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教育论文-贾建军,杨昊

体育教师教育论文-贾建军,杨昊

导读:本文包含了体育教师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互联网+教育”,高中,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体育教师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贾建军,杨昊[1](2019)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普通高中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互联网+教育"对普通高中体育教育的影响,提出了促进普通高中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要更新体育教学理念,加强普通高中体育教师网络信息化教育;创新普通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模式,适应"互联网+"教学需求;拓展普通高中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渠道,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本文来源于《新西部》期刊2019年33期)

张赫[2](2019)在《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发展的新诉求及内容优化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中,专门培养教育教学能力的一类课程,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深入,一系列政策文件均对教师教育类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社会需求角度入手,将相关政策的导向精神落实到体育领域中,结合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实际需要,凝练体育教师教育教育类课程新的改革方向,以此为引领,对照前期研究中发现的课程问题,梳理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内容体系,提出优化建议。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改革背景,一方面基于我教师教育发展历程,另一方面要兼顾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需求。2001年,我国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首次用"教师教育"的概念,开启了我国"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的序幕。2011年"双标"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正式深入到课程的层面。2012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小学、中学叁个层次的《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形成了教师专业标准体系。2013年"两个办法"的出台,对教师职业惯有规则的颠覆可谓巨大。2018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从专业角度制定了高等教育教学应当达到的质量标准。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意在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这些政策理念,成为接下来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引领。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需求方面,通过对全国各区域中小学体育教师,以及8所体育院校、8所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发放问卷,调查"中小学体育教师所需要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内容",得到的结果为对于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需求尤其突出。排位靠前的内容有教师基本教学技能、专项运动技术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基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对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新诉求主要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1.提升专业品质内涵,注重师德养成。其内涵有对教育事业意义、理念和价值的理解,对教师职业特点和要求的理解,以及教育对于学生在各个阶段成长中的意义。2.关注教学对象信息,扩展儿童成长相关内容。包括儿童身体情况的知识、儿童技能掌握情况知识、儿童学习心理知识叁个主要方面。3.加强体育学科教学知识,突出专业属性。对于体育教师而言,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体育教学的一般性知识与能力,这是体育教学的基础,第二个层次具体运动项目的教学,这是体育教师教育输出的主要方式。4.完善课程内容结构,强化实践取向。这里所说实践的含义较以往有所扩展,一是应当与中小学校的教学实际有效对接,二是实践能力形成的路径要完整,叁是与反思相衔接。5.落实终身学习理念,推动个人专业发展。在教育中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认识到体育教师的使命与价值,积极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根据新诉求,对照已经开设的课程内容时,可以挖掘出应当予以优化的部分,将其按照调整、补充、加强、减弱四个类别进行区分。1.调整部分:是指内容较为重要,但现有课程内容存在问题,需要进行删减、合并、更新的知识。包括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体育教材教法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四项。2.补充部分:是社会需求度较高,但是现有课程中没有或较少涉及的内容。包括体育教学对象分析、儿童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叁项。3.加强部分:是目前课程中已经包含,但是开设不够完整或者学时较少的内容,其在教师教育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当更加重视。包括教师专业品质、体育基本教学能力、运动项目教学能力、课余体育指导、体育游戏五项。4.减弱部分:是在现有课程中占据着主要位置,但其重要程度略低于其他知识,在整体学分有限的情况下,应适当减少其学时比例,或者调整为选修等形式呈现。包括班级管理、心理咨询、教育研究方法、儿童发展四项。根据上述分析与建议,将需要改进的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加上原有内容中予以保留的部分,共遴选出36项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应当包含的内容。并依照"双标"所呈现的课程目标结构和内容建议,建立起以专业品质、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叁个维度为框架的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内容体系。(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冯火红[3](2019)在《“U-G-S”模式下的体育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研究——基于政策研究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要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叁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本研究从政策分析的视角,基于已有的研究基础,以湖州师范学院体育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的"U-G-S"叁方合作模式的实践探索为实践依据,确立研究框架,对体育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政策过程进行阶段性总结与分析,以便进一步探寻、构建"U-G-S"叁方协同运行机制。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证研究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国家级、省级、校级有关体育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的政策文本文件;以"U-G-S"模式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等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相关度较高文献34篇,以"体育实践教学"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等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相关度较高文献43篇,本文引用文献11篇,重点参考文献5篇,上述文献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2)实证研究法:根据研究目的,2015年至今,依据湖州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需求,选择"U-G-S"模式进行体育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的探索。研究结果表明:1)、从体育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政策内容来看,从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到作为量化指标纳入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指标体系的变化,经历了质性规定到量化规定的变化,经历了从"实践教学"概念的提出,到"实践教学"体系化,显现着我国对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的认识逐渐的加深,有效推进了"实践教学"开展。2)、从体育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政策执行来看,主要是从政策执行组织机构和执行者两个方面来分析,(1)确立实践教学政策执行机构,构建了体育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政策执行组织机构,即以高校理论的指导性为专业引领,以地方政府的教育资源调配为政策导向、以中小学超强的实践性为现实路径,师范院校(U)、地方政府(G)和中小学(S)的"U-G-S"体育教师实践教学政策执行组织机构;(2)打破角色界限,以"交换培养"方式,构建"U-G-S"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中小学教师受聘到师范院校,参与体育教师教育的职前实践教学培养环节。师范院校的专业教师弹性挂职中小学,分期分批派到中小学参观、学习、授课,充分了解基础体育教育的现状、改革动态,反哺大学课堂,同时,将大学的理论研究带到一线教学情景中进行验证甚至是推广,形成优势互补态势。3)、从体育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政策措施来看:聚焦体育教师职业技能,整合大学体育教育研究优势(U)、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资源及管理优势(G)、中小学体育教育实践优势(S),以体育教师教育能力培养为设计起点,以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和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为设计的核心内容要素,以实践要素为主要特征,以"课堂体验-见习-实习"为课程构建逻辑主线,以"理论引导-案例分析-实践体验"为实施路径,构建体育教师教育"U-G-S"模式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架构。4)、从体育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政策效果来看,最终体现在体育教师培养的结果上,体育师范生入职能力提高。以湖州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为例,教师资格证的通过率逐年提高2015年29%,2016年87%,2017年88%,2018年87.33%。学生教师入编率近叁年分别是2015届40.79%,2016届38.75,2017届教师50%。2017年第叁方评价机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专业满意度列为湖州师范学院首位。5)、任何一项研究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何构建"U-G-S"合作模式运行机制,达到叁方共赢,保证"U-G-S"共同体长久生命力,将是一个更值得深入的探讨的课题。(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周鹏,杨珊[4](2019)在《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实践知识技能融入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教学的途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研究从中小学排球教师岗位的需求和高校体教专业排球普修课程改革出发,旨在探寻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实践知识技能融入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教学的途径,为提高体教专业排球普修学生的排球实践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使其具备从事中小学排球教师岗位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为体教专业培养"一专多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体系改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以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实践知识技能融入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教学的途径为研究对象。2.研究方法: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以"中小学体育教师"、"排球普修教学"、"岗位实践知识技能"为主题词,选取与研究相关的文献共30篇。2.2问卷调查法:设计了《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实践知识技能融入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教学的途径》(专家问卷)、《中小学排球教师岗位实践知识技能》(中小学教师问卷)、《体教专业排球普修学生关于中小学排球教师岗位实践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问卷)叁份问卷,调查对象为4位排球专家教授、60名参加2017年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班(排球专项)中小学排球教师及参加实验的48名学生。两次问卷的r值分别为0.74、0.80、0.83.共发放112份问卷,全部现场回收,有效问卷107份,有效率95.54%。通过专家问卷和中小学排球教师问卷的调查后,反复修改后确定了融入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实践知识技能的体教专业排球普修新的教学计划、内容及进度。2.3教学实验法:采用对照试验,实验组的教学内容中融入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实践知识技能,对照组按照常规教学内容,两组均由同一教师授课,实验前经测试学生的排球技能、身高条件和中小学排球教师岗位实践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两组学生进行混合考试,由叁名排球专业教师进行技能考核和进行中小学排球教师岗位实践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问卷调查。2.4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9.0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排球基本技术考核比较两组学生在前四项技术的达标何技评得分基本持平,经过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前四项技术达标得分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但在侧面下手发球方面,实验组学生的达标平均得分高于对照组6.98,技评平均得分高于对照组2.30,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学生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可见实验组学生对侧面下手技术的掌握明显好于对照组。2.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对中小学排球教师岗位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比较实验组学生在四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经过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可得实验组学生对于中小学排球教师岗位的实践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3.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从事中小学排球教师岗位的自信心比较实验组学生自信心平均得分为19.48,对照组为14.00,实验组较对照组高5.48分,经统计学分析后得出两组学生自信心得分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由此可得,实验组学生对于未来从事中小学排球教师岗位工作具有较强的自信心。4.实验结果分析讨论4.1在准备部分融入中小学排球游戏活动能够起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丰富准备活动内容的作用中小学排球活动内容具有趣味性好、实用性强的特点,在体教专业排球普修课的准备部分融入中小学排球游戏活动,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准备热身的目的,同时也都丰富准备活动的内容,给学生带来新的体验。4.2在基本部分中缩减部分内容,融入排球球性、球感的练习有助于学生的排球基本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在体教专业排球普修教学中缩减部分难度大、实用性较差、重复性的内容,再融入适合中、小学生的排球球性、球感练习,能够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排球的主要技术,同时对他们未来从事中小学排球教学具有一定帮助。4.3在理论课中融入中小学排球教学及相关排球活动的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中小学排球教师岗位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体教专业排球普修的理论课中融入中小学排球教学及相关排球游戏活动的理论知识学生能够全面的掌握中小学排球教师岗位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学生能够具备未来从事中小学排球教师岗位的实践应用能力。3.4.在课后作业中融入中小学排球游戏、趣味练习、纠错方法等内容的设计能够培养学生从事中小学排球岗位的创新能力在实验组的教学中教师在准备活动中向学生展示部分中小学排球游戏活动、趣味练习,在基本部分的技术学习过程中向学生结束了部分中小学排球技术教学的纠正方法。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体验练习,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这些动作,增加身体记忆。最后,教师在在课的结束部分教师在进行总结,阐述如何进行中小学排球游戏、趣味练习、纠正方法的创编思路、原则、策略和手段,达到开阔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进行创新的目的。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结论:1.在体教专业排球普修课的准备部分融入中小学排球游戏活动内容能够起到热身和提高学习积极性的作用2.在基本部分中缩减部分内容,融入中小学排球球性、球感的练习有助于学生的排球基本技术的学习和掌握3.在体教专业排球普修课的理论课中融入中小学排球教学及相关排球活动的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中小学排球教师岗位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4.在体教专业排球普修课的课后作业中融入中小学排球游戏、趣味练习、纠错方法等内容的设计能够培养学生从事中小学排球岗位的创新能力5建议5.1.在体教专业排球普修教学中的各个技术学习阶段都要加入球性、球感的练习。5.2.在体教专业排球普修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班级内的中小学排球教学设计、游戏活动设计的竞赛。5.3.在体教专业排球普修课程的理论考试中增加中小学排球教学、相关排球游戏活动等方面的内容。(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张秀丽,赵子建,李树佳,赵沙,韩怀涛[5](2019)在《新时代中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结构重组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和强国之基,要担负起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重任,必然要建立在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的教师群体这一基石之上。无论是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还是各类人才培养的关键点都落足于教师群体的教育质量这一基点,教师教育质量间接的决定着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成效乃至前途和命运。因此,如何培养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卓越教师业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课题。体育教师作为教师团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学校体育工作质量优劣和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高低以及人格是否健全的主力军,是全面实现全民健康、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的主导群体。随着国家体育战略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师教育的培养越显得十分必要。因此,为了优化体育教师教育培养过程,在新时代提高体育教师培养质量,满足教育教学实践对体育教师的实际需求,培养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性的卓越体育教师,文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国际教育和教师教育的主流理念,依据《专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等标准的基本要求,灵活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在理论上构建出新的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体系,提升体育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依据文章研究的需要,查阅了大量的相关学术着作论文,分析有关重要会议的精神和国家相关文件及标准的内容,给本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根基。(2)访谈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网络(电话、微信、邮件等)和面谈(会议交流、直接拜访等)的形式,听取专家对于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结构重组的丰富经验和优秀建议,并在指导本科生教育实习中,深入到实习课堂对指导老师进行访谈,获得一线优秀的中小学对体育教师对毕业生工作能力的实践诉求,为构建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3)实证分析法文章在研究过程中,实际分析了国内、国外数十所高校的课程设置方案中教师教育课程的实际情况,并进行认真分析。(4)比较研究法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国外数十所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情况,为新时代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论构建提供新的思路保障。结论与建议:(1)结论 a)中国高校尚未能切实贯彻国家政策要求而忽视了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时学分及占课程总学分的比重偏低,课题所研究的16所高校的平均学分只有17.5学分,平均比重也只达到12.22%,与国外高校的差距非常明显,存在着理论厚望与现实薄待的尴尬局面;二是课程设置门类依然单一且与教育实践相割裂。主要开设的课程依然是《教育学》、《心理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学校体育学》、《(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课程,没有达到《课程标准》和《专业标准》的规定要求;叁是教育实践时限短且流于形式而导致时效差。国内所调查13所院高校的教育实践平均时长为15.4周,未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规定要求,远远低于国外高校的平均周数为28.5周。b)国外高校普遍高度重视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主要特征体现在叁个方面:一是学时学分较高而且占课程总学分的比重大,所调查高校的平均学分为43.5,比重高达40.3%;二是体育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门类丰富多样且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涵盖了体育学类、教育学类、心理学类、社会学类、教师专业发展类、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类、科研类和全纳性教育课程等课程,并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衔接密度;叁是教育实践时限长且形式多样,实践成效性强。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突出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和能力的培养。c)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内容分别由体育教师教育理论课程群、体育教师教育技能课程群、体育教师教育科研课程群和体育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群组成,每个课程群所占学分和比例分配分别为、29.4%、29.4%、29.4%和27.5%。体育教师教育课程学分比重应占课程总学分的1/3左右,即处于46-56学分之间,在51学分上下浮动。(2)建议a)与国际高校接轨,更名体育教育专业为体育教师教育专业,避免把体育教育专业与体育教师教育专业视为不同的概念,突出教师教育的特性。b)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探索设立由体育教师培养高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基础教育学校叁方合作培养学生的体育教师教育学院,并与教育硕士(体育)培养课程、在职体育教师培训等相对接,持续提升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以及学历教育,促使其专业化能够最大化发展。(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晏骏,姚琼[6](2019)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师教育能力模型建构与提升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后,对施教主体(教师)与受教客体(学生)及两者间中介作用的研究日益增多,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教师教学能力、教师职业成就感、课程教学改革、学生与学校、家庭教育环境交互等研究上,而有教师教育能力模型建构鲜有论及。教师教育能力是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起调节作用的个体心理特性,亦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及方式起稳定调节作用的那些因素。它是教育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这一特定角色构成所有特有的性质,充分低表现在教师解决教学情境中的各种问题活动中,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及方式具有一种特有的自我调节控制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广州、佛山、中山等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成立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增强全球竞争力的重要空间载体,当今各国竞争都归属到人才的竞争,而对于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施教者能力水平,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教师教育能力内涵概念没有形成共识,评价体系建构不够合理,科学性、系统性不高,仍有很大提升的空间。为此在大湾区深化区域融合、增进优势互补、协同创新达成有效教育合作大背景下,对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师教育能力结构模型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对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师教育能力的研究是践行"立德树人"任务,筑牢粤港澳大湾区"南方人才高地"基础堡垒;是打破体育人才流通桎梏,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目标趋同性;是优化体育教师职前职后培养内容,提升粤港澳体育教师实践运用能力。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归纳演绎、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对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师的教育能力进行模型构建与分析。并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281名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利用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师教育能力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通过对MOdel Fit查看,观测到CMIN/DF(1356.23/340)为3.8,P<0.01,RMR值为0.021,RMSEA值为0.078,GFI值为0.89,AGFI值为0.91,PGFI值为0.63,各项指标达到或接近拟合标准,说明模型拟合度符合统计学标准,但部分指标未达到0.9的标准这可能与本研究的调查样本数量偏小有关。综合考虑认为模型的整体拟合度符合理论预期,可以接受建构的模型。进而建构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师教育能力内容结构包括五个面向:自我成长与社会认知能力、理论积淀与创新能力、"互联网+教学"能力、教学反思与实践运用能力、职业基本素养能力。粤港澳大湾区老教师对自身教育能力提升热情相较年轻教师有着明显的"职业倦怠"特性,加快体育教师教育能力提升更应注重五大面向中对其能力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由于当前学校体育发展实然之境与体育教师的教育能力现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大部分教师对体育课能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与坚毅品质的育人功能毫无异议,但他们却说不出其育人功能具体的实施方法,目前体育课堂教学本质上仍然为灌输式,教法上求同不求异,只重视共性要求,忽视个性培养,不少学校受内适质量观的驱使,只抓成绩忽视学生发展,完全背离了教育目标,导致片面追求升学率成为20世纪80年代基础教育的顽疾。为此提出相应的策略:夯实体育教师职业基本素养能力、优化教师专业化发展方案是保障教师教育能力可持续的根基;打破陈旧思想桎梏,创设多元化教育情境是教学反思与实践运用能力进阶的有力推手;搭建粤港澳叁地体育教师教育沟通交流平台,建成"互传、互帮、互带"的师资互通体系是加快教师自我成长与社会认知能力的现实路径;加大多学科交流融合,拓宽体育教师专业理论视界是完善体育教师教育能力的重要举措。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师教育能力的五大内容结构凸显了新时代下我国教育变革对教师的新要求与新期望,体育教师教育能力的提升是我国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转变的重要突破口。粤港澳叁区作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南大门,它也承担着我国人才流通集散的重要枢纽作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师教育能力的模型建构将联合叁地教育资源,进行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为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钟晓露,黄达武,谢彬[7](2019)在《基于Citespace Ⅲ的教师教育者研究现状——兼论体育教师教育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建设教育强国得先做强教师教育,做强教师教育必须先做优教师教育者。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对教师的需求早已由简单的量变转为质变,教育质量的高低成为热点话题。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发现,近年来我国有关教师教育者的研究成果不断得到丰富,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国内有关教师教育者研究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与总结,以期为今后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基于CNKI数据库的文献源,选择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Ⅲ,综合信息可视化方法,文献计量方法和数据挖掘算法,利用科学图谱的方式展现国内教师教育者的研究现状。研究结果:1用CitespaceⅢ软件对所下载的文献进行可视化解读,在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分析最强突变词分析,研究热点演变分析后发现:1996年以来国内对于教师教育者的研究热点集中于"教师教育""高校教师教育者"等方面,"教师教育者"是第一大中心词,与之紧密相连的还有"教师专业发展""身份认同",表明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是显着的;国内教师教育者研究内容的关键词:频次出现最高的是"教师教育者","教师教育"次之,另外,以"美国""荷兰"为关键词:的文献频次共出现了7次,可见对国外教师教育者的研究是当前一大热点;对突变词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突变词有"专业标准","教师教育","高校教师教育"叁个,表明教师教育者的研究从单一的专业标准制定演变到现在,热点变得更加细化和丰富;从热点变化时区可视化图谱分析得知,2010年以后国内教师教育者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脉络之间联系越发紧密,这表明教师教育者的研究主题逐渐趋于多样化,研究的内容在不断深入,横向和纵向的分化也在加快。2通过对文献的二次阅读,总结前人对教师教育者的主要研究内容,得出该领域主要的研究成果有:我国2001年首次在教师教育研究领域提出"教师教育者"的概念,而在西方此概念早在上世纪就已被提出,说明研究起步较晚;仔细剖析教师教育者的内涵,可以分为里狭义和广义的教师教育者,但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它都对准教师起着辅助和指导作用;教师教育者被普遍认可的有引导者和示范者双重角色,但为更好地构建教师教育者身份,学者们尽可能地将教师教育者诠释为多重角色,不足的是,在不同的学科教学理论中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研究成果甚少;结合教师教育者教学能力的特殊性,笔者总结前人探索的教师教育者专业能力结构有管理能力,教学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共同体建设能力,基础教育实践能力等;庞大的教师教育者队伍在发展的道路上依然面临一些难题,表现在自我身份认同度低和角色缺失的问题上,笔者从内部和外部两大方面探析了造成教师教育者发展障碍的因素,认为主要是外部持续压力和负面情绪的积累,以及教师教育者准入和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导致的;为帮助教师教育者构建自我身份认同,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笔者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从客观环境因素和个人主观努力两大途径寻求良剂。3对"教师教育者"的分类进行细致的剥离可知,体育学科教师教育者是教师教育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的工作"母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该适应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但是调查研究发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培养准体育教师时存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和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存在脱节现象。笔者分析这与体育教师教育者人为因素可能有一定的联系,迫于学科评估和专业建设的压力,高校在引进人才时没有考虑到体育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对体育教师教育者基本的技术技能等教育教学能力的考核相对较少,高校教师被引进后过于关注自身的科研成果,因此忽略了自己作为准教师培养者这一角色的存在。在检索中发现国内研究体育教师教育者的文献数量几乎为零,即使是关注体育教师领域的学者,也大多是停留在体育教师教育,体育教师的培养计划等,研究领域并未涉及体育教师教育者。这间接地说明以体育教师教育者为主题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目前国内学者对体育教师教育者的关注度甚低。研究结论:通过CitespaceⅢ软件的可视化分析得知在我国有关教师教育者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研究热点已从最初的单一化逐渐趋于多样化,研究的内容在不断深入,研究热点变得更加细化和丰富。目前教师教育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师教育者的身份内涵,教师教育者专业能力结构,教师教育者发展困境以及探索教师教育者自我发展途径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与现阶段体育课程标准改革衔接存在一定问题。国内目前对体育教师教育者的关注度不高,在基础教育阶段,体育学科的教师教育者是研究的"冷门"。(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古雅辉,刘昕[8](2019)在《PCK视域下职前体育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要素,也是职前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2016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指出:"师范生教育实践依然是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因此,加强职前体育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是培养高质量体育教师、促进体育教育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简称PCK)是教师专业发展必备的知识之一,对职前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学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文献法,以PCK理论为依据,对职前体育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培养进行探究,对提高职前体育教师培养质量、促进职前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研究结果:通过对PCK的内涵与形成机制进行分析,表明教师PCK的形成与发展不是单纯的对学科知识、教学知识的掌握,而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学实践,融合学科知识、教学知识、情境知识等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特殊的教学知识和能力。同时也表明,PCK是在教学实践中建构的,也是用来指导教学实践的,且由于学科特性的不同,不同学科教师具有不同的PCK。对体育教师PCK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表明体育教师PCK的形成与发展,在职前体育教师培养、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体育教学效果等方面具有明显作用。而职前体育教师的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实践经历、运动经历对体育教师PCK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因而,通过PCK理论探讨职前体育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策略,对促进职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职前体育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参考。PCK的内涵与形成机制决定了PCK具有一定的融合性、实践性和情境性。因此,职前体育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应注重融合性、情境性、反思性。在此基础上,提出:1)构建"全程实践"教育实践模式。"全程实践"教育实践模式是将教育实践贯穿职前教师教育的整个周期,通过多样化、多次化的全程实践模式,为职前体育教师提供丰富的了解中小学体育教育实践的经历,帮助学生积累教育实践知识。2)设计"融合性"教育实践课程。在职前体育教师培养中,开发融合情境知识、学科知识、教学知识的综合教育实践课程,帮助职前体育教师学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会教学知识与学科知识的融合运用,实现各类知识的融合与转化。3)组建"大学教师+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师团队。解决职前体育教师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实际相脱节这一问题的关键,一方面是加强职前体育教师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参与,另一方面则是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对职前体育教师培养的参与。组建"大学教师+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师教育团队,通过聘请优秀中小学体育教师担任综合实践课程教师、指导职前体育教师教学实践等途径,改变体育教师培养的封闭模式,形成与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互动模式,优势互补、各展所长,不仅有利于职前体育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4)引导"积极而有效的"教学反思。引导职前体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关键是提高职前体育教师教学反思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教学实践过程中,首先,应将教学反思设为教学实践的必要环节。其次,应加强教学反思的有效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对教育实践中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过程等实践层面进行反思,还应对教学理论应用、体育教学目的意义、体育教师职业价值等理论思想层面进行深入反思,不断建构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对体育教师职业的认同,在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深化、构建自我的专业智能。研究结论:提高职前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提升职前教师培养质量是当代教师教育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PCK视域下,教育实践是职前教师教学智慧生成和教学能力成长的必经之路。从PCK的形成机制探讨职前体育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策略,有助于开拓职前体育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在职前体育教师培养过程中,通过全程实践、融合性教育实践课程、组建大中小学联合的教师教育团队、积极而有效的教学反思等途径,重视和加强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确保职前体育教师能够"学有所用,教有所进"。(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李俊辉[9](2019)在《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者队伍建设的审度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与质量直接影响教师的培养质量和教育的质量。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也明确指出,要以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作为教师的教师,高校的体育教师教育者肩负着培养体育教师的重任,在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下,体育教师教育者队伍的素质水平,影响或决定着体育教师的教育、培养质量,从而影响着基础体育教学的质量。本研究在明确体育教师教育者内涵、专业角色的基础上,审视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者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域外教师教育者队伍建设经验,提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者队伍的建设思路。研究方法: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资源平台及超星发现、EBSCO等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查阅国内外有关教师教育者、体育教师教育者、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研究提供基础和理论支撑。2.2专家访谈法选取学校体育、体育教师教育方面的专家,就体育教师教育者的内涵、专业角色、专业发展及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者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访谈,获取有价值的信息。2.3逻辑分析法综合运用演绎与归纳、类比与比较、综合、分析等逻辑论证方法对相关研究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结果和重要理论信息进行梳理和论证。研究结果:3.1体育教师教育者的内涵"教师教育者"(Teacher Educators)的概念来源于"教师教育"(TeacherEducation),即教师的教师。教师教育者,简单而言就是从事教师教育工作,培养教师,促进(准)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人员。对于体育教师教育者来说,如果从把教师教育作为自己正式的专业职责的角度看,体育教师教育者主要指在高等院校对职前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师范生)和职后体育教师进行教育培养的体育专业教师群体。3.2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者的专业角色专业角色是体育教师教育者作为一名专业人员应该在教师教育工作中所具备的功能,是体育教师教育者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逻辑前提。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者在体育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担当着教师的教师、知识技能传授者、教学示范者、教学研究者、专业发展引领者和体育课程开发者等角色。3.3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者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者尚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者队伍建设尚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队伍建设机制不健全,缺乏准入机制,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者队伍来源多样,构成复杂。(2)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者角色认同缺失。(3)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者基础教育素养欠缺。(4)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者队伍专业发展目标不明确,发展方式有限。3.4域外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及队伍建设的经验美国、荷兰等国家成立有专门的教师教育者协会,建立教师教育者准入制度,通过制定教师教育者专业标准,搭建了教师教育者知识、能力框架,为教师教育者提供了共同的话语平台,同时也强化了教师教育者的专业身份认同,明确了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方向,并结合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项目,促进教师教育者不断追求卓越。域外教师教育者队伍建设机制可以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者队伍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研究结论:4.1结论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者在体育教师的培养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持续深入对体育教师的教育、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者队伍的人才培养能力提出了更新的挑战,加强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者队伍建设势在必行。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者队伍建设机制尚不健全,尚没有形成有效的准入制度,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者存在着角色认同缺失,基础教育素养欠缺,专业发展目标不明确,发展方式有限等问题。4.2建议建议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者队伍建设的关注和重视;成立专门的体育教师教育者管理组织机构,建立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者联盟和专业发展共同体,建立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者准入制度;借鉴国外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和队伍建设经验,结合实际,制定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者专业标准,建构专业发展评价体系,提升体育教师教育者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目标性;建立高等院校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交流、合作机制,提升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者的基础教育素养;通过政策引领,标准驱动,推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者队伍的建设与发展,进而促进体育教师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艾萌[10](2019)在《以全科型教师培养为导向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科型教师是我国学前、小学师资培养的方向,亦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伴随着小学阶段淡化学科界限,开设体育、美术、音乐等综合实践课程,以全科型教师作为培养目标,将是未来师范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由于体、音、美学科的实操性,掌握体育、美术、音乐学科基本教学技能与理论在全科型教师培养目标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有研究指出,许多农村全科型教师因其知识结构等原因难以胜任此类课程教学任务。与此同时,亦有相关研究发现具备体育教学技能及理论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本文研究目的,即在已有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再构建,为全科型教师培养的完善及拓展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提出解决思路,以期能够培养融合、两难自解。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已有相关成果为基础;以安阳师范学院、陕西理工大学两校制定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与比较的方法,提出"嵌入式"课程设置模式——即将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与全科型教师培养课程有机集合,初步制定出以全科型教师培养为导向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案。首先,本研究得出结果如下:通过对安阳师范学院、陕西理工大学各自制定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尤其是技术课的开设及学时、学分比重的考察,认为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着两种趋势——"理论流"与"技术流"。安阳师范学院版《人才培养方案》呈现出"理论流"的特点,其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为30%、50%、20%,即公共课与专业课各占30%与70%。专业课程方面,技术课教学在专业必修课程所占学时、学分比重皆低于50%。加上专业选修课的学时与学分,则技术类课程所占比例更低,仅占整个课程体系学时的32%、学分的39.6%。由此体现出该版《人才培养方案》在技能掌握和理论传授方面,更倾向于后者。陕西理工大学版《人才培养方案》则体现出"技术流"的特色。该方案同样以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及选修课划分课程。在全部91门专业课程中,技术课程约占50%。就课时总量而言,技术课高于理论课——技术课总学时达3136学时,而理论课为2185学时。就学分总数而言,技术课学分总数更远超理论课,技术课总学分为265分,而理论课仅为94.5分。总体而言,技术课学时量与理论课教学时基本持平,但学分设置则呈现出技术课重于理论课的态势。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强调理论教学还是侧重技能传授,单纯某一方面的专业课程体系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培养专业的体育教育者,技能和理论教学缺一不可。但若以培养全科型教师为导向,则更应加强技术教学能力培养。因为,全科型教师多承担基础教学任务,其理论性、学术性课程不必占有过高比例。最后,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本文之结论:"嵌入式"全科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即在压缩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科目、学时的基础上,"嵌入"全科型教师培养课程,将全科型教师课程与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有机结合,并按照公共课、必修课、选修课模式重新整合,初步构建起适应全科型教师培养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分为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叁大模块。公共课程分为"思政课程"与"通识课程",其中"思政课程"与现行的思政类课程设置一致;"通识课程"由师范专业必修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英语、计算机等课程组成,因为无论任何层次的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该类课程都是基础学习内容。专业必修课亦分为"体育专业课程"与"全科培养课程"。其中"体育专业课程"又分为"理论课程"如《体育教育学》、《学校体育学》等核心理论课程和"技术课程"如篮球、足球、田径等项目。"全科培养课程"则是"嵌入式"课程构建的体现,即将培养全科型教师所必修的课程如语文、数学、音乐等科目及相应的教学理论课糅合在一起。该部分同样分为两个模块:"专业知识课程"即压缩原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后引入的全科型教师培养课程;"教学技能课程"包括各学科教学论及实践课程。此二部分课程可合二为一,即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专业选修课是专业必修课的延伸。既然称之为"嵌入式"课程体系,专业必修课包含两个不同的专业课程内容。如此繁多的课程,完全挤压在专业必修课模块极有可能出现课程多而学时不够之问题。因此,专业选修课程实际上承担扩展专业必修课程学时,拓展学生专业、理论视野之任务。一些如"慕课"之类的课程或其他运动项目都可以根据实际条件添加其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需要补充的是,该课程体系设计其实是在全科型教师及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相当成熟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尝试。换言之,此研究并非对现有体教专业、全科型教师培养模式的"解构",而应将其视之为补充。此种课程构建模式可否应用于美术、音乐等专业,亦值得深入探究。(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体育教师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中,专门培养教育教学能力的一类课程,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深入,一系列政策文件均对教师教育类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社会需求角度入手,将相关政策的导向精神落实到体育领域中,结合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实际需要,凝练体育教师教育教育类课程新的改革方向,以此为引领,对照前期研究中发现的课程问题,梳理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内容体系,提出优化建议。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改革背景,一方面基于我教师教育发展历程,另一方面要兼顾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需求。2001年,我国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首次用"教师教育"的概念,开启了我国"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的序幕。2011年"双标"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正式深入到课程的层面。2012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小学、中学叁个层次的《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形成了教师专业标准体系。2013年"两个办法"的出台,对教师职业惯有规则的颠覆可谓巨大。2018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从专业角度制定了高等教育教学应当达到的质量标准。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意在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这些政策理念,成为接下来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引领。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需求方面,通过对全国各区域中小学体育教师,以及8所体育院校、8所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发放问卷,调查"中小学体育教师所需要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内容",得到的结果为对于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需求尤其突出。排位靠前的内容有教师基本教学技能、专项运动技术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基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对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新诉求主要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1.提升专业品质内涵,注重师德养成。其内涵有对教育事业意义、理念和价值的理解,对教师职业特点和要求的理解,以及教育对于学生在各个阶段成长中的意义。2.关注教学对象信息,扩展儿童成长相关内容。包括儿童身体情况的知识、儿童技能掌握情况知识、儿童学习心理知识叁个主要方面。3.加强体育学科教学知识,突出专业属性。对于体育教师而言,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体育教学的一般性知识与能力,这是体育教学的基础,第二个层次具体运动项目的教学,这是体育教师教育输出的主要方式。4.完善课程内容结构,强化实践取向。这里所说实践的含义较以往有所扩展,一是应当与中小学校的教学实际有效对接,二是实践能力形成的路径要完整,叁是与反思相衔接。5.落实终身学习理念,推动个人专业发展。在教育中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认识到体育教师的使命与价值,积极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根据新诉求,对照已经开设的课程内容时,可以挖掘出应当予以优化的部分,将其按照调整、补充、加强、减弱四个类别进行区分。1.调整部分:是指内容较为重要,但现有课程内容存在问题,需要进行删减、合并、更新的知识。包括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体育教材教法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四项。2.补充部分:是社会需求度较高,但是现有课程中没有或较少涉及的内容。包括体育教学对象分析、儿童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叁项。3.加强部分:是目前课程中已经包含,但是开设不够完整或者学时较少的内容,其在教师教育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当更加重视。包括教师专业品质、体育基本教学能力、运动项目教学能力、课余体育指导、体育游戏五项。4.减弱部分:是在现有课程中占据着主要位置,但其重要程度略低于其他知识,在整体学分有限的情况下,应适当减少其学时比例,或者调整为选修等形式呈现。包括班级管理、心理咨询、教育研究方法、儿童发展四项。根据上述分析与建议,将需要改进的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加上原有内容中予以保留的部分,共遴选出36项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应当包含的内容。并依照"双标"所呈现的课程目标结构和内容建议,建立起以专业品质、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叁个维度为框架的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内容体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育教师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贾建军,杨昊.“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普通高中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新西部.2019

[2].张赫.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发展的新诉求及内容优化建议[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冯火红.“U-G-S”模式下的体育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研究——基于政策研究的视角[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周鹏,杨珊.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实践知识技能融入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教学的途径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5].张秀丽,赵子建,李树佳,赵沙,韩怀涛.新时代中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结构重组的理论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6].晏骏,姚琼.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师教育能力模型建构与提升策略[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7].钟晓露,黄达武,谢彬.基于CitespaceⅢ的教师教育者研究现状——兼论体育教师教育者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8].古雅辉,刘昕.PCK视域下职前体育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探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9].李俊辉.高校体育教师教育者队伍建设的审度与思考[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10].艾萌.以全科型教师培养为导向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标签:;  ;  ;  ;  

体育教师教育论文-贾建军,杨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