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孝庄、顺治和康熙

历史上的孝庄、顺治和康熙

一、历史上的孝庄、顺治和康熙(论文文献综述)

刘亚东[1](2021)在《《庭训格言》研究》文中提出古代帝王倡导以儒家礼教教育皇子、教化万民,重视家训文化的建设,为其培养统治人才、治国理政打下坚实基础。《庭训格言》是一部记载康熙帝教子训词的家训,共计246则,涵括了治学、处世、为政和养生等多方面的内容,代表着古代帝王家训发展的顶峰。目前学界对《庭训格言》的研究并不多见,所以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十分有必要。康熙帝家教思想形成的因素,首先是历代帝王重视皇室教育的文化传统,其次是清初以儒治国统治政策的转变,其三是康熙帝启蒙教育和经筵日讲学习的个人因素。这些因素使其尤为注重儒家礼教对皇子的影响。康熙帝崩逝后,后继之君雍正帝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伦理教化,与诸兄弟追述康熙帝晚年训词,并编纂成书,命名为《庭训格言》。较之历代帝王家训,康熙帝家教思想及《庭训格言》的编纂成书,具有特殊的形成因素和政治动因。《庭训格言》凝聚着康熙帝的家教智慧。首先,思想内容丰富全面。治学方面,康熙帝既重视传统的读书明理,又强调技艺学习和生活常识的掌握;处世方面,康熙帝要求子孙积善修德,做到心存善念、践行孝道、诚信主敬、慎独节制、以义为利、崇俭勤劳,循序渐进地由凡至圣;为政方面,康熙帝强调要施以仁政、重视民生、勤政爱民,同时严于律己、善察自省、严管下人;养生方面,康熙帝重视内外兼修,保持好的心态,顺其自然且谨慎对待饮食、医药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康熙帝家教思想以儒家礼教为本,并融合了佛道思想和满族传统礼俗,同时重视实用性和科学性,整体上呈现出综合全面、兼容并蓄的鲜明特色。其次,在教子方式上,《庭训格言》也有别于历代帝王家训,强调早教严教,并以自身经历来教育皇子。其语言通俗易懂,更有利于帝王家教向仕宦家族和社会大众渗透。《庭训格言》对清中期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后代帝王治家治国思想的承袭完善,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清代家训文化的繁荣发展,表现出帝王家教在贵族内部、仕宦家教和社会教化三个层面,由上至下地渗透与互动,在家训文化史、清代社会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刘亚东[2](2021)在《近40年清朝陵寝研究述评撤稿》文中提出清朝入关后,分别在今河北遵化和易县开辟了东、西两个陵区,加上辽宁省的盛京三陵,共同构成了清朝陵寝体系。清朝陵寝是中国古代皇家陵寝发展变化的最后模式,具有与前代陵寝不同的特点,研究清朝陵寝对清史研究和古代陵寝制度史、思想史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40年来,学术界对于清朝陵寝的选址和营建、陵寝建筑规制、陵寝的命名、陵寝祭祀和管理等重要问题有了基本的认识,同时对特殊陵寝作了具体研究。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档案文献,寻找新的角度,注重实地调研,是未来深入研究清朝陵寝的重要方向。

李光伟,陈思翰[3](2020)在《康熙朝京师祈雨与王朝治理》文中指出清代祈雨制度是对前代祈雨制度的继承和发展,于康熙朝渐趋定型。康熙朝京师祈雨兼具应对京畿与全国旱情的重大意义,不仅专指祈禳的主体、仪式、程序等具体环节,还包括诸多实政内容。君臣遇旱修省与议政补阙,成为推进清朝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机制。京师祈雨及信息奏报还是康熙帝整肃官纪、打击朋党与整饬吏治的抓手。皇帝亲祈是清代祈雨的最高规制,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去世后,康熙帝不再亲祈,其观念发生"人事为实、天心为虚"的重大转变。这既反映清初尚实的思想趋向,也体现清帝对儒学"神道设教"的精微理解和灵活运用,折射出祈雨与清帝实心实政理念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张小伟[4](2020)在《清代太昊陵祭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清代太昊陵国家祭祀在继承前代祭祀制度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仪式更加庄重和繁琐。满清虽是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政权,但对象征汉文化的太昊陵的祭祀非常频繁,清代十位皇帝共参加了四十三次祭祀,无论是祭祀规模和祭祀的次数均超过前代。清代频繁的国家祭祀与民间兴盛的进香场面遥相呼应,共同推动清代太昊陵祭祀文化的繁荣。最早在唐太宗时,官方对太昊陵就有了保护,但直到宋太祖时期才有相应的国家祭祀。明太祖朱元璋亲撰太昊陵祭祀文,制定相关的祭祀礼仪,从此明代对太昊陵的祭祀非常重视,并持续对太昊陵庙做相关的修复工作。清顺治时期继续沿袭明代祭祀太昊陵的祭祀制度。康熙七年(1668年)对太昊陵的祭祀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使祭祀更加繁琐和隆重并且先后因亲政、立皇储、平定三藩、皇祖母神主入太庙、水旱灾害等十次派官员到太昊陵祭祀。清世宗登基后,对祭祀的礼仪重新进行修订,先后因登基、先皇神主入圜丘、祈福派官员到太昊陵祭祀。乾隆时祭祀多达十次,先后因先皇神主入圜丘、太后六十大寿、平定准噶尔叛乱、平定回部叛乱等派官员到太昊陵祭祀。清仁宗先后因登基、先皇神主入圜丘、五十和六十诞辰、祈福等五次派官员到太昊陵祭祀。清宣宗先后因先皇入圜丘、太后六十诞辰等三次派官员到太昊陵祭祀。咸丰、同治、光绪年间一共进行了九次祭祀,乾隆之后的各个皇帝对太昊陵的祭祀基本延续康熙、雍正时的礼仪规定。清代频繁而隆重的国家祭祀带动了民间进香的兴盛。每年二月,淮阳县周围百姓大规模前往太昊陵参与各种目的的进香活动,这种兴盛的进香活动表达了民众对人文始祖的崇敬和礼赞,是老百姓追本溯源心理的表达,有效地传达了孝的理念。民间每年上百万群众进香,女性人数占到一半左右,善男信女共聚一堂冲击了传统保守思想,女性得以参与社会活动。虽然清政府明令禁止群众聚集,但是百姓到太昊陵进香的行为被官方私下默认。众多的香客,使围绕着太昊陵的商业活动出现兴盛的局面,神圣庄严的太昊陵的存在固然可以一定程度上遏制欺诈、强买强卖等违背商业原则的行为,但也难免出现商业纷争。清代官方对太昊陵的祭祀是对中华人文始祖的认可,拉近了满汉之间的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此外,清代官方对太昊陵的国家祭祀以及民间的进香,传达了以孝为核心的伦理观念,在确立等级关系的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秩序。

王娟娟[5](2020)在《《庭训格言》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庭训格言》作为我国古代帝王家训的代表作,内容广泛而具体生动,汇集了康熙皇帝教育皇子皇孙的训言思想,共计二百四十六则。此书贯穿着康熙皇帝尊儒崇礼、经文纬武、统一寰宇、开启盛世的生平政绩。《庭训格言》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修身治学方面,康熙提出以“仁”、“礼”为核心的为人处世思想和以“尚学”、“知行结合”为核心的治学思想;在循医养生方面,康熙主张顺应自然之道和医学的养生思想;在孝道齐家方面,康熙倡导“孝治天下”的孝道思想,将常识礼法传授皇子皇孙;在治国理政方面,康熙谕教皇子们敬天祭祀应亲力亲为,同时以任贤纳谏、施行仁政、关注民生的治国思想和自己的行军经验训导皇子们。《庭训格言》承继满清先祖之智慧,融汇儒道思想之光华,集合康熙个人经历之精粹。因此,其思想具有内圣外王统一、满汉文化融汇、中西文化兼顾和严督亲教结合等特色。在康熙的训言思想指导下,成长起一批集学问品行、文治武功于一身的优秀皇子和两位杰出的帝王:“以勤先天下”的雍正皇帝和“以才、寿名史册”的乾隆皇帝。此部训言还深深影响到清朝后世几代皇帝的为君处政,并主导了清朝后世的皇室教育思想,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庭训格言》所体现的治国理政思想格局,实现了保留民族旧制与适应中国政治传统的统一,对清朝入关后两百多年的王朝统治具有思想奠基意义。

杜永娇[6](2020)在《明清干政后妃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古代是男权社会,广大女性被排除在政权之外。后妃干政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女祸,统治者对后妃作出种种限制。但后妃干政不能被一概否定,应当看到,一些后妃对政治产生了消极影响,也有一些后妃对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后妃处于权力中枢,有着特殊的身份与地位,是女性中有机会参预国家政务的少数人。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皇权空前强化,统治者借鉴前朝后妃干政的历史教训,严禁后妃干政,但后妃干政仍有出现,并对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明清后妃干政的方式都分为两种,或是间接地干政,或是直接地干政。间接地干政是指后妃通过各种方式,向皇帝提出对朝政大事的看法和建议,进而对朝政施加影响,但后妃对皇帝的进言被采纳与否,最终取决于皇帝本人。直接地干政是指后妃直接执掌国柄,也即临朝称制或垂帘听政,这时皇帝往往沦为傀儡,后妃代替皇帝直接发号施令,统治国家。明清干政后妃的分布地域和出身有着显着差别。明朝干政后妃的分布地域以京师及其附近的几个省为主,就近选妃以减少选拔后妃对民间的困扰。而清朝干政后妃分布于全国各地,还有出身于蒙古部落的蒙古女子,这与清朝实行独特的选秀女制度以及满蒙联姻政策有关。明朝干政后妃多出自于民间,选后妃不看重家世出身和血统。而清朝干政后妃多出自于满族官宦世家,选后妃看重家世出身和血统。明清两朝都采取措施严禁后妃干政,做法大体相同。明朝严禁后妃干政的措施主要有制度规定、皇帝和朝臣共同抵制后妃干政、后妃自觉遵守祖训和女诫。清朝严禁后妃干政的措施主要有祖训法令规定、礼法教育。明清后妃干政的原因是相同的,主要有自身的政治才能、幼帝继位、皇帝无子。由于明清两朝政治制度的不同变化,明清后妃干政的依靠力量有所不同。明朝后妃干政的依靠力量主要是宦官和内阁大臣,清朝后妃干政的依靠力量主要是满洲贵族和军机大臣。明清两朝严厉限制外戚势力,后妃大多能自觉约束外戚势力,外戚势力的政治影响下降,外戚势力不再成为后妃干政的依靠力量。明清后妃干政都对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明朝后妃干政的积极影响主要是辅佐朝政,做贤内助;处理皇位继承危机,实现皇位平稳交接;支持改革,挽救统治危机。清朝后妃干政的积极影响主要是决定培养皇位继承人,开创治世;支持改革,变法自强;促成清帝退位,结束封建帝制。明朝后妃干政的消极影响主要是后妃争宠,后宫不稳;阻止皇位继承,支持复辟政变;危害国本,纵容外戚宦官。清朝后妃干政的消极影响主要是定立幼帝,违制专权;穷奢极欲,乱政误国;恃宠弄权,卖官鬻爵。

吴菲[7](2020)在《李祖白与《天学传概》研究》文中提出康熙三年(1664年),着名的反天主教人士杨光先再一次向朝廷上告汤若望等人传布天主教“邪教”、编发新书等罪名,此次上告不同于顺治末年的多次上告,随着顺治去世,康熙初年四大臣辅政的政治倾向更为保守,进而爆发了清初最大的天主教教案“康熙历狱”。杨光先上告的理由之一即是由李祖白所着的《天学传概》一书。李祖白是明末清初着名的天主教徒,是汤若望的门人,清初供职于钦天监,《天学传概》是其在康熙二年所写的介绍天主教的传教书籍,书中有多处将中国经典与天主教义相比附的争议性观点。这些观点与之前明末清初的传教士和天主教徒们的观点大体一致,但是李祖白在书中的表述却较前人更为直白和清晰。“康熙历狱”爆发后,吏部、礼部、刑部等多方对此案进行了审理,审讯内容的重点从汤若望等人传布邪教、编发新书逐渐扩大到了天文历法及荣亲王葬期的选择问题,各方给出的判罚提议也随着审讯重点内容的转变而多次出现变更。李祖白因其着作《天学传概》而卷入“康熙历狱”,又因在钦天监供职和汤若望的特殊关系而进一步被牵连进荣亲王葬期问题,刑部等对其的判罚提议也经历了从流放到凌迟,再到斩立决的转变。李祖白最终死于“康熙历狱”。李祖白之死,是死于“康熙历狱”,更是死于中西思想文化的冲突和碰撞,但究其根本,李祖白是死于其对中西思想文化认识都缺乏理性与深度,而其对中西文化不恰当认识的集中思想表现则是其着作《天学传概》。

熊玲[8](2020)在《清代妇女诉讼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代是中国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其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峰。这两点深刻影响到清代妇女的地位与生活,同时也使清代妇女参与诉讼活动的方式有了一些显着的特点。本文拟通过对相关档案、史料汇编等的整理与分析,在总体把握清代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厘清妇女诉讼法规的历史演变,特别是清代妇女诉讼的法律规定,并对其加以分类,深入考察清代妇女的诉讼活动,从而探究清代妇女参与诉讼有何方式上的特点,并以此管窥妇女在清代的法律地位和社会地位有何变化。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明确本文的选题缘由,梳理研究现状,分别从清代法律制度研究和妇女史研究两个层面出发,综合参考了现有的关于清代法律制度、司法审判制度与诉讼制度以及妇女的法律地位、财产地位、婚姻家庭生活、社会经济生活以及妇女诉讼等的研究成果。另外还对“妇女”、“诉讼”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阐述了清代妇女生活所依存的社会背景与清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在清代,由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妇女生存的社会环境较之前的朝代有了较大的变化。新的社会环境给了妇女在经济生活中更多的发挥的机会,从而使得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第三部分阐述了清代妇女诉讼的法律规定。通过对史料的搜集与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在古代社会,妇女的诉讼权利一直都是被限制了的。而探析妇女诉讼法规的历史演变以及限制妇女告状的原因,能够使我们更明了其法律规定为何如此制定,更能让我们通过妇女诉讼法规管窥清代对于妇女的总体态度。第四部分阐述了清代妇女诉讼的主要类别及对其个案进行分析。笔者从收集到的案例中,以案件发生的缘由为依据进行了分类,将清代妇女诉讼的主要类别分为婚姻类诉讼、家产类诉讼、田土类诉讼、钱债类诉讼、亲人为人所害类诉讼这五大部分。每一部分再进行了细分:婚姻类诉讼分为主婚权纠纷和再嫁纠纷;家产类诉讼分为家产承继纠纷、家产处置纠纷和霸占家产纠纷;田土类诉诉讼分为田宅典卖纠纷和田宅租佃纠纷;钱债类诉讼分为民间商业纠纷和民间债务纠纷;亲人为人所害类诉讼分为了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第五部分阐述了清代妇女诉讼的方式。根据搜集到的史料,笔者对其中所展现出的清代妇女参与诉讼的方式加以概括,主要分为以下三点:一是妇女多用抱告;二是妇女诬告及罪责抱告人;三是妇女亲身到堂。第六部分为结语,是对清代妇女诉讼的总结。从本论文中对有关妇女诉讼的各种案例的分析出发,对清代妇女诉讼的情况进行最后的总结和概括,并由此对清代妇女的法律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总结。

刘亚东[9](2020)在《近四十年清朝陵寝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表明清朝入关后,分别在今河北遵化和易县开辟了东、西两个陵区,加上辽宁省的关外三陵,共同构成了清朝陵寝体系。清朝陵寝是中国古代皇家陵寝发展变化的最后模式,具有与前代陵寝不同的特点,研究清朝陵寝对清史研究和古代陵寝制度史、思想史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四十年来,学术界对于清朝陵寝的选址和营建、陵寝建筑规制、陵寝的命名、陵寝祭祀和管理等重要问题有了基本的认识,同时对特殊陵寝做了具体研究。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档案文献,寻找新的角度,注重实地调研,是未来深入研究清朝陵寝的重要方向。

陈铭浩[10](2020)在《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已经取得学界的广泛认可。在清朝历史的各个发展阶段,清前期无疑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这段时期在清朝甚至在中国封建王朝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清朝以及清前期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清代尤其是清前期的民族关系思想不仅吸收继承了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精华,总结了历代思想的宝贵经验,而且创造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族关系思想体系,可以说清前期的民族关系思想集历代民族关系思想之大成。清前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等通过对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反思与总结以及对现实民族关系的理性思考与客观认识,形成了丰富的民族关系思想体系。他们以民族关系思想为指导,不仅能够正确处理与汉、蒙、藏、回等民族的关系,而且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合乎清朝发展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制度。清前期统治者的民族关系思想具有与政治思想相统一的特点,满族形成初期满族文化的二元特质又使他们的思想具有二元性特点。清前期统治者的思想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封建帝王,他们的民族关系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清前期各类历史人物的民族关系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基本梳理了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脉络,比较深入地探讨了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文章包含绪论、总结及六章的内容。其中绪论部分介绍了文章的选题缘由,阐述了文章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重点等。第一章阐述了清太祖、清太宗、岳托、宁完我等人的民族关系思想,其中这一时期的“恩威并用”、“诚信”、“参汉酌金”等思想成为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基石。第二章是多尔衮摄政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本章探讨了多尔衮、史可法、范文程以及洪承畴的思想,其中多尔衮的“一统”思想为清朝最终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第三章总结了清世祖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其中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对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关系思想起到了关键作用。第四章探讨了清圣祖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其中康熙帝的“大一统”、“中外一体”、“尚德不尚威”等思想不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第五章梳理了清世宗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作为“康乾盛世”的重要时期,雍正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以雍正帝为例,他的“大一统”思想对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第六章比较了清前期统治者与前代着名帝王思想的异同,通过比较使我们更好地理清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思想发展的脉络。总结共包含五大部分,一是总结了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对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及“以汉治汉”、“以汉攻汉”等不同于前代的思想体系;二是分析了清朝入关前与入关后民族关系思想的不同之处;三是探讨了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与儒家思想的联系;四是概括了清前期统治者民族关系思想的特点;五是探讨了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历史上的孝庄、顺治和康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历史上的孝庄、顺治和康熙(论文提纲范文)

(1)《庭训格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趋势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康熙帝家教思想的形成因素
    (一)文化传统:清以前帝王重视皇室教育
    (二)政策转变:清初以儒治国方针的确立
        1.尊孔崇儒,御制典籍
        2.举行经筵,通习义理
        3.颁布谕令,明伦教化
    (三)个人因素:启蒙教育与经筵日讲学习
        1.年幼孤苦,祖母相教
        2.经筵学习,教育皇储
二、《庭训格言》的编纂成书
    (一)政治背景
        1.康熙朝夺储之争
        2.斗争延续与雍正的政治教化
    (二)雍正编纂《庭训格言》的目的及训词选取
        1.编纂目的
        2.训词选取
三、《庭训格言》的思想内容
    (一)治学理念
        1.经史为要,读书明理
        2.习修技艺,慎待西学
        3.留心生活,学习常识
    (二)处世准则
        1.正心好恶,孝悌为先
        2.诚信主敬,义利相分
        3.慎独节制,崇俭勤劳
    (三)为政要旨
        1.仁民爱物,重视民生
        2.严以律己,善察自省
        3.知人善任,御下有方
    (四)养生之道
        1.以学养性,心有所专
        2.顺其自然,泰然自若
        3.节食慎行,合理用药
四、《庭训格言》的教子特色
    (一)思想内容的特色
        1.理学为基,融合了佛道思想和满族传统礼俗
        2.内容丰富,凸显关联性和实用性
    (二)教子方式的特色
        1.强调早教严教,且亲力亲为
        2.语言通俗化,注重身先垂范
五、《庭训格言》对清中期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治家治国思想的承袭完善
        1.重视宗室教育和旗人家风
        2.宽仁治国理念的继承发展
    (二)仕宦家训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帝王家教向社会教化的延伸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2)近40年清朝陵寝研究述评撤稿(论文提纲范文)

一、清朝陵寝文献资料
二、清朝陵寝选址和营建研究
三、清朝陵寝制度研究
    (一)陵寝建筑规制的整体研究
    (二)陵寝单体建筑形制变化研究
    (三)陵寝地宫形制及丧葬变迁研究
    (四)陵寝相关命名制度研究
    (五)陵寝管理、保护与礼仪制度研究
四、特殊陵寝的具体研究
五、结语

(3)康熙朝京师祈雨与王朝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上祈天庥:清前期京师祈雨制度的定型
二、下勤民事:君臣修省与因旱议政
三、整肃官纪:因祈雨打击朋党与整饬吏治
四、疑信之辩:天心抑或人事
五、表里虚实:祈雨阐释与王朝治理
结语

(4)清代太昊陵祭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视角
    四、太昊伏羲概念界定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清代以前太昊陵的国家祭祀
    一、宋元时期太昊陵的国家祭祀
        (一)宋元时期太昊陵国家祭祀
        (二)宋元时期太昊陵国家祭祀的特点
    二、明代太昊陵的国家祭祀
        (一)明代前期太昊陵的国家祭祀
        (二)明代中后期太昊陵的国家祭祀
第二章 清代太昊陵的国家祭祀
    一、祭祀的礼仪
        (一)祭祀的等级
        (二)祭祀的程序
    二、清代各时期太昊陵的国家祭祀
        (一)顺治、康熙时期太昊陵的国家祭祀
        (二)雍正、乾隆、嘉庆时期太昊陵的国家祭祀
        (三)道光、宣统时期太昊陵的国家祭祀
    三、祭祀功用
        (一)维护皇权
        (二)传播忠孝
        (三)敬天保民
第三章 清代太昊陵的民间祭祀
    一、朝祖进香的动机
        (一)祭祀祖先
        (二)教人向善
        (三)太昊伏羲氏神化
    二、朝祖进香的状况
        (一)禁而未禁
        (二)女性参与
        (三)三年为期
    三、朝祖进香中的商业行为
        (一)兴盛的商业
        (二)商业纠纷
第四章 清代太昊陵国家祭祀与民间祭祀的互动
    一、文化融合
    二、互通的孝文化
    三、等级与秩序
结语
附录
    附录一、清代太昊陵民间进香碑
    附录二、碑刻选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庭训格言》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修身治学思想
    (一) 修身处世
        1. 仁善存心,秉承忠恕
        2. 谨言慎行,以礼立身
        3. 诚敬行事,交善远恶
        4. 崇俭讳侈,以勤为本
    (二) 治学立志
        1. 立志于道,经史为要
        2. 以诗言志,习修笔墨
        3. 谦虚恒学,研精致思
        4. 体察世务,知行合一
二、循医养生思想
    (一) 修身养性顺自然之道
    (二) 饮食起居当节制规律
    (三) 骑射锻炼应恒常有序
    (四) 身体保健宜涵养于心
    (五) 请医用药需遵奉医理
三、孝道齐家思想
    (一) 孝道伦常,至诚至性
    (二) 常识礼法,传授子孙
    (三) 吉凶异道,福命自求
    (四) 役使奴仆,束纵有度
四、治国理政思想
    (一) 敬天祭祀
    (二) 施政用人之要
        1. 尚贤修典,身先令法
        2. 处政用人须明察慎取
        3. 仁政民生乃治国之本
        4. 军务遑乱以暇豫外示
    (三) 行军方策
        1. 驻营之选址,饮水之标准
        2. 将领之表率,兵纪之章则
五、思想渊源及特点
    (一) 思想渊源
        1. 承继满洲先祖之智慧
        2. 融汇儒道思想之光华
        3. 集合个人经历之精粹
    (二) 思想特点
        1. 内圣外王统一
        2. 满汉文化融汇
        3. 中西文化兼顾
        4. 严督亲教结合
六、影响及局限性
    (一) 康熙朝皇子的受教成果
        1. 学问品行
        2. 行政军务
    (二) 对清朝后世皇帝的影响
        1. 雍正: 以勤先天下
        2. 乾隆: 以才、寿名史册
        3. 后世皇帝: 多勤勉政事
    (三) 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明清干政后妃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明清干政后妃群体的基本状况
    一、明清干政后妃群体成员构成
        (一)间接地干预朝政的后妃
        (二)直接地干预朝政的后妃
    二、明清干政后妃的分布地域和出身
        (一)干政后妃的分布地域
        (二)干政后妃的出身
第二章 明清干政后妃与政治
    一、明清严禁后妃干政的措施
        (一)明朝严禁后妃干政的措施
        (二)清朝严禁后妃干政的措施
    二、明清后妃干政的原因
        (一)自身的政治才能
        (二)皇帝授权,幼帝继位
        (三)皇帝无子,后妃定立
    三、明清后妃干政的依靠力量
        (一)明朝后妃干政的依靠力量
        (二)清朝后妃干政的依靠力量
        (三)与外戚的关系
第三章 明清后妃干政的影响
    一、明清后妃干政的积极影响
        (一)明朝后妃干政的积极影响
        (二)清朝后妃干政的积极影响
    二、明清后妃干政的消极影响
        (一)明朝后妃干政的消极影响
        (二)清朝后妃干政的消极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李祖白与《天学传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康熙历狱”之历史背景
    第一节 清初政权的巩固
    第二节 西洋科技与新朝恩宠
    第三节 明清之际在华天主教传播盛况
第二章 李祖白生平事迹考
    第一节 李祖白出身辨析
    第二节 李祖白与西士之往来
    第三节 李祖白与清初钦天监内部权力之争
第三章 《天学传概》之成书与争议
    第一节 作者及成书缘由考
    第二节 内容之争议
    第三节 后世之争议
第四章 李祖白之死
    第一节 “康熙历狱”之爆发
    第二节 “康熙历狱”的判罚及变更
    第三节 李祖白之死与“康熙历狱”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清代妇女诉讼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二、选题缘由及意义
    三、相关学术史回顾
第一章 清代妇女生存的社会环境
    一、妇女诉讼所依存的社会背景
    二、妇女的社会地位
第二章 清代妇女诉讼的法律规定
    一、妇女诉讼法规的演变
    二、限制妇女告状的原因
第三章 清代妇女诉讼的主要类别及其个案分析
    一、婚姻类诉讼
    二、家产类诉讼
    三、田土类诉讼
    四、钱债类诉讼
    五、亲人为人所害类诉讼
第四章 清代妇女诉讼的方式
    一、妇女多用抱告
    二、妇女诬告及罪责抱告人
    三、妇女亲身到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清太祖至清太宗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一节 清太祖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二节 清太宗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三节 宁完我的“参汉酌金”思想
    第四节 岳托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五节 祖可法和张存仁的“伐明三策”
第二章 多尔衮摄政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一节 多尔衮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二节 范文程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三节 史可法的“联清灭寇”思想
    第四节 洪承畴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三章 清世祖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一节 清世祖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二节 陈名夏的民族关系思想在党争中的异化
    第三节 王夫之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四节 黄宗羲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五节 顾炎武民族关系思想初探
    第六节 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第四章 清圣祖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一节 清圣祖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二节 施琅的“大一统”思想
    第三节 蓝鼎元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四节 吕留良对“夷夏之辨”的认识
第五章 清世宗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一节 清世宗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二节 年羹尧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三节 岳钟琪的“以夷攻夷”和“畏威怀德”思想
    第四节 鄂尔泰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五节 曾静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六章 清前期帝王与历代着名帝王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第一节 清太祖与金太祖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第二节 清太宗与金太宗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第三节 清圣祖与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第四节 清世宗与明成祖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总结
附录 清前期民族关系大事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历史上的孝庄、顺治和康熙(论文参考文献)

  • [1]《庭训格言》研究[D]. 刘亚东.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2]近40年清朝陵寝研究述评撤稿[J]. 刘亚东.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3]康熙朝京师祈雨与王朝治理[J]. 李光伟,陈思翰.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20(05)
  • [4]清代太昊陵祭祀研究[D]. 张小伟. 河南大学, 2020(05)
  • [5]《庭训格言》思想研究[D]. 王娟娟. 青岛大学, 2020(02)
  • [6]明清干政后妃比较研究[D]. 杜永娇. 安徽大学, 2020(07)
  • [7]李祖白与《天学传概》研究[D]. 吴菲. 吉林大学, 2020(08)
  • [8]清代妇女诉讼问题研究[D]. 熊玲. 西南大学, 2020(12)
  • [9]近四十年清朝陵寝研究述评[J]. 刘亚东. 满族研究, 2020(01)
  • [10]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研究[D]. 陈铭浩.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历史上的孝庄、顺治和康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