tbrA与tbrB组成的tbr操纵子是CT-43菌株中TAA生物合成基因簇。随后,本研究通过体外催化实验证明了TbrA具有乌头酸异构酶的催化活性;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和Western blot杂交,首先证明了TbrB的细胞膜亚定位,又通过分析tbr基因缺失以及增加tbrB膜蛋白基因拷贝数对细胞分泌TAA能力的影响,证明了Tbr B蛋白负责转运TAA的生物学功能。综上,本研究揭示了由tbr操纵子介导的毒素TAA的异构合成途径。此外,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TAA合成操纵子还分布于其他蜡状芽胞杆菌群菌株中,这暗示小分子毒素TAA可能参与了较为广泛的芽胞杆菌与线虫之间的相互作用。3)揭示了植物内源TAA含量与植物防御线虫能力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本室前期研究发现,植物源TAA也具有毒杀根结线虫的活性。本研究首先测定了不同植物根内TAA含量,并通过综述文献对各物种防御线虫的能力进行了分类,结果发现,根内TAA含量高的植物均为具有良好抵御线虫能力的宿主,而TAA含量低的物种均为易受线虫感染的宿主,这说明植物内源TAA含量正比于植物对线虫的抗性,也暗示了植物TAA含量是潜在的抗性育种生化标记。4)预测了潜在的植物(玉米)TAA合成相关基因序列比对分析表明,能合成TAA的植物基因组中不含有与微生物tbr基因同源的序列。为寻找植物TAA生物合成基因,本研究首先测定了一个玉米关联群体中455份叶片样本的TAA含量;随后通过与外室合作,以玉米B73基因组为参考基因组,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提名了2个潜在的TAA合成相关基因,分别为位于2号染色体的假定蛋白编码基因(GRMZM5G874896)与位于3号染色体的生长素受体蛋白(auxin-binding protein 1 precursor,ERABP1)编码基因(GRMZM2G116204)。该预测结果还需进一步验证。5)证明了TAA活性资源在植物根结线虫防治中的应用潜力本研究将高含TAA的玉米叶片进行粉碎并拌土,发现该处理能显着抑制病变根结的产生且不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利用高产TAA重组芽胞杆菌发酵液灌根也能显着降低根结数量;此外,研究还发现TAA对同样危害巨大的孢囊线虫也具有良好毒杀活性。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利用TAA资源防治植物寄生线虫的多元策略模型。(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毒素生物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深海海洋中有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尤其是深海真菌,能够产生大量新颖的、有较强生物学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由于独特的海洋生存环境,例如高温,高压,低营养以及弱光照,导致海洋真菌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加上特殊的防御机制,能促进各种类型的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此外,已经报道过的新型海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高达有1000多种,而且部分在抗病毒、抗真菌、抗肿瘤、抗氧化以及抗癌症等方面有较强的活性。胶霉毒素是烟曲霉合成的具有氧化还原性的非核糖体环肽,是一种含2个硫的有很强致病性的二酮哌嗪类化合物(ETPs)。胶霉毒素能破坏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产生活性氧等有害物质。其在抗肿瘤、抗真菌、抗氧化以及作为医疗诊断试剂方面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本课题组前期已从深海真菌Geosmithia pallida FS140中分离出了大量具有抗真菌及抗肿瘤活性的胶霉毒素及其衍生物,其中有大量结构新颖的胶霉毒素类二聚体化合物,提示该真菌可能存在独特的胶霉毒素生物合成基因簇。本论文对分离自南海深海沉积物的真菌曲霉Geosmithia pallida FS140中胶霉毒素生物合成关键基因gliT和gliM2进行了异源表达纯化和酶学性质分析,硫氧还蛋白还原酶的最适酶促反应温度40℃,最佳酶促反应pH为pH7.0,热稳定性在30℃时最好;甲基转移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5℃,最佳酶促反应pH为pH7.0,热稳定性在35℃时最好,为后续其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奠定了基础。对gliF基因进行了在酵母细胞中的成功克隆,构建了含gliF基因的pPIC9k表达载体,并对其进行了成功的表达纯化,为后续继续研究其酶学性质提供了有力条件。并且对功能基因gliT和gliF进行了CRISPR-Cas9系统的构建,优化了深海真菌原生质体的制备方法和转化方法,为后续深海真菌Geosmithia pallida FS140胶霉毒素生物合成功能基因和代谢通路的研究奠定了分子生物学基础。综上所述,本研究从深海真菌中筛选出胶霉毒素生物合成关键基因gliT、gliM2和gliF,并对其进行了体外克隆、异源表达、分离纯化与酶活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深海真菌Geosmithia pallida FS140的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氧甲基转移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的生物学功能及更好地将深海真菌Geosmithia pallida FS140应用于工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并且,构建出适用于深海丝状真菌的CRISPR-Cas9敲除系统和原生质体制备系统,为深海丝状真菌更多功能基因的挖掘以及分离新型活性次级代谢产物骨架奠定分子生物学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毒素生物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1].朱丽红.小麦赤霉病菌Rab互作溶酶体蛋白对DON毒素生物合成的影响[D].河南工业大学.2019
[2].刘帅.海洋真菌GeosmithiapallidaFS140胶霉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功能基因的异源表达及初步敲除[D].福建农林大学.2019
[3].侯瑞,金巧军.禾谷镰刀菌真菌毒素DON生物合成途径及调控机制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8
[4].王刘庆,王蒙.氮源调控交链孢毒素生物合成研究[C].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8
[5].叶伟,黄自磊,刘桃妹,朱牧孜,李赛妮.深海真菌埃德菌FS110的基因组测序及胶霉毒素生物合成机制分析[C].中国菌物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8
[6].张紊玮,王艳玲,薛华丽,毕阳.镰刀菌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生物合成及分子调控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9
[7].罗炜,宋春艳,李彦林,张蔚,鲁心怡.抑制呕吐毒素生物合成的乳酸菌的筛选及鉴定[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8
[8].黄自磊,章卫民,叶伟,李赛妮,李浩华.深海真菌Dichotomomycescejpii胶霉毒素生物合成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和功能鉴定[J].生物技术通报.2018
[9].胡元森,吕昂,张颐骏,雷阳,王乐.LaeA调控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都萃颖.小分子杀线虫毒素反式乌头酸生物合成途径及该毒素应用于植物根结线虫防治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