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夏秋季腹泻病原菌及药敏分析

2000年夏秋季腹泻病原菌及药敏分析

一、2000年夏秋季腹泻病原与药敏情况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冯莉茹[1](2021)在《山西省2014-2019年小儿感染性腹泻病细菌谱及耐药性变化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2014年1月~2019年12月山西省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病感染细菌谱及耐药性的变化,为小儿细菌感染性腹泻病的临床诊疗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2月山西省儿童医院因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住院患儿大便培养为阳性的病例,病例涵盖山西省11个地级市、26个市辖及下属县级市、县。由于2017年以后山西省儿童医院粪便细菌培养分离鉴定方法经过改善,故将2014~2016年及2017~2019年培养分离结果分别进行分析讨论,包括对感染性腹泻粪便培养阳性病例的性别、发病季节、发病年龄等一般资料、细菌谱变化的分析;将2014~2016年与2017~2019年分离菌株药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Microscan Walk-Away-4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对粪便标本中的菌株进行鉴定,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SPSS22.0软件对病历资料进行χ2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4~2016年共分离菌株260株,主要分离菌株位于前四位的是肺炎克雷伯杆菌(96株,37.5%)、大肠埃希菌(48株,18.8%)、非伤寒非副伤寒沙门菌(47株,18.4%)、金黄色葡萄球菌(31株,12.1%)。其中,这四种细菌感染阳性率在性别、发病季节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感染阳性病例以0-1岁患儿为主,非伤寒非副伤寒沙门菌感染以>1岁为主,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017~2019年共分离菌株992株,主要分离细菌有非伤寒非副伤寒沙门菌(469株、47.3%)、大肠埃希菌(135株、13.6%)、肺炎克雷柏杆菌(130株、13.1%)、金黄色葡萄球菌(65株、6.6%)。其中,这四种细菌感染阳性率在性别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发病季节方面,肺炎克雷伯杆菌以冬季分离率最高,大肠埃希菌以夏秋季分离率最高,金黄色葡萄球菌以春夏季检出率最高,以上细菌季节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非伤寒非副伤寒检出率最高为夏秋季,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年龄段方面,非伤寒非副伤寒沙门菌以>1岁阳性率更高,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0-1岁阳性率更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率年龄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伤寒非副伤寒沙门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耐药性增加显着;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曲松耐药性增加显着;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耐药率较高。结论:1.2014~2016年山西省儿童感染性腹泻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柏杆菌,多数细菌感染无明显性别、发病时间差异,发病年龄段多集中在0-1岁;2017~2019年主要致病菌为非伤寒非副伤寒沙门菌,多数细菌感染无明显性别差异,发病多集中在夏秋季,感染性腹泻高发年龄段与菌种相关。2.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近年来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多数细菌对一二代头孢类抗生素耐药性较高,对三代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增加。

强鑫华,蔡云祥[2](2021)在《食源性腹泻患者分离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及药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浙江湖州地区食源性腹泻患者分离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基因及药敏特征,为当地食源性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肠道门诊就诊患者粪便中分离所得的55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毒力基因和大流行群标志基因检测,以及20种抗菌药物试验。结果 55株副溶血性弧菌均携带tdh、tlh、T3SS1、T3SS2α基因,没有检测到携带trh、T3SS2β基因; 31株为大流行菌株,24株为非大流行菌株;临床常用的20种抗菌药中,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为100.00%;其次为头孢唑啉、哌拉西林,耐药率为93.10%、74.55%;对头孢西丁、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敏感率高;对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四环素、氯霉素、复方新诺明、碳青霉烯类敏感率为100.00%。结论湖州地区食源性腹泻副溶血性弧菌,以大流行菌株为主,携带大部分毒力基因且携带率很高,对不同的抗生素呈现不同的耐药性,临床治疗应注意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防止耐药菌株的出现。

莫云[3](2018)在《中国南方6个城市鼠形动物粪便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及病原学特征》文中认为1研究背景和目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scher1 chia coli,DEC)是引起胃肠道感染的一类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的统称,是导致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鼠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有证据表明鼠携带多种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包括DEC。因此,有必要了解我国鼠类DEC的携带情况及其病原学特征。我们于2014年10月至2017年5月期间,用笼捕法在我国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和茂名市,福建省厦门市、湖南省益阳市和云南省麻栗坡县等六城市部分城区进行鼠形动物采集,并对其粪便样本携带DEC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了这些地区鼠形动物中DEC的携带情况、毒力基因分布及耐药特征,采用PFGE聚类分型分析了鼠形动物中DEC的同源关系,为鼠源性DEC感染传播的防控提供基础信息。2研究方法2.1在监测地通过笼捕法捕获鼠形动物,收集动物粪便样本,通过分离培养及生化鉴定等方式初筛E.coli;2.2对分离所得E.coli进行多重PCR试验检测特异毒力基因,确认DEC并分型;2.3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获得DEC耐药率及耐药模式情况;2.4用PFGE法进行基因分型,比较条带聚类情况,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种属鼠形动物中DEC的同源关系。3研究结果3.1共捕获鼠形动物6种共1122只,其中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60.70%,其次是臭鼩鼱,占25.85%。3.2从部分鼠形动物肠内粪便样本中共分离得到了 839株E.coli。检测到186株DEC,检出率为22.17%。其中包括10株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3 株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nteroaggregative E.coli,EAEC)和173株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检出率分别为 1.19%、0.36%、20.62%,分别占DEC总数的5.38%、1.61%及93.01%,未检测到EHEC菌。EPEC及EAEC仅在褐家鼠及臭鼩鼱中检出,ETEC几乎在各类鼠形动物(板齿鼠除外)样本中均有检出。除广东深圳外,其余地区收集的鼠形动物样本均有DEC检出。DEC在冬季捕获的鼠形动物中检出率最高,为27.23%。3.3 57株(30.64%)DEC对1种以上药物表现出耐药反应,菌株对四环素的耐药率最高(26.345),其次是氯霉素(13.44%),对头孢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及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均低于5%,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及阿米卡星均敏感。多重耐药株占4.30%。产ESBLs耐药株占3.76%。3.4根据PFGE聚类结果,91株DEC共分87种带型,相似度为58.0%-100%。按≥90%相似度标准可聚为11簇(共26株),按≥95%相似度标准可聚为7簇(共16株),按100%相似度标准可聚为2簇(共6株)。不同地区、不同种类鼠形动物中携带的DEC可以存在同源关系。4研究结论鼠形动物中携带DEC的型别以ETEC、EPEC、EAEC为主。鼠形动物分离的DEC的耐药率较低,主要对四环素、氯霉素表现出耐药反应,包括少数多重耐药及产ESBLs耐药的菌株。不同地区、不同种类鼠形动物中携带的DEC存在同源关系,提示DEC在鼠形动物中相互传播的可能性。

王义涛[4](2018)在《威海地区食源性细菌的分布及病原性海洋弧菌多重降落PCR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海洋性弧菌广泛分布于内湾、沿岸、外洋水域、海洋生物体和沉积物中,能够感染鱼类或哺乳动物,并可在人群中引起食物中毒。不少弧菌会导致人或其他动物发病,以霍乱弧菌、创伤弧菌和副溶血弧菌致病力最强。随着海产品消费的不断增多,因海产品传播的细菌性疾病发生范围和频率也逐渐增大。常规的海洋弧菌检测方法即培养法不能满足快速诊断的需要,且某些海洋性弧菌培养困难,因此建立病原性海洋弧菌的快速检测技术,对病原性海洋性弧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和维护公共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了解威海地区食源性疾病中致病菌的分布情况,建立一种可以同时检测临床标本中创伤弧菌及副溶血性弧菌的多重降落PCR方法,为临床快速诊断创伤弧菌和副溶血弧菌感染提供一种有效手段。方法:收集2017年3月10月威海市立医院食源性疾病就诊患者的粪便标本357例,采用常规培养法结合质谱分析对标本中病原菌进行鉴定。设计针对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细胞溶解素编码基因vvh A和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胶原蛋白酶编码基因col的特异性引物,建立单一降落PCR和多重降落PCR反应体系并进行优化,检测各种标准菌株和临床菌株评价单一降落和多重降落PCR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应用多重降落PCR检测103例粪便标本中创伤弧菌和副溶血弧菌,并与细菌培养法结果进行比较,评价多重降落PCR在临床标本检测中的可行性。结果:(1)共检出致病微生物98株,5种疾控要求监测病原微生物致泻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诺如病毒和志贺氏菌的比率依次为26.53%、21.43%、20.41%、10.20%和7.14%;另外还检出其它致病性海洋弧菌14株(14.28%),包括创伤弧菌6株(6.12%)、哈氏弧菌3株(3.06%)、溶藻弧菌3株(3.06)和灿烂弧菌2株(2.04%),海洋性弧菌的总检出比率为35.71%。(2)单一降落PCR只分别对创伤弧菌或副溶血弧菌检测到特异扩增条带,对其它种类弧菌和非弧菌未出现特异扩增条带;对创伤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04 CFU/ml和103CFU/ml。(3)多重降落PCR可在目标测试菌中同时检测到创伤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的特异性扩增条带,对其它种类弧菌和非弧菌未出现特异扩增条带;对创伤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的最低检测限亦分别为104 CFU/ml和103 CFU/ml。(4)与细菌培养法比较,多重降落PCR检测103份粪便标本中创伤弧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l00%和97.94%,副溶血性弧菌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5.12%。结论:(1)威海地区食源性疾病中海洋性弧菌检出率高,需要对其进行监测。(2)成功建立快速检测创伤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多重降落PCR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直接用于临床标本中创伤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检测。

妥鑫[5](2017)在《羔羊腹泻症主要病原致病性与分子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甘肃和青海两省的21个羊场无菌采集10日龄以内患腹泻症羔羊粪便167份;用轮状病毒-大肠杆菌K99-兰伯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四联胶体金检测试剂盒检测轮状病毒、兰伯氏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用16S r DNA扩增技术对细菌病原进行鉴定,分离到的103株疑似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用110只昆明系小鼠进行致病性试验,并对患病小鼠进行病原学、病理学诊断。结果表明,甘青地区致羔羊腹泻症的主要病原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占61.68%,且致病性存在一定差异。利用PCR技术对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8种毒力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甘青地区引起羔羊腹泻症的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同时携带多种毒力基因,以携带ipa H、eae、stx1的菌株常见。用k-b药敏纸片法对分离的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进行15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表明青霉素和林可霉素的耐药率超过95%,厄他培南、美罗培南、多粘菌素B和硫酸黏菌素敏感,耐药率不超过10%。用PCR技术检测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并分析其与耐药表型相关性。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 A和tet B的检出率分别为83.50%和68.93%,tet A基因与四环素耐药表型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tet B与四环素耐药表型存在中度正相关;β-内酰胺类相关耐药基因bla TEM、bla SHV的检出率分别为63.11%和56.31%,且两种耐药基因与氨苄西林的耐药表型之间显着相关;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3)-Ⅰ检出率占78.64,且与卡那霉素耐药表型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研究表明,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是甘青地区引起羔羊腹泻症的主要病原,其致病性之间存在差异,以携带ipa H、eae、stx1毒力基因的菌株常见;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林可霉素具有很强的耐药性,且多数菌株携带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基因tet A和tet B、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bla TEM和bla SHV以及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3)-Ⅰ,各菌株耐药表型与携带的耐药基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王若南,李医,陈晓,万颖,陈瑜[6](2015)在《急性腹泻患者类志贺邻单胞菌流行及药物敏感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类志贺邻单胞菌在急性腹泻患者中的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疾病的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浙江省4家医院急性腹泻患者病例,采用常规微生物检验程序对常见肠道致病菌进行分离培养及检测。分离到的类志贺邻单胞菌采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收集1 640例病例,共分离到类志贺邻单胞菌共41株,检出率为2.5%,占所有分离菌株的7.5%,居细菌性病原第四。41例病例中,男女检出率分别为2.6%和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半数以上分布在1844岁;每月均能够分离到类志贺邻单胞菌,其中夏季(6-8月)分离率最高,达3.9%。类志贺邻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达89.3%,对阿米卡星、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在30%50%,未出现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耐药株。结论类志贺邻单胞菌是沿海地区夏秋季腹泻较为常见的病原菌之一,是临床肠道感染中不可忽视的病原。

徐奋奋,金晓霞,裘立晓,陈美芬,王滢滢,蔡颖[7](2014)在《宁波市江北区感染性腹泻与食品污染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感染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的疾患,是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引起,以腹泻为主要症状并广泛存在、流行于世界各地的肠道感染性疾病,也是当今全球性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感染性腹泻的流行规律和特点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由食品污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越来越多。为了解感染性腹泻与食品污染的相关性,本课题组通过对江北区2011—2013临床感染性腹泻病原的检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对相关食品进行病原检

管红霞[8](2014)在《腹泻标本中病原体快速检测流程的建立与评价》文中指出目的:针对重要的常见致腹泻病原,包括沙门菌、志贺菌、致病性弧菌(主要包括霍乱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杆菌(EPEC、ETEC、EIEC、EHEC、EAEC),诺如病毒、札如病毒、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人星状病毒,建立整合PCR作为初筛技术的腹泻病原体快速检测流程,评估该流程的实际应用价值。初步掌握监测点腹泻症候群病原谱特征,了解所分离病原体的血清分型、毒力基因特征和耐药情况。方法:1、选择无锡市7家哨点医院作为监测点,收集腹泻病例基本信息,采集病例粪便标本,用传统方法对致泻性大肠杆菌、志贺菌、沙门菌和致病性弧菌(主要包括霍乱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血清分型、毒力基因鉴定和药敏实验。2、对粪便标本提取总核酸(包括DNA和RNA),对细菌分离培养不同环节提取核酸,包括增菌液核酸和EMB平板的菌苔核酸,对粪便核酸和中间核酸进行不同目标病原检测。多重常规PCR检测致泻大肠杆菌的靶基因,多重荧光PCR检测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和霍乱弧菌的靶基因,单重荧光PCR技术检测标本中的目标病毒。结果:1、2013年4月至12月共采集334例腹泻病例粪便标本,常规培养法分离到目标菌30株,总阳性率为9.0%。其中沙门菌18株,致泻性大肠杆菌6株,志贺菌、霍乱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各2株。2、PCR检测结果:①致泻性大肠杆菌:粪便标本中检测到18份阳性,经测序证实13份含相应的靶序列,5份为非特异性扩增,其中2份与常规培养结果一致;平板菌苔中21份阳性,经测序证实均含靶序列,5份与常规培养结果一致。②志贺菌:粪便标本中检出8份阳性,经测序证实均含志贺菌靶序列,其中2份与常规培养结果一致。③沙门菌:粪便中检出1份阳性;增菌液中22份阳性,经测序证实均含靶序列,22份阳性中与常规培养结果一致的为18份。④副溶血性弧菌:粪便和增菌液中均检出2份阳性,且与分离培养结果一致。⑤霍乱弧菌:粪便中检出1份阳性;增菌液中2份阳性,与分离培养结果一致。3、目标病毒核酸阳性83份,总检测阳性率24.9%。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NV11.7%、 RV8.4%、EADV2.1%、ASTV1.5%、SPAV1.2%.这些病毒感染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冬春季为发病高峰。4、沙门菌血清型呈现多样性,以E群为主,对多种抗生素显示出不同程度的耐药。致泻性大肠杆菌对萘啶酸和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程度较高。结论:1、基于PCR作为初筛技术的腹泻病原体检测流程用于腹泻症候群病原体监测快速、准确、高效。新的筛查技术方案为:①致泻性大肠杆菌:粪便标本接种肠道菌分离平板,用多重PCR检测第一区菌苔,阳性标本则从平板上挑取单菌落进行相应毒力基因鉴定。②志贺菌:直接对标本进行荧光PCR检测,阳性标本进行进一步分离培养。③沙门菌、霍乱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选择性增菌,对增菌液采用荧光PCR检测,阳性标本接种相应选择性平板进行进一步分离培养。2、沙门菌、致泻性大肠杆菌、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是当年主要的致腹泻病原。夏季以细菌性腹泻为主,冬春季以病毒性腹泻为主。

王瑞莲[9](2014)在《广州市海珠区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学分析》文中指出感染性腹泻是一种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胃肠炎症候群,其中病原微生物主要由细菌、病毒与寄生虫等微生物组成。在我国39种法定传染病中,腹泻发病率高居首位。夏秋季是腹泻的高发季节,但中国南方广州由于温暖潮湿的气候特征,冬春季腹泻病也很常见,而完整的病原谱调查并不多见。作为感染性腹泻病原谱监测平台的哨点医院之一,我们建立了腹泻病原谱监测的技术平台,采用了多种先进的检测技术,如质谱技术鉴定细菌、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检测轮状病毒抗原和腺病毒抗原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诺如病毒等。本研究通过检测广州市海珠区冬春季腹泻的病原菌及病毒的基因型,以及时了解该地区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谱特征。此外,我们对一些逐渐变得重要的、临床上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病原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弯曲菌感染患者粪便常规结果的分析、气单胞菌属的进一步鉴定和药敏试验以及病毒的基因分析等等。在进行前一部分研究工作时,我们发现部分严重的腹泻患者一直未找到病源,综合分析其临床资料和查阅有关腹泻的最新进展,怀疑部分患者可能感染了艰难梭菌,因此开展了酶联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艰难梭菌A&B毒素的相关工作,综合分析艰难梭菌A&B毒素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艰难梭菌在腹泻患者中的感染情况,为临床诊治和预防提供依据。本研究分为以下两个章节:第一章广州市海珠区冬春季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学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作为腹泻症候群监测的哨点医院之一,我们收集2012年11月到2013年5月来院就诊的腹泻患者的粪便,通过问卷调查和查阅病历的方式了解病人的基本信息、临床信息以及标本采集情况等,共收集标本290例,其中70例住院和220例门诊,年龄中位数为25个月。按照传染病监测技术平台的要求,监测范围包括细菌病原谱和病毒病原谱。首先,对符合要求的腹泻粪便标本按照腹泻监测平台的要求进行病原菌培养、粪便常规的检查和隐血试验、免疫层析方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和腺病毒抗原,同时用冻存管保存5g或5m1左右的粪便于-80℃冰箱;其次,综合分析各平板的菌落情况,挑取多个可疑菌落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进行鉴定;最后,根据鉴定结果,用血清学试验加以确证;气单胞菌属则用其他辅助试验鉴定到种;对-80℃冰箱保存的标本统一用实时荧光PCR进行诺如病毒的检测,并提取病毒阳性标本的核酸利用测序的方法进行基因分型。从腹泻人群分析,以发育情况为标准分为6个年龄组,即婴儿期组、幼儿期组、童年期组、青春期组、成年期组以及老年期组,其中婴儿期组的腹泻人群在所有腹泻人群中所占比重最高而青春期组最低。从腹泻的病原谱分析,腹泻病原总阳性率54.48%(158/290),其中细菌总阳性率为20.67%(60/290)病毒总阳性率36.90%(107/290),混合感染阳性率7.59%(22/290)。病毒总阳性率明显高于细菌总阳性率,各种类型混合感染的阳性率和粪便常规检查结果均没有显着差异。在所检出的病原菌中,沙门菌44.78%(30/67)的构成比居首位,其次为弯曲菌属28.36%(19/67)和气单胞菌属14.93%(10/67),未检测到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以及拟态弧菌;在所检出的病毒中,轮状病毒构成比54.86%(62/113);其次为诺如病毒39.82%(45/113),其中以诺如病毒II更常见;最后为肠道腺病毒4.42%(5/113)。从年龄的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细菌的阳性率高于成年人,其中未成年人弯曲菌阳性率明显高于成年人;但未成年人病毒感染的阳性率与成年人之间没有显着差异。从性别的角度分析,男性患者病毒的阳性率高于女性;但男性患者细菌的阳性率与女性之间没有显着差异。从月份的角度分析,细菌阳性率最高在4月份,最低在1月份;病毒阳性率最高在1月份,最低在5月份。对本次病原谱排列前三的病原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对于细菌而言,首先对沙门菌,增加了血清学试验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目前引起腹泻28例是A群沙门菌,2例为B群沙门菌,尚未发现其他菌群的沙门菌。28株复苏成功的沙门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28株沙门菌对2种抗生素完全耐药,占总的抗生素的8.70%;对12种抗生素部分耐药,占52.17%;剩余的9种抗生素完全敏感,占39.13%;28株沙门菌全存在多重耐药的情况;对于弯曲菌,详细分析了弯曲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显示弯曲菌感染所引起的腹泻粪便中红细胞、白细胞以及隐血试验等三个项目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细菌引起的腹泻,主要原因是该细菌本身培养的特殊性,较容易被忽略以致于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所致。10例气单胞菌属结合辅助试验鉴定到种,分别为4株温和气单胞菌,2株嗜水气单胞菌、4株豚鼠气单胞菌,药物敏感试验显示在21种抗生素中,10株气单胞菌对3种抗生素完全耐药,占14.29%:对6种抗生素部分耐药,占28.57%;剩余12种抗生素完全敏感,占41.86%;10株气单胞菌也都存在多重耐药的情况。对于病毒而言,G1P8型轮状病毒是本研究地区的优势株,与G9P8、G2P4和G3P8共占轮状病毒阳性标本的91.94%,其中国内尚未报道G9P4型;GII.4型诺如病毒是最常见的流行株,还发现GI.1、GI.3、GI.4、 GI.6、GI.2、GII.14、GII.G-12型共7种其它基因型,其中国内尚未报道GI.6、GII.g-12型。第二章艰难梭菌在腹泻患者中感染情况的调查从2013年7月到2013年12月,通过问卷调查和查阅病历的方式了解病人的基本信息、临床信息等情况,共收集来院就诊腹泻患者标本137例,其中94例住院和43例门诊;男性84例,女性53例;年龄最大的是85岁,最小的是11天,年龄中位数22岁。当发生腹泻时,首先考虑是常见的病原菌引起的。根据第一章的研究结果显示沙门菌是本次腹泻监测最常见的病原菌,同时该菌因其检测方法简单而能在普通实验室常规开展,故在进行艰难梭菌感染监测之前首先对所有检测的标本先进行沙门菌的筛查。排除沙门菌感染的临床病例,利用酶联荧光免疫分析技术对剩余的标本进行艰难梭菌A&B毒素的检测,结果为8例阳性,对这8例艰难梭菌A&B毒素检测阳性的标本利用加热富集芽孢的方法进行艰难梭菌培养,方法如下:在70℃温浴30分钟后离心,取沉渣接种于厌氧平板后放入装有厌氧产气剂的厌氧袋培养,48小时后进行观察,将培养结果与艰难梭菌A&B毒素的结果进行比较。在收集137例标本中,其中66例儿童,46例青年和25例老人。经筛查,7例为沙门菌阳性。排除7例检出沙门菌的标本,对剩余的130例粪便标本利用酶联荧光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艰难梭菌A&B毒素,共检出8例阳性,阳性率为6.15%。8例阳性标本的临床资料分析显示,2例来自消化科,2例来自血液科,2例来自儿科门诊,1例来自肾内科还有1例来自器官移植,科室分布较分散。阳性病例按年龄段分布为儿童3例、中青年3例、老年人2例,以上三组人群的阳性率粪便粪便为4.76%,6.82%和8.70%,经过统计学分析,三类人群的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对这8例标本的培养结果显示,8例毒素阳性的标本中,6例培养出艰难梭菌,2例未检测到艰难梭菌;8例中有6例的结果一致,酶联免疫荧光法和培养的比对结果良好,进一步体会了艰难梭菌进行厌氧培养对技术和人员等的高标准高要求。相比之下,酶联免疫荧光法更适合临床常规开展。小结根据以上两章节研究结果,小结如下:1、从腹泻的病原谱分析。病原总阳性率和细菌阳性率高于国内的相关报道,其可能原因是本研究采用了先进的质谱鉴定技术;病毒的阳性率高于细菌的阳性率。在所检出的细菌中,前三位分别为沙门菌、弯曲菌和气单胞菌;在所检出病毒中,前三位分别为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2、从腹泻的流行病学分析。针对易感人群,婴儿期组腹泻人群所占比重最大,青春期组则最低。针对性别而言,男性的病毒阳性率高于女性,但细菌阳性率没有显着差异;针对年龄而言,未成年组的细菌阳性率高于成年组而病毒阳性率没有显着差异;针对月份而言,细菌阳性率最高在4月份最低在1月份而病毒阳性率最高在1月份最低在5月份。3、细菌病原谱的新特点。第一、人兽共患病原菌——弯曲菌在未成年组中的阳性率比成年组较高,弯曲菌腹泻患者的粪便常规结果较其他类型腹泻患者严重,建议腹泻未成年人中常规开展弯曲菌的检测工作。第二、人兽共患病原菌——气单胞菌引起的腹泻位居第三位,在感染写腹泻病原菌中处于主要的病原菌,但因所引起的临床症状不严重,较容易被忽视。4、病毒病原谱的新特点。对于轮状病毒而言,G1P8、G9P8、G2P4和G3P8共占轮状病毒阳性标本的91.94%,并发现了国内尚未报道的G9P4型;对于诺如病毒而言,GII.4型诺如病毒是最常见的流行株,还发现7种其它基因型,其中国内尚未报道GI.6、GII.g-12型。5、药物敏感试验的新变化。第一、本次所检测的28株沙门菌和10株气单胞菌全部出现多重耐药。第二、两种细菌对碳青霉烯类、头孢四代、喹诺酮类以及氨基糖苷类所代表的抗生素均完全敏感。第三、沙门菌的耐药情况比气单胞菌严峻。6、艰难梭菌感染易感人群发生的变化。在重点关注住院患者时也要重视社区门诊患者;在关注老年人群时不能忽略儿童艰难梭菌感染相关性腹泻的监测;艰难梭菌感染引起的腹泻患者来自医院多个不同科室,提示艰难梭菌感染可以发生于各种不同疾病不同人群。7、艰难梭菌感染新的检测技术。与培养的方法相比,酶联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艰难梭菌A和(或)B毒素简单、快速、敏感性较高,更适合对腹泻患者进行艰难梭菌感染的筛查。

周永明[10](2013)在《云南玉溪细菌性腹泻实验室监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基于临床就诊病例的腹泻病监测网络,优化出一套规范且可操作性强的细菌性腹泻多病原现场检测技术方案,初步掌握监测点常见肠道致病菌流行水平、构成情况及其变化规律,建立当地常见肠道致病菌的PFGE数据库,并为基层基于PFGE分型的细菌性腹泻暴发监测工作模式做探索。方法:选择玉溪市红塔区作为监测点,2012年6月至12月开展为期半年的腹泻病实验室监测。收集腹泻病例基本信息并采集病例粪便标本,用传统方法进行致泻性大肠杆菌、志贺菌、沙门菌、气单胞菌、邻单胞菌和致病性弧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用系统生化和(或)荧光PCR对菌株进行复核确认。对阳性菌株进行PFGE分型并用BioNumerics5.01软件进行相似性分析。结果:2012年6月监测网络正式建立并持续良好运行,多病原检测技术方案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优化。6-12月共采集703例腹泻病例粪便标本,对其中的692份合格标本进行了检测,检出目标菌155株,检出率为22.4%。阳性菌株中致泻性大肠杆菌占37.4%、气单胞菌占29%、志贺菌占12.3%、沙门菌占11%、类志贺邻单胞菌占9%、致病性弧菌占1.3%。致泻性大肠杆菌有53个PFGE带型,单胞菌有48个PFGE带型,沙门菌有13个带型,志贺菌有12个带型。致泻性大肠杆菌、气单胞菌、邻单胞菌和沙门菌均有PFGE带型一致的菌株。结论:2012年6-12月红塔区腹泻患者中6种目标菌的总体阳性率在15.8-31.8%之间,秋冬季的阳性率低于夏季。致泻性大肠杆菌和气单胞菌是当地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志贺菌、沙门菌和类志贺邻单胞菌也占有一定比例,当地致病性弧菌引起的腹泻极为少见。虽然监测期间监测点未从流行病学监测上发现细菌性腹泻暴发事件,但是腹泻病例感染同一克隆菌株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在细菌性腹泻实验室诊断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基层推广细菌PFGE或其他分子分型技术将有助于基层完善细菌性腹泻暴发事件的预警预测以及早期识别共同暴露源。

二、2000年夏秋季腹泻病原与药敏情况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夏秋季腹泻病原与药敏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2014-2019年小儿感染性腹泻病细菌谱及耐药性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2014-2016 年小儿感染性腹泻特点
        2.1.1 病原菌检出情况
        2.1.2 .病原菌人群分布
        2.1.3 发病季节分布
    2.2 2017-2019 年小儿感染性腹泻特点
        2.2.1 病原菌检出情况
        2.2.2 .病原菌人群分布
        2.2.3 发病季节分布
    2.3 检出率的比较
    2.4 2014-2019 年主要分离细菌耐药性比较
        2.4.1 非伤寒非副伤寒沙门菌耐药性比较
        2.4.2 .大肠埃希菌耐药性比较
        2.4.3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小儿感染性腹泻病细菌谱及耐药性变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食源性腹泻患者分离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及药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菌种鉴定
        1.2.2 毒力基因检测
        1.2.3 药敏试验
2 结果
    2.1 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2.2遗传标志物基因检测结果
    2.3 药敏试验结果
3 讨论

(3)中国南方6个城市鼠形动物粪便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及病原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城市鼠形动物及其病原携带情况
    2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
    3 研究设想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第三章 结果
    1 鼠形动物采样情况
    2 大肠埃希菌分离情况
    3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测及毒力基因分布情况
    4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5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PFGE同源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1 全文小结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本研究的不足及补充计划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附录
致谢

(4)威海地区食源性细菌的分布及病原性海洋弧菌多重降落PCR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标准菌株及临床菌株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溶液配制
        1.4 主要实验仪器
    2 临床标本采集与处理
    3 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实验
        3.1 标准菌株和临床菌株的培养和鉴定
        3.2 临床标本中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3.3 细菌质谱鉴定
        3.4 药物敏感试验
    4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5 PCR引物设计
    6 单一降落PCR
        6.1 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6.2 单一降落PCR特异性检测
        6.3 单一降落PCR敏感性检测
    7 多重降落PCR
        7.1 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7.2 多重降落PCR特异性检测
        7.3 多重降落PCR敏感性检测
    8 多重降落PCR检测临床标本
结果
    1 威海地区食源性疾病致病菌的鉴定及分布
        1.1 细菌分离培养及鉴定结果
        1.2 威海地区食源性疾病致病菌的分布
        1.3 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
    2 单一降落PCR检测结果
        2.1 单一降落PCR特异性检测结果
        2.2 单一降落PCR敏感性检测结果
    3 多重降落PCR检测结果
        3.1 多重降落PCR特异性检测结果
        3.2 多重降落PCR敏感性检测结果
    4 临床标本验证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羔羊腹泻症主要病原致病性与分子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羔羊腹泻症流行病学研究
    1.3 羔羊腹泻症病因学研究
        1.3.1 细菌
        1.3.2 病毒
        1.3.3 寄生虫
        1.3.4 其他致病因素
    1.4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研究进展
        1.4.1 大肠埃希菌的致病机制与毒力基因
        1.4.2 耐药大肠埃希菌与耐药相关基因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羔羊腹泻症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
        2.1.1 病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
    2.2 方法
        2.2.1 细菌分离培养
        2.2.2 细菌鉴定
        2.2.3 病毒和寄生虫的检测
    2.3 结果
        2.3.1 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2.3.2 病毒和寄生虫检测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大肠埃希菌的致病性研究
    3.1 材料
        3.1.1 实验动物和菌株
        3.1.2 试剂
        3.1.3 仪器
    3.2 方法
        3.2.1 致病实验
        3.2.2 致病小鼠的诊断
        3.2.3 组织石蜡切片制作
    3.3 结果
        3.3.1 大肠埃希菌对小鼠的致病结果
        3.3.2 发病小鼠的诊断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的测定
    4.1 材料
        4.1.1 菌株
        4.1.2 试剂
        4.1.3 仪器
        4.1.4 毒力基因引物
    4.2 方法
        4.2.1 细菌DNA的提取
        4.2.2 目标片段的扩增
        4.2.3 目标片段的验证
        4.2.4 毒力基因的检测
    4.3 结果
        4.3.1 PCR扩增条件
        4.3.2 目标片段的验证
        4.3.3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的检测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相关性研究
    5.1 材料
        5.1.1 菌株
        5.1.2 试剂
        5.1.3 仪器
        5.1.4 耐药基因引物
    5.2 方法
        5.2.1 药敏试验
        5.2.2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5.2.3 耐药基因的检测
        5.2.4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药敏试验
        5.3.2 PCR检测方法优化及验证结果
        5.3.3 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
        5.3.4 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相关性分析
    5.4 讨论
    5.5 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6)急性腹泻患者类志贺邻单胞菌流行及药物敏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7)宁波市江北区感染性腹泻与食品污染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 流行病学调查
    1.3 实验室检测
        1.3.1 标本采集
        1.3.2 检测方法
    1.4 质量控制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检测
    2.2 不同年龄病例病原体检出率
    2.3 相关食品食源性病原体检测
    2.4 与就餐食品的关联性
    2.5 不同来源检出株同源性检测
3 讨论
    3.1 成人和婴幼儿主要病因不一
    3.2 食源性病原体污染较严重
    3.3 与食用海水产品关联
    3.4 不同检出株同群基因型亲缘性较近

(8)腹泻标本中病原体快速检测流程的建立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写与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技术路线
    2 研究对象
    3 实验材料
    4 实验方法
    5 统计和分析
    6 质量控制
结果
    1 标本总体情况
    2 不同致腹泻病原菌分离培养结果和PCR检测结果比较
    3 腹泻病原谱特征
    4 分离菌株血清型、药敏试验和毒力基因结果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创新点
本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广州市海珠区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广州市海珠区冬春季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学分析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艰难梭菌在腹泻患者中感染情况的调查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
    参考文献
缩写词简表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云南玉溪细菌性腹泻实验室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技术路线
    2 研究目标
    3.研究对象
    4.研究内容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2000年夏秋季腹泻病原与药敏情况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2014-2019年小儿感染性腹泻病细菌谱及耐药性变化分析[D]. 冯莉茹.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食源性腹泻患者分离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及药敏分析[J]. 强鑫华,蔡云祥.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1(02)
  • [3]中国南方6个城市鼠形动物粪便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及病原学特征[D]. 莫云.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5)
  • [4]威海地区食源性细菌的分布及病原性海洋弧菌多重降落PCR方法的建立[D]. 王义涛. 青岛大学, 2018(01)
  • [5]羔羊腹泻症主要病原致病性与分子特性研究[D]. 妥鑫.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5)
  • [6]急性腹泻患者类志贺邻单胞菌流行及药物敏感性分析[J]. 王若南,李医,陈晓,万颖,陈瑜.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5(12)
  • [7]宁波市江北区感染性腹泻与食品污染相关性分析[J]. 徐奋奋,金晓霞,裘立晓,陈美芬,王滢滢,蔡颖. 上海预防医学, 2014(08)
  • [8]腹泻标本中病原体快速检测流程的建立与评价[D]. 管红霞.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04)
  • [9]广州市海珠区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学分析[D]. 王瑞莲.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2)
  • [10]云南玉溪细菌性腹泻实验室监测研究[D]. 周永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3(04)

标签:;  ;  ;  ;  ;  

2000年夏秋季腹泻病原菌及药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