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风蚀论文_严长庚,王立,杨彩红,伏星舟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风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阴山,农田,速率,石渠县,特征,粒径。

土壤风蚀论文文献综述

严长庚,王立,杨彩红,伏星舟[1](2019)在《甘肃河西地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深入揭示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甘肃河西地区农田土壤的防风蚀效应.【方法】通过大田实验,设置了8个处理:CT-W、NT-W-30 cm、CT-W(WR)、NT-W-30 cm(WR)、 CT-In-W、NT-In-W-30 cm、CT-In-C、NT-In-C,在来年返青之前采样进行风洞模拟试验.【结果】土壤风蚀量随风速增大而增大,且二者为幂函数关系.14 m/s是风蚀速率随风速急剧增加的转折点,风速在14 m/s以内,风蚀速率处于缓增区,当风速超过14 m/s风蚀速率加快.6 m/s风速条件下,保护性耕作较传统耕作防风蚀效果非常显着;随风速增大,NT-W(WR)、NT-In-W-30 cm较相应的传统耕作,风蚀效果降低明显.【结论】低于6 m/s风速,保护性耕作较传统耕作防风蚀效果更优,随风速增大,不同免耕处理的防风蚀效果变化不一,其中NT-W(WR)、NT-In-W-30 cm较相应的传统耕作,防风蚀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胜龙,李和平,林艺,肖波,王国鹏[2](2019)在《东北地区不同耕作方式农田土壤风蚀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农田土壤风蚀特征,揭示风蚀对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以东北地区典型农田土壤(黑土和风沙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集沙仪定点监测与室内理化分析等方法,对不同耕作方式(垄作、免耕)和不同地表覆盖措施(无覆盖、留茬、覆盖)下的土壤风蚀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风沙土的输沙量显着高于黑土,在0—100cm高度范围内风沙土的输沙量平均为黑土的168倍。随高度的上升输沙量急剧减少,其中0—10cm输沙量最大,占总输沙量的50%以上,40cm以上则无明显风蚀物;(2)不同耕作方式下,免耕农田土壤风蚀输沙量较垄作样地减少了66.0%~94.1%;而相同耕作措施下,不同地表覆盖的输沙量表现为无覆盖>留茬>覆盖,与无覆盖相比,留茬及秸秆覆盖下的输沙量可以减少90.3%~99.4%;(3)受风蚀影响,表层土壤颗粒、有机质及养分流失严重,其中风蚀物的砂粒含量是表层土壤的1.06~1.42倍,且10—20cm风蚀物中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均比表层土壤高;(4)通过修正风蚀方程(RWEQ)估算得出,垄作无覆盖(RTNF)风蚀模数高达181.7~86 582.9t/(km2·a),风蚀剧烈,而免耕覆盖(NTF)的风蚀模数仅为9.89t/(km~2·a),为微度风蚀。研究显示垄作及无覆盖方式下农田土壤风蚀程度剧烈,加剧了表层土壤颗粒和养分流失的风险,而免耕和地表覆盖能有效缓解风蚀危害。(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赵宇浩,王立,杨彩红,王军强[3](2019)在《民勤绿洲不同耕作方式农田表层土壤风蚀规律的风洞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表层土壤防风蚀机理和效果,为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室内风洞及相关配套设备对甘肃民勤绿洲区的免耕、少耕、秋翻和深松农田表层土壤进行风蚀测试,计算风蚀速率及输沙率,研究其风沙运动规律,分析各种耕作农田表层土壤防风蚀情况。[结果]耕作措施对土壤风蚀速率的影响与风速大小相关,风速较小时,不同耕作方式对风速的影响差异不显着,而当风速大于14 m/s后不同耕作农田表层土壤风蚀速率开始出现较明显差异;少耕、秋翻、深松等耕作方式对农田表层土壤风蚀速率和输沙率的影响差异不明显;免耕耕作方式下农田表层土壤风蚀速率和输沙率最低,风速越高,差距越大;风速、耕作以及两者交互作用对农田表层土壤风蚀速率和输沙率有极显着影响。[结论]免耕耕作能有效抵抗农田表层土壤的风蚀,大幅度减少输沙率,表现出极佳的抗风蚀效果。(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杨雪琴,丁锐,谢骏锴,刘恩勤[4](2019)在《基于RWEQ模型的石渠县土壤风蚀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修正风蚀模型(RWEQ)对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进行土壤风蚀模数估算,分析土壤风蚀在石渠县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各个因素对石渠县土壤风蚀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渠县北部抗土壤风蚀能力优于南部,西南部受土壤风蚀影响最大;气象因子为土壤风蚀最主要的影响因子,在6月汛期时土壤风蚀模数达到最大;植被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壤风蚀模数空间分布特征契合,对其影响较深。(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5期)

李银科,李菁菁,周兰萍,刘光武,张进虎[5](2019)在《河西绿洲灌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河西绿洲灌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的影响,通过春小麦田间试验,设置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立茬和残茬压倒4种保护性耕作处理,以传统耕作为对照,分析了河西绿洲灌区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田间输沙量、风蚀深度、风蚀物粒径组成、风速的影响。结果表明:0~30 cm高度输沙量能敏感地反映不同耕作措施之间输沙量的差异。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立茬和残茬压倒处理0~30cm高度输沙量分别减少17.4%~46.7%、21.7%~45.2%、24.7%~48.2%和10.7%~42.4%。风蚀深度传统耕作为1.22~1.44 mm, 4种保护性耕作处理均为0 mm。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处理风蚀物粒径组成无显着变化,但<0.063 mm细粒占比有减小趋势。立茬处理20 cm高度风速显着降低24.1%~39.5%,其他保护性耕作措施风速降低不显着。综上所述,河西绿洲灌区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能不同程度地抑制土壤风蚀,立茬处理是相对较优的保护性耕作措施,适宜该地区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09期)

吴建国,徐天莹[6](2019)在《气候变化对河北坝上地区草地土壤风蚀扬尘季节和年排放速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全球气候模式NorESM1-M产生的RCP2.6、RCP4.5、RCP6.0、RCP8.5气候变化情景数据和原环保部推荐的土壤风蚀扬尘计算方法,模拟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对河北坝上砂粘壤土、粘壤土、壤粘土、砂壤土、砂粘土和风沙土草地土壤风蚀扬尘总可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le,TSP)、PM_(10)和PM_(2.5)的季节及年排放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影响下坝上地区气温上升,年降水量和风速波动较大、并存在上升和下降的趋势。相比基准情景,在RCP2.6、RCP4.5、RCP6.0和RCP8.5情景下,各土壤风蚀扬尘TSP、PM_(10)和PM_(2.5)季节排放速率在春季分别高15%、47%、28%和46%;秋季分别高17%、54%、45%和38%;冬季分别低36%、42%、39%和44%;夏季,在RCP2.6情景下低1%,在RCP4.5、RCP6.0和RCP8.5情景下分别高14%、3%和7%;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各土壤风蚀扬尘TSP、PM_(10)和PM_(2.5)年排放速率分别高25%、54%、35%和54%。基准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土壤风蚀扬尘TSP、PM_(10)和PM_(2.5)的季节和年排放速率及其差异从高到低均依次为砂粘壤土、风沙土、砂壤土、粘壤土、壤粘土和砂粘土。表明未来气候变化将使河北坝上地区草地土壤风蚀扬尘排放速率增加,但存在季节和气候变化情景方面的差异。(本文来源于《气象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吴晓光[7](2019)在《内蒙古阴山北麓生态退耕对土壤风蚀的影响及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风蚀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区域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威胁干旱与半干旱区域生态安全的重点问题,也是影响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开展阴山北麓生态退耕对土壤风蚀的影响及效应研究,力求科学掌握阴山北麓生态退耕区域土壤风蚀时空特征,揭示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对土壤风蚀驱动机制,分析土地开垦、生态退耕这一关键过程对区域生态效应,为阴山北麓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本研究以典型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的阴山北麓为研究区(109°15′-116°56′E,40°45-43°23N),采用多尺度的区域-局地-样点土壤风蚀格局的分析方法,结合遥感动态变化监测技术、地面验证尺度推移、RWEQ土壤风蚀模型、地面同位素137Cs示踪技术、GIS空间分析技术等方法,构建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生态退耕过程、植被覆盖特征、气候变化信息数据,探究了近30年阴山北麓土地开垦与生态退耕过程土壤风蚀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土壤风蚀模数时空格局演变规律;解析生态退耕过程对土壤侵蚀影响,定量估算生态退耕前后的生态效应。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同位素137Cs示踪技术对研究区土壤风蚀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利用12个137Cs实测结果对RWEQ模型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模拟精度达0.89,并呈显着相关(p<0.01),本研究的RWEQ模型模拟结果与137Cs示踪技术定量分析结果总体趋势一致及相关性较好。(2)在时间尺度上.,1990-2015年,土壤风蚀总体格局呈现减弱的趋势。1990-2000年土壤风蚀模数呈现逐渐增强趋势,从1990年的22.64 t.hm-2.a-1增长到2000年的33.61 t.hm-2.a-1,土壤风蚀量以1207.09万吨·a-1的趋势增加;2001-2015年土壤风蚀模数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从2001年的40.73 t·hm·a-1 下降到2015年的16.04 t·hm-2·a-1,土壤风蚀量以1556.57万吨·a-1的趋势降低。开垦耕种区土壤风蚀量增加显着,1990-2000年开垦耕种区土壤风蚀模数以变化斜率2.05t·hm-2·a-1趋势增加,是研究区平均变化斜率的2倍,平均土壤风蚀模数25.59 t.hm-2。生态退耕区土壤风蚀降低趋势明显,2000-2015年生态退耕区土壤风蚀模数以变化斜率1.52t·hm-2·a-1减少,平均土壤风蚀模数11.83t·hm2。生态退耕后土壤风蚀量变化显着,累计减少土壤风蚀量157.5万吨。(3)在空间尺度上,研究区不同时期、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所反映的土壤风蚀特征差异较大,多年平均土壤风蚀模数表明未利用地>低覆被草地>耕地>中覆被草地>其他林地>疏林地>高覆被草地>灌木林地>有林地。应用Hurst指数预测未来阴山北麓土壤风蚀演化趋势以持续性(土壤风蚀量减少)为主,但持续性中弱和较弱所占比例较高,占阴山北麓面积的92.40%,表明该地区生态较为脆弱。(4)土壤风蚀驱动机制分析。应用Sen+Mann Kendall定量描述了 2000-2015年阴山北麓及生态退耕区生长季NDVI变化趋势及显着性检验,研究区无显着变化的占93.76%;生态退耕区NDVI显着增加,占生态退耕面积的15.31%,显着减少仅占2.18%。生态退耕对植被恢复作用明显,对降低土壤风蚀贡献显着。利用偏相关分析界定了气温、降水对阴山北麓NDVI变化贡献,明晰人类活动(开垦、退耕等)对植被变化产生较为明显影响,即对土壤风蚀作用明显,变化趋势明显的区域占比72.45%。土壤风蚀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降低,植被覆盖度在0.2-0.35之间时,对降低土壤风蚀的作用显着,当植被覆盖度达0.72时,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土壤风蚀发生变化的幅度较小。(5)土壤风蚀生态效应分析。无论是区域还是样点,风蚀过程对土壤颗粒组成影响的规律性呈现出1990-2005年开垦耕种样点,砂粒占比逐渐升高,粉粒、粘粒占比均降低趋势;2005-2015年生态退耕过程中,呈现砂粒占比缓慢降低,粉粒、砂粒占比有所回升的总体趋势。样点开垦耕种土壤有机质损失速率在4.0-85.83t·km-2·a-1之间,全氮损失速率在0.21-10.85 t·km-2·a-1之间,全磷损失速率在0.21-3.72 t·km-2.a-1之间,全钾损失速率在14.86-87.52t·km-2·a-1之间;样点生态退耕土壤有机质损失速率在2.28-30.45t·km-2·a-1之间,全氮损失速率在0.18-4.6t·km-2·a-1之间;全磷损失速率在0.14-2.63 t·km-2·a-1之间;全钾损失速率在9.41-33.98 t·km-2·a1之间。开垦耕种土壤风蚀导致土壤有机质损失量达到每年5.12万吨、全氮损失量每年3438.31吨、全磷损失量每年2077.3吨、全钾损失量每年7.54万吨;生态退耕导致土壤有机质净增加每年0.38万吨、全氮净增加量每年436.22吨、全磷净增加量每年241.05吨、土壤全钾净增加量每年1.08万吨。(6)1990-2005年开垦耕种15年间,土壤有机质损失量76.83万吨、土壤全氮损失量5.14万吨、土壤全磷损失量3.12万吨、土壤全钾损失量113.07万吨。按现在条件、生态退耕面积和土壤养分净富集量估算,15年的开垦耕种土壤风蚀损失量需要近100年才得以恢复。生态退耕对降低土壤风蚀,改善土壤颗粒组成、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具有明显作用,从而土壤生态环境,但仍需持续性的投入,逐渐改善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呼丽媛[8](2019)在《土壤风蚀型开放源排尘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及排放清单不确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空气颗粒物因对人体健康、全球气候等带来不利影响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天津市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结果表明天津市空气颗粒物主要来源为土壤风蚀型开放源。高质量的土壤风蚀源排放清单可以为相关环境保护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大气污染控制策略,区域性环境空气污染防治提供数据支持。本文利用课题组自主开发的空气颗粒物风蚀源排放清单构建模型软件(PMEI-WES),对天津市郊区起尘地块进行精细网格化,估算出2016年天津市郊区土壤风蚀型开放源颗粒物排放清单。采用强制法研究影响起尘量的敏感性因子。通过蒙特卡罗方法,改变所有输入参数不确定性,得到排放总量的95%及90%概率范围的排放量及不确定度。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2016年天津市郊区土壤风蚀源PM10总排放量为22025.1731t。津南区排放量为481.5937t;蓟州区排放量为1225.997t;宝坻区排放量为1831.0834t;武清区排放量为1864.5307t;宁河区排放量为5774.0586t;汉沽区排放量为2593.273t;北辰区排放量为782.8432t;东丽区排放量为1494.3977t;西青区排放量为759.3884t;塘沽区排放量为1387.3135t;大港区排放量为1009.8716t;静海区排放量为2820.824t。起尘量最大的区为宁河区,最小的区为津南区。(2)通过敏感性分析,得出在PMEI-WES模型中,风速是影响土壤起尘的最主要的输入参数,土壤排放量随风速的增加呈指数增长。土壤碳酸钙与排放量呈正相关关系,排放量随碳酸钙的增大呈阶梯状增大。土壤有机质与排放量呈负相关关系,排放量随有机质的增大而减小。露点温度、最高温、最低温对土壤排放量产生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作物生长过程间接影响排放量。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pH值、阳离子交换量对排放量的影响甚小。(3)采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清单输入参数对输出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模拟后清单排放量的平均值为24371.3261t。最小值为14191.1762t,最大值为47730.7827t。95%概率范围排放量(15237.7581t,37434.8873t),不确定度为(-37.48%,53.60%);90%概率范围排放量(16111.8606t,36104.7554t),不确定度为(-33.89%,48.14%)。排放总量的不确定度较小,输入参数的来源较为合理准确。各区不确定度大小与风速误差大小呈正相关。蓟州、津南、武清、宁河的不确定度相对较大;塘沽、宝坻、汉沽、东丽的不确定度相对适中;西青、静海、大港、北辰不确定度相对较小。土壤参数相比于气象参数有更长的时间步长,对模拟排放总量的极值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王燕[9](2019)在《武川县旱作农区土壤风蚀特征研究及风蚀量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干旱半干旱地区典型土地类型土壤颗粒风蚀特征,定量确定其年内风蚀损失量,以武川县旱作农区常见土地类型草地、林地、农田、裸地为研究对象,运用多重分形方法定量分析土壤颗粒风蚀后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采用修正后的大田推广模型进行风蚀量估算,并与粒度对比法估算的土壤风蚀量进行对比,确定模型的精度,推导出适用于当地的土壤风蚀预测模型,试验结论如下:(1)研究区内各土地类型中土壤粒度组成以粉粒和砂粒为主,平均粒径值在0.16~0.59mm之间;易蚀颗粒的粒径范围为110~270μm;土壤颗粒在粒径500~600μm围内发生累积。(2)4种土地类型的土壤分形维数从大到小为:草地>农田>林地>裸地;土壤粒径广义维数谱为“S”型且具有一定宽度;多重分形谱函数为单峰凸曲线,左右不对称,土壤粒径非均匀现象明显。(3)该区域不可蚀颗粒粒径大于0.8mm,通过修正建立的土壤风蚀模型可较好的估算研究区年内土壤风蚀量,模型精度达86.37%。研究区土壤风蚀量表现为农田>裸地>林地>草地。(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邓鑫欣,张加琼,杨明义,张风宝,刘章[10](2019)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坡耕地土壤风蚀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受风力及水力共同作用,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区域之一。研究通过选取神木县六道沟流域迎风坡和背风坡4块坡耕地,所选样地进行留茬和翻耕处理,利用~7Be示踪技术测试表层土壤样品(0—20 mm),估算土壤风蚀速率,以期阐明坡面风蚀速率空间分布特征,明确有效防治风蚀的农田耕作措施。结果表明:迎风坡风蚀速率显着高于背风坡(p<0.05),留茬可显着减少坡面风蚀速率(p<0.05),迎风坡翻耕地、迎风坡留茬地、背风坡翻耕地和背风坡留茬地平均风蚀速率分别为778.2,388.4,78.5,4.7 t/(km~2·a)。风蚀速率沿坡面由上而下均呈现递减趋势,且留茬地更为显着。4块样地风蚀速率等值线的局部形变显示了坡面的微地貌变化,其中以留茬地更为明显且出现高侵蚀中心和沉积中心。因此,为有效防治该区域的土壤风蚀,建议采取秋收后留茬、春季播种前翻耕的方式,并根据坡向和作物类型等调整留茬高度。(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土壤风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农田土壤风蚀特征,揭示风蚀对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以东北地区典型农田土壤(黑土和风沙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集沙仪定点监测与室内理化分析等方法,对不同耕作方式(垄作、免耕)和不同地表覆盖措施(无覆盖、留茬、覆盖)下的土壤风蚀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风沙土的输沙量显着高于黑土,在0—100cm高度范围内风沙土的输沙量平均为黑土的168倍。随高度的上升输沙量急剧减少,其中0—10cm输沙量最大,占总输沙量的50%以上,40cm以上则无明显风蚀物;(2)不同耕作方式下,免耕农田土壤风蚀输沙量较垄作样地减少了66.0%~94.1%;而相同耕作措施下,不同地表覆盖的输沙量表现为无覆盖>留茬>覆盖,与无覆盖相比,留茬及秸秆覆盖下的输沙量可以减少90.3%~99.4%;(3)受风蚀影响,表层土壤颗粒、有机质及养分流失严重,其中风蚀物的砂粒含量是表层土壤的1.06~1.42倍,且10—20cm风蚀物中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均比表层土壤高;(4)通过修正风蚀方程(RWEQ)估算得出,垄作无覆盖(RTNF)风蚀模数高达181.7~86 582.9t/(km2·a),风蚀剧烈,而免耕覆盖(NTF)的风蚀模数仅为9.89t/(km~2·a),为微度风蚀。研究显示垄作及无覆盖方式下农田土壤风蚀程度剧烈,加剧了表层土壤颗粒和养分流失的风险,而免耕和地表覆盖能有效缓解风蚀危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风蚀论文参考文献

[1].严长庚,王立,杨彩红,伏星舟.甘肃河西地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9

[2].李胜龙,李和平,林艺,肖波,王国鹏.东北地区不同耕作方式农田土壤风蚀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9

[3].赵宇浩,王立,杨彩红,王军强.民勤绿洲不同耕作方式农田表层土壤风蚀规律的风洞模拟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9

[4].杨雪琴,丁锐,谢骏锴,刘恩勤.基于RWEQ模型的石渠县土壤风蚀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9

[5].李银科,李菁菁,周兰萍,刘光武,张进虎.河西绿洲灌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特征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

[6].吴建国,徐天莹.气候变化对河北坝上地区草地土壤风蚀扬尘季节和年排放速率的影响[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9

[7].吴晓光.内蒙古阴山北麓生态退耕对土壤风蚀的影响及效应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8].呼丽媛.土壤风蚀型开放源排尘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及排放清单不确定性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9

[9].王燕.武川县旱作农区土壤风蚀特征研究及风蚀量估算[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10].邓鑫欣,张加琼,杨明义,张风宝,刘章.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坡耕地土壤风蚀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19

论文知识图

地表图像颗粒信息提取过程(局部放大图...榆林市土壤风蚀环境因子分布榆林市土壤风蚀危险度(a)和地形...7草原风电场土壤风蚀无线监测系统...同一林网内农田土壤风蚀深度空...年均降水量-土壤风蚀相关分析

标签:;  ;  ;  ;  ;  ;  ;  

土壤风蚀论文_严长庚,王立,杨彩红,伏星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