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南方稻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梯田,粮农组织,长江中下游地区,尤溪,黄土高原。
中国南方稻区论文文献综述
何佳春,A.T.Barrion,李波,于文娟,何雨婷[1](2019)在《中国南方稻区寄生蜂物种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快速发展,稻田种植制度和种植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对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节肢动物群落尤其是害虫和天敌群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关于稻田天敌类昆虫的调查与研究记录均是在20世纪80~90年代完成的。当前环境下,重新对稻田中天敌物种多样性及优势种类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对保护和利用天敌,制定安全有效、自然和谐的控害策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自2016年以来,在中国南方稻区包括: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贵州、四川、云南14省(区)市,50余个地区的稻田中采用马来氏网、灯诱、扫网、吸虫器等方法,对稻田膜翅目寄生蜂天敌进行调查收集。目前,整理出来的寄生蜂天敌370余种,其中:姬蜂总科最多,有145种,占总数的38%,姬蜂科71种,茧蜂科74种;其次为小蜂总科,有14科,129种,占34%,种类最多的3科分别是姬小蜂科22种、缨小蜂科20种、赤眼蜂科17种。其他寄生蜂中,缘腹细蜂科36种、分盾细蜂科16种、螯蜂科11种、锤角细蜂科10种,而肿腿蜂科、隆背瘿蜂科、广腹细蜂科寄生蜂虽然种类不多,但在稻田生境中十分常见。虽然相比1991年出版的《中国稻田害虫天敌名录》中的记载数量的345种,目前采集到的种类数量上更多,但通过名录比对发现,仅有50%的种类与名录相符。比对结果显示,当前收集到最多的姬蜂总科中虽然总数依旧是稻田寄生蜂最大的类群,但是姬蜂科种类数量相差较多(原纪录110种)。相比而言,随着我国对小蜂科和缘腹细蜂科这类小型寄生蜂研究的深入,目前采集到的小蜂总科和缘腹细蜂科的种类数大大超过了以前的记录。同时,以稻田主要害虫如稻飞虱、稻螟虫、稻纵卷叶螟为寄主的寄生蜂共收集到95种,与原记录有119种十分相近,且其中许多种类是广泛分布的稻田优势种。由此看来以稻田主要害虫为寄主的寄生蜂天敌依旧十分丰富,并且是许多种类为优势种群生存于稻田生境中。此外包括小蜂总科、缘腹细蜂科、分盾细蜂科、锤角细蜂科等在内的小型寄生蜂尚存在着大量未有报道记录的新物种,是稻田寄生蜂研究和应用十分重要的资源。由此看来,有效保护和应用稻田中寄生蜂天敌群落,对实现持续高效的绿色控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罗观长,陈春桦,陈风波,王建军[2](2019)在《中国南方稻作方式选择——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稻农的样本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利用4省388份稻农入户调查数据,从地块层面的微观视角探讨了稻农采用直播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稻作方式主要有直播、抛秧和插秧,因减少了育秧、插秧等环节,省工节本的直播稻的经济效益显着高于其他栽植方式。务农人数少、劳均耕地面积大的家庭农业劳动强度大,倾向于种植直播稻;中稻生长光温均衡,不易受春寒和秋旱气候影响,种植直播稻的可能性大;若当地请工或请机械不易,没有雇佣劳动力或机械替代自家工,倾向于种植直播稻。此外,各地区水稻生产气候适应性、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条件不同,稻农栽植方式的选择存在差异。基于此应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农业政策,细化水稻补贴政策标准;建立多样化和多方面适应的育种技术体系;完善直播稻各环节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本文来源于《新疆农垦经济》期刊2019年01期)
刘成武,楠楠,黄利民[3](2018)在《中国南方稻作区不同规模农户土地集约利用行为的差异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认识不同规模农户土地集约利用行为的差异规律,正确引导规模农户走可持续集约用地的道路,对国家的粮食安全与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4县(市)8乡(镇)16个村(组)480个农户家庭的调研数据,在划分规模农户类型的基础上,对小、中与大农户农地集约利用的目标、要素投入行为及其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农村"非农"与"非粮"农户增多,超过1/4的家庭不再从事粮食生产活动,现阶段小农户的数量还较多,但中、大农户已成为本区土地经营最重要的组织形式;2)不同规模农户土地集约经营的价值取向与集约偏好差异明显;3)大农户的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与粮食商品率均比中、小农户高,大农户的发展处在土地规模经济阶段,但其农药与化肥等要素的投入出现过度集约问题,国家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大农户走土地资源可持续集约化的道路。(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7期)
滕玲[4](2018)在《梯田的价值和意义远超农业本身 中国南方稻作梯田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4月19日举行的第五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国际论坛上,江西崇义客家梯田与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等4处传统特色梯田作为"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的重要构成,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接受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现场授牌。(本文来源于《地球》期刊2018年05期)
[5](2018)在《“中国南方稻作梯田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2月,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会议上,联合梯田申报文本获得专家组成员的一致评审通过。时隔1年,罗马当地时间2018年2月5日晚,联合国粮农组织致函我国农业部,确认"中国南方稻作梯田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联合梯田四个子项目分别为: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本文来源于《遗产与保护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焦思颖[6](2018)在《中国南方稻作梯田入选全球农业遗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记者 焦思颖)罗马当地时间2月5日晚,联合国粮农组织确认“中国南方稻作梯田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正式授牌仪式预计于4月在第五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举行。中国南方稻作梯田,包括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福建尤溪(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报》期刊2018-02-10)
包云轩,唐辟如,孙思思,陆明红,谢晓金[7](2018)在《中南半岛前期异常气候条件对中国南方稻区褐飞虱灾变性迁入的影响及其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30多年来,气候变化对中国褐飞虱的灾变性迁入带来了明显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虫源地的异常气候变化对我国褐飞虱迁入量的影响,利用1980—2016年中国各植保站提供的褐飞虱虫情资料及同期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提供的全球气象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中国褐飞虱境外主要虫源地中南半岛前期异常气候条件对中国南方稻区褐飞虱发生程度的影响,并对褐飞虱发生等级与影响其迁飞的气象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关键预报因子,分别应用支持向量机(SVM)、BP神经网络和多元回归分析3种方法对代表站点褐飞虱年发生等级进行了预测,并比较了3种预测模型的优劣。结果表明:(1)中南半岛气候异常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异常气候的发生次数在中南半岛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征,并从北向南呈环状递减。(2)中南半岛前期温度偏高(暖冬、暖春)、相对湿度偏大(湿冬、湿春),易引起褐飞虱在中国南方稻区的偏重以上发生;若中南半岛前期气候偏冷(冷冬、冷春)、偏干(干冬、干春),则常导致褐飞虱在中国南方稻区的偏轻以下发生。(3)通过比较3种模型的历史回代率和预测准确率,发现3种模型对褐飞虱的发生程度均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其中SVM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BP神经网络次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最差,表明SVM更加适用于生产实际中的褐飞虱发生程度预测。(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高文婷,陈心怡,包云轩,王琳,谢晓金[8](2017)在《奇异交叉谱分析方法在中国南方稻纵卷叶螟发生预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奇异交叉谱分析方法(SCSA),对中国南方水稻主产区中广西全州、重庆秀山、湖南湘阴和江苏张家港4个代表站点1994-2014年稻纵卷叶螟田间逐日赶蛾量资料和与4站虫量相关性最显着的环流因子进行耦合周期分析,通过重建耦合分量序列(RCCS)对分量序列的时间变化特征进行探讨,并采用SCSA-AR方法对稻纵卷叶螟发生量进行外推预测。结果表明: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对预测平均误差(ME)、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及预测值与实况值的符号相关率(RSC)进行计算,4站综合平均的ME为-0.071、MAE为0.349、RMSE为0.446、RSC为0.75,表明预测误差较小,预测序列较稳定,预报精度较高,可将此方法推广应用于中国南方稻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趋势预测。(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气象》期刊2017年09期)
张静,张朝,陶福禄[9](2017)在《中国南方双季稻区天气指数保险的选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1980~2008年南方双季稻地区575个县粮食单产和183个气象站的数据,对天气指数保险进行了选择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天气指数可保区的空间分布差异大;依据可保区相关系数的概率分布,发现气象产量损失与温度灾害指数之间的整体相关程度和内部匀质性均较高;随着种植制度的改变,水稻的冷害和暴雨可保区的质心向西南方向迁移,热害和干旱可保区质心向东北方向迁移;水稻的冷害可保区质心迁移距离最长,进一步结合风险分散理论则冷害风险分散程度最高。因此,综合农业气象灾害的可保性和可保区的质心迁移分析得到,在南方双季稻种植区,选择冷害指数实行天气保险的可行性最大。(本文来源于《保险研究》期刊2017年07期)
陈心怡[10](2016)在《中国南方稻区稻纵卷叶螟发生的中短期预报》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纵卷叶螟是喜温喜湿性的水稻迁飞性害虫,是中国水稻生产上的重大害虫,稻纵卷叶螟南北往返的迁入和爆发与我国的水稻种植制度、地理条件以及大气背景都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尤其是其远距离迁飞和再迁飞更是离不开有利的气象条件。对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的预测一直是世界水稻病虫害预测预报研究中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并为防控提供决策支持,针对短期预测,本文利用1994-2014年中国南方四大稻区(包括华南稻区、西南稻区、江岭稻区和江淮稻区)代表性病虫测报站的稻纵卷叶螟逐候田间赶蛾量资料,筛选出影响各站稻纵卷叶螟发生量和发生程度的关键地面气象因子,应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和逐步回归方法分别对各站建立了稻纵卷叶螟迁入期候发生量和候发生程度的短期预测模型,并比较了这两种模型的准确率、误差大小和稳定性。针对中长期预测,本文选取与稻纵卷叶螟逐月发生量达到极显着相关的大气环流特征量,应用奇异交叉谱方法分析稻纵卷叶螟发生量和极显着相关环流因子之间的耦合振荡周期,并结合自回归模型建立了稻纵卷叶螟的中长期预报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稻纵卷叶螟的发生量和发生程度与前一候和前两候的田间蛾量呈极显着的正相关(P<0.01),与前一候的近地面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呈极显着的正相关(P<0.01),与前一候的地面气压呈极显着的负相关(P<0.01)。(2)稻纵卷叶螟的逐月发生量与大气环流特征量成极显着正相关,其中全州站稻纵卷叶螟发生量与北非副高北界(20W-60E)呈极显着的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7977;秀山站稻纵卷叶螟发生量与北半球极涡中心强度(JQ)呈极显着的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7753;湘阴站稻纵卷叶螟发生量与北非副高北界(20W-60E)呈极显着的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7720;张家港站稻纵卷叶螟发生量与北美副高脊线(110W-60W)呈极显着的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6389。(3)针对全国四大稻区代表站,选取与稻纵卷叶螟候发生量和候发生程度均显着相关的地面气象因子,分别建立卡尔曼模型和逐步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卡尔曼模型的预测误差、稳定性和预测准确率均高于逐步回归模型,卡尔曼模型的发生量预测综合准确度评分为82.58,发生程度预测综合准确率为93.90%,可考虑应用于稻纵卷叶螟的短期预报业务。(4)根据已有研究表明的影响稻纵卷叶螟迁入和发生的大气环流因子,选取与稻纵卷叶螟逐月发生量极显着相关的大气环流特征量,应用奇异交叉谱方法分析稻纵卷叶螟和相关大气环流因子的显着耦合周期,结合自回归方法建立稻纵卷叶螟中长期预报模型。预报模型对四站的稻纵卷叶螟发生量均能作出较好的递推预报,且趋势预报基本准确。这充分说明了预报模型的可适用性。(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6-06-01)
中国南方稻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利用4省388份稻农入户调查数据,从地块层面的微观视角探讨了稻农采用直播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稻作方式主要有直播、抛秧和插秧,因减少了育秧、插秧等环节,省工节本的直播稻的经济效益显着高于其他栽植方式。务农人数少、劳均耕地面积大的家庭农业劳动强度大,倾向于种植直播稻;中稻生长光温均衡,不易受春寒和秋旱气候影响,种植直播稻的可能性大;若当地请工或请机械不易,没有雇佣劳动力或机械替代自家工,倾向于种植直播稻。此外,各地区水稻生产气候适应性、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条件不同,稻农栽植方式的选择存在差异。基于此应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农业政策,细化水稻补贴政策标准;建立多样化和多方面适应的育种技术体系;完善直播稻各环节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南方稻区论文参考文献
[1].何佳春,A.T.Barrion,李波,于文娟,何雨婷.中国南方稻区寄生蜂物种多样性研究[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罗观长,陈春桦,陈风波,王建军.中国南方稻作方式选择——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稻农的样本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19
[3].刘成武,楠楠,黄利民.中国南方稻作区不同规模农户土地集约利用行为的差异比较[J].农业工程学报.2018
[4].滕玲.梯田的价值和意义远超农业本身中国南方稻作梯田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J].地球.2018
[5]..“中国南方稻作梯田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
[6].焦思颖.中国南方稻作梯田入选全球农业遗产[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8
[7].包云轩,唐辟如,孙思思,陆明红,谢晓金.中南半岛前期异常气候条件对中国南方稻区褐飞虱灾变性迁入的影响及其预测模型[J].生态学报.2018
[8].高文婷,陈心怡,包云轩,王琳,谢晓金.奇异交叉谱分析方法在中国南方稻纵卷叶螟发生预测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气象.2017
[9].张静,张朝,陶福禄.中国南方双季稻区天气指数保险的选择分析[J].保险研究.2017
[10].陈心怡.中国南方稻区稻纵卷叶螟发生的中短期预报[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