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论文_龙其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现代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诗学,中国,新诗,现代诗,性灵,主义,抒情。

中国现代诗论文文献综述

龙其林[1](2019)在《中国现代诗学如何建构主体性——读陈希《西方象征主义的中国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代诗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借鉴西方文学理论与文化资源来表达自我的尴尬处境。究其根本,则是西方中心论、殖民主义意识形态还在潜在地制约中国学者的观念,使许多受西方文学理论滋养成长起来的学人难以摆脱思维的桎梏,从而导致中国现代诗学因袭西方话语、套用西方理论。着名文艺理论家张江用"强制阐释"这个概念来形容西方文学理论的霸权,即背离(本文来源于《星星》期刊2019年32期)

曾幸[2](2019)在《中国现代诗学节奏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现代诗学中,节奏理论成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本论文结合中国现代诗学着作和期刊中节奏论的阐释,从节奏理论的发展、节奏理论的争辩、节奏理论的新拓展和节奏理论的价值等方面对中国现代诗学的节奏理论进行系统阐释。现代诗学节奏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叁个时期:一是约20世纪20年代,胡适、郭沫若、饶孟侃、闻一多等诗论家对“音节”“情绪节奏”“格律”等节奏问题进行了探讨。二是20世纪30年代,梁宗岱、罗念生、林庚、叶公超、朱光潜等学者以《大公报》和《新诗》为阵地,继承并发展了前期的格律论,对节奏理论继续探索。罗念生的节律论、叶公超的语言节奏论、林庚的天然节奏论都是30年代的学术成果。叁是20世纪40年代,节奏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朱光潜在《诗论》中论述了节奏的性质,诗歌与音乐节奏的不同,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等内容。孙毓棠、郑思、伍禾、应寸照、黄基植等理论家从新旧诗节奏的发展、节奏的特征、节奏与情感、节奏与诗行等方面入手,对节奏进行研究。现代诗学节奏理论的争辩主要是指20世纪30年代朱光潜和罗念生两位学者以《新诗》为阵地对节奏问题展开的辩论。朱光潜、罗念生对节奏概念和影响诗歌节奏的元素等问题进行了争辩,推动了节奏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此次争辩虽然没有最后形成一致的意见,但两者的理性分析和颇具说服力的论争展现了中国现代诗论家的智性魅力。现代诗学节奏理论在情绪节奏的体认、自由派与新格律派对自然节奏的不同追求、白话诗语言节奏的探索等方面进行了新的理论拓展。一、情绪节奏的体认:现代诗学的节奏理论中,大部分的理论家都阐释了情绪与节奏的关系,比较典型的是郭沫若的“内在的韵律”论,朱光潜、伍禾、黄基植等的“节奏与情绪”的关系论,情绪与节奏成为现代诗学中特别关注的问题。二、自然节奏的追求:在中国现代诗学的节奏理论中,胡适、康白情、郭沫若等为代表的自由派认为“自然的音节”或情绪的“自然的流露”就是新诗的自然节奏。闻一多、饶孟侃等新格律派则认为格律本身就是诗歌节奏的“自然”。自由派、新格律派虽然有过激烈交锋,但节奏理论的主张也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叁、语言节奏的探索:新旧诗运用的语言不同,语言的节奏自然不同。对白话诗语言节奏的探索,是现代诗学理论家关注的重点问题,他们在谈论语言的节奏时,将语言的节奏和其它的节奏进行了比较,比如:朱光潜比较了语言的节奏与音乐的节奏;叶公超比较了语言的节奏与抒情诗的节奏;孙毓棠比较了语言的节奏与吟咏的节奏等。诗论家通过比较的方法阐释了语言节奏的重要性。此外,当代学者对“情绪节奏”的争论、以自然节奏为契机建构“气息节奏”的愿景是现代诗学节奏理论仍具有生命力的显现。现代诗学节奏理论能够指导中国新诗的创作实践;引入西方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为中国现代诗学注入了新质;也为建国后诗学节奏理论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现代诗学节奏理论,尤其是格律论对新诗的创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闻一多通过格律的“叁美”原则指导他的诗歌创作,《死水》一诗成为格律诗作的典范。20世纪30年代的新格律论的理论主张,不但对当时的新格律派的诗歌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自由派的诗人在创作上也开始关注诗歌的格律。现代诗论家学贯中外,博古通今,主动吸收借鉴西方的诗学理论或运用西方生理学、心理学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的节奏理论进行了现代转换,为中国诗学理论注入了新质,开启了中国诗学理论崭新的面貌。此外,现代诗论家关于节奏问题的讨论尤其是新格律派的节奏理论,启发了建国后诗学格律派的节奏理论,对当代诗学节奏新形式的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彭英龙[3](2018)在《小大由之,一通百通——评张松建《抒情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松建是我非常敬佩的学者之一。知道他,是看了他的《现代诗的再出发》一书。当时我还是一个文学青年,对新诗史自感比较熟悉,可是读了那本书之后,才发现新诗史上有许多被埋没的优秀诗人和作品。张着材料充实,论证细致,相比于市面上的许多大而空疏、人云亦云的同类着作;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后来张松建陆续出版的几本书,(本文来源于《中国诗歌研究动态》期刊2018年01期)

杨澄宇[4](2018)在《浅论中国现代诗的荒原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荒原意识诞生于现代社会,于中国而言是舶来品。它是特定时间观和破碎空间观统摄下的静寂,是诗人对现代社会人的异化的叛逆精神的体现。荒原意识是现代诗歌的母题之一。以中国现代诗而论,需分外注意废墟感与荒原意识的异同。自从20世纪四十年代的现代派诗歌以来,荒原意识在中国台湾地区现代主义诗歌中,在20世纪七十年代后大陆的现代主义诗群中得以传承。两岸的侧重点又有区别。荒原意识的走向有叁种:回到历史意识、走入宗教以及语言游戏。这叁种走向仅仅是作为诗学的意义而存在,并非是现实生活的路向。(本文来源于《江苏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贾鑫鑫[5](2018)在《重审中国现代诗创作中的“双语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新诗的草创期和发展期,由于中文语汇及表述方式不足以表现复杂的诗思与现代经验,许多诗人在汉语创作语境中直接运用外文(英、法、日、德等)词汇,使同一文本中出现两种语言交杂的状态,我们称之为"双语现象"。以胡适、徐志摩、郭沫若、王独清、李金发、穆旦、张枣等现当代诗人诗歌中出现的"双语现象"为研究依托,深入分析"双语"交杂在拓展新诗语言发展空间、推进新诗对"现代性"的探索等方面的历史意义,同时在充分透析这一现象的基础上,结合当代诗人的创作实践,对现代新诗写作以及如何打开语言的边界,使"共通语境"下的诗歌创作呈现出新的可能等问题进行重新思考。(本文来源于《江汉学术》期刊2018年04期)

王芳[6](2018)在《试析杜运燮诗创作对于中国现代诗发展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九叶诗派",成长并崛起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八十年代重新活跃,对当代诗坛产生过重要影响,是中国新诗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流派。杜运燮是"九叶诗派"中受西方现代派诗影响较多,颇具现代风的一位诗人。他的诗创作有:诗集《诗四十首》(1946年)、《南音集》(1984年)和《你是我爱的第一个》(1993年)中部分诗作,揽括(本文来源于《诗探索》期刊2018年01期)

廖四平,魏玲玲[7](2018)在《中国现代诗论的一种总结——论袁可嘉的诗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袁可嘉的诗论即关于新诗现代化的理论,几乎论及了中国现代诗论的所有核心问题,并超越了既有的相关论述,从而完善了中国现代主义诗论,发展了中国现实主义诗论,建立了中国现代诗论的范式,堪称中国现代诗论的一种总结。(本文来源于《学习与探索》期刊2018年03期)

乔延凤[8](2017)在《当代乡村诗在中国现代诗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天,乡村诗,已成为中国现代诗发展的一个重要和主要的方面军。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国家之一;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传统极其深厚。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农耕文明时代的许多不朽诗章:《击壤歌》、《候人歌》、《七月》、《硕鼠》、《伐檀》、《芣苢》、《陌上桑》、《木兰辞》、、《归园田居》、《卖炭翁》、《观刈麦》、《悯农诗》……,一直到五四以来的(本文来源于《星星》期刊2017年26期)

龚刚[9](2017)在《中国现代诗学中的性灵派——论徐志摩的诗学思想与诗论风格》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文学批评是否应该科学化?以诗话词话及小说评点为代表的更重兴会与妙悟的传统文学批评形态是否应当传承发扬?性灵化的文学批评在当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格局中是否应有一席之地?这叁个问题是关乎中国文学研究前途和中国现代文论话语建构的重要问题,值得关注和深思。着名现代诗人徐志摩主张诗歌是性灵的抒发,并以"活泼无碍"的创作境界作为自己的理想。与此相呼应,(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7年06期)

龚刚[10](2017)在《中国现代诗学中的性灵派——论徐志摩的诗学思想与诗论风格》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批评是否应该科学化?以诗话词话及小说评点为代表的更重兴会与妙悟的传统文学批评形态是否应当传承发扬?性灵化的文学批评在当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格局中是否应有一席之地?这叁个问题是关乎中国文学研究前途和中国现代文论话语建构的重要问题,值得关注和深思。现代诗人徐志摩主张诗歌是性灵的抒发,并以"活泼无碍"的创作境界作为自己的理想。与此相呼应,在文学批评与鉴赏层面,他高度推崇个性化的"整体领悟",而不是科学化的机械分析。本文认为,徐志摩既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灵派,也是中国现代诗学中的性灵派,与明清性灵派相呼应,他可以说是新性灵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崇尚"性灵"的诗歌创作观,反对教科书式机械分析的文学批评观,以及"独抒性灵"、激情四射的散文体诗论有其不容忽视的价值,对于深思文学批评的科学化问题以及如何建构现代人文学的"中国话语"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中文学刊》期刊2017年01期)

中国现代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中国现代诗学中,节奏理论成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本论文结合中国现代诗学着作和期刊中节奏论的阐释,从节奏理论的发展、节奏理论的争辩、节奏理论的新拓展和节奏理论的价值等方面对中国现代诗学的节奏理论进行系统阐释。现代诗学节奏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叁个时期:一是约20世纪20年代,胡适、郭沫若、饶孟侃、闻一多等诗论家对“音节”“情绪节奏”“格律”等节奏问题进行了探讨。二是20世纪30年代,梁宗岱、罗念生、林庚、叶公超、朱光潜等学者以《大公报》和《新诗》为阵地,继承并发展了前期的格律论,对节奏理论继续探索。罗念生的节律论、叶公超的语言节奏论、林庚的天然节奏论都是30年代的学术成果。叁是20世纪40年代,节奏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朱光潜在《诗论》中论述了节奏的性质,诗歌与音乐节奏的不同,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等内容。孙毓棠、郑思、伍禾、应寸照、黄基植等理论家从新旧诗节奏的发展、节奏的特征、节奏与情感、节奏与诗行等方面入手,对节奏进行研究。现代诗学节奏理论的争辩主要是指20世纪30年代朱光潜和罗念生两位学者以《新诗》为阵地对节奏问题展开的辩论。朱光潜、罗念生对节奏概念和影响诗歌节奏的元素等问题进行了争辩,推动了节奏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此次争辩虽然没有最后形成一致的意见,但两者的理性分析和颇具说服力的论争展现了中国现代诗论家的智性魅力。现代诗学节奏理论在情绪节奏的体认、自由派与新格律派对自然节奏的不同追求、白话诗语言节奏的探索等方面进行了新的理论拓展。一、情绪节奏的体认:现代诗学的节奏理论中,大部分的理论家都阐释了情绪与节奏的关系,比较典型的是郭沫若的“内在的韵律”论,朱光潜、伍禾、黄基植等的“节奏与情绪”的关系论,情绪与节奏成为现代诗学中特别关注的问题。二、自然节奏的追求:在中国现代诗学的节奏理论中,胡适、康白情、郭沫若等为代表的自由派认为“自然的音节”或情绪的“自然的流露”就是新诗的自然节奏。闻一多、饶孟侃等新格律派则认为格律本身就是诗歌节奏的“自然”。自由派、新格律派虽然有过激烈交锋,但节奏理论的主张也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叁、语言节奏的探索:新旧诗运用的语言不同,语言的节奏自然不同。对白话诗语言节奏的探索,是现代诗学理论家关注的重点问题,他们在谈论语言的节奏时,将语言的节奏和其它的节奏进行了比较,比如:朱光潜比较了语言的节奏与音乐的节奏;叶公超比较了语言的节奏与抒情诗的节奏;孙毓棠比较了语言的节奏与吟咏的节奏等。诗论家通过比较的方法阐释了语言节奏的重要性。此外,当代学者对“情绪节奏”的争论、以自然节奏为契机建构“气息节奏”的愿景是现代诗学节奏理论仍具有生命力的显现。现代诗学节奏理论能够指导中国新诗的创作实践;引入西方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为中国现代诗学注入了新质;也为建国后诗学节奏理论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现代诗学节奏理论,尤其是格律论对新诗的创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闻一多通过格律的“叁美”原则指导他的诗歌创作,《死水》一诗成为格律诗作的典范。20世纪30年代的新格律论的理论主张,不但对当时的新格律派的诗歌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自由派的诗人在创作上也开始关注诗歌的格律。现代诗论家学贯中外,博古通今,主动吸收借鉴西方的诗学理论或运用西方生理学、心理学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的节奏理论进行了现代转换,为中国诗学理论注入了新质,开启了中国诗学理论崭新的面貌。此外,现代诗论家关于节奏问题的讨论尤其是新格律派的节奏理论,启发了建国后诗学格律派的节奏理论,对当代诗学节奏新形式的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现代诗论文参考文献

[1].龙其林.中国现代诗学如何建构主体性——读陈希《西方象征主义的中国化》[J].星星.2019

[2].曾幸.中国现代诗学节奏理论研究[D].济南大学.2019

[3].彭英龙.小大由之,一通百通——评张松建《抒情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8

[4].杨澄宇.浅论中国现代诗的荒原意识[J].江苏社会科学.2018

[5].贾鑫鑫.重审中国现代诗创作中的“双语现象”[J].江汉学术.2018

[6].王芳.试析杜运燮诗创作对于中国现代诗发展的意义[J].诗探索.2018

[7].廖四平,魏玲玲.中国现代诗论的一种总结——论袁可嘉的诗论[J].学习与探索.2018

[8].乔延凤.当代乡村诗在中国现代诗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J].星星.2017

[9].龚刚.中国现代诗学中的性灵派——论徐志摩的诗学思想与诗论风格[J].社会科学文摘.2017

[10].龚刚.中国现代诗学中的性灵派——论徐志摩的诗学思想与诗论风格[J].现代中文学刊.2017

论文知识图

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河南大学着作(5)

标签:;  ;  ;  ;  ;  ;  ;  

中国现代诗论文_龙其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