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纯(北方工业学校辽宁盘锦124021)
摘要: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从事语言学的研究和实践60多年。同时吕叔湘先生又是中国20世纪语文教育家中的杰出代表。他非常关心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针对当时语文教育现状发表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论文,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语文教育观。
关键词: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宏观视野教学观启示
一、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宏观视野
1.语文教学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吕叔湘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对语言发展的了解使吕叔湘先生深刻地意识到中国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站在语言学的高度,对我国语文教学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和指导,并富有前瞻性地构筑了一个语文教育发展的宏观视野。语文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就决定了我国当前和以后需要什么样的语文。通过对过去我国语文教育状况的分析,吕叔湘指出:“当代中国要实现一种‘文言一致’的语文,普遍提高我国人们使用语文的能力,从而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以白话代文言的白话运动,既是对中国语言的发展,也是对传统观念的颠覆,白话文自然而然地成为语文教育的主体,事实上,这也是为“语文教育现代性的实现提供了保证”。那么,如何对待文言文便成了语文教育界的争论对象,中学生要不要学文言文?学多少文言文?文言作为古老中国的文化载体,虽然已经不再使用,但是为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文言文又不可完全被摒弃。吕老认为,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培养阅读文言的能力,使学生能自由阅读历代文献,做学习和研究的工具;二是接受文学遗产;三是了解现代文中的文言成分。”那么基于以上考虑,吕老认为现在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有点“不上不下”的味道,他建议:“让一部分学生少学或者不学文言,多学点数理化,让另一部分学生少学点数理化,多学点文言、历史。”不得不承认,吕叔湘先生的很多观点都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这种观点实际上就是现在高中文理分科的最早理论基础。站在培养一代新人的高度,吕叔湘先生赋予了语文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宏观视野。
2.跳出语文课堂谈语文
“不识语文真面目,只缘身在课堂中。”很多语文教育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就是因为人们往往跳不出语文课堂这个狭小的圈子。吕叔湘的先进之处就在于,他不是把目光死死地盯在语文课堂,不是就语文教学而谈语文教学,他总是把目光放在全社会人民运用语文的状况上,以此来分析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吕叔湘认为,语文教学是为了适应人们日常生活应用的需要,人们使用语言是为了能够更好、更准确、更快速地进行有效沟通。社会语文更多地需要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口语的机会往往比用书面语的时间要多,由此他针对当时语文教育过程中重文轻语的现象,提出了“文言并重”的口号,跳出了语文课堂的局限,认识到社会语文与课堂语文的密切关系。当学界对初中毕业生语文应该达到什么标准这一问题众说纷纭的时候,吕叔湘能够从生存角度考虑,认为:“初中毕业,义务教育已经完成,对很多学生来说,也就是学校教育已经完成。”“从义务教育、公民教育的角度来看,主要应当考虑他在初中毕业的时候具备怎样的基础,才能够解决他生活中遇到的语文问题。”这样的观点将语文教育与人的生活和社会需求联系在了一起,为人们确定语文教育目标指引了方向并给出了最基本的依据。吕叔湘强调,语文的学习不仅仅在课堂上,运用语言的水平要在生活中不断的实践中提高。
二、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的微观教学观
1.为什么要学习语文——语文教学目的观
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中,在“为什么学习语文”即学习语文的目的这个问题上,吕老曾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形成了吕叔湘语文教育目的观。上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上汉语使用情况很令人担忧,由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缺少整体的教学体系以及十分明确统一的教学目标,导致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不确定,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率低下,人们运用汉语的水平明显偏低,社会上语言的使用极其不规范,中学毕业生的语文能力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吕叔湘认为,普遍提高我国人民的汉语水平,应主要通过中小学的语文教育过程来实现。要明确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提高效率。吕老曾明确提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语文运用和语文知识比较,语文运用是主要的,语文知识是次要的”。吕老认为,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学习语言,最重要的一点是会正确地使用它。也有人会质疑,没有学过语文的人,也会说活,也会和人交流,一点都不妨碍他的生活。我们不否认,人一生出来就在这个社会群体当中,就会学习说话交流,即使是不学语文的人也能独立生活。但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并不仅仅只停留在会说话、会聊天、能生存,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使人们通过语文学习能够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提高语文能力。
2.语文课教什么——语文教学内容观
语文课教什么是由语文的内涵、性质及学习语文的目的决定的。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中语文的内涵即“语言和文字”,性质是“工具性”,学习语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能力”。吕叔湘先生认为阅读是可以为写作服务的,但并非完全是为了写作而服务。写作教育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一直都是非常被重视的一个环节,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写作的分量一直是有增无减。人们往往会忽视口语教育,却不会轻视写作教育。在写作教学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这三个步骤中,吕叔湘先生重点对教师命题和教师批改给出了指导意见,对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应该教什么提供了很大帮助。针对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这个毛病,吕老指出:“教师可以在命题之后谈一些‘题中应有之义’,给学生一点启发,或者让学生们集体谈谈。有些题目还可以告诉学生怎么去自己搜集材料。”在命题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有话可说。吕老强调:“作文的首要条件是要有话可说,出题目的首要条件是要让写作者有话可说。”在教师批改这个环节上,吕叔湘先生认为,首先批改标准要分阶段对待。这样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他认为,语文知识要成系统、成体系地传递给学生,要与语言训练相结合,不可单独拆分出来独立讲知识,这样做只能事倍功半。吕叔湘在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性的同时,也总是强调知识不在于讲得多还是讲得少,切不可在课堂上填鸭式地硬灌语文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渗透到培养技能的过程中,让两者互相渗透,一起提升。
3.语文课如何教——语文教学方法观
吕老认为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教师的任务是指点学生模仿什么、怎么模仿,检查学生的模仿是否正确、是否熟练。”因此训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学校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语文实践主要通过练习和训练来完成,包括写作练习、阅读练习等等。然而传统的教学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经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了。讲解是语文课中重要的一环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因为讲得太多而忽视了技能的训练。吕叔湘在《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中指出:“在我看来,现在的问题,至少白话课文而论,不是讲得太少,而是讲得太多。”“讲得太多,占用的时间太多,一则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练习,二则不知不觉造成学生的错误认识,以为上语文课是为了学会讲语文,不是为了学会用语文。”面对这样的教学状况,吕叔湘强调:“讲解和练习都是为了教好学好语文,很难分主次。但是如果要追问两者之间的关系,恐怕只能说是讲为练服务,不能说是练为讲服务。”在课堂上,教师要有选择性地讲,学生要适度地练,妥善地安排好讲和练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合理安排师生的课堂活动,尽量做到讲解精练得当、练习充分适当。这需要教师不断地总结经验、合理安排、所以说吕叔湘先生说:“少讲其实比多讲要难啊!”
(1)语文教学变被动为主动
在《语文学习》创刊五周年之际,吕叔湘先生发表了文章《语文教学要变被动为主动》。文章中强调,现在的语文教学要转变思想、改变方法,总的原则是:“变被动为主动,学生要主动地学,教师要主动地教。”吕老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因为他发现,现在的语文教学教出来的学生对语文工具不能运用自如,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也不尽如人意。推究其原因有很多因素,但在吕老看来,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学指导思想上的问题。吕老认为:“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用一辈子。”这样,当学生毕业离开老师的时候,他也知道如何学习。教师培养学生最重要的是教会他如何动脑筋、如何思考,而不是让他死记硬背那些理论知识。吕叔湘曾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把钥匙能够给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去找东西。你不给他这把钥匙,那有多少宝贝他也没有办法拿到手。”教师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读书写作都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是不能包办的。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学习热情能够充分地调动起来,这是教师的首要责任。
(2)关键在于一个“活”字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吕叔湘先生并没有给出一个定论——一定要用哪种教学方法才是最好,却给出了一个原则就是“活”,吕老倡导科学的教学方法,主张机动、灵活。在1991年8月召开的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五次会议上,吕叔湘先生将他的教学方法观做了题为《关键在一个“活”字》的书面发言。他强调:“教学法的效果不同,并不是由于这些教学法本身有多大高低差别,而是在于教师会不会活用,关键在一个‘活’字。如果不会活用,任何教学法都会变成一堆公式。”这里所强调的“活”是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
三、结束语
吕叔湘的这些观点为我们的教学法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不是把目光只盯在哪种教学法更好、应该选择什么教学法的问题上,而是进一步将眼光深入到如何运用教学方法上面。这也是我们长期以来忽略了的问题,教师不能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任何教学法最终都会变成一成不变的死的东西。吕叔湘先生关于教学法改革的种种建议和指导至今仍有极大的借鉴价值和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晨重读吕叔湘·走进新课标——什么是语文[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王本华重读张志公·走进新课标——语文教育现代化[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张定远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吕叔湘文集(第四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5.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6.吕叔湘试谈语文现代化[J].语文建设,1992.7.
7.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8.吕叔湘吕叔湘自选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9.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0.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