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氯喹抗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氯喹,抗性,疟原虫,甲醚,罗素,复方,青蒿素。
氯喹抗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云,罗萍,冷平[1](2019)在《自噬抑制剂硫酸羟氯喹对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化疗敏感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自噬抑制剂硫酸羟氯喹(HCQ)干预自噬对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22RV1细胞株体内外化疗药多西他赛(DOC)敏感性的影响,及其自噬基因Bcelin-1、自噬特异性底物P62、促凋亡基因Bax mRNA的表达变化与自噬蛋白Bcelin-1、自噬特异性标记物LC3B、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影响。方法体外培养22RV1细胞株,分别设置空白对照组(不加药物)、DOC组、HCQ(20μmol/L)+DOC组3个组,后两组DOC浓度均为10~(-6) mol/L、10~(-7) mol/L、10~(-8) mol/L,分组培养72 h后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于裸鼠皮下一次性注射22RV1细胞悬液,建立22RV1细胞株裸鼠移植瘤,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DOC组、HCQ+DOC组3个组,每组5只,均为腹腔注射,干预4周。观察移植瘤生长体积的变化。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22RV1细胞株和移植瘤中自噬和凋亡相关基因(Beclin-1、P62、Bax)以及Western blot检测自噬和凋亡相关蛋白(Beclin-1、LC3B、Bax)的表达水平。结果体外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DOC组和HCQ+DOC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弱(P<0.05);在同一DOC浓度下,与DOC组相比,HCQ+DOC组细胞的增殖被抑制(P<0.05);HCQ+DOC组DOC的半数抑制浓度较DOC组低。体内实验中,与模型组相比,各时点DOC组及HCQ+DOC组的移植瘤周体积增长值均减小;HCQ+DOC组的同时点周体积增长值均小于DOC组(P<0.05),以第4周最为明显。在体内、外实验中,与其余两组比较,HCQ+DOC组Beclin-1、P62、Bax mRNA和Beclin-1、LC3B、Bax蛋白的表达均出现上调(P<0.05)。结论 HCQ可干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细胞的自噬,抑制其增殖,增强其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徐诚,代勇,孙红霞,杨叶鹏[2](2018)在《暗罗素及其联合传统抗疟药治疗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鼠疟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暗罗素和传统抗疟药物联合使用对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鼠疟的疗效差异。方法 SPF级昆明小鼠腹腔接种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以及伯氏疟原虫常规株分别建立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模型以及常规模型,按照"4D实验法"接种2 h后连续口服给药4天。设置复方蒿甲醚、蒿甲醚、本芴醇分别与暗罗素等效剂量组配伍,另设置各单组分别考察其等效剂量下对伯氏疟原虫常规鼠疟以及氯喹抗性鼠疟的作用。取血观察并计算镜检后24 h原虫血症密度、转阴率、复燃率及28天治愈率。结果标准剂量下暗罗素、复方蒿甲醚、蒿甲醚、本芴醇单独治疗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鼠疟后,均使疟原虫受到不同程度抑制,用药24 h后各给药组原虫血症有不同程度降低,28天治愈率分别为70%、100%、10%及60%,而空白模型组原虫血症密度在没有药物干预的情况下上升;标准剂量下暗罗素分别配合复方蒿甲醚、蒿甲醚、本芴醇治疗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鼠疟后,各组24 h原虫血症密度均小于各单品单独使用(P <0. 05),除复方蒿甲醚组外,其余各组联合暗罗素使用后,28天治愈率均有所提升,复燃率降低,其中暗罗素联合复方蒿甲醚效果最佳,镜检观察24 h原虫血症密度为各组最低值(6. 02±0. 74)%(P <0. 05)。结论标准剂量下暗罗素、复方蒿甲醚、蒿甲醚以及本芴醇对氯喹抗性鼠疟均有直接抑制作用,标准剂量暗罗素分别联合复方蒿甲醚、蒿甲醚及本芴醇,均能增强单品药物对氯喹抗性鼠疟的治疗作用,可以说明复方蒿甲醚、本芴醇、蒿甲醚配合暗罗素后有一定的协同作用,能提高对氯喹抗性鼠疟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8年11期)
孙红霞[3](2017)在《暗罗素对青蒿素抗性和氯喹抗性鼠疟的抗疟活性以及与传统抗疟药配伍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建立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鼠疟模型,考察其抗性指数;2、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继续考察复方蒿甲醚和暗罗素对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鼠疟和氯喹抗性鼠疟的疗效差异;3、探讨暗罗素抗鼠疟特点以及配伍青蒿素类抗疟药治疗鼠疟的疗效差异。方法:在前期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株培育的基础上,继续以四天抑制给药法每代逐步增加给药剂量,并通过尾静脉取血涂片镜检转阴率,测定最新得到的耐药虫株的ED_(50),并计算抗性指数。以伯氏疟原虫常规鼠疟为模型设置复方蒿甲醚、蒿甲醚、青蒿素、本芴醇、暗罗素五种药物的等效剂量组,分别考察复方蒿甲醚和暗罗素在1倍、1.5倍、2倍、2.5倍和3倍等效剂量下对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鼠疟的疗效差异;考察暗罗素配伍复方蒿甲醚与单独使用暗罗素及复方蒿甲醚对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鼠疟的疗效差异;考察复方蒿甲醚、蒿甲醚、本芴醇及其配伍暗罗素后对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鼠疟的疗效差异。抗疟药效实验采用四天抑制给药法,采血镜检给药后24小时原虫血症密度、转阴率及28天治愈率。结果:1、伯氏疟原虫常规株经青蒿素逐量递增给药法连续培养到第53代,其中对50代进行抗性考察,ED_(50)为3957.632 mg/kg,抗性指数为15.68,与前期相比有所提升(第42代抗性指数为14.15)。2、1倍、1.5倍、2倍、2.5倍及3倍等效剂量的复方蒿甲醚对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鼠疟均有抑制作用,但均没有达到28天100%治愈率,各组间转阴率变化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青蒿素抗性株对复方蒿甲醚有可疑耐药(原虫血症密度>0.005)。复方蒿甲醚对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鼠疟28天治愈率为100%,本芴醇与蒿甲醚对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鼠疟28天治愈率均未达到100%,各组见转阴率变化有统计学意义,氯喹抗性株对蒿甲醚与本芴醇亦产生交叉耐药。3、1倍、1.5倍、2倍、2.5倍及3倍标准计量的暗罗素对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株均有抑制作用,但均没有达到28天100%治愈率,各组间转阴率变化比较有统计学意义。2倍标准计量的暗罗素对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鼠疟28天治愈率最高,为30%,2.5倍和3倍标准计量的暗罗素对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鼠疟28天死亡率为100%。4、暗罗素配合复方蒿甲醚与单独使用暗罗素及复方蒿甲醚治疗青蒿素抗性鼠疟后,原虫生长抑制有所提升,各组之间转阴率变化有差异(P<0.05)。5、复方蒿甲醚配合暗罗素治疗伯氏疟原虫氯喹耐药鼠疟后治愈率可达100%,本芴醇、蒿甲醚单药及其配合暗罗素治疗伯氏疟原虫氯喹耐药鼠疟后治愈率均小于100%。复方蒿甲醚配合暗罗素后疗效改善无明显差异(P>0.05),本芴醇、蒿甲醚配合暗罗素后疗效改善有差异(P<0.05)。结论:实验结果表明,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鼠疟模型确认建立,抗性指数为15.68;青蒿素抗性鼠疟对复方蒿甲醚疑似耐药,提高用药剂量后对目前培育的青蒿素抗性鼠疟治疗均不能达到100%治愈率;复方蒿甲醚对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鼠疟有较好疗效,且药后24h转阴率明显优于本芴醇及蒿甲醚;配合暗罗素后可以一定程度增加疗效;暗罗素对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株及氯喹抗性株均有直接的治疗作用,暗罗素剂量增加,杀虫效果提升,毒性亦提升。(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5-01)
徐志慧[4](2015)在《复方蒿甲醚及其配合中药黄芪对青蒿素抗性和氯喹抗性鼠疟的药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鼠疟模型,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继续考察复方蒿甲醚及其它抗疟药物以及复方蒿甲醚配伍中药黄芪后对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鼠疟和氯喹抗性鼠疟的疗效差异。方法:在前期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株培育的基础上,继续以四天抑制给药法每代逐步增加给药剂量,并通过尾静脉取血涂片镜检转阴率并测定EDso,然后计算最新得到的耐药虫株的抗性指数。以伯氏疟原虫常规鼠疟为模型设置复方蒿甲醚、蒿甲醚、青蒿素、本芴醇、黄芪五种药物的等效剂量组,以动物与人体的每公斤体重剂量折算系数来换算黄芪对小鼠的给药等效剂量,考察复方蒿甲醚在1倍、1.5倍、2倍、2.5倍和3倍等效剂量下对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鼠疟的疗效差异,并考察配伍黄芪后对疗效的影响:考察复方蒿甲醚、蒿甲醚、青蒿素、本芴醇及其配伍黄芪后对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鼠疟的疗效差异。抗疟药效实验采用四天抑制给药法,采血镜检药后24小时原虫血症密度、转阴率及28天治愈率。结果:1、伯氏疟原虫常规株经青蒿素逐量递增给药法连续培养到第27代,其中对24代进行抗性考察,ED50为2098.575 mg/kg,抗性指数为8.31。2、复方蒿甲醚1倍等效剂量组及1.5倍、2倍、2.5倍、3倍等效剂量的复方蒿甲醚对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鼠疟均有抑制作用,但均没有达到28天100%治愈率,各组间转阴率变化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青蒿素抗性株对复方蒿甲醚有可疑耐药(原虫血症密度>0.005)。复方蒿甲醚对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鼠疟28天治愈率为100%,本芴醇与蒿甲醚对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鼠疟28天治愈率均未达到100%,各组见转阴率变化有统计学意义,氯喹抗性株对蒿甲醚与本芴醇亦产生可疑耐药。3、黄芪对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株及氯喹抗性株并无直接治疗作用,但当提高复方蒿甲醚为3倍标准剂量时,配合黄芪可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P<0.05);并且通过比较小鼠的平均体重变化、28天死亡率以及肝脾系数可以发现配合黄芪后可以减少小鼠体重降低、降低肝脾系数并延长小鼠寿命,提高小鼠的生存质量;但本实验中未发现配合黄芪治疗两种抗性鼠疟后可逆转小鼠的肝脾损害。4、复方蒿甲醚及配合黄芪治疗伯氏疟原虫氯喹耐药鼠疟后治愈率可达100%,本芴醇、蒿甲醚单药及其配合黄芪治疗伯氏疟原虫氯喹耐药鼠疟后治愈率均小于100%。复方蒿甲醚配合黄芪后疗效改善无明显差异(P>0.05),本芴醇、蒿甲醚配合黄芪后疗效改善有差异(P<0.05)。5、实验观察发现伯氏疟原虫氯喹耐药鼠疟对照组表现一定的自愈性,本实验中表现出自愈性的主要为雌性小鼠。参考文献推测小鼠的自愈表现可能与氯喹耐药株毒力减弱相关。结论:实验结果表明,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鼠疟模型确认建立,抗性指数为8.31;青蒿素抗性鼠疟对复方蒿甲醚疑似耐药,提高用药剂量后对目前培育的青蒿素抗性鼠疟治疗均不能达到100%治愈率;复方蒿甲醚对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鼠疟有较好疗效,且药后24h转阴率明显优于本芴醇及蒿甲醚;配合黄芪后可以一定程度增加疗效。(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5-05-01)
李江艳,李倩,方强[5](2014)在《间日疟原虫氯喹抗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疟疾仍然是一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多见于发展中国家。随着认识的深入,间日疟也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有效的药物治疗是控制疟疾甚至消除疟疾的基石,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间日疟原虫氯喹抗性报道,间日疟原虫氯喹抗性已成为间日疟防治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就间日疟原虫氯喹抗性的分布现状、体内外检测方法和分子检测标志物研究进展进行初步总结。(本文来源于《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期刊2014年03期)
杨亚明,李雪平,张苍林,李奔福,刘慧[6](2013)在《云南省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双氢青蒿素抗性株体外培育与单克隆品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云南省恶性疟原虫抗双氢青蒿素的单克隆品系,为开展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的抗药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体外长期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采用体外间断双氢青蒿素药物刺激法对恶性疟原虫株进行抗药性培育,待达到一定抗药性后采用有限稀释法对虫株进行克隆,采用体外微量法测定克隆虫株对双氢青蒿素、青蒿素、氯喹的敏感性,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结果获得2个云南氯喹抗性恶性疟原虫对双氢青蒿素抗性的单克隆品系C10和H6,IC50值分别为39.01nmol/L和26.91nmol/L。结论经过8次体外间断药物刺激和筛选,获得2株恶性疟双氢青蒿素抗性单克隆品系,其药物耐受性水平与现场抗性株接近。(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13年08期)
郝明明[7](2013)在《克钦邦佤邦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等五种抗疟药抗性的体外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克钦邦佤邦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的多态性方法:1.应用Nest-PCR分别扩增MSP1、MSP2及Glurp基因中具有特异性的片段,进行基因分型,选出单一株。2.应用Nest-PCR扩增pfcrt基因上的两个片段,进行测序,再与标准株3D7的序列进行比对,得出基因突变结果。结果:1.基因型鉴定:本实验通过对52株样本的MSP1、MSP2、GLURP进行基因型鉴定,获得39株单一感染细胞株。2. pfcrt基因扩增结果:39株样本的pfcrt第71、72、74、75、76、77、97、144、148、152、160、163、194、220位点中,发现第71、72、74、75、76、220号位点存在突变,突变率分别为23.1%、23.1%、92.3%、89.7%、100.0%、100.0%;突变型为V71V、C72S、M74I、N75E、K76T、A220S;第77、97、144、148、152、160、163、194位点未见突变。结论:1.MSP1、MSP2、Glurp基因分型发现有39株样本是单一感染株,其中13株来自克钦邦,26株来自佤邦。2.39株样本的pfcrt的71、72、74、75、76、220号位点存在突变。克钦邦样本CVIETS型的突变率明显高于佤邦(P=0.003<0.05)。目的:测定克钦邦佤邦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哌喹、奎宁、青蒿琥酯和双氢青蒿素的体外抗药性。方法:将恶性疟原虫的单一株进行体外传代培养,同步化后进行抗疟药(氯喹、哌喹、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奎宁)IC50值的测定。结果:13株克钦邦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哌喹、奎宁、青蒿琥酯和双氢青蒿素的IC50值分别为690.9±243.2nM、65.71±23.8nM、1028±466.5nM、18.8±10.5nM和4.6+3.2nM;26株佤邦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哌喹、奎宁、青蒿琥酯和双氢青蒿素的IC50值分别为340.1±156.9nM、35.7±21.2nM、385.4±161.8nM、9.4±5.8nM和2.5+1.6nM;8株国际标准株(3D7、HB3、7G8、Dd2、W2、D10、K1和D6)对氯喹、哌喹、奎宁、青蒿琥酯和双氢青蒿素IC50值分别为205.5±225.9nM、15.3±13.2nM、387.0±267.9nM、14.0±6.6nM和2.4±1.8nM。结论:1.氯喹:本实验39株恶性疟原虫中有1/39(25nM≤IC50值<100nM)对氯喹为中度抗性株:有38/39(IC50值≧100nM)为高度抗性株;其中N11-1733和N11-966(IC50值>1000nM)为严重抗药性虫株。氯喹的体外抗药性和pfcrt基因多态性有着密切的关系(P<0.005)。2.哌喹:39株恶性疟原虫中有1/39(F07-12<7.5nM)对哌喹为敏感株;有38/39(IC50值>12.8nM)为抗性株;其中N11-966(IC50值>100nM)为严重抗性株。3.奎宁:39株恶性疟原虫中有22/39(IC5o值<500nM)对奎宁为敏感株;有17/39(IC50值>500nM)为抗性株;其中F07-12(IC50值>2000nM)为严重抗性株。4.青蒿琥酯:不同的参考标准对试验结论的影响较大。本文参考临界值计算公式结合加权法,得出其抗性临界值为29.6nM。39株恶性疟原虫中有38/39(IC50值<29.6nM)对青蒿琥酯为敏感株;有1/39(IC50值>40nM)为敏感性下降株。5.双氢青蒿素:不同的参考标准对试验结论的影响本较大。本文参考药物体外抗性临界值计算公式(均数+2×标准差)结合加权法,得出其抗性临界值为7.7nM。39株恶性疟原虫中有37/39(IC5o值<7.7nM)对双氢青蒿素为敏感株;有2/39(ICso值≧7.7nM)为敏感性下降株。6.交叉抗药性:经研究发现,对于中缅边境地区的恶性疟原虫而言,氯喹和哌喹二者之间,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及奎宁叁者之间存在交叉抗药性。7.克钦邦佤邦39株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哌喹、奎宁、青蒿琥酯和双氢青蒿素的IC50值的研究中发现:两地区样本均不同程度的对氯喹、哌喹和奎宁产生了抗性,且佤邦样本对氯喹、哌喹和奎宁抗性低于克钦邦样本;两地区样本对青蒿琥酯和双氢青蒿素的药物敏感性也不相同,且佤邦样本对青蒿琥酯和双氢青蒿素的药物敏感性大于克钦邦样本。目的:比较4℃冷藏同步化和山梨醇同步化这两种方法对体外测定药物IC50值的影响。方法:按照配对Hotelling T2设计,将8株恶性疟原虫分为两组,分别应用4℃冷藏同步化和山梨醇同步化处理,然后进行4种抗疟药(氯喹、哌喹、双氢青蒿素和奎宁)IC50值的测定。结果:4℃同步化后得到的8株细胞对氯喹、哌喹、双氢青蒿素、奎宁的IC50值分别为270.8±189.7nM、22.2±12.2nM、1.5±0.9nM和398.4±162.8nM,山梨醇同步化后8株细胞对氯喹、哌喹、双氢青蒿素和奎宁的IC50值分别为261.0±178.7nM、25.4±15.8nM、1.4±1.0nM和380.7±162.6nM。结论:经配对Hotelling T2检验发现:4℃冷藏同步化方法和山梨醇同步化方法对抗疟药IC50值的影响无显着性差异(P=0.894>0.05)。(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3-05-01)
田斌,张兵,何靖,严利民,文岚[8](2013)在《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K76T与氯喹抗性的相关分析-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pfcrt K76T与恶性疟氯喹抗性相关性。方法检索主要的医学数据库,按一定的入选和排除标准筛选相关文献,共纳入11项研究结果,采用RevMan 5对pfcrt K76T与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的关系进行meta分析。结果 pfcrt K76T与恶性疟氯喹抗性具有明显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OR=6.60,95%CI=3.46~12.59,Z=5.73,P<0.00001)。结论 pfcrt K76T与恶性疟氯喹抗性具有明显相关性,应进一步研究,为抗疟疫苗、抗疟药物的研究和分子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实用预防医学》期刊2013年01期)
胡晶莹,沈利,潘卫庆[9](2009)在《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目前疟原虫抗药性已成为全球性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现有的抗疟药物大部分已产生程度不同的抗药性。研究药物抗性产生的分子机制对研制新型抗疟药、降低抗性产生速率以及对抗性实施监测都具有重要意义。氯喹作为最早发现和使用的最为有效抗疟药物,在大规模用于疟疾治疗后,恶性疟原虫陆续产生对氯喹的抗药性,并且抗性虫株在全球范围迅速播散。近二十年来对氯喹作用机制和抗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本文将讨论近年来有关氯喹抗性产生相关的分子机制,尤其是与抗药性密切相关的两个基因,即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转运蛋白基因(Pfcrt)与恶性疟原虫多药物抗性基因-1(Pfmdr1)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热带医学》期刊2009年12期)
权红,汤林华[10](2008)在《酮替芬和赛庚啶增强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株对氯喹反应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酮替芬和赛庚啶增强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株对氯喹反应性,及其增效机制。方法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株(FccSM1/yN株)取自云南省思茅地区恶性疟患者静脉血,经同步化处理,用新鲜血将红细胞感染率调至0.5%~1.0%,红细胞压积与培养基体积比(红细胞比容)为1∶9,混匀。制备氯喹药板及氯喹/酮替芬(或氯喹/赛庚啶)组合药板。氯喹药板自上而下每行氯喹终浓度依次为0.3125~2560nmol/L,呈2倍递增。氯喹/酮替芬(或氯喹/赛庚啶)组合药板,是在氯喹药板基础上加入酮替芬(或赛庚啶),每行10孔自左至右终浓度依次为9.77~5000nmol/L,呈2倍递增,每块药板均设A行空白对照。每孔加混匀血样50μl,37℃培养34h,镜检计数每200个疟原虫中含3个核以上裂殖体数,计算氯喹单药及各配伍组对恶性疟原虫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及酮替芬(或赛庚啶)提高氯喹活性的指数(AEI)。选择AEI值较高的配伍组,进行增效时序性研究。当氯喹对虫体作用0~10h分别加入酮替芬(或赛庚啶),34h后检测和计算各时间段IC50及AEI。选择氯喹/酮替芬(或氯喹/赛庚啶)最佳配伍剂量,培养恶性疟原虫20h,提取总R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分析药物作用前后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转移基因(pfcrt)和多药抗性基因(pfmdr1)表达水平。结果0.3125~2560nmol/L氯喹与625nmol/L酮替芬(或赛庚啶)配伍,增效作用显着,氯喹/酮替芬的IC50为74.53nmol/L,AEI为0.42;氯喹/赛庚啶的IC50为89.70nmol/L、AEI为0.30。5nmol/L氯喹作用6~7h加入625nmol/L酮替芬(或赛庚啶),增效作用显着,氯喹/酮替芬的IC50为67.70nmol/L、AEI为0.47;氯喹/赛庚啶的IC50为81.53nmol/L、AEI为0.37。5nmol/L氯喹与625nmol/L酮替芬(或赛庚啶)配伍,作用20h,氯喹/酮替芬可使pfcrt基因表达水平升高91%,而氯喹/赛庚啶可使pfmdr1基因表达水平下降14%。结论体外氯喹与适量的酮替芬(或赛庚啶)配伍,能增强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株对氯喹的反应性。氯喹对虫体作用6~7h加入酮替芬(或赛庚啶)增效作用显着。该增效作用与pfcrt基因和pfmdr1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08年05期)
氯喹抗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暗罗素和传统抗疟药物联合使用对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鼠疟的疗效差异。方法 SPF级昆明小鼠腹腔接种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株以及伯氏疟原虫常规株分别建立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模型以及常规模型,按照"4D实验法"接种2 h后连续口服给药4天。设置复方蒿甲醚、蒿甲醚、本芴醇分别与暗罗素等效剂量组配伍,另设置各单组分别考察其等效剂量下对伯氏疟原虫常规鼠疟以及氯喹抗性鼠疟的作用。取血观察并计算镜检后24 h原虫血症密度、转阴率、复燃率及28天治愈率。结果标准剂量下暗罗素、复方蒿甲醚、蒿甲醚、本芴醇单独治疗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鼠疟后,均使疟原虫受到不同程度抑制,用药24 h后各给药组原虫血症有不同程度降低,28天治愈率分别为70%、100%、10%及60%,而空白模型组原虫血症密度在没有药物干预的情况下上升;标准剂量下暗罗素分别配合复方蒿甲醚、蒿甲醚、本芴醇治疗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鼠疟后,各组24 h原虫血症密度均小于各单品单独使用(P <0. 05),除复方蒿甲醚组外,其余各组联合暗罗素使用后,28天治愈率均有所提升,复燃率降低,其中暗罗素联合复方蒿甲醚效果最佳,镜检观察24 h原虫血症密度为各组最低值(6. 02±0. 74)%(P <0. 05)。结论标准剂量下暗罗素、复方蒿甲醚、蒿甲醚以及本芴醇对氯喹抗性鼠疟均有直接抑制作用,标准剂量暗罗素分别联合复方蒿甲醚、蒿甲醚及本芴醇,均能增强单品药物对氯喹抗性鼠疟的治疗作用,可以说明复方蒿甲醚、本芴醇、蒿甲醚配合暗罗素后有一定的协同作用,能提高对氯喹抗性鼠疟的治疗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氯喹抗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云,罗萍,冷平.自噬抑制剂硫酸羟氯喹对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化疗敏感性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2].徐诚,代勇,孙红霞,杨叶鹏.暗罗素及其联合传统抗疟药治疗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鼠疟的相关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8
[3].孙红霞.暗罗素对青蒿素抗性和氯喹抗性鼠疟的抗疟活性以及与传统抗疟药配伍的可行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7
[4].徐志慧.复方蒿甲醚及其配合中药黄芪对青蒿素抗性和氯喹抗性鼠疟的药效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
[5].李江艳,李倩,方强.间日疟原虫氯喹抗性研究进展[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4
[6].杨亚明,李雪平,张苍林,李奔福,刘慧.云南省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双氢青蒿素抗性株体外培育与单克隆品系的建立[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
[7].郝明明.克钦邦佤邦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等五种抗疟药抗性的体外测定[D].昆明医科大学.2013
[8].田斌,张兵,何靖,严利民,文岚.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K76T与氯喹抗性的相关分析-Meta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
[9].胡晶莹,沈利,潘卫庆.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热带医学.2009
[10].权红,汤林华.酮替芬和赛庚啶增强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株对氯喹反应性的研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