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区系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植物区系,被子植物,自然保护区,多样性,地区,垂直地带性,系统。
区系学论文文献综述
彭华,杨湘云,蔡燕红,李晓明[1](2019)在《浙江海岛广布优势植被类型的植物区系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浙江海岛具有较丰富的种子植物区系,也具有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的类型,是植物区系地理和植被地理研究的重要区域,为了丰富对该区域地带性灌丛的认识,对东海范围的浙江岛屿进行野外调查,并对其植被类型中优势的各层植物种类进行区系学分析。结果表明,东海范围的浙江岛屿上发现了广布的暖温性常绿灌丛,主要有滨柃灌丛,柃木灌丛和海桐灌丛;从这类灌丛120种优势和常见维管束植物的种类结构分析看,只有热带亚洲成分、东亚中的中国-日本成分和中国特有成分贯穿灌木层、草本层和层外植物3大类中;而中国特有种的进一步分析表明了它的区系成分具亚热带性质;同时还存在一些原生植被破坏后不同演替阶段的次生落叶灌丛,如野桐灌丛、化香灌丛、盐肤木灌丛等居于其间。作为次生演替研究的理想场所,且是重要中国-日本海滨类群聚集的场所,浙江海岛灌丛具有不同层次的保护生物学意义。(本文来源于《西部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廖鑫凤[2](2018)在《玉龙雪山植物系统发育区系学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区系地理学的研究主要采用对分类群和地理分布的统计和分析,结合区系成分划分来分析区系的性质与来源。而区系系统发育研究通过构建区域生命之树,估算区系内物种进化速率与分化时间用以推测区系的演化历史。本研究结合传统植物区系学和系统发育区系学的方法对丽江玉龙雪山的植物区系开展研究,首先整理了玉龙雪山种子植物的物种库,通过标本数据划定它们在玉龙雪山的海拔分布,基于phylomatic与四个条码(rbcL,matK,trnH-psbA,ITS)分别构建了区系物种系统发育树,利用TreePL软件,基于42个化石点,构建了标定分化时间的系统发育树。根据吴征镒等对科属成分划分标准,基于区系系统发育树分析了玉龙雪山种子植物的来源,探讨了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PD)格局,类群间的平均分化时间以及性状沿海拔梯度的格局,比较了不同系统发育树的解析度对系统发育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结构(如净亲缘指数NRI和最近亲缘指数NTI)估算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按吴征镒等对科属成分划分,玉龙雪山植物区系在科级水平上,热带成分占比大于温带成分,而在属级水平则温带成分为主,其中以北温带、东亚、泛热带成分占比最高,且不同区系成分具有明显系统发育信号。系统发育多样性的结果表明,该区域内中国特有成分进化最为古老。不同区系来源的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不同,热带区系成分主要分布于低海拔,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在较低海拔出现峰值,而世界分布属物种多样性峰值出现在较高海拔,温带区系成分的系统发育多样性最高。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呈单峰分布格局,在海拔3000米左右达到峰值;不同生活型出现峰值的海拔略有不同,草本=乔木>灌木>藤本。与生态学中常用Phylomatic构建的区系系统树相比,本研究利用四个条码构建了相对高解析度的系统树,整体框架与APGIII一致,59%的节点支持率≥50%,40%的节点支持率≥80%。基于phylomatic与基于DNA条形码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析系统发育多样性和系统结构的结果表明:系统发育多样性沿海拔梯度格局与物种多样性格局相似,但是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系统发育多样性的峰值出现的海拔小于物种多样性峰值出现的海拔;高海拔植物系统发育呈显着的聚集结构(NRI与NTI指数均为正值),在4000m左右聚集程度最大,暗示该海拔环境过滤可能对物种分布起最大的作用,低海拔植物系统发育呈显着的离散结构,推测物种之间的竞争起主导作用;基于DNA条形码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在系统发育多样性和结构估算方面比phylomatic生成的系统发育树更加精细。通过分化时间的估算,发现玉龙雪山大多数分支的分化时间在5000万年以内,3000米以上物种平均分化时间晚于1000万年。整体植物区系相对年轻,物种的平均分化时间沿海拔梯度呈下降趋势,可能是随横断山的隆升以适应高海拔的生境而形成的衍生类群,支持热带生态位保守性假说。(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8-06-01)
葛学军[3](2015)在《DNA条形码在植物系统发育区系学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达尔文1845年在给虎克的一封信中指出:"地理分布这个伟大的主题几乎是生命规律之基石"(Good,1953)。探索生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成因是进化生物学家持续不断的追求之一。植物区系的形成是植物在一定的自然历史环境中发展演化和时空分布的综合反映(吴征镒等,2010)。除了现代气候条件的影响外,历史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隔离、分化、扩散和灭绝等进化事件对现代生物地理格局的形(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5年03期)
陈勇[4](2010)在《西双版纳和铜壁关自然保护区龙脑香林种子植物区系学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龙脑香林是指由龙脑香科树种为上层优势树种所组成的森林。龙脑香科是亚洲热带雨林最为繁茂、最具代表性的植物,龙脑香科树种所组成的高大森林成为这一地区的特征植被。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龙脑香林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发现并引起植物学界极大重视的一种典型热带雨林的代表植被类型,面积约800 ha。铜壁关自然保护区龙脑香林是20世纪50年代由西南林学院专家考察发现的,在那里发育着我国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龙脑香林,面积约4000 ha。本文选取了这两个最具有典型意义的龙脑香林区,以生长于其中的野生种子植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植物区系的对比研究。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龙脑香林共有种子植物119科390属782种(含种下等级)。其中优势科(含10种及以上的科)为茜草科、桑科、兰科、大戟科、番荔枝科、樟科、夹竹桃科、蝶形花科、楝科、紫金牛科、天南星科、芸香科、爵床科、姜科、萝摩科、棕榈科、葡萄科、马鞭草科、荨麻科、苏木科、梧桐科、胡椒科、壳斗科。优势属(含6种及以上的属)为榕属、木姜子属、胡椒属、崖爬藤属、紫金牛属、瓜馥木属、九节属、龙船花属、蒲桃属、省藤属、藤黄属、崖豆藤属、豆蔻属、杜茎山属、风车子属、黄檀属、栲属、琼楠属、腺萼木属、羊蹄甲属。分布区类型显示,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龙脑香林植物区系热带分布科占73.11%;热带分布属占92.31%,热带成分种占58.70%,该区系以热带成分占优势,属热带性质的植物区系;热带亚洲分布属占总属数的32.82%,热带亚洲分布及其变型的种类占53.20%,带有强烈的印度—马来西亚特色,属于热带亚洲植物区系的一部分。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龙脑香林植物区系尽管以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龙脑香林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北缘性质。铜壁关自然保护区龙脑香林共有种子植物115科405属797种(含种下等级)。其中优势科(含10种及以上的科)为兰科、茜草科、番荔枝科、桑科、大戟科、蝶形花科、樟科、姜科、天南星科、夹竹桃科、棕榈科、爵床科、荨麻科、萝摩科、梧桐科、芸香科、楝科、胡椒科、葫芦科、苦苣苔科、苏木科、紫金牛科、马鞭草科、使君子科、防已科。优势属(含6种及以上的属)为榕属、胡椒属、楼梯草属、省藤属、崖豆藤属、风车子属、瓜馥木属、龙船花属、石斛属、黄檀属、蒲桃属、腺萼木属、九节属、芒毛苣苔属、琼楠属、山姜属、羊蹄甲属、紫金牛属。铜壁关自然保护区龙脑香林的种子植物区系中,热带分布科占73.91%,热带分布属占93.33%,故该区系以热带成分占优势,属热带性质的植物区系。其中以热带亚洲分布属最多,占总属数的34.07%,以热带亚洲分布类型及其变型的种占优势,占总种数的52.20%,这显示铜壁关自然保护区龙脑香林植物区系带有热带亚洲植物区系的特点。铜壁关自然保护区龙脑香林处于东南亚热带北缘,在科和属的分布区类型构成上,都有约10%的温带成分,在种的分布区类型构成上,有17%以上的温带成分,这些说明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北缘性质。通过比较,两地种子植物区系有以下一些比较特征:(1)两地龙脑香林都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但是两地的裸子植物较贫乏,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龙脑香林内仅2科2属2种,铜壁关自然保护区龙脑香林内仅2科2属4种。从物种丰富度上看,铜壁关自然保护区龙脑香林的丰富度高于西双版纳。(2)两地都具有高比例的单种科(只含1种)、单种属(只含1种)、寡种科(含2~9种)和寡种属(2~5种),这说明两地的植物区系贫乏。(3)在分布区类型中,无论是在属级水平还是在种级水平上,两个地区的热带亚洲分布型都占据了最高的比例,这说明两地的种子植物区系与热带亚洲在历史上的渊源。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龙脑香林种的热带成分高于铜璧关自然保护区龙脑香林,温带成分低于铜璧关自然保护区龙脑香林,表明在种级水平上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龙脑香林现代种子植物区系与热带植物区系的亲缘关系更密切。(4)两地共有的种子植物有109科320属522种,且两地的科、属相似性系数很高,且相似性程度,依科、属、种的水平依次递减,表明两地种子植物区系的来源是相同的,而现代种子植物区系的联系减弱了。(5)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龙脑香林现代种子植物区系与中南半岛植物区系联系紧密,而铜壁关自然保护区龙脑香林现代种子植物区系与东喜马拉雅植物区系联系紧密。(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期刊2010-05-30)
叶康,刘启新,邓懋彬[5](2009)在《江苏北部徐州和连云港种子植物区系的比较研究——兼浅谈植物区系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徐州及连云港乃至江苏省植物区系研究历史及现状进行归纳综述的基础上,结合馆藏标本的查阅和野外补点调查,采用区系组成分析和地理成分分析方法,通过生活型和相似(本文来源于《上海市植物生理学会成立叁十周年庆祝活动暨第叁届上海市植物生理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9-11-13)
税玉民,陈文红,楚永兴,黄素华[6](2004)在《多歧苏铁群落多样性及区系学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分布于滇东南红河地区的多歧苏铁[Cycas micholitziiThiselton-Dryer var.multipinnata(C.J.Chen et S.Y.Yang)Y.M.Shui]自然种群群落的生态环境,海拔150-1100米组成垂直分布的几个不同的群落的分布特点,群落结构,种类组成,植物区系分析,比较了它们的差异,反映了多歧苏铁群落的多样性,尤其群落的种类组成差异极大,说明多歧苏铁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群落多样性反映了本区生境条件的优越。从多种群落研究也显示,多歧苏铁是热带石山季雨林或山地雨林下的热带森林植物区系成员,一旦生境遭到破坏,物种的毁灭将不可避免,因此本区的自然保护势在必行。(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全国苏铁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4-11-01)
黄玉源,廖文波[7](2003)在《从部分科的系统学区系学特点论被子植物的起源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若干重要科在被子植物系统发育过程中的地位及其地理分布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论述被子植物的起源问题,结论认为: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始于叁迭纪,起源的地点应在东亚与东南亚地区,核心区是东亚。(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S2期)
张震,谭敦炎,魏星[8](2003)在《国产郁金香属的区系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郁金香属(Tulipa L.)植物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24°~60°N的温带地区,以地中海和中亚地区最丰富。目前普遍认为该属约有150种。我国共有野生郁金香16种1变种,其中5个为特有种。为了弄清该属植物在我国的分布特点,我们对其进行了广泛的野外调查与标本的考证,并对其区系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期刊2003-06-30)
左家哺,傅德志[9](2003)在《植物区系学中特有现象的研究进展(Ⅱ)——中国植物区系、研究方法与任务》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区系学中的特有现象是其研究的重点内容 ,对特有现象的概念、类型、起源及其研究意义作了详细的论述 ;其次 ,总结了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情况、生活型、分布区学、水平分布、垂直分布与起源等研究成果 ;第叁 ,介绍了研究特有现象的形态 -地理学方法、细胞地理学方法和等位酶分析方法 ;第四 ,指出了中国植物区系中特有现象研究所面临的困境 ,认为应该集中力量重点研究滇黔桂、横断山脉以及华中等 3个地区的植物区系基本特征、组成、起源、演化与扩散等内容(本文来源于《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张震[10](2003)在《国产郁金香属的系统与区系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形态性状与DNA序列分析对郁金香属部分种类的系统发育进行了研究,并详细分析了我国野生郁金香属的区系学特点。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系统学研究:⑴分支分类学研究:通过对国产郁金香属16种植物形态性状的分支分析,显示郁金香属为单系类群,Sect. Amana与Sect. Orithyia都应隶属于郁金香属。从分支图来看,各主要分支与经典分类学有关该属组的划分是相吻合的。可见,基于形态的分支分类学方法对该属组的划分具有一定的价值。⑵分子系统学研究:①通过对19种(国产16种,土耳其产3种)共5组郁金香的ITS、 trnL-F 和 ITS+trnL-F序列的综合分析,其树状图均显示郁金香属为单系类群,其中Sect. Orithyia、Sect. Eriostemones与Sect. Amana均各自形成一支,原来划入Sect. Tulipanum的T. julia与T. agensis与Sect. Leiostemones的种聚为一支,各分支都得到了较高的支持。②根据DNA序列分析,在该属的系统中一直存在争议的Sect. Amana与Sect. Orithyia都应隶属于郁金香属;原来属于Sect. Tulipanum的T. julia与T. agensis应当并入Sect. Leiostemones中。在组的划分上各主要分支均与经典分类中该属有关组的划分基本吻合,表明分子系统学在该属组的划分上具有重要价值。结合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我们对郁金香属属下等级的划分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将该属分为2个亚属:Subgenus Amana与Subgenus Tulipanum,其中Subgenus Amana仅含分布于东亚的Sect. Amana,Subgenus Tulipanum在本研究中包括Sect. Orithyia、Sect. Eriostemones、Sect. Leiostemones。③在所研究的Sect. Leiostemones中,T. iliensis、T. tianschanica、T.schrenkii、T. kolpakowskiana4者间关系较近,T. julia与T. agensis的关系较近;在Sect. Amana的4种中,T. erythronioides 与T. kuocangshanica形成姐妹群,二者与T. anhuiensis关系较近。<WP=7>这表明分子系统学在该属的种间亲缘关系的探讨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2.区系学研究通过广泛的野外调查和标本考证,我国野生郁金香属植物的区系具有如下特点:该属在我国分布极不平衡,主要有两个分布区:新疆北部和中东部地区,且两个分布区间具有明显的地理间断性;我国郁金香与国外联系紧密,新疆北部的种主要是由中亚(尤其是哈萨克斯坦)东迁而来;安徽、浙江一带可能是Sect. Amana的分布中心;同时郁金香属植物在我国的分布具有较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特点。以上研究结果,不仅为建立郁金香属的自然分类系统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还可为我国野生郁金香属植物的引种驯化以及杂交育种工作等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03-06-01)
区系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区系地理学的研究主要采用对分类群和地理分布的统计和分析,结合区系成分划分来分析区系的性质与来源。而区系系统发育研究通过构建区域生命之树,估算区系内物种进化速率与分化时间用以推测区系的演化历史。本研究结合传统植物区系学和系统发育区系学的方法对丽江玉龙雪山的植物区系开展研究,首先整理了玉龙雪山种子植物的物种库,通过标本数据划定它们在玉龙雪山的海拔分布,基于phylomatic与四个条码(rbcL,matK,trnH-psbA,ITS)分别构建了区系物种系统发育树,利用TreePL软件,基于42个化石点,构建了标定分化时间的系统发育树。根据吴征镒等对科属成分划分标准,基于区系系统发育树分析了玉龙雪山种子植物的来源,探讨了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PD)格局,类群间的平均分化时间以及性状沿海拔梯度的格局,比较了不同系统发育树的解析度对系统发育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结构(如净亲缘指数NRI和最近亲缘指数NTI)估算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按吴征镒等对科属成分划分,玉龙雪山植物区系在科级水平上,热带成分占比大于温带成分,而在属级水平则温带成分为主,其中以北温带、东亚、泛热带成分占比最高,且不同区系成分具有明显系统发育信号。系统发育多样性的结果表明,该区域内中国特有成分进化最为古老。不同区系来源的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不同,热带区系成分主要分布于低海拔,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在较低海拔出现峰值,而世界分布属物种多样性峰值出现在较高海拔,温带区系成分的系统发育多样性最高。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呈单峰分布格局,在海拔3000米左右达到峰值;不同生活型出现峰值的海拔略有不同,草本=乔木>灌木>藤本。与生态学中常用Phylomatic构建的区系系统树相比,本研究利用四个条码构建了相对高解析度的系统树,整体框架与APGIII一致,59%的节点支持率≥50%,40%的节点支持率≥80%。基于phylomatic与基于DNA条形码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析系统发育多样性和系统结构的结果表明:系统发育多样性沿海拔梯度格局与物种多样性格局相似,但是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系统发育多样性的峰值出现的海拔小于物种多样性峰值出现的海拔;高海拔植物系统发育呈显着的聚集结构(NRI与NTI指数均为正值),在4000m左右聚集程度最大,暗示该海拔环境过滤可能对物种分布起最大的作用,低海拔植物系统发育呈显着的离散结构,推测物种之间的竞争起主导作用;基于DNA条形码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在系统发育多样性和结构估算方面比phylomatic生成的系统发育树更加精细。通过分化时间的估算,发现玉龙雪山大多数分支的分化时间在5000万年以内,3000米以上物种平均分化时间晚于1000万年。整体植物区系相对年轻,物种的平均分化时间沿海拔梯度呈下降趋势,可能是随横断山的隆升以适应高海拔的生境而形成的衍生类群,支持热带生态位保守性假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系学论文参考文献
[1].彭华,杨湘云,蔡燕红,李晓明.浙江海岛广布优势植被类型的植物区系学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19
[2].廖鑫凤.玉龙雪山植物系统发育区系学初步研究[D].云南大学.2018
[3].葛学军.DNA条形码在植物系统发育区系学研究中的应用[J].生物多样性.2015
[4].陈勇.西双版纳和铜壁关自然保护区龙脑香林种子植物区系学比较研究[D].西南林业大学.2010
[5].叶康,刘启新,邓懋彬.江苏北部徐州和连云港种子植物区系的比较研究——兼浅谈植物区系学[C].上海市植物生理学会成立叁十周年庆祝活动暨第叁届上海市植物生理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6].税玉民,陈文红,楚永兴,黄素华.多歧苏铁群落多样性及区系学比较研究[C].第四届全国苏铁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04
[7].黄玉源,廖文波.从部分科的系统学区系学特点论被子植物的起源问题[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8].张震,谭敦炎,魏星.国产郁金香属的区系学分析[C].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2003
[9].左家哺,傅德志.植物区系学中特有现象的研究进展(Ⅱ)——中国植物区系、研究方法与任务[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10].张震.国产郁金香属的系统与区系学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