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1]2003年在《东海DGKS9617岩芯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DGKS9617孔(31°18.58′N,124°26.437′E)位于东海内陆架北部扬子浅滩边缘,水深57m,柱长851cm,是目前该区所取得的较长的一个重力柱状样。对该岩芯进行了粒度、沉积构造、重矿物和常微量化学元素等分析,并综合以上各种指标对岩芯的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柱样记录了全新世中晚期以来的气候和环境演变过程,其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长江,从岩芯底部到顶部其沉积环境由浅海潮流环境逐渐演变为浅海环境。全新世大暖期,亚北方期、全新世中期的变冷事件等气候波动在柱样中都有明显的记录。 研究还发现重矿物、碳酸盐、某些微量元素以及过渡金属元素,如铁族元素Fe、Mn、V、Cr、Ni和亲铜元素Cu、Zn等在判别沉积物长江、黄河源属性方面比较有效;某些矿物和地球化学指标在反映气候或沉积环境上比较灵敏,如长石/石英、Na元素的含量变化等与气候变化比较一致,而Sr/Ba比值的变化则与海面的相对变化相一致。
余华, 刘振夏, 熊应乾, 李巍然, 王昆山[2]2004年在《东海DGKS9617岩芯物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东海内陆架东北部DGKS9617岩芯以55cm为界明显地分为两个沉积相,岩芯下部(55~851cm)潮流作用明显,为浅海潮流相,而上部(0~55cm)潮流作用不明显,为浅海相沉积。岩芯的重矿物含量特征,Fe、Mn、V、Cr、Ni、Cu、Zn等7个元素的判别函数计算结果,以及碳酸盐分析和Ba—Sr—Zn叁角判别图均一致显示岩芯沉积物的重矿物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长江沉积物类似,柱样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长江,虽然不同沉积相的沉积环境差别较大,但其物质来源并未发生变化。
余华[3]2006年在《冲绳海槽中部37 Cal ka BP以来的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根据取自冲绳海槽西侧陆坡上的重力柱状样DGKS9604岩芯的粒度、浮游有孔虫碳、氧稳定同位素、海水表层温度、古海水δ~(18)O、陆源长链烷烃和长链不饱和酮等组成特征,并通过与其邻近的DGKS9603孔进行对比研究,对37 Cal ka BP以来冲绳海槽中部千年尺度的古气候事件变化特征、黑潮主流轴位置和强度变化、陆源有机碳输入特征和海水表层古生产力的演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末次冰期以来冲绳海槽中部沉积速率的变化主要受海面变化和物源区气候湿润程度的控制。陆坡和槽底区域沉积速率均从氧同位素3期、2期到1期依次下降。在33~30 Cal ka BP之间由于中国内陆气候温暖湿润,进入冲绳海槽的河流径流量大大增加,研究区沉积速率达到OIS3期晚期以来的最大值。末次冰期时研究区陆源物质输入量大,沉积速率高,冰期沉积速率约为冰后期的2倍;此外在半深海地区无论是冰期还是间冰期陆坡都是陆源物质的主要沉积区,槽底区的沉积速率远低于陆坡区,但二者沉积速率的差异在冰期相对减小。 冲绳海槽中部全新世海水表层温度SST(25.1℃)与末次盛冰期的SST(22.1℃)之差为3.0℃,浮游有孔虫δ~(18)O之差为1.4‰,均明显大于开放型大洋。浮游有孔虫δ~(18)O和U_(37)~K-SST记录显示末次冰期以来冲绳海槽中部发生了9次比较明显的气候变化事件,本文对末次冰期中H3~H1事件、冰消期过程中5次气候快速变化事件及全新世早、中、晚期的降温事件的表现特征和可能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频谱分析显示OIS3期晚期以来冲绳海槽地区古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1 000 a周期。 末次冰期以来冲绳海槽中部黑潮主流轴位置和强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37~30.3 Cal ka BP黑潮强度可能较现代弱,但并没有移出冲绳海槽;在30.3~16.5 Cal ka BP之间黑潮强度大大减弱,且主流轴相对于现代可能向东偏移,甚至移出冲绳海槽,陆源冲淡水对研究区影响较强;16.5 Cal ka BP以来冲绳海槽中部黑潮强度明显增加,其主流轴位置仍有几次明显的摆动:在16.5~14.3 Cal ka BP时黑潮主流轴位置较现今可能更偏西,且强度甚至高于现代水平;而在12~7.5 Cal ka BP,黑潮主轴向东摆动,DGKS9603孔处受黑潮影响强烈,陆源冲淡
熊应乾, 刘振夏, 杜德文, 余华, 李双林[4]2006年在《东海陆架EA01孔沉积物常微量元素变化及其意义》文中研究说明以EA01孔为研究对象,运用元素地球化学数据并辅以古生物、矿物等指标探讨东海中陆架北部的地层划分及物质来源。首先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常微量元素垂向变化,发现EA01孔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地层学信息可以作为指示地层和古气候信息的良好指标;同时运用因子分析,La/Yb—N i/Co—Cr/V叁角图和U/Th—(Zr+H f)/(A l2O3+TiO2)散点图等多种方法分析了EA01孔沉积物的物质来源,认为EA01孔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长江,其物质成分可能部分受到古气候和沉积环境的影响。
徐涛玉[5]2009年在《广利西地区沙四上亚段物源体系及储层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广利西地区位于东营凹陷牛庄洼陷东斜坡,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主要发育了砂岩、粉砂岩、泥岩等沉积。本文综合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录井、地震及相关测试分析资料,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等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对广利西地区沙四上亚段的层序地层格架、物源体系、砂体成因类型及分布、储层特征及评价等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广利西地区沙四上亚段可划分为两个叁级层序,分别对应于纯上和纯下沉积,其中纯下层序可分为低位域、湖侵域和高位域,纯上层序可分为湖侵域和湖退域两个体系域和六个准层序组。广利西地区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存在南部鲁西隆起和东北部青坨子凸起两个物源体系,南部物源体系以沉积物成熟度高、碎屑颗粒粒度细为特征,东北部物源体系以成熟度低、碎屑颗粒粗为特征。沙四上沉积早期南部物源体系发育,在其控制下主要发育了曲流河叁角洲、滨浅湖滩坝等沉积体系;沙四上沉积晚期东北部物源体系占主导地位,主要发育了辫状河叁角洲、扇叁角洲等沉积体系;中期即纯上第五准层序组沉积时期,属于两大物源体系转换时期,且两大物源体系均发育,以发育滨浅湖滩坝和沟道重力流沉积为特征。广利西地区沙四上亚段储层储集物性相对较好,储集空间主要有原生孔隙、次生溶解孔隙以及少量的裂缝。结合试油试采资料分析,系统计算了沙四上亚段有效储层的物性下限,沉积作用、地层压力、成岩作用综合控制了储层的有效性,其中沉积作用是控制储层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在有效储层主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沙四上亚段储层可分为8亚类。
参考文献:
[1]. 东海DGKS9617岩芯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研究[D]. 余华. 中国海洋大学. 2003
[2]. 东海DGKS9617岩芯物源研究[J]. 余华, 刘振夏, 熊应乾, 李巍然, 王昆山. 沉积学报. 2004
[3]. 冲绳海槽中部37 Cal ka BP以来的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研究[D]. 余华. 中国海洋大学. 2006
[4]. 东海陆架EA01孔沉积物常微量元素变化及其意义[J]. 熊应乾, 刘振夏, 杜德文, 余华, 李双林. 沉积学报. 2006
[5]. 广利西地区沙四上亚段物源体系及储层特征研究[D]. 徐涛玉. 中国石油大学.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