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壳聚糖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壳聚糖,芽孢,杆菌,毒性,性质,环状,枯草。
壳聚糖酶论文文献综述
张颖,郭蔓,张丛丛,陈坤[1](2019)在《蜡样芽胞杆菌壳聚糖酶活力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蜡样芽胞杆菌壳聚糖酶活性,对菌株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实验证明在最适温度48℃,最适p H 5. 8,底物浓度1%的条件下,该菌株产酶活力可达6. 034 U/m L。同时证实Mn~(2+)对壳聚糖酶活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Al~(3+)和Cu~(2+)两种离子对酶活具有抑制作用,利用SDS-PAGE电泳测得该酶相对分子量约44 k Da。结果表明壳聚糖酶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具有进一步工业化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9年17期)
秦臻,林思,赵黎明[2](2019)在《基于CBM56结构域融合策略一步纯化固定化壳聚糖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Carbohydrate-Binding Module, CBM)是一种存在于碳水化合物代谢酶催化区附近的具有独立折迭结构的结构域。其通常参与酶与多糖底物结合过程,能够使酶在底物分子表面富集,提高酶的催化效率。本研究筛选得到了一个具有可得然多糖(不溶性β-1,3葡聚糖)结合特性的CBM56家族结(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8-08)
刘进杰,吕娟娟,陈国忠,张娟,程仕伟[3](2019)在《莫海威芽孢杆菌产壳聚糖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纯化从烟台海域沙质土壤分离得到的莫海威芽孢杆菌菌株amyP216来源壳聚糖酶,并对其进行酶学性质分析。以发酵液为原料,依次进行超声波破碎菌体、20%~70%硫酸铵分级盐析、纤维素DE-32阴离子交换层析、葡聚糖凝胶G-75过滤层析,得到壳聚糖酶。采用SDS-PAGE凝胶电泳测定分子量为30 ku,全波段扫描结果显示在324 nm处出现最高峰。然后对壳聚糖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反应温度为55℃,且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低,其热稳定性越高;最适反应pH值为5.5,中性条件下酶活性最稳定;在金属离子中Mn~(2+)对其激活作用最明显,其他金属离子对其有抑制作用;该酶具有相对较好的底物特异性。(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4期)
马帅,杨绍青,刘翊昊,闫巧娟,江正强[4](2019)在《枯草芽孢杆菌壳聚糖酶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及其酶解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枯草芽孢杆菌壳聚糖酶基因(Bs Csn46)在巴斯德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GS115中的高效表达、重组酶性质及其酶解特性。重组菌在5 L发酵罐高密度发酵后胞外酶活力高达50 370 U/mL,蛋白质量浓度15.7 mg/mL。粗酶经强阴离子交换层析纯化,纯酶比活力为4 065.7 U/mg,最适pH 6.0,最适温度55℃,在45℃以下保持稳定。该酶水解3 g/100 mL壳聚糖得到主产物为二糖、叁糖和四糖的壳寡糖,水解率为92.8%,壳寡糖得率为90.9%。本研究的重组壳聚糖酶产酶水平和水解效率高,为工业化制备壳聚糖酶及大规模制备壳寡糖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14期)
袁建平,高永闯,王淑敏[5](2019)在《金属离子对壳聚糖酶生产及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不同金属离子对壳聚糖酶生产及活性的影响进行研究。添加不同浓度的Fe~(2+)、Mg~(2+)、Ca~(2+)至壳聚糖酶发酵培养基及壳聚糖酶液中,沉淀法测定酶比活力。试验结果表明:叁种金属离子中,Fe~(2+)、Mg~(2+)对壳聚糖酶生产及活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高浓度Ca~(2+)对于壳聚糖酶的生产表现出显着的抑制作用。综合试验结果发现,无论是对壳聚糖酶生产还是壳聚糖酶活性,不同种类及浓度的金属离子表现出明显的影响作用,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本文来源于《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鲁晶娣[6](2019)在《Bacillus nakamurai壳聚糖酶的酶学性质及其活性位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壳聚糖(chitosan)是由甲壳素(chitin)经过脱乙酰作用得到的具有独特功能特性的天然阳离子聚合物,由D-氨基葡萄糖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研究表明壳聚糖在生活中每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壳聚糖分子量较大,不易溶于水,只能溶解在某些酸性溶液中,严重阻碍了壳聚糖的应用价值。壳聚糖酶水解壳聚糖产生低分子量的壳寡糖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构建具有高酶活的壳聚糖酶对扩大壳聚糖在工业、医药及化妆品等领域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实验初步探究了Bacillus nakamurai壳聚糖酶的酶学性质及活性结合位点,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根据NCBI网站GeneBank数据库所提供的Bacillus nakamurai壳聚糖酶氨基酸序列(登录号:WP_061527864.1),经密码子优化设计合适大肠杆菌编码基因的DNA序列,在基因序列的两端分别添加限制性内切酶BamH I和限制性内切酶Sall I酶切位点,送由公司合成该基因。将融合表达载体pGEX-4T-3与合成的壳聚糖酶基因通过DNA T4连接酶连接,再转化到大肠杆菌中,构建重组菌株E.coil BL21-pGEX-4T-ChiA。2.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Bacillus nakamurai壳聚糖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壳聚糖酶基因长834bp,编码278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属于GH46家族糖苷水解酶家族。等电点为8.87,分子量约为31.22KDa。二级结构预测发现该酶包括16个α螺旋,5个β折叠和一些无规则卷曲形状构成。预测壳聚糖酶的三级结构表明该壳聚糖酶主要结构呈哑铃状,有上、下两个结构域,由一段螺旋连接,其中有一个β-折迭与一些无规则卷曲组成的棍状结构在结构底部向外延伸。3.通过添加IPTG对重组蛋白诱导表达,经SDS-PAGE电泳检测显示出一条约为31kDa的条带。为了提高蛋白表达量,对IPTG浓度,诱导温度和诱导时间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30℃、0.07mmoL/L IPTG、诱导6h为最优的蛋白表达条件。然后利用GST亲和层析的方法进行纯化,纯化得到的壳聚糖酶纯酶液浓度为10.932μg/mL。4.以脱乙酰度大于90%的壳聚糖为底物,采用DNS测定酶活力的方法测定重组壳聚糖酶的酶活,并对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为37℃,在37℃下处理一个小时,剩余酶活在90%以上,在50℃处理20min酶活急剧下降,说明该酶在常温下有较好的稳定性;最适反应pH为4.5,在4~5.5pH值范围内处理1h剩余酶活仍剩余80%以上,说明该酶在微酸性环境下有较好的活性和稳定性。在Ag~+、Hg~+离子存在的酶促反应中完全抑制壳聚糖酶的活性;Cu~(2+)、Zn~(2+)、Ni~+、Fe~(3+)在酶促反应中对壳聚糖酶的活性有部分抑制作用;而Mn~(2+)、Ca~(2+)对壳聚糖酶的酶活性有激活作用。K~+、Na~+、EDTA对壳聚糖酶的酶活性无明显影响。5.以小分子壳聚糖为底物,利用Autodock软件将壳聚糖与壳聚糖酶进行对接,分析底物与壳聚糖酶结合位点,根据自由结合能最低的分子对接构象确定最佳的结合位点。结果显示ARG73、ASP71、THE236、ASP238、PHE54、SER243、GIU239、LEV69氨基酸为最优的结合活性位点。进一步突变参与活性位点的氨基酸,随后通过Gromacs技术对复合物进行动力学模拟。通过分析复合物RMSD、回旋半径Rg、及氢键个数等参数来判断复合物构象的变化。结果得出ASP71突变后对复合物构象影响较大,不利于底物与酶的结合。(本文来源于《广西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尹雅洁,谭光迅,胡远亮[7](2019)在《Mitsraria sp.1412产壳聚糖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实验室选育的Mitsuaria sp.1412菌株发酵产壳聚糖酶,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表明沉淀饱和度为60%~90%效果较好,壳聚糖酶纯化倍数达1.85倍。然后依次采用离心超滤、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 G-200凝胶柱层析进行纯化。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表明,产物仅有一条清晰的条带,显示该壳聚糖酶的分子量为33.6 kD.酶学性质结果表明,该酶的最适反应pH和温度分别为5.5、50℃,并且该酶在pH5.0~8.0和35~45℃范围内,稳定性良好。酶最大反应速度V_(max)为2.8μmol/min,常数K_m为168.4 mmol/L.对该酶的酶解产物进行分析发现其酶解产物为壳二糖和壳叁糖。(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刘美佟,马征,张莹莹,胡余明[8](2019)在《壳聚糖酶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研究壳聚糖酶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和亚慢性毒性试验,对其安全性进行研究和评价,为其合理开发及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GB15193-2003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采用急性经口毒性试验、3项遗传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及小鼠精子畸形试验)、90 d喂养试验对壳聚糖酶的毒理学安全性进行研究和评价。结果壳聚糖酶对昆明种小鼠的最大耐受剂量大于20. 0 g/kg·bw; 3项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均为阴性;以0. 2 g/kg·bw、0. 4 g/kg·bw和0. 6 g/kg·bw剂量的壳聚糖酶给予SD种大鼠连续灌胃90 d,将各剂量组的体重、增重、食物利用率、血液学指标、脏器重量及脏器/体重比值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大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与样品有关的异常改变。结论根据GB15193-2003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的要求和标准,在本实验室条件下,壳聚糖酶的最大耐受剂量大于20. 0 g/kg·bw,属无毒物,无遗传毒性,其90 d喂养试验的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为0. 6 mg/kg·bw。(本文来源于《预防医学情报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程功,焦思明,贾培媛,任立世,冯翠[9](2019)在《毕赤酵母表达环状芽胞杆菌壳聚糖酶及其水解产物组成与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壳寡糖具有抗炎、抗肿瘤及激活植物免疫等一系列生物活性,这些生物活性的发挥与其结构直接相关。为最大程度发挥壳寡糖的生物活性并确定其结构与功能关系,有必要制备不同结构特征的壳寡糖。笔者优化并全基因合成环状芽胞杆菌壳聚糖酶基因,利用毕赤酵母进行分泌表达;用该酶水解制备低脱乙酰度壳寡糖,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对其组分进行分离及鉴定,使用核磁共振确定其末端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所得壳聚糖酶蛋白质量浓度达0. 77 mg/m L,水解产物中包含至少37种不同的壳寡糖组分,这些组分的还原末端主要由氨基葡萄糖组成,非还原末端同时包含氨基葡萄糖及N-乙酰氨基葡萄糖。本研究为壳寡糖结构与功能关系的阐释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加工过程》期刊2019年01期)
王琦,崔阳,刘进宝,孙慧慧,郭娜[10](2019)在《壳聚糖酶的基因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从NCBI数据库中挖掘到来源于Butyrivibrio sp.MC2013的壳聚糖酶基因,命名为BUT,该壳聚糖酶基因大小为903 bp,编码301个氨基酸。通过NCBI数据库和进化树比对发现,该壳聚糖酶(BUT)属糖苷水解酶46家族(后简称GH-46),与其它壳聚糖酶相似度为59%,是一种新型的壳聚糖酶。序列经密码子优化后进行全基因序列合成,与表达载体pET21a(+)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 ET-21a-BUT,转入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表达宿主,进行诱导表达。所得重组壳聚糖酶通过Ni-NTA亲和层析进行纯化,SDS-PAGE确定其蛋白分子量为35 kDa,DNS法测定其酶活为146.0 U/mg。对BUT酶的酶学性质进行探究,结果表明BUT酶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45℃、8.0,在中性偏碱性条件下稳定性较强。Mn~(2+)对其酶活力具有促进作用,SDS、Fe~(3+)、Cu~(2+)、Zn~(2+)等的抑制作用极强。通过TLC对其水解产物分析发现,BUT水解壳聚糖的产物是壳二糖、壳叁糖和壳四糖。(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壳聚糖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Carbohydrate-Binding Module, CBM)是一种存在于碳水化合物代谢酶催化区附近的具有独立折迭结构的结构域。其通常参与酶与多糖底物结合过程,能够使酶在底物分子表面富集,提高酶的催化效率。本研究筛选得到了一个具有可得然多糖(不溶性β-1,3葡聚糖)结合特性的CBM56家族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壳聚糖酶论文参考文献
[1].张颖,郭蔓,张丛丛,陈坤.蜡样芽胞杆菌壳聚糖酶活力优化研究[J].广州化工.2019
[2].秦臻,林思,赵黎明.基于CBM56结构域融合策略一步纯化固定化壳聚糖酶[C].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3].刘进杰,吕娟娟,陈国忠,张娟,程仕伟.莫海威芽孢杆菌产壳聚糖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9
[4].马帅,杨绍青,刘翊昊,闫巧娟,江正强.枯草芽孢杆菌壳聚糖酶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及其酶解特性[J].食品科学.2019
[5].袁建平,高永闯,王淑敏.金属离子对壳聚糖酶生产及活性的影响[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鲁晶娣.Bacillusnakamurai壳聚糖酶的酶学性质及其活性位点研究[D].广西科技大学.2019
[7].尹雅洁,谭光迅,胡远亮.Mitsrariasp.1412产壳聚糖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刘美佟,马征,张莹莹,胡余明.壳聚糖酶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9
[9].程功,焦思明,贾培媛,任立世,冯翠.毕赤酵母表达环状芽胞杆菌壳聚糖酶及其水解产物组成与结构分析[J].生物加工过程.2019
[10].王琦,崔阳,刘进宝,孙慧慧,郭娜.壳聚糖酶的基因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