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蔬菜大棚温度、湿度与光照条件的调节(论文文献综述)
魏雯婷,李元波,章婉奇,申天瑶,彭梦霜[1](2022)在《长沙市蔬菜大棚微气象探究》文中认为对"西藏绿之源"蔬菜大棚2021年6月13—28日的微气象要素:棚内的温度、土壤温度、平均湿度、CO2浓度及光亮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蔬菜大棚内的这些气候要素有明显的昼夜变化特征,且日差值较大。同时,外界气候变化对蔬菜大棚内的温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近50年来长沙市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极端天气增多,因此建立蔬菜大棚,调节棚内微气候,并采用有效的措施,对农作物生产量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杜永峰,黄伟钧,伲坤,胡华健[2](2021)在《蔬菜大棚环境监测仪的设计与制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项目介绍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环境检测仪的设计方案。该监测仪以STC89C5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通过光照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实现三路环境参数的采集,同时具有液晶显示和键盘操作等人机交互功能,用手机APP进行同步显示。测试结果表明,该监测仪测量结果精确,功耗低,操作灵活方便,基本满足蔬菜大棚环境参数检测的需求。
吴越莉,雷阳[3](2020)在《影响温室大棚蔬菜种植的因素及其解决办法初探》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蔬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蔬菜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温室大棚作为蔬菜生产的一个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已成为我国蔬菜的主要供应来源之一。因此,提高温室大棚蔬菜种植的质量和产量意义重大。对影响温室大棚蔬菜种植的因素进行了介绍,并提出解决办法。
曹蕾[4](2020)在《冬春季节北方蔬菜设施栽培调控对策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设施蔬菜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蔬菜产量也大大提升。我国北方地区四季分明,夏秋季节气温较高,而冬春季节气温会明显降低,光照也不够充足,因此需要加强人工干预来提升蔬菜的种植质量。基于此,对北方设施蔬菜的栽培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合理调控光照因素、科学控制大棚温湿度、促进大棚设施应用的合理化以及引进先进的栽培技术等措施,以促进北方蔬菜设施栽培的技术进步。
林相春[5](2020)在《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温室中的应用加速了设施农业的的智慧化。在智能温室大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大技术,可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与产量。尤其是,它能够解决传统温室中环境因子难以控制、生产成本高昂的缺点,降低了经济成本的产生同时提高经济效益。本研究课题以山东智能温室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了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贴合实际为种植户设计出一套在使用上操作简单、能够进行可视化显示、降低人工操作与能够有效提高农作产量与质量的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该系统可对温室中环境因子不间断采集、分类、统计数据,它采用Cortex-M3系列的STM32F103 ZET6芯片作为核心处理器,空气温度和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温度和湿度等传感器采集数据设备被用作温室大棚最低端的气象因子的采集工作。同时本系统设计了易于操作的电脑端网页版监测数据平台。在本系统中主要将RS485串口作为主机的主要通信端口,该系统所设计的需求共功能首先可对温室大棚内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CO2浓度等气象因子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并将数据实时地显示在液晶屏上;然后可通过电脑端将相关数据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导出使用,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后结合专家系统以及当地农民种植经验进行大数据分析;最后系统会根据设置自动得出相应决策,当温室内环境因子出现异常范围时,自动启动卷帘机、风扇、施肥灌溉设备,来对温室内环境因子进行调控,当温室内环境因子达到合适的范围时自动停止工作,这样就能够保证农作物生长在适宜的环境中。最后我们对设计的温室智能监控系统在山东省进行了实地试验,并对其运行的稳定性、数据采集的准确性、网络传输的流畅性、系统操作的误差性、用户操作的简便性一一进行测量与观察,以保证整个系统设计具有现实意义。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智能控制方面具有良好的测试结果,对于促进智慧农业的稳步向前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新的能量。
张泉[6](2020)在《基于大棚固碳的太阳能智能灌溉调控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增加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受到了人类的普遍关注,控制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尽管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增加为人类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但二氧化碳又是一种有用的资源,特别是在农业生产上有着许多良好的用途,对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着重利用温室大棚固碳技术提高CO2在农业应用领域的利用率。大棚固碳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以有机碳的形式固定在植物体内,提高农作物的碳吸收和储存能力,从而提高CO2气肥的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搭建气肥灌溉决策模型以番茄为研究对象,根据大棚内种植环境,确立了以光照强度及温度为变量的模糊控制策略。Lab VIEW面板作为上位机,负责对番茄生长的各种参数(大棚内温度、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进行设定,下达采集的指令,接收传感器上传的数据,并传入模糊控制系统,然后根据所建立的模糊规则对当前状态下的作物光合作用速率进行极大值寻优,自动输出对应的二氧化碳浓度。将模型值与理论值对比,二者的相对误差小于3.5%,证明搭建的气肥灌溉决策模型的调控精度较高。(2)建立大棚固碳灌溉调控系统根据功能分析与性能分析之间的要求,调控系统分为登录,液位/土壤湿度监控、温度监控、光照监控、CO2浓度监控等5个模块。系统硬件主要包括太阳能电池、电路控制箱、水管、滴灌喷头、温室大棚、CO2气罐、传感器、PLC通信电路等,完成对大棚内各种参数信息的采集、传输以及人机交互,从而搭建大棚固碳调控灌溉平台;调控界面的设计与开发基于Lab VIEW的G语言程序软件,实现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大棚环境的监控、操作提示、二氧化碳浓度的输出与控制等功能。(3)番茄种植验证实验搭建基于大棚固碳的模糊控制灌溉实验平台,利用Labview/PLC实现了模糊控制。设计两组施肥灌溉实验组与一组自然生长对照组,利用研究所得气肥灌溉决策模型进行施肥灌溉。分别将传统自然生长组、三角函数组与高斯函数组气肥施肥量进行对比,通过对番茄苗检测光合速率,株高,及其变化率获得最终结果。结果表明实验组较对照组番茄株高增长最大超过43.41%,光合作用速率最大超过53.67%;上述指标,高斯函数组又较三角函数组超过13.86%。二氧化碳浓度、土壤含水率、温度、光照强度等参数的调控误差均小于4%。通过对照试验,证实了大棚固碳调控系统有益于农作物的生长,相对提升了作物光合作用速率和产量。实验表明大棚固碳调控系统能够提高二氧化碳的利用率,达到固碳增产的目的。
罗乔丹[7](2020)在《严寒地区温室大棚热风采暖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是东北地区的主要产业,农业温室大棚作为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太阳辐射能量偏少,与其它地方相比,寒冷地区温室大棚的保温隔热和采暖越冬显得更为重要。如何最大化的获得太阳能、如何更好地实现保温隔热、采用何种方式进行供暖才可保障温室大棚温度均匀性要求,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的温室大棚为研究对象,展开了以下研究:(1)建立了温室大棚太阳直射得热和散射得热的数学模型,基于Dest软件,深入研究了温室大棚最冷月总辐射得热、采暖季总辐射得热、全年总辐射得热随大棚倾斜角和朝向角的变化规律,进而确定最大化利用太阳能要求下的大棚倾斜角和朝向角。以哈尔滨地区为例,大棚设计优化倾斜角度为31°,优化朝向角度为267°,即南偏西3°。通过对不采暖大棚的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进行实测,发现最冷月温室大棚的太阳辐射得热基本能保障温度要求,但是夜间温度偏低,必须进行采暖。(2)建立温室大棚动态负荷的计算模型,基于EnergyPlus软件,分别对无保温隔热措施的常规大棚、设置隔热地基的单层膜温室大棚、双层膜保温温室大棚,进行最冷月逐时负荷和供暖季负荷的动态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隔热地基和双层膜对减小寒区温室大棚的热负荷效果非常明显,是寒区温室大棚必须采取的节能措施。(3)为了解决常规采暖方式下,温室大棚温度梯度过大的难题,依据温室大棚的空间尺寸特点,提出全热风的采暖方式。在温室大棚在隔热地基和双层膜作用下动态负荷特性的基础上,设计了温室大棚的热风采暖系统。为了研究热风采暖形式下温室大棚的气流场、温度场和湿度场的特点,基于Airpak仿真软件,对热风采暖温室大棚进行了数值模拟建模和网格划分。(4)针对上送下回、下送上回、两侧送风和低送高回等四种热风采暖送回风方式,基于Airpak仿真模拟,分别考察了这四种送回风方式下温室大棚白天和夜间的气流场、温度场和湿度场特点,结果表明最优的送风方式为两侧送风。本文指出了隔热地基、双层膜和采暖对寒区温室大棚的重要作用,提出的热风采暖方式可为寒区温室大棚的建设和运行提供重要参考和指导。
郝明贤[8](2020)在《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林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地处山区,耕地面积总量少、地块小、不集中,不平整,坡地面积占86%。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林州市建立37个农业园区,11个设施蔬菜种植园区。为全面了解林州市设施蔬菜现状,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访谈法、调查法等对林州市11个蔬菜种植园区及4个蔬菜种植大户进行设施蔬菜生产现状调研,发现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林州市坡地面积大,不利于集约化生产;设施规模不均衡,基础设施结构滞后;蔬菜品种单一,以种植番茄、黄瓜、茄子、西葫芦常见蔬菜为主,缺少林州市特色蔬菜品种;蔬菜产品营销方式陈旧,品牌意识缺乏;以人工徒手操作为主,机械化程度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推广技术服务落后;病虫害防治形式单一,肥水管理不科学。2改进措施和发展对策。根据山坡地区的特点进行集约化蔬菜种植;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基础设施;结合设施保温、采光、市场需求,调整蔬菜品种结构,形成林州特色菜;运用“互联网+”营销体系,拓宽营销渠道,提高品牌意识;减少用工,积极支持农户购买农机,提高机械化水平;通过招聘蔬菜专业相关的大学生,扩充农技人员,对农民及园区管理者进行“充电”,提升技术水平;加强宣传病虫害防治知识,以预防为主,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药剂防治相结合;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灌水方式采用滴灌,减少地表水蒸发,降低棚内相对湿度;引进设有电子器及电磁阀的滴灌和施肥系统,根据蔬菜需肥量和利用率进行配方施肥。本研究结合林州实际情况,分析了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设施蔬菜生产发展的相应对策,对进一步增强全市设施蔬菜生产活力,保障林州市设施蔬菜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李梦迪[9](2020)在《智慧农业远程监控系统开发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大棚的规模正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渐扩大,互联网时代的进步,给农业生产带来新的思路。传统的生产方式,对环境参数的获取和控制都无法做到及时性。对蔬菜生长最为关键的温湿度、CO2浓度、土壤水含量、光照等因素,如果不能合理配置和控制,将大大降低作物的产量。同时,过量的CO2浓度和湿度,将给种植培育人员的身体带来严重伤害。结合现阶段的状况和功能需求,设计了智慧农业远程监控系统。将系统分为数据监测、无线通信、控制管理中心三大模块。数据监测模块采用多类型传感器,完成了现场数据的采集。无线通信模块采用Simplici TI协议的CC1110,构建了串行拓扑结构的低功耗网络,完成了数据的接收发送与处理。在控制管理中心模块,开发了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完成了对温湿度、CO2浓度、土壤水含量、光照等现场数据的显示、报警和分析,以及对现场风机、补光灯等设备的监控。结合器件选型和要求,分别对三大模块的硬件电路进行了设计。根据无线传感器网络三类节点的功能需求,分别进行了程序设计。完成了终端节点的数据采集和发送,中继节点的路由转发,中心节点的汇集与上传等功能。由于环境因素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而存在很强的耦合性;系统存在的滞后性;以及一些非线性之类的问题等。提出加入预测函数的模糊PID控制方案,完成对被控变量的提前预测和对偏差的模糊处理。仿真结果表明,与单纯的PID和模糊PID相比,预测模糊PID在不需要建立精准的数学模型的情况下,能较好地解决现场存在的耦合、滞后等大问题。利用Eclipse、SQL Server2012工具以及Java语言,开发的基于B/S架构的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完成了用户信息、数据监测、历史数据、控制中心、服务站等界面的设计。最后,对数据采集效果和系统控制性能进行了测试。完成了对现场环境的实时检测,数据传输与控制管理,验证了智慧农业远程监控系统整体方案的可行性。
刘旸洋[10](2019)在《基于PLC的温室大棚测控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四川深化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举措下,相关的单位加强了对温室大棚的研究和投资。温室大棚逐渐成为了智能化农业的代表。本文基于三菱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作为控制中心的温室大棚的测控系统进行设计和研究,分别利用多个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光照度传感器作为测量设备,测量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由A/D模块将采集到的光照、温度、湿度等数据发送给PLC,PLC接收到数据后,根据设定范围对其进行比较,做出判断,并根据判断结果对各调控设备进行启动或停止操作,以实现对温室大棚内各项环境因素的智能控制,当然,除了系统自动控制以外,温室大棚里安装了手动调节开关,也可以通过人工调节实现对大棚内各环境因素的控制。对大棚内目标温度值能采用PID算法,实现温度区间范围内目标温度的PID控制。同时本系统利用MCGS组态软件设计了人机交互界面,具有良好的组态监控界面,操作简单、工作稳定可靠、实用性强,极大方便用户对大棚环境因子实时观测、控制及数据分析;提高了人工检测及控制效率,节省了劳动成本。
二、蔬菜大棚温度、湿度与光照条件的调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蔬菜大棚温度、湿度与光照条件的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1)长沙市蔬菜大棚微气象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时间地点 |
1.2 试验材料及数据来源 |
1.3 数据分析方法 |
1.4 试验设计及目的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棚内微气候时间变化特征 |
2.1.1 棚内温度及土壤温度 |
2.1.2 湿度与CO2浓度 |
2.1.3 光亮度 |
2.2 各要素日变化特征 |
2.3 棚内外对比 |
2.3.1 温度对比 |
2.3.2 湿度对比 |
2.4 近年长沙市气候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2)蔬菜大棚环境监测仪的设计与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设计的构想 |
2 系统的硬件功能模块的设计 |
2.1 DHT11温湿度传感器 |
2.2 BH1750光照传感器模块 |
2.3 12864显示电路模块 |
2.4 按键功能设置电路 |
2.5 声光报警电路 |
2.6 电源电路 |
3 系统软件程序设计 |
结论: |
(3)影响温室大棚蔬菜种植的因素及其解决办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温室大棚蔬菜种植的因素 |
1.1 天气因素问题 |
1.2 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与光照问题 |
1.2.1 温度 |
1.2.2 湿度 |
1.2.3 光照 |
1.3 大棚的水、肥及土壤养分问题 |
1.4 人为因素问题 |
2 解决对策 |
2.1 及时关注天气变化 |
2.2 调节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与光照问题 |
2.3 适量浇水,合理施肥 |
2.4 注重人才培养 |
3 结束语 |
(4)冬春季节北方蔬菜设施栽培调控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北方设施蔬菜的栽培现状 |
2 冬春季节北方蔬菜设施栽培的有效调控对策 |
2.1 合理调控光照因素 |
2.2 科学控制大棚温度 |
2.3 科学控制大棚湿度 |
2.4 促进大棚设施的应用合理化 |
2.5 引进先进的栽培技术 |
3 结语 |
(5)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相关理论和技术分析 |
2.1 物联网技术 |
2.1.1 物联网的三层架构体系 |
2.1.2 物联网的重点构成 |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 |
2.2.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概述 |
2.2.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 |
2.2.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
2.3 ZigBee技术的概述 |
2.3.1 ZigBee技术的特点 |
2.4 大数据技术 |
2.4.1 日光温室蔬菜大数据的特点 |
2.5 智能温室大棚 |
2.6 本章结语 |
3 智能控制系统的整体框架 |
3.1 系统研发背景分析 |
3.2 系统需求分析 |
3.2.1 系统总体需求 |
3.2.2 系统功能需求 |
3.2.3 系统软硬件环境分析 |
3.3 系统设计原则 |
3.4 系统结构框架 |
4 智能大棚硬件系统设计 |
4.1 硬件系统基本架构 |
4.1.1 协调器节点结构 |
4.1.2 终端节点结构 |
4.2 传感器采集单元设计 |
4.2.1 温湿度传感器 |
4.2.2 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 |
4.2.3 光照强度传感器 |
4.2.4 土壤温湿度传感器 |
4.2.5 土壤盐分传感器 |
4.2.6 降雨量传感器 |
4.3 协调器节点设计 |
5 智能大棚软件系统设计 |
5.1 上位机软件设计 |
5.1.1 主程序控制软件设计 |
5.1.2 温度控制软件设计 |
5.1.3 湿度控制软件设计 |
5.1.4 喷淋控制软件设计 |
5.1.5 光照控制软件设计 |
5.2 下位机软件设计 |
5.2.1 Z-Stack协议栈 |
5.2.2 协调器设计 |
5.2.3 终端节点接入网络 |
6 系统测试和结果分析 |
6.1 系统测试 |
6.2 数据采集测试 |
6.3 设备实景图 |
6.4 实验结论分析 |
7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大棚固碳的太阳能智能灌溉调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大棚气肥灌溉技术发展现状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要求与方案设计 |
2.1 光合作用机理分析 |
2.2 系统设计 |
2.2.1 功能需求分析 |
2.2.2 性能需求分析 |
2.3 大棚固碳调控系统总体架构 |
2.4 关键技术分析 |
2.4.1 Lab VIEW虚拟仪器程序编写 |
2.4.2 模型控制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气肥灌溉决策模型研究 |
3.1 模糊控制决策程序 |
3.2 模糊控制理论 |
3.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3.3.1 确定模型输入输出变量 |
3.3.2 输入输出论域的确定 |
3.3.3 模糊隶属度函数的选择与验证 |
3.3.4 模糊规则的设计 |
3.3.5 解模糊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棚固碳调控系统软硬件编写与设计 |
4.1 核心处理器模块 |
4.2 传感器模块选型 |
4.2.1 二氧化碳传感器选型 |
4.2.2 土壤温度(水分)变送器 |
4.2.3 光照度传感器 |
4.3 二氧化碳调控装置设计 |
4.4 PLC控制电路设计 |
4.5 系统软件编写 |
4.5.1 系统主程序设计概述 |
4.5.2 用户界面登录程序 |
4.5.3 水箱液位/土壤湿度监控程序 |
4.5.4 温度监控程序 |
4.5.5 光照强度监控程序 |
4.5.6 二氧化碳浓度监控程序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验证 |
5.1 气肥灌溉决策模型验证 |
5.2 大棚固碳调控系统运行验证 |
5.2.1 系统有效性验证 |
5.2.2 各性能参数测量精准性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各程序功能模块结构图 |
附录 B 各组番茄苗幼苗期和生长期图片 |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7)严寒地区温室大棚热风采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温室大棚对太阳能利用研究 |
1.2.2 温室大棚热负荷特性的研究 |
1.2.3 温室大棚气流场与温度场的研究 |
1.2.4 国内外综述简析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寒区温室大棚太阳能利用研究 |
2.1 温室大棚基本情况 |
2.1.1 大棚室外气候参数 |
2.1.2 大棚的结构参数与热工参数 |
2.2 温室大棚的太阳辐射得热 |
2.2.1 温室大棚的透过体系 |
2.2.2 太阳直射辐射得热 |
2.2.3 太阳散射辐射得热 |
2.3 大棚倾斜角对太阳辐射得热的影响规律 |
2.3.1 不同倾斜角下的最冷月辐射得热量 |
2.3.2 不同倾斜角下采暖季总辐射得热量 |
2.3.3 不同倾斜角下的年辐射得热量 |
2.4 大棚朝向角对太阳辐射得热影响规律 |
2.4.1 不同朝向角下的最冷月辐射得热量 |
2.4.2 不同朝向角下的采暖季辐射得热量 |
2.4.3 不同朝向角下的年辐射得热量 |
2.5 太阳能利用测试 |
2.5.1 测试方法 |
2.5.2 大棚土壤温度测试结果 |
2.5.3 大棚空气温度测试结果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寒区温室大棚动态负荷特性研究 |
3.1 大棚负荷计算方法 |
3.2 EnergyPlus简介与模拟建模 |
3.2.1 EnergyPlus软件简介 |
3.2.2 EnergyPlus模拟建模 |
3.3 无隔热措施大棚的负荷分析 |
3.4 隔热地基对大棚负荷的影响规律 |
3.5 双层隔热膜对大棚负荷的影响规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温室大棚热风采暖系统数学建模 |
4.1 大棚热风采暖系统 |
4.1.1 大棚采暖特点分析 |
4.1.2 大棚热风采暖基本参数 |
4.2 数值求解的基本理论 |
4.2.1 Airpak软件介绍 |
4.2.2 湍流流动基本方程 |
4.2.3 湍流模型的选择 |
4.3 大棚模型求解设置 |
4.3.1 网格划分 |
4.3.2 边界条件的设置 |
4.3.3 求解参数的设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棚热风采暖的气流场与温度场分析 |
5.1 上送下回式热风采暖效果 |
5.1.1 白天采暖效果 |
5.1.2 夜间采暖结果 |
5.2 下送上回式热风采暖效果 |
5.2.1 白天采暖效果 |
5.2.2 夜间采暖效果 |
5.3 两侧送风式热风采暖效果 |
5.3.1 白天采暖效果 |
5.3.2 夜间采暖效果 |
5.4 左送右回式热风采暖效果 |
5.4.1 白天采暖效果 |
5.4.2 夜间采暖效果 |
5.5 采暖送风方式的对比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外设施蔬菜发展状况 |
1.1.2 我国设施蔬菜发展状况 |
1.1.3 河南省设施蔬菜发展状况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查阅 |
2.2.2 实地调查 |
2.2.3 问卷调查 |
2.3 技术路线 |
2.4 研究条件 |
第三章 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发展概况 |
3.1 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发展的基础条件 |
3.1.1 自然气候条件 |
3.1.2 地理位置 |
3.1.3 水资源 |
3.1.4 劳动力资源 |
3.1.5 市场需求 |
3.2 林州市设施蔬菜园区及种植大户生产现状 |
3.2.1 西赵无公害果蔬种植精品园 |
3.2.2 梅平现代农业精品园 |
3.2.3 林州丰乐农业生态园 |
3.2.4 林州市土楼果蔬农业示范园 |
3.2.5 五龙镇城峪村种植合作社 |
3.2.6 原康镇李家村 |
3.2.7 田壮壮蔬菜种植产业扶贫基地 |
3.2.8 安阳市京亿鑫源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
3.2.9 刘家街方家庄 |
3.2.10 原康镇岸下村 |
第四章 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现状问题分析 |
4.1 坡地制约设施蔬菜发展 |
4.2 设施规模不均衡、基础设施有待优化 |
4.3 设施蔬菜种类单一、品种结构有待调整 |
4.4 营销策略不完善、品牌意识薄弱 |
4.5 徒手操作为主、机械化程度低下 |
4.6 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技术推广服务滞后 |
4.7 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不规范 |
第五章 加快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发展的对策 |
5.1 根据坡地蔬菜种植特点进行集约化种植 |
5.2 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基础设施 |
5.3 调整蔬菜品种结构、形成区域特色蔬菜 |
5.4 建设信息网络、提高品牌意识 |
5.5 减少用工、提高蔬菜设施机械化水平 |
5.6 引进人才、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
5.7 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规范化 |
5.7.1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
5.7.2 科学浇水、平衡施肥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智慧农业远程监控系统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智慧农业远程监控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智慧农业远程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
1.4 主要工作和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智慧农业远程监控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3 平台所需硬件的选型 |
2.3.1 传感器的选型 |
2.3.2 无线收发射频芯片的选型 |
2.4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构建 |
2.4.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协议 |
2.4.2 网络拓扑结构与低功耗模式的选择 |
2.5 大棚环境因素控制方法和策略设计 |
2.5.1 环境影响因素控制方式 |
2.5.2 环境影响因素控制策略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 |
3.1 系统的整体结构搭建 |
3.2 系统的硬件设计 |
3.2.1 数据监测模块硬件设计 |
3.2.2 无线通信模块硬件设计 |
3.2.3 RS-485通信电路设计 |
3.2.4 系统控制执行模块硬件设计 |
3.3 系统的软件设计 |
3.3.1 终端节点的软件设计 |
3.3.2 中继节点的软件设计 |
3.3.3 中心节点的软件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慧农业大棚中预测模糊PID控制方法 |
4.1 控制器需求分析 |
4.2 内模整定PID参数 |
4.3 模糊控制原理 |
4.4 预测函数控制算法 |
4.4.1 基本的预测控制思想 |
4.4.2 预测函数控制 |
4.5 基于预测函数优化的模糊PID控制器 |
4.5.1 预测模糊PID控制方案 |
4.5.2 预测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4.5.3 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管理平台界面设计与系统性能测试 |
5.1 基于Web的管理平台的设计 |
5.1.1 管理平台与服务器间的通信 |
5.1.2 管理平台的功能需求分析 |
5.1.3 数据库与数据库表的设计 |
5.2 上位机监控界面设计 |
5.2.1 用户登录界面设计 |
5.2.2 串口通信界面设计 |
5.2.3 实时监测界面设计 |
5.2.4 历史记录界面设计 |
5.2.5 控制中心界面设计 |
5.2.6 信息服务界面设计 |
5.3 数据采集效果调试 |
5.4 系统控制性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基于PLC的温室大棚测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设计的预期目标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系统总设计方案 |
2.1 系统控制对象分析 |
2.2 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
2.3 系统的总体设计概要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3 温室大棚系统控制算法研究 |
3.1 PID控制算法分析 |
3.2 大棚温度建模 |
3.3 PID温度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 |
3.4 湿度、光照强度控制策略和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硬件设计 |
4.1 主控制器设计 |
4.1.1 主控制器的选用 |
4.1.2 FX2N—48MR外部构成及技术指标 |
4.1.3 主控制器软元件地址分配 |
4.2 模拟量输入模块 |
4.2.1 FX2n-4AD性能特点 |
4.2.2 FX2n-4AD的电路接线 |
4.2.3 FX2n-4AD的性能指标 |
4.3 FX2N-4AD-PT温度A/D输入模块 |
4.3.1 温度输入模块特点 |
4.3.2 FX2N-4AD-PT的技术指标 |
4.3.3 BFM分配表 |
4.3.4 温度转换特性曲线 |
4.4 HMI触摸屏 |
4.4.1 TPC7062K产品特性 |
4.4.2 TPC7062K与 PLC接线方式 |
4.5 温度传感器 |
4.5.1 温度传感器特征 |
4.5.2 与FX2N-4AD-PT接线方法 |
4.6 湿度传感器 |
4.6.1 主要特点 |
4.6.2 主要技术指标 |
4.7 光照度传感器 |
4.8 执行机构控制模块 |
4.8.1 补光遮光设备 |
4.8.2 温度升温设备 |
4.8.3 温度降温设备--湿帘系统 |
4.8.4 湿度加湿设备和除湿设备 |
4.8.5 PLC输出回路 |
4.9 双路开关电源 |
4.9.1 性能参数 |
4.9.2 主要特性 |
4.10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接线图 |
4.11 本章小结 |
5 温室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GX Works2 软件简介 |
5.2 PLC主程序流程图设计 |
5.3 外部总开关设置程序 |
5.4 手动模式下外部设备驱动程序 |
5.5 温度采集与温度补偿程序 |
5.5.1 FROM指令使用说明 |
5.5.2 误差补偿说明 |
5.5.3 MEAN平均值计算指令说明 |
5.6 湿度数据采集程序 |
5.6.1 确定A/D模块的模式 |
5.6.2 湿度采集及转换程序 |
5.7 光照度数据采集程序 |
5.7.1 确定光照A/D模块的模式 |
5.7.2 光照度采集及转换程序 |
5.8 自动工作模式控制程序 |
5.9 超限报警 |
5.10 本章小结 |
6 控制系统组态设计 |
6.1 组态的概念 |
6.2 MCGS组态软件 |
6.3 控制系统MCGS组态过程 |
6.3.1 工程的建立 |
6.3.2 建立实时数据库 |
6.3.3 组态用户窗口 |
6.3.4 首页界面设计与说明 |
6.3.5 主界面设计与说明 |
6.3.6 手动操作界面设计与说明 |
6.3.7 温室室内温湿度参数设定界面设计 |
6.3.8 组态设备窗口 |
6.4 本章小结 |
7 控制系统测试与数据分析 |
7.1 数据采集检测 |
7.1.1 温湿度数据采集测试 |
7.1.2 光照度数据采集检测 |
7.2 系统功能检测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系统电路原理图 |
附录2 控制系统主程序 |
作者简历 |
四、蔬菜大棚温度、湿度与光照条件的调节(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沙市蔬菜大棚微气象探究[J]. 魏雯婷,李元波,章婉奇,申天瑶,彭梦霜. 南方农业, 2022(02)
- [2]蔬菜大棚环境监测仪的设计与制作[J]. 杜永峰,黄伟钧,伲坤,胡华健. 电子世界, 2021(01)
- [3]影响温室大棚蔬菜种植的因素及其解决办法初探[J]. 吴越莉,雷阳. 种子科技, 2020(20)
- [4]冬春季节北方蔬菜设施栽培调控对策分析[J]. 曹蕾. 南方农业, 2020(24)
- [5]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林相春.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6]基于大棚固碳的太阳能智能灌溉调控系统的研究[D]. 张泉. 广州大学, 2020
- [7]严寒地区温室大棚热风采暖特性研究[D]. 罗乔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8]林州市设施蔬菜生产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D]. 郝明贤. 河南科技学院, 2020(11)
- [9]智慧农业远程监控系统开发与研究[D]. 李梦迪.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 [10]基于PLC的温室大棚测控系统的研究[D]. 刘旸洋.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