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日本新生代建筑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建筑师,日本,新生代,美术家,建筑,东京,中国青年。
日本新生代建筑师论文文献综述
张晶,刘一丹,刘松茯[1](2019)在《日本新生代建筑师创作思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以其独特的设计思想和风格深刻影响着21世纪的建筑领域,而时代的发展对日本新生代建筑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章深入研究了叁位70后有代表性的日本建筑师的作品,深刻剖析其作品背后的思想理念,总结当前日本建筑的特点和发展方向,为当前环境下的建筑创作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04期)
徐佳蕙,袁炯炯[2](2018)在《日本新生代建筑师的思考——中村拓志关系性建筑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日本新生代的建筑师由于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注重自然系与建筑的对话,在自然中引导事件发生以及容忍自然中事件的发展,在建筑中引导人行为的发生与相互依存的功能,在作品中络绎不绝地进行对建筑、自然与人关系的新尝试。本文对日本新生代建筑师中村拓志作品进行分析,探索关系性建筑的特点,在实践中思考建筑、自然与人的微妙联系,对关系性建筑提供新视点。(本文来源于《住宅产业》期刊2018年06期)
杨琳[3](2017)在《浅谈日本新生代建筑师藤本壮介建筑作品》一文中研究指出藤本壮介被称为最有才华的日本建筑界新星之一。曾获2008日本建筑家协会大奖,2008巴塞罗那世界建筑节一等奖,2009年《Wallpaper》奖等奖项。"原始"一词,是藤本壮介形容自己作品的一个关键词。他把建筑的设计与对未来建筑的实践观点看成是探索整个世界和人道的一种方式。(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7年08期)
黄熹[4](2015)在《浅谈日本新生代建筑师创作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建筑发展曲折而多变,如今的日本已成为建筑强国,对于中国建筑发展很有参考意义。文中通过对日本新生代建筑师创作的思考,阐述日本先进的建筑创作思想,并对日本建筑空间生成问题进行探求。(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期刊2015年05期)
彭礼孝,许懋彦[5](2015)在《关于日本新生代建筑师的对话》一文中研究指出UED:你如何看待3·11地震后的日本新生代建筑师的发展?许懋彦.3·11地震之后,新生代建筑师逐渐活跃于日本建筑舞台。他们的态度与方法出现了勇于回归,直面现实的倾向。在对自身职业的在思考中,在对本土文化的挖掘中,在对历史参照系的解构中,新生代建筑师践行着"生长于此"的建筑创作。UED:你认为日本新生代建筑师们的作品是否已经能够体现日本本土文化的特点,进而反应出使用者内心精神的(本文来源于《城市环境设计》期刊2015年Z1期)
[6](2015)在《日本新生代建筑师》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新生代建筑师们比起前辈抛却了英雄主义观,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再受传统这个魔咒的束缚。他们都来自中小型建筑事务所,他们做的也都是中小体量的项目。在整个建筑界看似微波涟漪的他们,在文化上的价值都不可低估。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观察到日本建筑界推陈出新的态度与方法。这是一种脚踏实地的态度,专注生长土地的最为真实的现实。看似微小的设计背后,是摆脱浮躁膨胀心态的回归,是重拾日本社会基础的回归,是演绎日本精神内涵的回归,是专研建筑本源的回归。(本文来源于《城市环境设计》期刊2015年Z1期)
弋念祖,许懋彦[7](2015)在《原点重释——日本新生代建筑师的态度与方法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3·11地震之后,新生代建筑师逐渐活跃于日本建筑舞台。他们的态度与方法出现了勇于回归,直面现实的倾向。在对自身职业的在思考中,在对本土文化的挖掘中,在对历史参照系的解构中,新生代建筑师践行着"生长于此"的建筑创作。日本建筑界的新锐力量逆向回流的日本前卫建筑潮流关于当代日本前卫建筑的认识,给人的直观印象可以用"轻、白、弱、透明、异质、抽象"等单词来形容。这些作品不仅继承了始于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理念,同时也试图展现出日本式思考的建筑特征,呈现出异于西方的建筑现象。(本文来源于《城市环境设计》期刊2015年Z1期)
[8](2015)在《专注在地与当下——UED专访日本新生代建筑师》一文中研究指出UED:你熟悉的中国青年建筑师有哪些?你是从什么渠道知道他们的?藤本壮介:我与MAD的马岩松先生很久以前就是朋友。我欣赏马岩松试图以现代建筑手法嫁接传统中国山水诗意的建筑理念。另外,我对李晓东先生也有所了解,很欣赏他利用材料呈现建筑空间的比例之美。STUDIO VELOCITY:我对中国青年建筑师并不是很了解,但我很感兴趣。Mount FUji:我对如恩设计研究室的上海水舍酒店印象深刻。增田信吾+大坪克亘:我们曾在2014年AR奖(AR Award)颁奖礼上见过大舍建筑的柳亦春先生,十分绅士。403 architecture:不了解。UED:你如何评价中国青年建筑师?(本文来源于《城市环境设计》期刊2015年Z1期)
李月姣[9](2014)在《日本新生代建筑师建筑的艺术思想及创作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代多元化的日本建筑界,活跃着一批新生代建筑师,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设计来表达对如何应用现代技术文明去继承和发展日本建筑文化这样一个课题的关注。特别是随着第六位日本人伊东丰雄获得2013普利兹克建筑奖后,日本建筑再次成为世界建筑界瞩目的焦点,日本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建筑师获得建筑界的认可?日本建筑究竟有哪些特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其建筑背后的文化属性和探索精神有着什么样的联系?立足于中国现阶段日趋开放的建筑业发展,研究日本现代建筑有着较强的借鉴与现实意义。本研究的对象是出生于1970年以后的日本新生代建筑师,他们成长于传统的建筑教育范畴下,但冲破了“学院派”的束缚,以自己独有的对自然、城市、社会、环境的认知方式发声,他们在世纪交替之际完成了建筑学业,在21世纪开始崭露头角涉入建筑行业,这样一群蓄势待发的日本年轻建筑师理应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他们的社会背景、建筑环境和大量作品及创作方法的分析,总结以藤本壮介、石上纯也、平田晃久、迫庆一郎、乾久美子、五十岚淳、中村竜治、中村拓志等一批优秀的年轻建筑师群体的创作轨迹,他们受世界建筑的影响,但也影响着世界建筑,以一种“化茧成蝶”的方式登上了建筑历史的舞台。本文是以一篇以日本70后建筑师为研究对象的学位论文,鉴于国内关于这一批建筑师的研究成果甚少,尚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本文在一些日文书籍与资料翻译的基础上,试图寻找出一条日本70后新生代建筑师历史发展的线索与轨迹。侧重研究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的艺术思想以及创作方法,以作品为实例,分析其中所蕴含的设计方法,他们的创作和思想向我们传达着日本新的建筑理念,这对中国现代建筑的研究和发展具有独特的启发性。(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4-05-01)
陈琳,王旭松[10](2013)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一文中研究指出36岁的日本建筑师长谷川豪,面容俊秀,但他的作品却表现出与外表不相称的成熟厚重。这位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的建筑硕士,在西沢大良手下完成了叁年学徒生涯,28岁就创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在当年,他凭借处女作——朝四面八方都能看到风景的木屋——“森中宅”(Hou(本文来源于《第一财经日报》期刊2013-09-09)
日本新生代建筑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日本新生代的建筑师由于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注重自然系与建筑的对话,在自然中引导事件发生以及容忍自然中事件的发展,在建筑中引导人行为的发生与相互依存的功能,在作品中络绎不绝地进行对建筑、自然与人关系的新尝试。本文对日本新生代建筑师中村拓志作品进行分析,探索关系性建筑的特点,在实践中思考建筑、自然与人的微妙联系,对关系性建筑提供新视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日本新生代建筑师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晶,刘一丹,刘松茯.日本新生代建筑师创作思潮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9
[2].徐佳蕙,袁炯炯.日本新生代建筑师的思考——中村拓志关系性建筑探索[J].住宅产业.2018
[3].杨琳.浅谈日本新生代建筑师藤本壮介建筑作品[J].明日风尚.2017
[4].黄熹.浅谈日本新生代建筑师创作思想[J].四川建筑.2015
[5].彭礼孝,许懋彦.关于日本新生代建筑师的对话[J].城市环境设计.2015
[6]..日本新生代建筑师[J].城市环境设计.2015
[7].弋念祖,许懋彦.原点重释——日本新生代建筑师的态度与方法观察[J].城市环境设计.2015
[8]..专注在地与当下——UED专访日本新生代建筑师[J].城市环境设计.2015
[9].李月姣.日本新生代建筑师建筑的艺术思想及创作方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4
[10].陈琳,王旭松.看得见风景的房间[N].第一财经日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