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顺利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教育培训中心056000
人本管理是建立在对人的“自我实现”人性假设之上的管理思想,是西方企业假设的一种提高,它倡导一种“无所为而为”的“无为而治”管理思想。人本主义理论重视人的需要,通过认识人的需要去实现对人的管理,通过促进人的需要的满足去实现对人的管理,通过唤起和促进人的需要的生成去实现更为积极主动的管理。
在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因此,学校管理应该“教师第一”,在“以人为本”中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这是学校非理性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理念。树立“教师为本”的思想,其实质就是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教师在学校事务中体现出主人翁的地位,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一方面可以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激发其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增强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使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使每个教职工明确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提高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
一、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
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这是充分发挥人本管理作用的必要条件。在以权力与服从为主要管理方式的学校理性管理中,教师得不到精神上的尊重,工作中只能是被动地服从,难以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也不可能真正发挥出创造性。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在群体的影响下进行的。群体作为社会心理的主体,具有社会促进效应、凝聚性、模仿与暗示性、人际关系、心理氛围、合作与竞争、个人在群体中的身份和地位对他的影响等作用。所有这些,人本管理都能对其产生有决定意义的影响。在这个基础上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尊重的组织氛围,对于主体意识突出的教师们,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
在学校管理中,学校领导要努力营造一个尊重人的环境。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人们心情舒畅,相互发生积极的影响。其次,学校领导要主动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同时也让教师了解领导的内心世界,彼此沟通理解成为知音。再次,学校领导应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不要事必躬亲,重要的是给学校的教师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这样一来,学校中的教师就可以怀着一种快乐的心情为学校工作,从上而下的成员都做到自己管好自己,实现学校的自动化管理。
二、关心教师的需要,了解教师的需要
学校管理者要关心、了解教师的需要,要把教师的疲劳放在心上,经常列入议事日程。了解需要包括教师需要的种类、层次、结构的特点和发展方向等。比如:政治上进步,表现为要求入党;业务提高,表现为要求掌握新知识、新信息,允许参加业务进修和取得学历学位的学习;创造、成就的需要表现为追求教学成就,期望学生成材,获得高级职称;自尊、荣誉的需要表现为希望受到社会的尊重、学生和家长的尊重以及领导的信任;物质生活的需要表现为改善生活条件和教学条件,解决住房,解决子女入托、入学、就业的问题等等。
三、合理满足教师的需要
学校领导者要十分妥善地解决教师的物质需要和个人生活需要的问题,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如果一个人的基本物质需要尚未得到满足,而一味强调精神作用,置物质需要而不顾,那是不能调动其积极性的。要在满足教师一定的物质需要的基础上,注重精神需要的满足,如: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提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以满足业务提高的需要;积极支持教师在本专业的范围内开展研究工作,提供相应的条件,以满足其创造成就的需要;尽可能多地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重视并采纳其合理的建议,以满足他们自尊的需要,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学校领导者对合理又可以满足的需要,应尽力予以满足,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合理的暂时不能满足的需要,一方面要对教师讲清楚,取得教师的谅解,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使这些需要能逐步得到满足。
四、激发教师产生高层次的精神需要
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是人们改造世界强大的推动力量,也是能动地调节个人物质需要的控制力量。有的教师即使在物质生活上有一定的困难,也不会动摇自己的信念和事业心,相反会表现出高昂的士气、乐观的情绪、必胜的信心。因此,学校管理者应该教育、引导和激发教师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从政策上、心理上因势利导,教育、引导教师的需要由低层升华到高层次,不能只停留在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上。同时,对教师中已产生形成的高成就的精神需要,领导者要给予爱护、鼓励和支持,并创造条件使其得以实现。
五、正确调节教师的需要
学校管理者在恰当满足教师合理需要的同时,还应做好教师需要的调节工作,以保证教师积极性的正确方向和持久性。要正确调节教师的需要,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正确处理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需要与集体需要的关系;正确处理教师的特殊需要与一般需要的关系;正确处理低层次需要和高层次需要的关系。
学校管理者要运用人本理论认真地探索教师的心理需求,采取多种措施,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学校活力,提高管理质量,使学校呈现出团结、和谐、稳定的局面。
如何上好一堂体育课
◆韩青波山东省阳信县职业中专251800
摘要:本文介绍了如何在职业学校上好一堂体育课。众所周知,一堂好的体育课必须有严明的纪律,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从而能自觉地、全身心地去锻炼身体。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还必须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了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在业务、思想方面的素养水平,热爱本职工作,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顺利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关键词:和谐课堂运动技能实战
众所周知,一堂好的体育课必须有严明的纪律,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从而能自觉地、全身心地去锻炼身体。体育教学的双边教学活动,如果能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体育课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怎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气氛呢?我觉得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还必须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体育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的细节、眼神、表情甚至一句话都可以影响和谐的气氛。为了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在业务、思想方面的素养水平,热爱本职工作,情绪饱满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妥善处理违纪行为和进行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顺利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一、体育课中学生违纪的表现形式及原因
在体育课教学进行过程中,有时学生会出现一些违反纪律的现象,这些行为从现象上分有两种的形式:1.明知故犯。如在教师讲解示范时,有些学生不听不看,谈论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教师吹哨要求停止练习而学生我行我素等。2.不能按时完成教师所规定的任务或练习。如进行投掷教学练习,要求学生完成推铅球练习时将铅球放在锁骨窝处,学生未执行;在跑的练习时,要求学生跑100米,学生仅跑了80米……
以上的几种违纪现象从性质上来划分可以分成中性行为与消极行为。中性行为即既不进行学习也不干扰体育教学的行为;消极行为即直接干扰体育教学的行为。
学生中出现违纪现象的主要原因:
1.教师的讲解声音偏低,不清晰,学生听不懂;教师的示范不规范;教师教学不负责,情绪低落,处理问题不当,不公正。
2.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不感兴趣,甚至是反感;教学进度欠妥,或偏难,学生无法完成;或偏易,学生觉得太容易,没有兴趣。
3.教学的场地不平整,风沙大,场地器材布局不合理;学生练习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二、明确维持纪律与课堂管理的要求
1.建立必要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配合体育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在教学之初,教师就要向学生明确宣布行为要求。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体育教师要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一定要狠抓常规的执行,待学生逐渐适应并形成习惯后,再使学生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2.及时处理违纪行为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必须迅速做出反应并及时处理。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学生只是消极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必立即公开处理,可采用沉默、皱眉等方法处理。如果一个学生的违纪行为已明显干扰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立即处理,并按情况采取提示、暗示、制止甚至惩罚的方法。总之,在处理违纪行为时,尽量不要中断教学的正常进行,尤其是不要频繁地中断教学来处理违纪行为。
3.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奖励与惩罚是维持纪律、进行课堂管理的重要手段。奖励积极性的行为是维持纪律的课堂管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俗话说“罚其十,不如奖其一”,当学生的积极性行为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与强化。体育课中的奖励方式通常是精神上的,如口头赞扬,口头表扬“你终于成功了”,或给一个满意的、赞许的目光和微笑。为了维持纪律,一定的惩罚是必要的。惩罚是体育教师有意识地通过使学生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和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手段。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或阻止违纪行为的产生和重现。在体育教学中,惩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挫折型,即暂时中止违纪学生参加体育学习活动的权利;二是否定型,即当众批评、教训,课后留下来,罚做俯卧撑、跑步等。在运用惩罚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惩罚的是违纪行为而不是人,一般情况下不搞集体惩罚。
和谐的气氛并不意味着不要上课的严肃性,二者是统一的,有着密切的联系。纪律与课堂管理是体育教师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是鼓励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是阻止和处理违纪行为的手段与行为。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组织教学的前提,而和谐融洽的气氛则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因素。所以,要上好一堂体育课,教师就要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气氛,让学生愿学乐学,在心情愉悦中上好每堂体育课。
参考文献
1.许恒《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21期。
2.许青生杨文贤《关于和谐体育课的构建》.体育师友,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