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主要森林类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森林,生物量,类型,群落,亚热带,多样性,大兴安岭。
主要森林类型论文文献综述
魏红洋,董灵波,刘兆刚[1](2019)在《大兴安岭主要森林类型林分空间结构优化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兴安岭地区4种主要林型[天然落叶松纯林(LF)、天然白桦纯林(BF)、针阔混交林(CBMF)和针叶混交林(CMF)]的1 hm~2固定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选择常用林分空间[混交度(M)、大小比数(U)、角尺度(W)、竞争指数(CI)]和非空间结构参数[林分生长活力(DC)、林木稳定性(DH)],并结合熵值-AHP赋权法,构建单木综合抚育采伐指数(T),运用Excel VBA编制模拟抚育采伐过程;系统比较各林型不同抚育采伐强度(分别为10%、20%和30%)下T值,并确定各林型的最优抚育采伐强度.结果表明:初始状态下,各林型平均W均为0.57,属于典型聚集分布;各林分平均U在0.50~0.51,林木整体生长的优势程度处于典型的中庸状态;各林分平均M整体较低,其中,混交林明显大于纯林;林分内平均CI大于2.0,林木生长竞争压力较大;LF整体稳定性、活力均显着高于其他林分;整体来说,BF的经营迫切性程度显着高于其他林分.从同一林型内相邻抚育采伐强度间的T值增长率来看,LF的最佳抚育采伐强度为30%,其余3种林型的最佳抚育采伐强度均为10%,T值增长率分别为9.7%、7.9%、6.6%和3.9%;而从不同林型下T值大小和郁闭度来看,BF的最佳抚育采伐强度为20%,其余林型的最优抚育采伐强度均为30%,此时T值分别提高了28.9%、16.4%、17.5%和9.2%.抚育采伐后林分整体结构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林分M显着增大,林木水平空间分布格局趋向随机分布,优势树种优势程度增加,样地内林木竞争压力明显减小,DC略有降低,DH得到提升.(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邹秉章[2](2019)在《亚热带主要森林类型凋落物量和土壤养分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凋落物是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量和组成影响有机质和养分的输入。对我国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格氏栲人工林、闽楠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动态、年产量和组成进行了为期1 a的观测,并探讨不同组分凋落物产量与土壤碳氮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各林分凋落物均呈现出显着的季节动态,各林分凋落物总量高峰期均出现在3月份,凋落叶和枝的高峰期存在较大变异。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闽楠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年凋落物量分别为(7.81±1.32)、(4.95±0.36)、(3.38±0.95)、(3.20±0.74) t·hm~(-2)·a~(-1),天然林年凋落物量显着高于3种人工林。各林分凋落物叶、枝、花、果和其它组分的比例差异显着,凋落叶占总凋落物量的比例最大,依次为天然林(65.1%)>杉木(63.7%)>闽楠(62.5%)>格氏栲(51.4%)。4种林分年凋落叶量、年凋落物总量均与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土壤pH呈极显着负相关(P值均<0.001)。(本文来源于《福建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吴文跃,姚顺彬,徐志扬[3](2019)在《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江西省主要森林类型净生产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江西省2011年和2016年的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分别估算不同森林类型的净生产力,为森林资源科学经营提供依据。【方法】以江西省2011年和2016年两期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为样本,采用生物量回归模型法,在样木水平上计算单木生物量、累计样地水平生物量并扩大到总体水平,测算乔木层生物量的生长量和枯损量,结合乔木层生物量结果估测灌木层和草本层,并估算不同森林类型的净生产力。【结果】综合考虑森林乔木层生长与枯损、林下灌木层、草本层生物量,基于复位样木,由单木生物量模型得到样地生物量,进而计算江西省主要森林类型的净生产力,得出阔叶混交林的净生产力最高,针阔混交林次之,而针叶林和阔叶纯林的净生产力较低。2011—2016年,江西省森林平均净生产力为7.28 t/(hm~2·a),阔叶混交林净生产力最高为11.26 t/(hm~2·a)。【结论】在国家标准框架下的森林净生产力估算模式,可为更大范围内、统一标准下客观准确评估森林净生产力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周勇,王晓娜,王丽,蒋红卫,张大明[4](2019)在《长白山4种主要森林类型地表凋落物引燃概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长白山主要森林类型红松、蒙古栎、针阔混交和阔叶混交林地表凋落物为实验材料,通过构建不同含水率、风速、载量及高度的可燃物床层模拟野外情况,使用烟头平置、烟头插入和秸秆明火的引燃方式,对每种情况进行9次重复实验,记录出现明火的概率。结果表明,4种森林类型地表凋落物引燃从易到难为红松林、蒙古栎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3种引燃方式引燃地表凋落物概率从高到低为秸秆明火、烟头插入和烟头平置。Logistic回归模型表明,引燃预测效果为针阔混交林最佳、阔叶混交林次之、红松林最差,引燃方式中烟头平置最佳、烟头插入次之、秸秆明火较差。通过科学手段营林和确保农事活动中秸秆远离林缘边界的方法可以有效控制烟头、秸秆火源对附近森林的危害。(本文来源于《森林防火》期刊2019年02期)
王兰芳[5](2019)在《浙江省主要森林类型生产力地理分异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科学合理地开展森林经营管理,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效益,以浙江省1994—2009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为研究材料,采用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计算森林生产力,以平均划分的原则将经度、纬度和海拔3个维度分别划分成不同的地理梯度带,用最小显着差法分别计算差异显着性,分析杉木林,马尾松林和阔叶林3个浙江省主要森林类型的生产力地理分异特性及其规律。结果表明:(1)浙江省杉木林生产力在经度维度上的分异明显,在纬度和海拔两个地理维度方向无明显分异现象。沿经度方向,第Ⅰ,Ⅱ梯度带上浙江省杉木林生产力明显高于其他梯度带上的生产力,且随着时间推移第Ⅰ梯度带上的生产力与其他梯度带上的生产力的差异越加显着。沿海拔方向,各梯度带上的浙江省杉木林生产力无显着差异,但随着时间推移第V梯度带与其他梯度带间的差异逐渐显着,且第V梯度带上的3期生产力皆高于其他梯度带上的生产力。(2)浙江省马尾松林生产力在第1期时在经度和海拔两个地理维度上有明显分异现象,随着时间推移分异现象消失,而在纬度地理维度上无明显分异现象,随着时间推移分异现象逐渐明显。沿经度方向,第Ⅱ梯度带上第1期浙江省马尾松林生产力明显高于其他梯度带上的生产力,但随着时间推移第Ⅱ梯度带上的生产力与其他梯度带上的生产力的差异明显减小,第Ⅱ梯度带上的第2和第3期生产力与第Ⅲ~Ⅶ梯度带上的生产力的差异均不显着。沿纬度方向,各梯度带上第1至第3期浙江省马尾松生产力在各梯度带间均无显着差异,但随着时间推移,第Ⅵ、Ⅶ梯度带上的生产力与其他梯度带上的生产力的差异逐渐显着,且生产力值高于其他梯度带上的。沿海拔方向,第Ⅳ、Ⅴ梯度带上的浙江省马尾松林生产力明显高于其他梯度带上的生产力,但随着时间推移,第Ⅴ梯度带上不再有马尾松林分布,且第Ⅳ梯度带上的生产力与其他梯度带上的生产力的差异逐渐减小。(3)浙江省阔叶林生产力在经度、纬度、海拔叁个地理维度上均无明显分异。沿海拔方向,各梯度带上的浙江省阔叶林生产力在各梯度带间差异不明显,第Ⅴ梯度带上的生产力与其他梯度带上的生产力的差异相对显着,生产力值相对高于其他梯度带上的生产力值。(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9-06-02)
张通[6](2019)在《秦岭主要森林类型不同时期碳密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森林植被碳密度变化及其影响因子,本研究以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纯林、锐齿栎纯林、华山松纯林、锐齿栎-华山松混交林和锐齿栎-油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了2013年和2018年两个时间点的碳密度和土壤化学指标(pH、有效氮、铵态氮、硝态氮及有机质),得到以下结果:1.五种森林类型植被碳密度变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与2013年各林分植被碳密度相比,油松纯林、锐齿栎纯林、华山松纯林、锐齿栎-华山松混交林和锐齿栎-油松混交林碳密度出现明显的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30.907 t/hm~2、38.671 t/hm~2、26.122 t/hm~2、16.000 t/hm~2,碳密度下降幅度较小(6.227 t/hm~2)。整体而言,纯林碳密度下降幅度比针阔混交林要大,阔叶林乔木层碳密度要高于针阔混交林,油松纯林的碳密度高于锐齿栎油松混交林。2.五种森林类型的pH由5.20~6.21上升到5.42~6.56,土壤有效氮含量由76.883~207.492 mg/kg下降到38.927~177.751 mg/kg,土壤硝态氮含量由1.290~10.183 mg/kg上升到1.364~20.323 mg/kg,土壤铵态氮含量波动范围由12.477~21.297 mg/kg变为4.343~29.619 mg/kg,有机质含量由22.722~60.586 g/kg下降到9.351~47.962 g/kg。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情况有显着差异性。除锐齿栎-华山松混交林外,其他四种森林类型的土壤pH均有下降趋势。五种森林类型土壤的铵态氮、有机质含量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3.油松纯林碳密度受土壤全氮、有机质、有效磷、pH含量变化的影响较大,华山松纯林碳密度主要受土壤有效钾、有效氮含量变化的影响,土壤pH、全磷、有效磷含量对锐齿栎纯林碳密度的影响较大,锐齿栎-华山松混交林的碳密度受土壤全磷、全氮、pH、全钾含量变化的影响较大,说明在锐齿栎-油松混交林的碳密度受土壤全氮、全磷、有效磷、pH、有效钾含量变化的影响较大。五种森林群落的灌木层碳密度与土壤有机质存在显着正相关,乔木层碳密度、草本层碳密度与土壤有机质无明显相关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张钦云[7](2019)在《镇沅县主要森林类型固碳释氧量及价值动态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镇沅县")本期(2015年)与前期(2005年)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为基础,依据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对镇沅县几种主要森林类型的生物量和固碳释氧量及增量进行估算,分析了不同森林类型各林龄结构的生物量和固碳释氧量及增量,并对镇沅县主要森林的固碳释氧价值及增量进行了估算。(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期刊2019年02期)
曹丽花,尹为玲,刘合满,杨红,连玉珍[8](2019)在《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主要类型森林叶片和枯落物养分含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不同生长年限森林叶片和不同分解程度枯落物养分含量特征,为植物-土壤养分循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以藏东南色季拉山几种典型森林植被(雪山杜鹃(Rhododendron aganniphum)、海拔4000 m和3900 m区域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 smithii)、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年生和2年生植物叶片及不同分解程度枯落物有机碳(OC)、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含量。结果表明:色季拉山森林叶片和枯落物OC含量表现为2年生叶片>1年生叶片>未分解枯落物(ND)>半分解枯落物(SD)>完全分解枯落物(CD),即老叶片以C积累为主,而枯落物OC含量随分解程度的增加而下降,叶片OC平均含量(68.5%)显着高于中国平均水平(45.5%);叶片N、P、K含量表现为1年生>2年生,即新叶以N、P、K等营养物质的吸收积累为主。枯落物TN含量低于中国森林的平均水平(12.03 g/kg),而TP含量显着高于中国森林平均水平(0.74 g/kg),枯落物TN和TP以SD最高,即分解初期表现为净固定,而后期则呈净释放,TK含量随分解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表现为K的净固定;叶片C∶N,C∶P和C∶K表现为2年生>1年生,枯落物C∶N,C∶P和C∶K随着分解程度的增加而显着降低;叶片N∶P处于较低水平(6.08),显着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6.0),表现出明显的N限制营养型;研究结果为科学阐明藏东南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土壤养分循环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翁昌露,张田田,巫东豪,陈声文,金毅[9](2019)在《古田山10种主要森林群落类型的α和β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地形复杂,森林群落类型丰富。我们在保护区内10种主要森林群落类型中网格化布置并调查了79个20 m×20 m样地,分析了不同群落类型内及相互间的α(Shannon-Wiener指数)、β(Horn-Morisita相异性指数)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α多样性主要受到群落类型、海拔和坡向的影响。α多样性在不同群落类型间差异显著,并且随海拔升高、坡向从南到北,α多样性增大。(2)β多样性主要受到群落类型和海拔的影响,受空间距离的影响不显着。不同群落类型间的β多样性显著大于同一群落类型内部,并且随海拔升高β多样性增大。总体而言,群落类型和海拔是古田山森林群落α和β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表明生境过滤等机制对该区域的森林物种多样性格局起着主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9年01期)
文伟,彭友贵,谭一凡,史正军[10](2018)在《深圳市森林土壤主要类型有机碳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深圳市森林土壤主要类型91个调查样点土样的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和有机碳储量进行测算,分析各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含量差异大,表现为盐渍沼泽土>黄壤>红壤>赤红壤>滨海沙土,平均有机碳含量7. 15 g/kg;不同土壤类型有机碳密度为盐渍沼泽土>红壤>赤红壤>黄壤>滨海沙土,平均有机碳密度8. 00 kg/m2;有机碳含量和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全市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为581. 01×104Mg C,其中赤红壤有机碳储量最高,占88. 77%,其后依次为红壤(11. 45%)、黄壤(0. 43%)、盐渍沼泽土(0. 33%)和滨海沙土(0. 02%);土壤表层(0~30 cm)有机碳储量占55. 95%。土壤有机碳含量与pH值呈显着负相关性(P <0. 05),与土壤容重呈极显着负相关性(P <0. 01)。(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主要森林类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凋落物是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量和组成影响有机质和养分的输入。对我国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格氏栲人工林、闽楠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动态、年产量和组成进行了为期1 a的观测,并探讨不同组分凋落物产量与土壤碳氮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各林分凋落物均呈现出显着的季节动态,各林分凋落物总量高峰期均出现在3月份,凋落叶和枝的高峰期存在较大变异。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闽楠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年凋落物量分别为(7.81±1.32)、(4.95±0.36)、(3.38±0.95)、(3.20±0.74) t·hm~(-2)·a~(-1),天然林年凋落物量显着高于3种人工林。各林分凋落物叶、枝、花、果和其它组分的比例差异显着,凋落叶占总凋落物量的比例最大,依次为天然林(65.1%)>杉木(63.7%)>闽楠(62.5%)>格氏栲(51.4%)。4种林分年凋落叶量、年凋落物总量均与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土壤pH呈极显着负相关(P值均<0.00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要森林类型论文参考文献
[1].魏红洋,董灵波,刘兆刚.大兴安岭主要森林类型林分空间结构优化模拟[J].应用生态学报.2019
[2].邹秉章.亚热带主要森林类型凋落物量和土壤养分的关系[J].福建林业科技.2019
[3].吴文跃,姚顺彬,徐志扬.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江西省主要森林类型净生产力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周勇,王晓娜,王丽,蒋红卫,张大明.长白山4种主要森林类型地表凋落物引燃概率[J].森林防火.2019
[5].王兰芳.浙江省主要森林类型生产力地理分异特性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9
[6].张通.秦岭主要森林类型不同时期碳密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7].张钦云.镇沅县主要森林类型固碳释氧量及价值动态变化研究[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9
[8].曹丽花,尹为玲,刘合满,杨红,连玉珍.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主要类型森林叶片和枯落物养分含量特征[J].生态学报.2019
[9].翁昌露,张田田,巫东豪,陈声文,金毅.古田山10种主要森林群落类型的α和β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J].生物多样性.2019
[10].文伟,彭友贵,谭一凡,史正军.深圳市森林土壤主要类型有机碳分布特征[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