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卿[1]2006年在《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两大势不可挡的趋势——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正推动全球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国家、企业之间的国际竞争日益加剧。作为国家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企业竞争的载体,作为人民生活的主要场所,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提升城市竞争力已成为每个城市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提升城市竞争力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紧迫需要,是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的必然选择,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本文通过对城市发展历史的回顾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阐明了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内涵和特征。运用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首先,对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相关理论和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其特点进行总结和借鉴,提出了城市竞争力理论体系的基础框架,主要阐述了城市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其次,通过科学的定量与定性方法,本文建立了新的、符合实际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再次,运用新构建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武汉、成都、杭州、昆明四座城市的竞争力,力图通过比较分析,找出武汉市城市竞争力在全国城市中所占位置以及影响其城市竞争力的优势和弱势。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与其他城市各项指标的横向直观比较分析,找出武汉市城市竞争力的差距,从而找到提升武汉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还没有一种成型的、得到学术界认可的权威理论,仍处于百家争鸣的探索与实践阶段。国内外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为此,本文从理论上对城市竞争力的评价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王礼燕[2]2003年在《武汉市城市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因此,城市竞争力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对此非常关注,而对于中国特大城市之一的武汉来说,提升其城市竞争力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武汉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城市竞争力展开研究。通过与其他城市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武汉城市竞争力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提出提升其城市竞争力的思路。本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论。首先简要介绍了关于城市竞争力的基本认识,接着分析了提升武汉城市竞争力的必要性及其近期有关的研究概述,在此基础上,最后提出了城市竞争力的测度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设置了总量、流量和质量叁个一级指标,下设14个二级指标和50个叁级指标。 第二部分为武汉城市竞争力的比较分析。本文选择包括武汉在内的中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作为样本城市,按照前文设置的指标体系对武汉城市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对武汉城市竞争力的评价如下:从总体上来说,武汉城市竞争力居于第二层次,与第一层次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差距很大,即使与同一层次的一些城市也有一定的差距;武汉在商业、科教以及区位环境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在总量指标以及流量指标方面也具备一定优势,但其优势主要局限于华中地区;近几年,武汉在社会经济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同期其他城市发展更快,因而武汉的城市竞争力反而在下降。 第叁部分为武汉城市竞争力的差距分析。通过前文的比较分析可知,武汉在区位、科教、商业等方面具有一定潜力和优势。但其差距也很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层次不高,规模不大,且各产业之间关联度不高;二是武汉市居民生活水平太低,生活质量不高;叁是武汉市周边实力太弱且路网建设滞后,未能与之形成互补联动的大城市群;四是武汉市对外、对内开放力度不够,经济外向度低;五是环境尤其是软环境缺乏竞争力。 第四部分为提升武汉城市竞争力的思路。通过以上对武汉城市竞争力的优 fX 硕士学位论文 Wry。y MASTER’S TllESS劣势分析,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升武汉城市竟争力:一是充分利用两江优势,加快两江开发,大力做好“水”文章;二是以加快产业整合为切入点,构造产业新体系,推进产业升级;叁是以培植大企业、大集团为着力点,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四是加快武汉郊区经济发展,壮大武汉整体经济实力,加快以武汉为中心的路网建设,打造大武汉城市群;五是加大环境创新力度,美化城市外部环境,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素质,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综合管理水平。 第五部分为结语。
董晓霞[3]2005年在《高新技术发展对武汉城市竞争力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武汉市作为一个中部特大型城市,在过去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里取得了巨大成绩,在许多方面都具有竞争优势。在区位竞争力上,武汉市位于九州通衢的交通要塞,接近于习惯的沿海和内地的分界线; 在科学技术竞争力上,武汉市拥有大量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且科技成果较多; 在人才竞争力方面,武汉市人才数量多,人力资源配置较好。但在存在诸多竞争优势的同时,武汉市也在结构竞争力、企业管理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等方面存在着很多劣势因素。高新技术发展对武汉市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高新技术发展影响武汉市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与作用的发挥; 高新技术发展是武汉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从产业结构、城市辐射和聚集能力等方面深刻影响武汉市的经济竞争力; 高新技术发展还对武汉市的资本环境、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等方面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武汉市城市环境的改造发挥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提高武汉市的城市竞争力,就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是:综合各种因素确立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构建高新技术创新的平台,培植高新技术产业; 培养城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切实搞好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划; 注重市场开发和技术开发,推进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以高新技术发展来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使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方锐[4]2012年在《基于改进主成分分析法的武汉市城市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城市化开始成为一种全球的趋势。城市竞争开始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的城市开始获取越来越多的发展资源,进一步拉大城市之间的差距。如何在城市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化劣势为优势,发展自己长处,“城市竞争力化”这一概念开始被广泛提及,如何使城市充满竞争力,获取更好的发展资源,赢得主动的竞争地位,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选取了东中西部8个省会城市的历史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利用改进后的主成分分析法,试图在基于资源属性与目标受众偏好综合决策的方法上对武汉城市竞争力的的认识与在塑造上进行了实证分析。文章针对传统主成分分析法在复杂系统高维指标评价中的局限性,建立了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模型,然后基于改进的模型重新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的指标评价结果结合中部几个省会城市样本综合评价中的应用实例同时,文章的实证分析也取得了预计的效果。因此,本文对于正在研究城市竞争力或者正要实施城市竞争力化的领导者而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本文的实证板块里,重点从城市产业竞争力以及科技竞争力,发展环境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四个方面来集中分析。论文还指出制约和影响武汉城市竞争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是,产业发展不尽合理;二是,科技优势转化能力不足;叁是,城市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提高;四是,城市管理水平不高,发展环境亟待改善。基于这些问题的指出,文章提出通过实施全面开放战略,合理利用外资;发展区域经济,拓展城市圈和长江经济带以及中叁角发展战略;大力进行文化建设,打造城市品牌;提高政府行政管理能力,为发展夯实基础;重视社会公共组织的发展,辅助形成良性社会。通过这些措施,力图实现武汉的国际化、市场化和生态化的发展目标。
鄢慧丽[5]2005年在《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培养与提升需要理论的指导。本文运用旅游学、经济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界定了城市旅游,城市旅游竞争力等基本概念,并在借鉴波特“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模型,分析了城市旅游的影响要素、城市旅游竞争内容、城市旅游空间竞争过程及演进阶段等。按照一定原则构建了一套评价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武汉、南京、北京和西安等四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多层面的评价,从各个层面把武汉和其它叁个城市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指出了武汉市旅游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武汉市旅游竞争力的提升对策。全文共包括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探讨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背景,阐述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的目的、意义,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进展,并简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思路、内容。 第二部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基本理论。定义了城市旅游,城市竞争力和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综述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城市旅游竞争力理论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对城市旅游这一特殊的经济主体,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开展研究,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一特定视角使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能够吸纳多种学科的相关原理和方法,这些学科包括经济学、旅游学和竞争理论等。 第叁部分:城市旅游竞争力概述。分析了城市旅游竞争力构成要素,探讨了城市旅游竞争的内容、演进阶段及空间竞争过程。提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由两个基本部分构成:资源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体现在叁个层面上:表层的旅游产品竞争力,操作层的旅游企业竞争力和内因层的旅游生产要素竞争力。总结了城市旅游资源、城市旅游产销、城市旅游资本实力和城市旅游创新四个竞
田美玲[6]2014年在《国家中心城市及其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国家中心城市是全球化的产物,是一国经济、文化、政治等发展水平的最高代表,是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门户和载体。本文在查阅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国家中心城市的理论内涵、判别标准和竞争力评价体系;然后,以国内的12个中心城市为样本,进行了我国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的实践研究;最后,以武汉为案例,探讨了武汉在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方面的战略目标及重点。首先,进行了国家中心城市的理论构建。通过对区域经济理论、空间结构理论、都市圈理论、城市体系理论和竞争力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归纳和整理,界定了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认为国家中心城市是指那些在全国城镇体系中具有核心控制作用,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功能节点作用的特大中心城市;并提出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六元要素”理论,包括经济集聚要素、空间辐射要素、对外开放要素、文化创新要素、管理服务要素和生态保护要素,该理论以“六元要素”为基础系统阐述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形成条件、特征与功能。其二,建立了国家中心城市判别模型。在分析首位城市、国外核心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判别方法和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六元要素理论”,结合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特征和功能,建立了国家中心城市六元判别指数,包括经济集聚指数、空间辐射指数、对外开放指数、文化创新指数、管理服务指数和生态保护指数,以此为基础构建国家中心城市计量模型。在全国现有的658个城市中,选取副省级城市和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共21个作为样本,运用判别模型分别计算它们的国家中心城市判别指数得分,最终确定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深圳、武汉、南京、成都、杭州、沈阳和大连共12个国家中心城市。以此作为后文进行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对象。其叁,建立了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城市竞争力的评价进行综合论述,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集聚竞争力、空间辐射竞争力、对外开放竞争力、文化创新竞争力、管理服务竞争力、生态保护竞争力6个二级指标,经济增长能力、商贸聚集能力、区域辐射能力、信息枢纽能力、交通枢纽能力、国际经贸能力、国际交流能力、文化影响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行政管理能力、社会服务能力、资源节约能力、环境保护能力13个叁级指标和32个四级指标。其四,对我国的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进行实践研究。根据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分四个时间断面(1992年、1998年、2006年、2010年)对12个中心城市进行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的评价和排序,并运用空间表达和空间插值的方法研究了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的时空演变情况。根据评价的结果,揭示了12个中心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演变、主成分演变与影响因素演变的特征和规律;通过分析4个时间断面上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的等级分布图与空间插值效果图,揭示了12个中心城市竞争力的空间演变特征和规律。据此提出了我国国家中心城市未来发展的对策及建议。最后,以武汉为案例,结合武汉的综合情况、发展背景、优势与劣势,从经济集聚竞争力、空间辐射竞争力、对外开放竞争力、文化创新竞争力、管理服务竞争力和生态保护竞争力等方面,提出了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竞争力提升战略。
康传德[7]2007年在《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旅游竞争的相关研究已经引起了业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相对还处于初始阶段,需要不断的深入和发展。为了充实这一研究,本文在参阅国内外相关领域大量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区域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界定了城市旅游、城市旅游竞争力等基本概念。并借鉴倪鹏飞城市竞争力“弓弦箭模型”,尝试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弓弦箭模型”。探讨分析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划分类型、影响要素、动力机制和表现形式。按照一定原则构建了一套评价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北京、深圳、上海、广州、南京、西安和武汉等18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多层面的分析评价,从各个层面把武汉和其它17个城市进行对比,指出了武汉市旅游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武汉市旅游竞争力的提升对策。全文共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和基本理论,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现状,并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城市旅游竞争力概述。在参阅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旅游体验本质的视角界定了城市旅游,城市旅游竞争力等基本概念,分析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探讨了城市旅游竞争的类型和表现形式,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弓弦箭”评价模型。第叁部分:城市旅游竞争力系统评价。在总结前人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系统评价的原则和内容,并以城市旅游竞争力“弓弦箭模型”为基础,从市场竞争力、要素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五个方面构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因子分析法作为评价城市旅游竞争力的主要方法。第四部分:城市旅游竞争力实证研究。以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用因子分析法从市场竞争力、要素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和管理竞争力四个方面,对北京、深圳、上海、广州、南京、西安和武汉等18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多层面的评价,从各个层面把武汉和其它17个城市进行了定量对比分析。第五部分:武汉市旅游业发展问题与对策。在第四部分实证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联系武汉旅游发展的实际,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指出了武汉旅游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武汉旅游竞争力的提升对策。第六部分:结束语。总结全文,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的趋势和发展方向。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以旅游体验论的视角,界定了城市旅游、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2.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弓弦箭模型”。3.运用因子分析法对18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4.提出了提升武汉旅游竞争力的六大策略。
朱金生, 李明[8]2008年在《FDI与城市竞争力:基于武汉市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通过构建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得出影响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因子,并以武汉市为例实证分析了利用FDI对于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武汉市利用FDI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相关政策建议。
冯涛, 张宁[9]2017年在《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湖北省城市竞争力研究比较》文中研究说明选用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服务、社会事业与人力资源这3个一级指标以及GDP、人均邮电业务量、科技事业支出等25个二级指标,建立城市竞争力的测度模型,结合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计算了2013年湖北省12个地级市的城市竞争力。结果表明湖北省的城市发展不均衡现象明显,同时对2010年-2013年的数据进行纵向分析,发现湖北省12个地级市近四年的城市竞争力呈现出整体平稳并缓慢上升的趋势。湖北省城市发展,一是要增强武汉区域辐射能力,二是要加快武汉城市圈内发展,叁是宜昌、襄阳要打造湖北省城市发展的新两极。
吴春飞, 闫岩, 张佶[10]2017年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竞争力演化特征研究——基于企业网络和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研究城市群内城市的竞争力演化态势对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意义重大。在对城市竞争力理论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为对象,基于2005年和2014年企业总部分支和城市面板数据,构建由区域网络竞争力、城市基础竞争力、未来可塑竞争力构成的竞争力模型,分析城市群内城市竞争力整体特征、层级特征和空间特征。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竞争力差异较大,存在明显层级,次级城市群内部差距缩小但核心城市带动作用尚不明显;空间格局呈现核心一边缘特征,总体上向均衡化方向演进;城市竞争力空间相关性较弱且分散特征呈现加强趋势。宏观层面国家政策和中观层面城市群区域一体化进程重塑了区域城市竞争格局。以上结论为进一步完善城市群内城市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与科学解释提供了延伸和补充。
参考文献:
[1]. 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D]. 刘卿. 天津大学. 2006
[2]. 武汉市城市竞争力研究[D]. 王礼燕.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3]. 高新技术发展对武汉城市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 董晓霞. 华中科技大学. 2005
[4]. 基于改进主成分分析法的武汉市城市竞争力研究[D]. 方锐. 华中科技大学. 2012
[5]. 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D]. 鄢慧丽. 华中师范大学. 2005
[6]. 国家中心城市及其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田美玲.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7]. 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D]. 康传德. 中国地质大学. 2007
[8]. FDI与城市竞争力:基于武汉市的实证分析[J]. 朱金生, 李明. 科技创业月刊. 2008
[9].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湖北省城市竞争力研究比较[J]. 冯涛, 张宁.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
[10].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竞争力演化特征研究——基于企业网络和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吴春飞, 闫岩, 张佶. 城市规划学刊. 2017
标签: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武汉市论文; 国家中心城市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武汉发展论文; 武汉旅游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能力模型论文; 竞争分析论文; 评价中心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 经济学论文; 武汉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