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氯化锂匹罗卡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癫痫,基因芯片,门控,胶囊,熄风,戊酸,蛋白。
氯化锂匹罗卡品论文文献综述
杨洋,张贤,王峰,牛建国,严青[1](2019)在《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GPER1表达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1(GPER1)在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中表达的变化。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分成对照组(control)和癫痫组(epilepsy),利用腹腔注射氯化锂-匹罗卡品方法制备癫痫模型,分别在1、2、3、7、14 d和28 d,利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利用尼氏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变化;利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技术观察GPER1在海马的表达。结果:水迷宫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造模14 d的大鼠逃逸潜伏时间明显延长(P <0. 05),穿越目标象限区域的次数较Control组显着降低(P <0. 05)。尼氏染色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造模1 d和2 d的大鼠CA1及CA3区锥体细胞层细胞及DG区颗粒细胞层细胞体积缩小,细胞间距增加,尼氏染色减弱;造模3和7 d的大鼠细胞体积明显缩小,细胞间隙明显增大,尼氏染色加深,CA1及CA3细胞数量明显减少;造模14 d和28 d的大鼠神经元体积逐渐向正常恢复,但仍较Control组小。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PER1免疫阳性细胞以海马锥体细胞和齿状回颗粒细胞为主,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与Control组相比,造模2 d和3 d的大鼠海马CA1及CA3区GPER1表达增加(P <0. 05),7 d后增加最明显(P <0. 01),14、28 d后表达下降;在DG区,造模3 d及7 d的大鼠GPER1表达增加(P <0. 05),14 d后表达下降(P <0. 05),28 d大鼠无显着差异。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比较,造模2 d和3 d的大鼠GPER1相对表达量开始增高,7 d后明显增高(P <0. 05),14 d及28 d的大鼠表达降低。结论:GPER1在海马神经元的表达随着神经元损伤的加重而增高,随着神经元损伤的恢复逐渐降低,提示其表达变化与神经元的损伤与修复有关。(本文来源于《神经解剖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苏永鑫,刘学伍[2](2019)在《艾地苯醌对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大鼠行为学变化、海马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活力、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以及海马神经元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进一步探讨癫痫和氧化应激的关系及艾地苯醌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 48只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220-250g)随机分为正常组、(本文来源于《第八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9-10-18)
樊京京,杨华俊,单伟,朱飞,刘霄[3](2019)在《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的癫痫持续状态模型与戊四氮诱导的癫痫发作模型中多个大鼠脑区的差异神经元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比较不同癫痫模型在不同脑区脑电活动和生化反应,我们评估了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的癫痫持续状态模型和戊四氮诱导的癫痫发作模型中的脑电图和c-Fos免疫标记的特点。通过EEG和c-Fos免疫标记来评估区域脑活动。在氯化锂-毛果芸香碱模型中诱导癫痫持续状态后7天内进行ZnT3免疫染色以观察海(本文来源于《第八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9-10-18)
路岩莉,房艳艳,李新民,孙丹,晋黎[4](2019)在《中药复方熄风胶囊对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大鼠海马电压门控性Ⅰ型钠通道α亚基蛋白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中药复方熄风胶囊对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大鼠海马电压门控性Ⅰ型钠通道α亚基蛋白(Nav1.1)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大鼠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熄风胶囊低剂量治疗组(熄低组)、熄风胶囊中剂量治疗组(熄中组)、熄风胶囊高剂量治疗组(熄高组)。分别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实验大鼠海马Nav1.1的表达。[结果] Nav1.1蛋白在IE大鼠海马的表达,发现致痫大鼠海马CA1区和DG区神经元结构基本正常,且Nav1.1变化不明显,在CA3区,模型组致痫大鼠神经元变性、坏死明显,Nav1.1在神经元变性、坏死部位染色变浅,甚至消失,在变性、坏死神经元周围的正常组织中染色增强。其中,模型组可见CA3区神经元退变、坏死,Nav1.1在神经元退变、坏死部位染色变浅,甚至消失,而在熄风胶囊治疗组中,随剂量增大,退变、消失的神经元减少,同时棕褐色区域减少程度减低,均与剂量成正相关,但在变性、坏死的神经元周围的正常组织中染色增强不明显,而且从定量分析来看,模型组Nav1.1的表达量增多,而各熄风胶囊治疗组却增加不明显。[结论]熄风胶囊可能通过保护海马神经元,调节IE大鼠海马神经元Nav1.1的表达,推测其可通过对钠通道的抑制作用以降低神经元细胞膜兴奋性而发挥抗癫痫作用。(本文来源于《天津中医药》期刊2019年03期)
吴琼,汪顺贵,郭雪峰,李华琼,陈爱玲[5](2019)在《基于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定痫丸对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小鼠海马组织miRNA-187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定痫丸对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小鼠海马组织miRNA-187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小鼠海马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并运用q-PCR技术验证其差异性表达。予定痫丸悬混液灌胃,运用q-PCR技术检测定痫丸悬混液对癫痫小鼠海马组织差异基因的表达。结果:通过基因芯片筛选出癫痫小鼠海马组织中差异表达miRNA下调18个,上调10个。筛选出miRNA-187,运用q-PCR技术验证了其表达下调(P<0.05)。经定痫丸悬混液干预后,发现癫痫小鼠海马组织miRNA-187表达上调(P<0.05)。结论:定痫丸可能通过上调miRNA-187对癫痫起到治疗作用,初步揭示定痫丸治疗癫痫的分子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单伟,朱飞,余婷婷,樊京京,郭安臣[6](2018)在《cFos在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的大鼠癫痫模型脑组织内的表达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的癫痫大鼠模型,研究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的癫痫大鼠模型中cFos蛋白在脑内时间和空间的表达和分布情况。方法大鼠腹腔注射氯化锂3mEq/kg(约125mg/kg),18~24小时后给予匹罗卡品腹腔注射,匹罗卡品的首剂量为20mg/kg,若无痫性发作或痫性发作未达到Racine制定的痫性发作标准Ⅲ~Ⅴ级者,每隔30分钟可重复腹腔注射匹罗卡品10mg/kg/次,直至出现痫性发作。发(本文来源于《第六届CAAE脑电图与神经电生理大会会刊》期刊2018-10-26)
吴英,郑直,刘丽,赵立志[7](2018)在《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大鼠海马组织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氯化锂-匹罗卡品(毛果芸香碱)致痫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b(IL-1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8只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体质量200~250 g),随机分为对照组、癫痫组、蛭龙活血组及丙戊酸钠组,各12只,每24 h重复腹腔注射给药1次,连续给药3次。每天记录大鼠癫痫发作级别,最后一次给药1 d后处死所有大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大鼠海马中TNF-α及IL-1b的表达。结果对照组无癫痫发作,蛭龙活血组、丙戊酸钠组癫痫发作程度均明显轻于癫痫组(P<0.01);癫痫组、蛭龙活血组、丙戊酸钠组中TNF-α及IL-1b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癫痫组明显高于蛭龙活血组和丙戊酸钠组(P<0.05)。结论蛭龙活血通瘀胶囊抑制癫痫发作的机制可能与其减少炎性因子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业》期刊2018年18期)
米青[8](2018)在《GluR2/GAPDH干扰肽对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大鼠海马保护作用和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癫痫(epilepsy)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全球3000多万人患有癫痫,每年新增150万,我国有800万左右患者,其中25%-40%为难治性癫痫(Refractory epilepsy,RE)。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是最常见的难治性癫痫类型,主要特点是逐渐进展的自发性癫痫反复发作(spontaneous recurrent epileptic seizure,SRS)和海马硬化(Hippocampal sclerosis,HS)。HS 主要病理改变为海马CA1及CA3区锥体细胞层和齿状回区神经元的损伤及星形胶质细胞的大量增生。海马损伤既是癫痫发作的结果又是颞叶癫痫形成的原因,急性期的神经元损伤逐渐发展为慢性期以SRS为特征的慢性颞叶癫痫,进而表现为学习及认知功能障碍。氯化锂-匹罗卡品(Pilocarpine,Pilo)癫痫点燃模型是最为常用和理想的癫痫模型,该模型较好地模拟了人类癫痫的发生、进展及形成的全过程,根据该模型的病理基础,分为SE后0-72 h的急性期、4-7天的延续性毒性阶段、持续14-15天的潜伏期以及持续数周甚至数月的慢性期。其所致海马区神经元损伤与人类颞叶癫痫的病理生理机制类似,是目前研究惊厥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和 SRS 最常用的模型之一。关于癫痫的病理生理机制仍不清楚,也极为复杂,目前有多种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神经元电位异常、离子通道异常、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失衡、免疫功能异常、细胞凋亡、基因异常等,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及抑制性神经递质平衡紊乱是导致癫痫发生的经典机制。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谷氨酸(L-glutamicacid,Glu)与 Y-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acid,GABA)存在一个代谢循环的回路,维持着神经元兴奋与抑制的平衡。而一旦这种平衡失调,Glu与GABA不再保持平衡的稳态,便会引起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神经微环路出现紊乱,过剩的Glu神经递质的释放在癫痫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其介导的神经细胞损伤与癫痫密切相关。Glu受体分为离子型和代谢型两大类。离子型Glu受体(ion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iGluR)是非特异性阳离子通道,包括N-甲基-D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acid,NMDA)、α-氨基-3-羟基-5-甲基异恶唑-4-丙酸(alpha-amino-3-hydroxy-5-methylisoxazole-4-propionicacid,AMPA)和海人酸(kainicacid,KA)受体。AMPA 受体是除NMDA受体外的另一类重要的兴奋性氨基酸特异性受体,它主要介导快速的兴奋性递质传递,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他的过度激活可以提高神经元兴奋性,在癫痫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一系列动物模型和人类癫痫中,AMPA受体拮抗剂已显示有抗癫痫作用,但AMPA受体除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快速兴奋性突触传递外,对突触的传递效率、神经元的整合功能以及突触的可塑性均有影响,因此应用AMPA受体拮抗剂治疗癫痫的同时,影响了 AMPA受体的正常功能,其临床应用受限。AMPA受体所介导的神经毒性作用的主要病理机制为受体激活后大量Ca2+内流所导致的细胞内钙超载。AMPA受体由GluR1-GluR4四个亚单位组成,由GluR1/3/4亚基构成的同聚体或异聚体Ca2+通透性高,而含GluR2亚基的AMPA受体异聚体呈现低Ca2+通透性。四个亚单位在大脑的表达有区域差异,GluR1-GluR3主要在前脑表达,而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表现出GluR2亚基的高表达,80%海马CA1区椎体神经元的AMPA受体是GluR1/GluR2异聚体形成。关于激活含有低Ca2+通透性的GluR2亚基的AMPA受体是怎样介导海马神经元损伤的机制仍不明确。同样,关于癫痫发作后GluR2亚基的表达及结构、功能的改变存在很多具有争议性的研究与结论。在寻找AMPA受体介导的神经毒性的特定通路中,研究发现了一种由AMPA受体的GluR2亚基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组成的蛋白复合物,该复合物在细胞凋亡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不同于其他作用于GluR2亚基位于细胞内的羧基端的绑定蛋白,GAPDH可特异性地绑定于GluR2亚基位于胞外的NT端的Y142-K172区,同时在细胞实验中发现AMPA受体的激活可增强GluR2/GAPDH复合物的耦合作用。这一现象表明GluR2/GAPDH的结合可能参与了 AMPA受体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为了研究GluR2/GAPDH复合物的功能作用,我们课题组开发了一种蛋白干扰肽(Competitiveprotein peptid,G-Gpep),它能够专门打断 GluR2/GAPDH 的相互作用,前期研究发现经G-Gpep预处理的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能显着减弱AMPA受体介导的细胞死亡,而且脑室内定位注射G-Gpep可挽救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中缺血诱导的CA1区神经元的死亡。基于上述研究基础,我们提出一种以AMPA受体为靶点的新的抗癫痫治疗方法。本研究通过建立氯化锂一 Pilo致痫模型,探讨GluR2/GAPDH耦合现象是否存在于癫痫持续状态的病理过程中,对急性期海马神经元损伤、潜伏期海马神经元存活及慢性期星型胶质细胞增生进行检测,观察致痫大鼠的行为学和空间学习能力改变,评价G-Gpep预处理对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癫痫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或方向。本研究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G-Gpep预处理对匹鲁卡品致痫大鼠急性期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作用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Pilo-癫痫持续状态模型,研究G-Gpep预处理对Pilo致痫大鼠急性期脑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分别从大鼠行为学、海马神经元免疫组化等方面进行评价。方法:1、G-Gpep 合成:治疗用 G-Gpep 由 Biomatik 公司(Cambridge,USA)合成。为了协助干扰肽向细胞内转运,G-Gpep被融合入细胞膜转导蛋白HIV-1 TAT结构区[YGRKKRRQRRR],从而形成TAT-GluR2NTT1-3-2肽,蛋白序列为:YGRKKRRQRRR-YYQWDKFAYLYDSDRG-LSTLQAVLDSAAEK,该干扰肽由高效液相色谱法提纯,纯度至少达90%。提纯后干扰肽分装并溶解于生理盐水中,储存于-80℃冰箱备用。2、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实验组(Pilo组)、G-Gpep预处理组(TAT 5 nmol组,TAT 10 nmol组),G-Gpep预处理组于匹罗卡品注射前60min应用脑立体定位仪分别于侧脑室内注射干扰肽5 nmol及10nmol。3、建模方法:Pilo组先用氯化锂(3mmol/kg)腹腔注射,18-24h后腹腔注射盐酸匹罗卡品(30mg/kg,Sigma公司)诱发癫痫发作。G-Gpep预处理组于匹罗卡品注射前60 min应用脑立体定位仪分别于侧脑室内注射干扰肽5 nmol及10 nmol。对照组用氯化锂腹腔注射后,用等量的生理盐水代替匹罗卡品腹腔注射。匹罗卡品注射后严密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行为学改变,并以Racine评分标准为依据来判定癫痫发作级别。大鼠出现惊厥持续状态(Statusepilepticus,SE)60-90min以后,再给以10%水合氯醛(3 ml/kg)腹腔内注射解除抽搐发作,SE后72h为实验终点,凡SE持续时间未达到预定标准或中途死亡者均从本实验中排除。4、根据Rcine分级,分别记录各组大鼠癫痫发作的程度分级,发作潜伏期及发作起止时间。5、各组存活大鼠随机选择5-6只,应用Fluoro-Jade B染色法及TUNEL法检测SE后6h、24h、72h海马区神经元退化变性及凋亡情况,同时观察G-Gpep的作用。结果:1、Pilo组大鼠,在被注射Pilo后5分钟至数十分钟开始出现痫样发作,Ⅳ级以上发作的成功率为62.5%。Pilo组大鼠SE诱发成功后至SE后72h期间死亡率为41.2%,TAT 5 nmol 组为:27.3%,TAT 10 nmol组为:16.7%。G-Gpep 预处理组大鼠达到Ⅳ级以上发作的潜伏期(62.62±6.64 min)比Pilo组(18.43±8.86 min)延长(P<0.01),且到达Ⅴ级发作的百分比减低(36.4%)。另外,10 nmol预处理组(70.90±8.12 min)与5 nmol预处理组相比,大鼠达到Ⅳ级以上发作的潜伏期延长(P<0.05),且达到Ⅴ级发作的百分比进一步减低(19%),Control组动物未表现出任何行为学上的癫痫发作。2、Fluoro-Jade B染色结果:FJB阳性变性神经元呈亮黄绿色,每组内每张切片随机挑选3个5×40倍(目镜×物镜)视野进行拍照。应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将荧光照片转换为黑白图片然后选取相同的黑色作为判断所有照片阳性的统一标准,对每张照片进行分析得出每张照片阳性的累积光密度值(IOD)。Pilo组及G-Gpep预处理组大鼠SE后6h,CA1区及CA3区即可见少量FJB阳性细胞,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E后24h,Pilo组大鼠CA1区及CA3区FJB阳性变性神经元明显增多(4827.52±105.87,4633.26±45.39),SE 后 72hPilo 组大鼠CA1区及CA3区FJB阳性变性神经元进一步增加(6238.73± 159.89,6065.46±91.23);SE后72h:G-Gpep预处理组大鼠海马CA1区及CA3区FJB阳性变性神经元均较 Pilo 组减少(4935.84 ±51.14,4403.26±89.27)(P<0.05),同时10 nmol预处理组CA1区及CA3区FJB阳性变性神经元计数SE后72 h 均比5 nmol 预处理组更低(2834.53±35.10,2608.17±76.28)(P<0.05)。3、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凋亡细胞核固缩呈棕褐色,为圆形,新月形或不规则形。每组内每张切片随机挑选3个5×40倍(目镜×物镜)视野进行拍照,应用Image-Pro Plus6.0软件对照片进行分析得出阳性细胞的比率(阳性细胞数/总细胞数)即为凋亡率。Pilo组及G-Gpep预处理组大鼠SE后6 h,海马CA1和CA3区未见凋亡细胞形态变化,SE后24 h,Pilo组凋亡率明显增加,并于72 h达高峰(34.97±2.26%,39..36±2.15%);SE 后 72h,G-Gpep 预处理组大鼠海马 CA1和 CA3 区凋亡率均较 Pilo 组显着减少(17.81±1.09%,8.53±0.78%)(P<0.05);同时10 nmol预处理组凋亡率比5 nmol预处理组低(8.91 ±0.39%,6.41±0.43%)(P<0.05)。Pilo组和G-Gpep预处理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率与Control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G-Gpep预处理对Pilo致痫大鼠海马急性期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2、G-Gpep预处理具有抗癫痫作用,大鼠癫痫发作潜伏期延长,发作级别减低;3、G-Gpep的神经元保护作用一定剂量范围内呈现剂量依赖性,10 nmol的作用强于5 nmol。第二部分:G-Gpep预处理对匹鲁卡品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保护机制探讨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Pilo-癫痫持续状态模型,研究SE后24 h大鼠海马组织GluR2的表达情况,GluR2/GAPDH复合物的耦合状态以及GAPDH的核转位情况,并探讨G-Gpep神经元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1、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实验组(Pilo组)、G-Gpep预处理组(TAT 5 nmol组,TAT 10 nmol组)。干扰肽的合成同第一部分。G-Gpep预处理组于Pilo注射前60 min,应用脑立体定位仪,分别于侧脑室内注射 G-Gpep 5 nmol 或 10 nmol。2、各组存活大鼠随机选择5-6只,于SE后24 h,提取大鼠海马组织总蛋白,并应用免疫共沉淀法(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以GluR2作为免疫沉淀蛋白(IP),以GAPDH为免疫印记蛋白(IB)检测大鼠海马组织GluR2/GAPDH复合物形成改变。3、各组存活大鼠随机选择5-6只,于SE后24 h,提取大鼠海马组织总蛋白并应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海马组织总蛋白GluR2及GAPDH的表达情况。4、各组存活大鼠随机选择5-6只,于SE后24 h,应用核蛋白提取试剂盒提取海马组织细胞的核蛋白及胞浆蛋白,并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GAPDH核转位情况。结果:1、Co-IP实验结果:将各组胶片进行扫描存档,PhotoShop整理去色,AlphaEase FC软件处理系统分析IB(GAPDH)条带的光密度值。与对照组(53655±2039.02)相比,SE后24 h,Pilo组大鼠与GluR2结合的GAPDH是明显增多的(170800±7984.97)(P<0.05),G1uR2/GAPDH的耦合作用增强,而海马组织蛋白GAPDH的总表达量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luR2/GAPDH的耦合作用可以被G-Gpep所阻断(143500±7546.57)(P<0.05),同时我们发现10 nmol预处理组(135415±8782.85)的阻断作用要高于5nmol预处理组(P<0.05)。2、海马组织GluR2表达情况:以α-tubulin为内参,结果以目的条带灰度值和内参条带灰度值比值表示。对照组大鼠海马组织GluR2表达值为:0.59±0.03,Pilo 组为:0.86±0.02,TAT5nmol 组为:0.88±0.03,TAT10nmol 组为:0.88±0.06。与对照组相比,SE后24 h,Pilo组、TAT 5 nmol组及TAT 10 nmol组大鼠的GluR2的表达增高(P<0.05);而Pilo组、TAT5 5nmol组、TAT 10 nmol组叁组之间比较,GluR2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GAPDH核转位实验结果:以Histone2B作为核蛋白内参,以α-tubulin为胞浆蛋白内参,结果以目的条带灰度值和内参条带灰度值比值表示。与对照组(0.13±0.02)相比,Pilo组大鼠海马组织核蛋白的GAPDH表达是增加的(0.74±0.07)(P<0.05),而胞浆内GAPDH减少。这提示SE大鼠的GAPDH核转位是增加的,而进一步的实验结果表明,GAPDH的核转位可以被G-Gpep所阻断(0.6± 0.05),10 nmol预处理组的阻断作用要高于5 nmol预处理组(0.48±0.06)(P<0.05)。结论:1、Pilo诱导的SE大鼠海马组织GluR2/GAPDH的耦合作用增强,此耦合作用可以被G-Gpep阻断。2、Pilo诱发的大鼠SE后24h,GluR2的蛋白表达水平是升高的,与Pilo组比较,G-Gpep及不同剂量的G-Gpep预处理对SE大鼠的GluR2表达并无影响。3、Pilo诱导的SE大鼠海马组织GAPDH核转位增加,而G-Gpep可降低GAPDH的核转位,进而阻断GAPDH核转位所导致的细胞毒性作用。4、G-Gpep的阻断作用一定剂量范围内呈现剂量依赖性,10 nmol的作用强于5 nmol。第叁部分:G-Gpep预处理对匹鲁卡品致痫大鼠慢性期癫痫发作、认知功能及海马胶质细胞增生的影响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Pilo-癫痫持续状态模型,研究G-Gpep预处理对Pilo致痫大鼠潜伏期海马神经元存活,慢性期癫痫发作、认知功能及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癫痫组(epilepsy-model,EM)、干扰肽预处理组(TAT-GluR2NTl-3-2-pretreatedepilepsy-model,TPEM),及对照肽预处理组(TAT-GluR2NT-scram-pretreated epilepsy-model group,FEM)。G-Gpep及对照肽的合成方法同第一部分。TAT-GluR2NT-scram(对照肽)的蛋白序列为:YGRKKRRQRRR-AFDLSQYDLKWQVDYLKYDYGTASELRASA。干扰肽预处理组及对照肽预处理组,于匹罗卡品注射前60min应用脑立体定位仪,于侧脑室内分别注射 GluR2 NT1-3-2 及 GluR2NT-scram各 10nmol。2、EM组、TPEM组及FEM组成功诱发SRS的存活大鼠随机选择5-6只,于SE后15 d-30d,动态视频监测癫痫发作情况:记录癫痫发作的次数、发作起止时间,并根据Rcine分级法,记录各组大鼠癫痫发作的程度分级。3、SE后30 d各组存活大鼠进行Morris水迷宫检测以评估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4、Nissl染色:各组存活大鼠随机选取5-6只,于SE后7 d应用Nissl染色计数海马CA1及CA3区存活的神经元。5、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AST)胞体的GFAP是一种细胞骨架蛋白,可反映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状态,是其特征性的蛋白标志,同时可特异性地对星形胶质细胞进行标记。各组存活大鼠随机选取5-6只,于SE后3 d、7 d、15 d、30 d用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蛋白GFAP行免疫组化染色,以检测海马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增生情况。结果:1、各组大鼠每日癫痫发作结果:Control组大鼠未见癫痫发作;EM组大鼠平均每日癫痫发作次数为:8.53±0.45,发作等级为:3.48±0.16,发作持续时间为:62.21±7.49s;与EM组比较,TPEM组大鼠平均每日癫痫发作次数(2.45±0.77)减少(P<0.05)、发作等级分数降低(1.82±0.18)(P<0.05)及发作持续时间(36.47±7.22 s)减低(P<0.05);FEM组癫痫发作次数(8.13±0.46)、发作等级(3.85±0.22)及发作持续时间(61.44±7.28 s)与EM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定位航行实验,连续测试5 d,第1d和第2d时,各组间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第3d,第4d和第5d,各组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表明,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从第3d开始,各组大鼠寻找平台的潜伏期均逐渐缩短(P<0.05),表明各组大鼠对隐藏平台形成了一定的记忆。同时,每个时间点各组大鼠的组间逃避潜伏期也具有统计学差异。与Control组相比,EM组及FEM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0.05),而TPEM组较EM组的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在定位航行实验结束后次日,利用空间探索实验对各组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进行评估,记录其在120 s内穿越的平台次数及在平台象限的游泳时间。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比较,EM组平台象限的游泳时间明显缩短(P<0.05),而与EM组比较,TPEM组平台象限的游泳时间延长(P<0.05);FEM组与EM组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ntrol组、EM组、TPEM组合FEM组穿越平台的次数分别为:11.2±1.48次,4.2±1.3次,7.4±1.14次,3.8±0.84次。其中TPEM组横跨平台的次数多于EM组(P<0.05)。3、Nissl染色结果:光学显微镜下计数海马CA1和CA3区每1mm区段内细胞膜完整、核仁清晰的锥体细胞数目,每张切片双侧海马各计3个区段,并取平均数。结果显示:Control组大鼠海马CA1和CA3区神经元结构完整,无神经元丢失;SE后7 d,EM组及FEM组可见海马CA1区及CA3区神经元丢失明显,表现为细胞形态不完整、排列紊乱,核固缩深染,尼氏小体数量减少或缺失;TPEM组CA1区及CA3区海马神经元细胞结构部分完整,仅少量染色质凝集、尼氏小体数量较EM组明显增加。各组神经元存活数:CA1区:Control组:123.8±5.36;EM 组:45.8±3.11;TPEM 组:77±5.71;FEM 组:46±2.73;CA3 区:Control组:128.4±5.85;EM 组:48.6±2.41;TPEM 组:81.8±2.77;FEM 组:50.4±2.88。与Control组相比,EM组大鼠海马CA1区和CA3区神经元数量均明显减少(P<0.05);而经G-Gpep预处理后,TPEM组的海马存活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P<0.05)。EM组及FEM组两者之间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4、GFAP染色结果:每组内每张切片随机挑选3个5X40倍(目镜X物镜)视野进行拍照,应用Image-Pro Plus6.0软件对每张照片进行分析得出每张照片阳性的累积光密度值(IOD)。Control组CA1区的星形胶质细胞有基础表达,密度值为(212.20±0.78),形态学表现为胞体较薄,周围突起较少,着色浅淡,EM组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增多且呈现染色深、胞体增大、分支增多的表现,SE后72 h密度值为:2618.09±4.88,7 d:6014.92±4.39:15 d:3213.91 ±2.69,30 d:1251.00±2.36。其中7 d时表达最高;TPEM组GFAP阳性细胞密度值15 d时达到最高(675.15±2.77),30d时显着降低(453.41±2.58),各个时间点均较Pilo组减低(P<0.05),TPEM组的星形胶质细胞较EM组数量减少、胞体减小,染色变浅,细胞密度值明显少于EM组(P<0.01)。FEM组与E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CA3区星形胶质细胞表达情况同CA1区,这提示G-Gpep预处理可抑制匹鲁卡品致痫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结论:1、G-Gpep预处理可减少Pilo致痫大鼠慢性期SRS发作的频率、级别及持续时间。2、Pilo诱导的SE大鼠长期反复痫样发作可出现明显的空间认知功能障碍,而G-Gpep预处理可有效改善大鼠空间学习及记忆能力。3、G-Gpep预处理提高潜伏期海马神经元的存活率,并可有效抑制潜伏期及慢性期海马星型胶质细胞的增生。课题创新性与意义1、本研究通过建立氯化锂-Pilo致痫大鼠模型初步探讨了 SE大鼠海马组织GluR2/GAPDH的耦合作用及GAPDH核转位情况,为癫痫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2、本研究应用选择性作用于GluR2/GAPDH之间的干扰肽,减少了对AMPA受体正常功能的影响,并在致痫模型中验证了其神经元保护作用,为癫痫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3、本研究通过多种实验方法检测验证了 G-Gpep对Pilo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保护作用以及对慢性期海马胶质细胞增生、癫痫发作以及认知功能的影响,为抗癫痫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充足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9-20)
郭晓倩[9](2018)在《桔皮素对氯化锂—匹鲁卡品致痫大鼠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癫痫(Epilepsy)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癫痫是一种以癫痫发作为特征的神经障碍,是大脑异常放电的结果。癫痫的主要好发人群为儿童和老年人。据统计,约有50%的癫痫发生在儿童和老年人群中,而其中的一半发生在不满一岁的婴幼儿身上。在2015年,全世界约有3900万人被诊断为癫痫,且导致1.25万人死亡。目前该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控制癫痫发作为主,并辅助以生活饮食的管理。但目前为止,还未能有一种理想的抗癫痫药能够有效地控制癫痫的发作,并不会对智力、兴奋性能、运动功能、情绪或其它方面造成损伤。考虑到传统抗癫痫药物的应用局限性,以及其不可忽视的副作用,科学家们仍需不断开发更为有效的且副作用相对较小的新型抗癫痫药物。传统中药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温和而安全的草药。传统中药是由天然植物萃取或合成的,其功效可代替人工合成的药物。在中国,用中药治疗癫痫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药典》中记载的具有抗癫痫功效的中草药就有23种,包括:青阳参、黄芩、天麻、柴胡、黄连等。这些药物被认为是治疗癫痫的安全药物,几乎没有发现有明显的副作用。桔皮素(Tangeretin,分子式:C20H20O7;分子量:372.37)是一种O型聚甲氧基黄酮。其主要来源于芸香科川橘(Citrus nobilis Lour.)的果皮、酸橙(C.aurantium L.)的果皮、以及柑橘(C.reticulata Blanco.)的叶和茎。桔皮素的多种生物活性作用已被广泛报道,其中主要包括:增强胰岛素的分泌,调节肝酶的活性,以及降低链球菌诱发的血糖升高。此外,桔皮素还具有显着的抗炎抗氧化功能以及心血管和肾脏保护功能。近年来,有部分研究学者发现,桔皮素亦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其可用于阿尔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但据我们所知,目前桔皮素对于癫痫的作用仍未被广泛研究。本实验研究了桔皮素对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作用,同时检测了神经元中凋亡蛋白和金属基质蛋白表达的变化。本文旨在分析桔皮素对于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以及探寻其深层的分子机制,为阐明桔皮素的抗癫痫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实验方法:第一部分桔皮素对氯化锂-匹鲁卡品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本实验使用清洁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分为5组(n = 6每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癫痫模型组(Pilocarpine,PL),桔皮素低剂量治疗组(PL+ 50mgTangeretin),桔皮素中剂量治疗组(PL + 100mgTangeretin),和桔皮素高剂量治疗组(PL+200mgTangeretin)。其中,癫痫模型组中大鼠腹腔注射3 mmol/kg氯化锂进行预处理,24 h后皮下注射1 mg/kg氢溴酸东苠菪碱(避免匹鲁卡品引起的外周胆碱能反应),30min后腹腔注射30mg/mL匹鲁卡品。桔皮素治疗组大鼠腹腔注射3 mmol/kg氯化锂进行预处理,24 h后腹腔注射50 mg、100 mg或200 mg桔皮素,30 min后皮下注射1 mg/kg氢溴酸东莨菪碱,30 min后腹腔注射30 mg/mL匹鲁卡品。经过处理的大鼠海马组织被分离。我们对海马组织进行脱水、石蜡包埋以及切片,用于Nissl染色以及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terminal de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第二部分桔皮素通过调控凋亡蛋白表达及PI3K/AKT通路抑制氯化锂-匹鲁卡品致痫大鼠神经元的凋亡经过处理的大鼠海马组织从大鼠体内分离后,利用RIPA裂解液对海马组织总蛋白进行提取。并用核蛋白抽提试剂盒和线粒体蛋白抽提试剂盒分别对海马组织核蛋白和线粒体蛋白进行提取。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蛋白抽提液中凋亡相关蛋白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的表达变化。第叁部分桔皮素抑制氯化锂-匹鲁卡品致痫大鼠神经元中金属基质蛋白酶MMP-2和MMP-9的表达利用Trizol试剂提取海马组织中总RNA。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海马组织中MMP-2与MMP-9的基因表达变化。同时,利用western blot和明胶酶谱分析法检测组织中MMP-2与MMP-9蛋白表达水平以及活性。结果:第一部分桔皮素对氯化锂-匹鲁卡品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Control组的Wistar大鼠无任何癫痫发作症状,其它四组的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癫痫发作症状。与PL组相比,桔皮素治疗明显的降低了大鼠癫痫发作程度。PL组癫痫首次发作的潜伏期为11.02 ± 1.50 min,而PL + 50 mg Tangeretin组为18.15±1.45 min,PL + 100 mg Tangeretin 组为 25.2 ± 2.05 min,PL+ 200 mg Tangeretin组为33.5±1.20 min,桔皮素治疗明显延长了大鼠首次癫痫发作的潜伏期。PL组大鼠达到IV级发作的潜伏期为34.10 ± 1.50 min,而桔皮素治疗组同样延长了大鼠癫痫Ⅳ级发作的潜伏期。PL + 50 mgTangeretin组潜伏期为41.15 ±1.25 min,PL + 100 mg Tangeretin 组为 48.20 ± 2.05 min,PL + 200 mg Tangeretin组为50.5 ±1.20 min。此外,与PL组相比,桔皮素治疗显着的降低了大鼠的死亡率(p<0.05)。通过Nissl染色实验,我们观察到Control组海马wCA3区神经元呈现带状分布,锥体细胞及颗粒细胞排列紧密,结构清晰完整,形态正常,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PL处理组海马神经元间距明显增大,排列疏松,细胞肿胀,轮廓模糊,界限不清,部分神经元胞体皱缩,出现明显的神经元损伤情况。而桔皮素治疗明显降低了海马神经元损伤情况。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CA3区存活的神经元数目结果显示,PL组大鼠CA3区神经元存活的数目明显低于Control组。然而,桔皮素治疗组大鼠CA3区神经元存活的数目明显高于PL组(p<0.05)。TUNEL染色结果显示,PL处理组中海马CA3区TUNEL阳性细胞显着高于Control组。桔皮素治疗组中TUNEL阳性细胞明显低于PL处理组,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第二部分桔皮素通过调控凋亡蛋白表达及PI3K/AKT通路抑制氯化锂-匹鲁卡品致痫大鼠神经元的凋亡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PL 组中 Bad、Bax 以及 Cleaved-caspase-3 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在Control组的蛋白表达,而Bcl-2和Bcl-xL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然而,与PL组相比,桔皮素治疗组明显增加了 Bcl-2和Bcl-xL的蛋白表达水平,但是降低了 Bad、Bax和Cleaved-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凋亡相关因子蛋白的表达水平的升高与降低受桔皮素浓度的影响,呈浓度依赖性。PL组中海马组织细胞核中的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inducing factor,AIF)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ontrol组,而海马组织线粒体中的AI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Control组。相较于PL组,桔皮素治疗组海马组织细胞核中的AI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线粒体中的AI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L +200 mg Tangeretin处理组的变化最为明显。磷酸化的AKT和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在PL组中明显降低,而AKT的负调控因子磷酸酯酶(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10,PTEN)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此外,AKT的下游靶蛋白mTORcl和cyclinD1的蛋白表达水平在PL组明显下调(p<0.05)。然而,与PL组相比,桔皮素治疗组明显上调了磷酸化的AKT和GSK-3β以及mTORcl和cyclinD1的蛋白表达水平,但是降低了 PTEN的蛋白表达水平,这些变化呈浓度依赖性(p<0.05)。第叁部分桔皮素抑制氯化锂-匹鲁卡品致痫大鼠神经元中金属基质蛋白酶MMP-2和MMP-9的表达荧光定量PCR电泳结果显示,匹鲁卡品注射12h后,PL组中MMP-2和MMP-9的mRNA表达水平与Control组相比变化不明显。桔皮素治疗组中MMP-2的mRNA表达水平与PL组相比无明显的趋势变化,但是MMP-9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PL处理组。匹鲁卡品注射24h后,PL组中MMP-2和MMP-9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ontrol组,而桔皮素治疗组中MMP-2和MMP-9 mRNA的表达水平与PL组相比无明显变化。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匹鲁卡品注射12 h后,PL组中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桔皮素治疗组中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同样地,匹鲁卡品注射24h后,MMP-2和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在PL处理组明显上调,而在桔皮素治疗组明显下调。此外,MMP-2和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在不同组处理12 h后的变化明显高于处理24 h后的变化。明胶酶谱实验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在匹鲁卡品注射12 h后,PL组中MMP-2和MMP-9的活性明显增强(p<0.05)。而与PL组相比,桔皮素治疗组中MMP-2和MMP-9的活性明显降低(p<0.05)。在匹鲁卡品注射24 h后,桔皮素治疗组中MMP-2和MMP-9的活性与上述结果类似,PL组MMP-2和MMP-9的活性显着升高,不同浓度桔皮素处理组MMP-2和MMP-9的活性明显降低。结论:1.桔皮素能够有效延缓氯化锂-匹鲁卡品致痫大鼠癫痫发作的潜伏期,降低致痫大鼠的死亡率;2.桔皮素能够减轻氯化锂-匹鲁卡品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并且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3.桔皮素通过降低AIF核转位并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保护大鼠海马神经元;4.桔皮素能够降低氯化锂-匹鲁卡品致痫大鼠海马组织中MMP-2和MMP-9的表达和活性,缓解癫痫的症状。(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8-28)
吴琼,汪顺贵,郭雪峰,李华琼,陈爱玲[10](2018)在《基于基因芯片技术研究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小鼠海马组织miRNA-187的表达及GO和KEGG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基因芯片技术研究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小鼠海马组织miRNA-187的表达及GO和KEGG分析。方法选取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小鼠海马组织,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挖掘差异基因,并运用q-PCR对芯片结果进行验证,利用Target Scan、miRBase、rna22预测靶基因、DAVID综合分析工具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及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挖掘到与癫痫相关差异基因miRNA-187,利用Target Scan、miRBase、rna22 3种软件预测miRNA-187的靶基因,取交集得到107个共同的靶基因,并进行富集分析得到19个基因功能(P<0.05)和7个信号通路(P<0.05)。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初步分析了miRNA-187在癫痫中可能参与调控的靶基因和信号通路,为下一步实验验证miRNA-187在癫痫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氯化锂匹罗卡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大鼠行为学变化、海马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活力、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以及海马神经元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进一步探讨癫痫和氧化应激的关系及艾地苯醌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 48只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220-250g)随机分为正常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氯化锂匹罗卡品论文参考文献
[1].杨洋,张贤,王峰,牛建国,严青.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GPER1表达的变化[J].神经解剖学杂志.2019
[2].苏永鑫,刘学伍.艾地苯醌对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C].第八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论文汇编.2019
[3].樊京京,杨华俊,单伟,朱飞,刘霄.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的癫痫持续状态模型与戊四氮诱导的癫痫发作模型中多个大鼠脑区的差异神经元活动[C].第八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论文汇编.2019
[4].路岩莉,房艳艳,李新民,孙丹,晋黎.中药复方熄风胶囊对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大鼠海马电压门控性Ⅰ型钠通道α亚基蛋白表达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2019
[5].吴琼,汪顺贵,郭雪峰,李华琼,陈爱玲.基于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定痫丸对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小鼠海马组织miRNA-187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
[6].单伟,朱飞,余婷婷,樊京京,郭安臣.cFos在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的大鼠癫痫模型脑组织内的表达特征[C].第六届CAAE脑电图与神经电生理大会会刊.2018
[7].吴英,郑直,刘丽,赵立志.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大鼠海马组织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国药业.2018
[8].米青.GluR2/GAPDH干扰肽对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大鼠海马保护作用和机制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8
[9].郭晓倩.桔皮素对氯化锂—匹鲁卡品致痫大鼠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8
[10].吴琼,汪顺贵,郭雪峰,李华琼,陈爱玲.基于基因芯片技术研究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小鼠海马组织miRNA-187的表达及GO和KEGG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