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增大的超声诊断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脾脏增大的超声诊断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韩宁邹有丽黄永娣张靓(总装备部后勤部亚运村门诊部100101)

【中图分类号】R73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4-0191-02

【摘要】在多年的临床影像检查中,通过B型超声诊断仪,对正常人的脾脏增大,做了回顾性总结:对超声探头的测量方法,界定脾脏增大标准,以及引起脾脏增大的各种疾病超声表现都做了分类描述。能够直接提供准确资料,为临床医生正确诊断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脾脏位于左上腹部。大致有巴掌那么大。在正常状态下一般摸不到脾脏,如果仰卧或右侧卧位能触摸到脾脏边缘,说明脾肿大。在健康体检中B超显示脾大者约占15%左右,B超显示脾大是经过实际测量的,即是真正的大,能较早地显示脾增大,当用手能触及脾脏时,脾脏已增大到一倍以上[1]。

脾脏的超声探测常用以下几种测量方法。

右侧卧位:将探头入在脾区胸廓表面,相当于第九肋间(第8-10肋间),沿脾的长轴显示脾的纵断面,选择脾脏最长径所在部位和有脾门血管处冻结图象,进行测量,可测量脾脏厚径和长径。

仰卧位:将探头放置在左侧面腹后线附近,进行脾脏冠状扫查,以显示脾、肾声象图及其与脊柱关系,然后将声束平面向前内侧面(腹侧)倾斜,即为前倾冠状扫查,直至清楚显示脾门部和脾的完整轮廓。冠状切面可测量脾的最大长径(上、下端径),前倾冠状切面可测量脾的厚径和传统长径。

脾脏的传统长径是指脾下级至左肺下缘间的距离,正常范围8-12cm。厚度即脾门至脾门对侧缘最大的切线距离,正常范围不超过4cm。宽度为垂直于长轴切面上的最大横径,正常范围为5-7cm。

凡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可考虑脾脏增大[2](身材特别高大魁梧者例外):①厚径,男女分别大于4.0cm和3.7cm;②传统长径达到或超过8cm;③最大长径(脾上下端径)超过12cm;面积代表值(长×厚)大于25cm;④体积代表值(最长×厚×宽)男女分别大于240cm3和215cm3。

下面就常见引起脾大的各种疾病超声表现做逐一叙述:

1.门静脉高压症:脾脏长径及厚度均增大,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可增宽,脾实质回声可以增多、增高、增粗,或无改变。有时可显示副脾。如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显示脾静脉及其脾内属支均增宽,脾内彩色血流信号增多、丰富。

2.血液病:脾脏可明显增大,形态发生改变,脾内回声偏低、增粗,脾门处血管内径可稍增宽,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可呈巨脾。

3.感染性疾患与寄生虫病:脾呈轻度肿大,形态无明显改变,内部回声可减低,分布多较均匀。

4.脾肿瘤:在脾脏内可发现异常回声的团块,而团块以外的脾实质回声常可正常。

5.真性脾破裂:高回声的脾包膜线常出现局部中断或不完整。该缺损呈无回声线状结构伸入实质内,并可出现不规则形的回声增强或低回声、无回声区。同时,在脾周围可出现无回声区包绕脾脏,严重者可在腹部盆腔内出现游离性的无回声暗区。

6.副脾:多位于脾门处,呈圆形或椭圆形。包膜清晰完整,内部回声细小致密与正常脾脏回声一致,无占位效应,脾门部或血管无压迫征象,超声易于检测。偶可发现脾血管与其相连。用彩色多普勒可显示脾血管的彩色血流信号进入副脾。

7.脾囊肿:常为单个或多个,薄壁,后壁回声增高,后方回声增强,液性暗区内部无杂乱回声。

8.脾脓肿:其壁厚,壁周围因实质炎症反应致回声增强,液性暗区内部有细小回声或伴坏死组织条块状沉淀。

9.血管瘤:多数呈均匀的高回声病灶,边界清晰,外形多较规则;内部小蜂窝状暗区或见管道结构。常为单个,偶见2~3个。如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检测常无丰富动脉血流进入瘤内,个别在瘤体周边测及点状或断弦状血流。

总结:引起脾脏肿大的原因很多[3],大多为病理性的,也有一部分为生理性的。不能单单依靠超声诊断,要结合临床表现。以慢性、急性反复发作的感染为多见。急性感染,可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此类脾脏肿大以轻度至中度肿大为主,多数伴有压痛,感染控制后短期内一般可恢复正常。慢性感染的疾病,包括血吸虫病、感性性心内膜炎、梅毒、结核病等,此类脾肿大可呈中度至重度,质地坚硬,多有久居流行病区史,一般治疗后不易恢复正常,特别是反复发作的感染,可引起脾脏的显著肿大。当出现脾肿大并伴有其它症状时,要仔细观察后再下结论。如伴有发热时,且热型为长期间歇型或驰张热型,可考虑为急性血吸虫病。如果出现脾脏肿大,伴发热、贫血和出血倾向时,多考虑急性白血病。若伴不规则的周期性发热且淋巴结和肝脏肿大的患者,多考虑为何杰金病。脾肿大伴发黄疸,考虑是否为溶血性贫血或病毒性肝炎。如果同时出现贫血、胸骨后压痛,皮肤粘膜有出血现象时,可能为白血病或造血系统疾病。如脾肿大明显,多半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典型临床表现。

参考文献

[1]夏稻子.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262-269.

[2]孙志霞,杨艳艳,张焕君等.脾脏疾病的超声诊断25年回顾性总结.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年08期29-30.

[3]曹海根,王金锐,主编.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28-35.

标签:;  ;  ;  

脾脏增大的超声诊断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