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环芳香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芳香烃,芳烃,荧光,柴油,诱导,缔合,己烷。
多环芳香烃论文文献综述
申国兰,李利,陈莎[1](2018)在《微生物降解石油源多环芳香烃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油源多环芳香烃是存在于石油中的一类致畸、致癌污染物,具有以低环(2~3环)为主且取代基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来源PAHs的组分特征。石油泄露引发的PAHs污染,其降解主要依赖于微生物的活动。本文对能够降解PAHs的微生物种类、降解机理、代谢途径及编码基因进行了概述。从PAHs作为碳源的角度将微生物降解机理划分为能以PAHs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的降解机理和共代谢机理。对与PAHs有关的好氧和厌氧微生物降解途径及对应的编码基因簇进行了总结。自然界中细菌、放线菌、真菌及藻类都能够降解PAHs,由加氧酶催化的苯环羟基化和还原酶介导的苯环脱芳烃化是好氧和厌氧降解途径的关键步骤,与降解有关的pca,cat,paa,nah,nah-like和bcr基因簇则分别调控好氧和厌氧降解过程。这些进展有助于系统了解石油源PAHs的降解过程、微生物作用机理和分子遗传机制,为进一步利用微生物促进环境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8年01期)
李成龙[2](2018)在《吡咯稠合硼氮掺杂多环芳香烃的合成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从事新型的硼氮掺杂的π-共轭体系的构建,发展新型硼氮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方向主要分为两个方向:第一部分是以吡咯合成硼氮杂苯并吲哚及苯并咔唑类化合物,并对其进行光电物理性质的研究;第二部分是新型的硼氮掺杂的Ullazine类化合物的构建及性质研究。我们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吡咯稠合硼氮掺杂的多环芳香类化合物,同时对其进行了光电性质的研究,以探究其在功能材料方面的应用。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在第一部分的研究中,我们设计并成功合成了硼氮掺杂的苯并吲哚4a和苯并咔唑7a。随后我们通过溶剂扩散的方法培养出了4a和7a的单晶,根据单晶结构解析及理论计算,我们发现化合物4a和7a的硼氮杂苯单元具有弱的芳香性。此外,我们对硼氮掺杂的苯并吲哚4a,6a和苯并咔唑7a及其衍生物进行了的光电物理性质测试。我们发现,化合物4a,6a和7a的吸收峰处于紫外光区域,叁个化合物的发射光谱处于可见光区域。通过对此类多环芳烃的在不同溶剂中的吸收和发射光谱的研究,我们发现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叁个多环芳烃的吸收光谱均没有明显变化,这表明叁个多环芳烃的基态是π-π*。但根据发射光谱分析,该类化合物的溶剂化效应比较明显,且在不同溶剂中的发射光谱的形状不同。苯并吲哚4a与6a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其发射峰有较为明显的红移,苯并咔唑7a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其发射峰无明显的变化。同时我们对其进行了氟离子探针测试,发现当加入F~-后,化合物4a和7a的吸收发射峰的强度都有明显的减弱。由此说明,化合物4a和7a中的硼原子仍保留了一定的Lewis酸性。在第二部分研究工作中,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以硼氮掺杂的Ullazine为母体的一系列氮杂的类芘化合物。单晶衍射表明,BN-Ullazine具有平面结构。结合单晶结构和理论计算,我们发现所合成的BN-Ullazine中的硼氮杂苯单元具有弱的芳香性。我们也对这一类新型的硼氮掺杂的多环芳烃进行了系统的光电物理性质研究。光电性质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的吸收发射峰与硼原子上的取代基团的大小影响不明显。总之,本论文立足于设计合成新型吡咯稠合硼氮掺杂多环芳香烃,然后对新合成的硼氮掺杂的多环芳烃进行了完整的表征以及系统地光电物理性质的研究。本论文的研究为硼氮掺杂的有机共轭功能材料及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8-01-01)
陈冠甫,陈威翔[3](2017)在《柴油引擎添加生质燃料排放多环芳香烃对人体之健康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研究显示,运输工具所使用之燃料对所排放污染物之影响十分显着,柴油中所含芳香烃成分可影响火焰温度,使燃烧中氮氧化物浓度提高,进而改变排放尾气中致癌性多环芳香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生成。近年来生质燃料的使用逐渐受到重视,但对尾气中PAHs生成以及衍生之民众致癌风险是否具正面效益仍属未知,更甚者过去亦显少考量悬浮微粒相PAHs之影响。本研究之目的在于比较当柴油引擎使用柴油(对照组)及乳化燃料(实验组)时上述几点之差异,实验组使用燃料是以超级柴油中添加不同配比之纯水及生质柴油,超级柴油添加纯水之配比为10~19%纯水与90~81%超级柴油,超级柴油添加纯水及生质柴油之配比为10%纯水添加10~40%生质柴油与80~50%超级柴油,假设在一定数量发动机启动条件下,估算PAHs在一年内排放量传输至环境中浓度,经由Fugacity多介质模式预测PAHs在不同环境中如空气、水体、及土壤浓度,进而预测人体于食物链中PAHs暴露剂量,了解柴油引擎在不同燃料使用条件下排放PAHs种类浓度与对大众可能产生之致癌风险变化。气相致癌风险估算结果显示,当使用纯超级柴油添加纯水时,风险值随添加纯水比例增加而减少,且相较于添加纯超级柴油时之风险结果约减少10倍之致癌风险值;当使用纯超级柴油添加纯水及生质柴油时,相较于添加纯超级柴油减少100倍之致癌风险值;颗粒相致癌风险结果显示,气相污染物之风险值皆占气、颗粒相总风险值的19.3~31.5%,估计颗粒污染物之健康风险可能高于气相污染物之健康风险,并可推测当PAHs附着于颗粒表面时受到颗粒表面其他化合物影响而对人体的毒性反应会产生加乘之影响。综合上述,使用含10%纯水、20%生质柴油与70%超级柴油之乳化燃料时其增量致癌风险值为最低,但随着生质柴油添加比例增加一提高起衍生之致癌风险,显示此类洁净能源之应用可能仍须考量在人体健康风险之负面冲击。(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9-06)
刘鹏[4](2017)在《火焰中多环芳香烃(PAHs)的演变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环芳烃(PAHs)产生于碳氢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被认为是碳烟生成的前驱物,具有强烈的毒性与致癌性。深入理解PAHs在火焰中的演变机制有利于从燃烧源头上降低碳烟颗粒的排放量,从而缓解目前严重的雾霾气候。本文以量子化学理论以及反应速率动力学理论为基础,从分子层面研究燃烧过程中PAHs的生成氧化过程,并应用激光诱导荧光(LIF)技术实验探究主要燃烧参数对PAHs生成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CH_2-C_2H_2与PAHs基之间的加成反应。研究结果表明CH_2可直接参与PAHs生长,主要通过如下5个反应步完成PAHs的生长,1)通过PAH基与C_2H_2之间的反应生成带有乙烯基的PAHs分子结构,2)分子内部H转移反应,3)CH_2吸附到PAHs的活性C原子上,4)PAHs分子上CH_2与C_2H_2之间C-C键的生成,5)脱氢反应生成稳定的局部最小结构。(2)C_4H_4+C_4H_4(+H)反应的势能面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C_4H_4+C_4H_4(+H)反应可以生成在PAHs生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苯乙烯和苯乙炔。在生成苯乙烯的过程中,C-C键的生成与断裂是主旋律。H转移反应与H脱除反应是苯乙炔的生成过程的主要特征。(3)研究了CO_2在并五苯基上的化学吸附机理与随后的CO解离反应机理。CO_2与并五苯基反应可以生成羰基氧化物、杂环氧化物和内酯氧化物产物,它们的生成均为放热过程,所释放的能量大小排序为:羰基氧化物<杂环氧化物<内酯氧化物。在CO解离基元反应中,限速反应步的反应速率系数在1200 K下的值高达4.1×10~6 s~(-1),意味着在燃烧温度下CO的解离反应速率较快。(4)研究了大尺寸1,2-benzanthracene氧自由基I-IV和3H-cydopenta[a]anthracene氧自由基的热解反应机理。结果表明PAHs氧自由基的热解反应速率系数与温度、压力和表面原位类型有关。提出了一条新的PAHs演变路径:6碳环(?)5碳环(?)4碳环(?)带有乙烯基PAHs(?)6碳环或5碳环。(5)通过DFT、含时密度泛函理论和PAHs化学动力学模拟的联合使用,调查了13种气相PAHs的电子发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PAHs的最大发射波长对5碳环结构很敏感。结构中含有5碳环的PAHs最大发射波长位于可见光区域,而且结构中的C原子数目对发射波长没有影响。结构中不含5碳环的PAHs所发射的荧光信号波长要小于450 nm,而且对结构很敏感,其荧光波长会随着C原子数目的增加而红移。(6)基于LIF技术研究了温度、当量比和CO_2含量对PAH生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于PAHs氧化反应与生长反应速率对温度敏感度不一致,使得PAHs的生成对火焰温度极其敏感,在1730 K左右其浓度会到达最大值,在更低或者更高的温度会减小。高当量比火焰中含有更多的C_2H_2,会促进PAHs的生成。而CO_2的化学效应会抑制C_2H_2和C_3H_3的生成,导致PAHs的生成量减少。(7)以ABF机理、甲苯和甲基萘的裂解反应机理为骨干构成了LLM机理。新的机理基于文献更新了部分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发展了CH_X、C_2H_X、C_3H_3、C_4H_4、C_5H_5、C_9H_8、c-C_6H_6O和A_1C_2HC_2H_2物质与PAHs的相关反应。与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LLM机理对气相小分子物质的浓度预测有所提升,尤其改善了CH_4和C_2H_2等在PAHs生长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物质的浓度预测精度。LLM机理对PAHs浓度的预测性能较文献机理有了明显提升。(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5-01)
叶明翔[5](2017)在《多环芳香烃受体介导的非小细胞肺癌EGFR TKIs耐药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肺癌是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全部肺癌病例85%以上,是最常见的肺癌类型,研究NSCLC发生发展的机理一直是本领域的重点和难点。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的进步,人们已经意识到NSCLC不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类由特定基因驱动的异质性疾病,过去一尘不变的治疗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个体化治疗的需求,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和ROS1激酶为代表的靶向治疗引领NSCLC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克唑替尼等一系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显着改善了NSCLC患者预后,极大的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是过去十年肿瘤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不幸的是几乎所有患者在接受TKIs治疗一段时间后耐药复发,严重影响了TKIs的长期疗效和临床应用,因此阐明TKIs耐药的分子机制、制定克服耐药的治疗策略、尽最大可能推迟耐药现象出现是临床医生和科学家共同面临的难题和挑战。TKIs耐药原因尚未完全解析,以EGFR TKIs获得性耐药为例,仍有约20%患者耐药机制不清,这部分患者也没有切实有效的耐药后治疗方案。多环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 R)是一个受配体活化的胞内受体,在过去的近40年里人们一直认为Ah R信号通路活化后转录激活下游代谢酶,其全部功能由转录因子活性介导;近些年研究发现Ah R还有一些生物学功能不依赖其转录活性,且Ah R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周期转化等新功能与代谢酶表达无关。Ah R在多种实体瘤组织和细胞系中过度表达,回顾性研究提示Ah R表达水平与肿瘤恶性程度正相关。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Ah R蛋白在TKIs耐药的患者标本中表达亦增加,但其意义并不清楚。本文揭示了Ah R蛋白负向调控NSCLC TKIs敏感性的作用,提出活化的Ah R作为衔接蛋白(adaptor protein)招募Src和Jak2两种激酶,形成的Jak2-Ah R-Src复合物可以绕过EGFR旁路活化下游PI3K/Akt和MEK/Erk信号通路导致TKIs耐药;在高表达内源性Ah R蛋白的耐药细胞用药物或sh RNA抑制Ah R可以逆转TKIs耐药性,而在敏感细胞过表达Ah R则导致TKIs耐药性;此外,Ah R与Src和Jak2蛋白相互作用不依赖其转录因子活性,活化的Ah R瞬时转位到近膜侧,携带胞浆内Src蛋白与Jak2结合,促使Jak2磷酸化Src,Jak2 TKIs和Src TKIs可以阻断Ah R蛋白介导的激酶旁路。本研究发现Ah R蛋白招募激酶的新功能,阐明了TKIs耐药患者Ah R表达增加的意义及其导致耐药的分子机制,为克服EGFR TKIs耐药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TCGA数据库和组织芯片分析Ah R在m RNA和蛋白水平与NSCLC恶性程度、淋巴结侵犯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2)构建野生型Ah R(Ah R WT)和组成型活化Ah R(Ah R CA)表达载体和sh RNA,包装慢病毒感染细胞,MTT、平板克隆、Western blot、IHC、TUNEL染色等实验研究上调和下调Ah R对EGFR TKIs敏感性的影响。(3)构建入核信号缺失的Ah RΔNLS突变体,sh RNA下调ARNT、cyp1a1和cyp1b1表达,检测Ah R转录活性对EGFR TKIs敏感性的影响。(4)慢病毒感染细胞过表达Src或sh RNA下调Src,使用Src TKIs抑制其激酶活性,MTT、Western blot、IHC等实验研究Src在Ah R信号通路活化导致EGFR TKIs耐药中的作用。(5)蛋白激酶芯片筛选引起Src磷酸化的激酶,HEK293细胞转染Jak2、Src和Ah R质粒,IP和Western blot实验研究Ah R和Jak2/Src激酶的相互作用。结果:(1)Ah R在m RNA水平与NSCLC级别和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相反,Ah R在蛋白水平表达越高,肿瘤侵袭性越强,患者预后越差。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KIs耐药细胞Ah R蛋白表达亦增加。(2)Ah R抑制剂α-NF或sh RNA下调Ah R,细胞学水平表达增敏EGFR TKIs,阻断下游PI3K/Akt和MEK/Erk信号通路,在裸鼠体内明显抑制瘤体体积,诱导细胞凋亡。(3)慢病毒过表达Ah R WT或配体活化Ah R信号通路导致敏感细胞EGFR TKIs耐药,Western blot显示细胞Akt和Erk磷酸化水平增加且不能被EGFR TKIs抑制,然而过表达Ah R CA则不能诱导耐药,不增加Akt和Erk磷酸化水平。(4)突变Ah R入核信号NLS,sh RNA下调ARNT,cyp1a1和cyp1b1,去除Ah R转录因子活性并不影响Ah R上述效应,说明Ah R引起耐药的作用与其靶基因转录无关。(5)生物信息学预测和体内外功能学实验显示Src激酶活化是Ah R导致耐药的关键事件,Ah R通过其SH2结合模体招募Src并促进Y416位点磷酸化,旁路活化下游PI3K/Akt和MEK/Erk信号通路。Src TKIs或Src sh RNA联合EGFR TKIs可以阻断持续性活化的PI3K/Akt和MEK/Erk信号通路,体外抑制细胞增殖,体内减少Ki67阳性细胞比例,克服EGFR TKIs耐药。(6)蛋白激酶芯片结果强烈提示Jak2磷酸化下游激酶的作用,IP实验显示活化Ah R信号通路促进Ah R蛋白瞬时转位到细胞近膜侧,招募Jak2和Src两个激酶,使下游PI3K/Akt和MEK/Erk通路活化,Jak2 TKIs和Jak2 sh RNA抑制Src磷酸化,克服Ah R活化导致的EGFR TKIs耐药。结论:总结整个课题,我们发现一个新的EGFR TKIs耐药机制:活化的Ah R促进Src磷酸化,旁路激活下游PI3K/Akt和MEK/Erk信号通路。Ah R本身不是激酶,但可以通过招募其它激酶提供旁路信号,导致敏感细胞TKIs耐受。值得注意的是Ah R与Jak2/Src蛋白相互作用不依赖其经典的转录因子活性,Ah R作为adaptor介导Jak2和Src相互作用,形成的Jak2-Ah R-Src复合物绕过EGFR磷酸化Akt和Erk,故Jak2、Ah R和Src均可作为克服TKIs耐药的治疗靶点。(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7-05-01)
张倩[6](2017)在《多环芳香烃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s,SCF)在石油化工中主要应用于超临界萃取技术,如超临界流体萃取多环芳香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PAHs是一种烃类化合物,其分子结构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苯环结构。而在超临界萃取过程中,PAHs在SCF中的溶解度是进行萃取参数选择和设备操作的关键。超临界CO_2(SCCO_2)是SCF中最常见的一种流体,它无毒、不爆炸、价格相对低廉。目前,确定PAHs在SCCO_2中的溶解度的方法主要有实验法、状态方程法、半经验缔合模型和智能模型。实验测定溶解度较准确,但耗时费力、成本较高。状态方程法需要溶质的临界参数,很多情况下溶质的临界参数并不清楚。针对此问题,基于分子缔合理论,建立溶解度半经验模型,采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s,GA)以及灰狼算法(Grey Wolf Optimization,GWO)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溶解度模型,主要认识如下:(1)基于Chrastil模型和改进的Chrastil模型,提出了新的五参数和六参数的半经验缔合模型,关联了 PAHs在SCCO_2中的溶解度。并与国外公开发表的17种半经验缔合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模型误差较低(AARD=7.53%,7.57%,8.01%),能很好的计算PAHs在SCCCO_2中的溶解度。(2)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和遗传算法(GA)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 PAHs在SCCO_2中的溶解度模型(GA-SVM)。运用PAHs在SCCO_2中的470个实验溶解度数据,对GA-SVM模型进行了训练(329个)和预测(141个)。结果表明:GA-SVM模型能较好地预测PAHs在SCCO_2中的溶解度,绝对相对偏差(AARD)最小为5.78%,最大7.77%,平均为5.94%。最后对新模型进行了验证及有效性评价,建立了模型适用的温度和压力范围:温度308.15~348.15 K,压力7.98~35.59MPa。(3)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和灰狼算法(GWO)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 PAHs在SCCO_2中的溶解度模型(GWO-SVM)。运用PAHs在SCCO_2中的9种物质(共888个实验溶解度数据),对GWO-SVM模型进行了训练(626个)和预测(262个)。结果表明:GWO-SVM模型能较好地预测PAHs在SCCO_2中的溶解度,AARD 最小为0.27%,最大7.51%,平均为2.64%。最后对新模型进行了验证及有效性评价,建立了模型适用的温度和压力范围:温度308.05~348.15 K,压力7.83~35.59MPa。(4)在同一温度和压力条件下,选取精度较高的半经验缔合模型、GA-SVM模型和GWO-SVM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优选出精度最高的模型:GWO-SVM模型(AARD=1.42%)。该模型泛化能力强、准确度高,尤其适用于等温低压条件,同时能够为模型在油田应用提供一种实用方法。(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7-05-01)
颜亚楠[7](2017)在《噻吩稠合含硼多环芳香烃的合成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致力于发展新型噻吩硫硼掺杂的有机π共轭体系,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双噻吩稠合1,4-硼硫杂苯的合成及性质研究;第二部分是双苯并噻吩稠合1,4-硼硫杂苯的性质研究。我们成功地合成了上述两种含硼多环芳香烃的母体,并对其光电物理特性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探究分子结构与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如下:在第一部分工作中,我们设计合成了噻吩稠合1,4-硫硼杂苯化合物Ⅰ-1和Ⅰ-2,起初我们采用锡硼交换反应的方法合成了目标化合物,后期为避免使用含锡的有毒试剂,我们对合成方法进行了改进,利用米基硼酸二甲酯作为亲电试剂,两步即可得到目标化合物。随后我们培养并得到了噻吩稠和1,4-硼硫杂苯的同分异构体的单晶,通过对它的单晶进行结构解析,以及结合理论计算,我们认为噻吩稠合1,4-硼硫杂苯具有弱的芳香性。我们还对其光电物理性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发现,利用碱拔氢/亲电体捕捉以及Stille偶联反应可以对Ⅰ-1和Ⅰ-2的2,4-位置进行衍生化。我们也同时对部分衍生物进行了光电物理性质的研究。研究发现,Ⅰ-1和Ⅰ-2在引入取代基之后吸收和发射波长均会显示一定程度的红移。另外,对于Ⅰ-1和Ⅰ-2作为氟离子传感器也进行了初步地研究,我们发现加入F-后,Ⅰ-1和Ⅰ-2的吸收和发射受到明显的抑制,此性质表明Ⅰ-1和Ⅰ-2中的硼原子仍然具有一定的Lewis酸性。在第二部分工作中,基于第一部分工作的基础,我们设计并合成苯并噻吩稠合1,4-硫硼杂环化合物Ⅱ-1和Ⅱ-2,随后利用同样新的方法得到了目标产物,我们也对Ⅱ-1和Ⅱ-2的单晶结构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且测试了Ⅱ-1和Ⅱ-2的紫外吸收、荧光发射、与F-络合后的吸收发射以及循环伏安曲线。研究发现,苯并噻吩稠和的1,4-硼硫杂苯的光电物理性质与硼硫的相对位置有很大的关系。此外,此类化合物在空气中非常稳定,可以作为并五苯的类似物。总之,本论文围绕噻吩稠和的含硼多环芳烃进行了研究,设计并合成了两个系列含硼的多环芳香烃,研究了其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为后续将此类多环共轭芳香烃应用到有机光电材料中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7-02-01)
贺振武[8](2017)在《小分子烷烃和烯烃层流预混火焰中多环芳香烃生成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石燃料在不完全燃烧过程中生成的多环芳香烃(PAHs)具有强烈的致癌、致畸及致突变性,并且被认为是碳烟颗粒生成的重要前驱物。探究燃烧过程中PAHs的生成特性及形成机理已成为燃烧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利用对火焰无干扰并且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激光诱导荧光技术(LIF),对小分子烷烃和烯烃层流预混滞止火焰中PAHs荧光强度进行测量,利用Chemkin软件结合KAUST2机理进行模拟计算及反应路径分析,深入研究了燃烧条件以及燃料结构对火焰中PAHs生成的影响,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PAHs生成随火焰高度演变:乙烷层流预混火焰中随火焰高度的增加,PAHs荧光强度随之增强;且不同火焰高度的荧光光谱形状基本相同,均在荧光波长500nm处荧光强度达到峰值。(2)燃烧条件对PAHs生成影响:乙烷层流预混火焰在相同温度场和停留时间条件下,随当量比的增大,PAHs荧光强度随之增强;模拟分析发现随着当量比的增大,苯的前驱物C_2H_2和C_3H_3浓度均增加,从而有利于火焰中苯及PAHs的生成。相同当量比和停留时间时,随温度的升高,PAHs荧光强度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原因是在低温时PAHs生成反应活性大于其消耗反应活性,而在高温时则相反。温度改变主要是引起PAHs生成和消耗反应速率相对关系的改变以及苯生成浓度的变化,从而导致PAHs生成浓度的差异。(3)燃料结构对PAHs生成影响:乙烷和丙烷层流预混火焰在相同燃烧条件及停留时间时,丙烷火焰中的PAHs荧光强度明显要高于乙烷火焰;乙烯和乙烷层流预混火焰在相同燃烧条件及停留时间时,乙烯火焰中的PAHs荧光强度也要明显高于乙烷火焰;模拟结果显示,丙烷火焰和乙烯火焰中的C_2H_2和C_3H_3浓度均大于乙烷火焰,从而导致火焰中苯及PAHs生成浓度的差异。正、异丁烯层流预混火焰在相同燃烧条件及停留时间条件下,正丁烯火焰中的PAHs荧光强度要高于异丁烯火焰,意味着C4直链烯烃相比含有支链的烯烃更有利于火焰中PAHs的生成。(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1-01)
刘有华,许广举,陈庆樟,李学智[9](2016)在《激波管燃烧条件下典型燃料多环芳香烃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正庚烷、癸酸甲酯机理的基础上,构筑包含多环芳香烃(PAHs)生成过程的两种机理,通过与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机理的有效性,考察燃料特性、当量比、初始温度、初始压力对多环芳香烃生成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新机理计算得到的中间自由基、着火延时、主产物浓度分布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可以用来模拟燃料的点火燃烧过程;正庚烷和癸酸甲酯火焰中的多环芳香烃浓度在温度升高率最大时达到最高值,多环芳香烃各组分达到峰值浓度所需的反应时间随初始温度的增大而减小;多环芳香烃各组分峰值浓度均随当量比的减小而降低;随初始压力的增大,多环芳香烃各组分峰值浓度出现的时刻略有提前;与癸酸甲酯相比,正庚烷燃烧过程中更易产生多环芳香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机化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曹孙绿,干常谱,王伟波[10](2015)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塑料以及塑料制品中多环芳香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塑料以及塑料制品中添加正己烷-二氯甲烷混合液,在室温下超声萃取30 min后,将提取液在30℃下旋转蒸发至2 m L,并对其进行净化分离操作。采取氮气吹拂的方法可最大限度地缩短蒸发时间,同时,可减少在较低的沸点情况下多环芳香烃的损失。通过分析、测量塑料以及塑料制品中的十几种多环芳香烃,在所有塑料以及塑料制品中选取了一种含多环芳香烃较少的作为分析基体进行回收试验,测得其回收率为87.2%~100.4%,测定值的标准偏差在1.5~5.6之间。(本文来源于《科技与创新》期刊2015年20期)
多环芳香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主要从事新型的硼氮掺杂的π-共轭体系的构建,发展新型硼氮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方向主要分为两个方向:第一部分是以吡咯合成硼氮杂苯并吲哚及苯并咔唑类化合物,并对其进行光电物理性质的研究;第二部分是新型的硼氮掺杂的Ullazine类化合物的构建及性质研究。我们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吡咯稠合硼氮掺杂的多环芳香类化合物,同时对其进行了光电性质的研究,以探究其在功能材料方面的应用。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在第一部分的研究中,我们设计并成功合成了硼氮掺杂的苯并吲哚4a和苯并咔唑7a。随后我们通过溶剂扩散的方法培养出了4a和7a的单晶,根据单晶结构解析及理论计算,我们发现化合物4a和7a的硼氮杂苯单元具有弱的芳香性。此外,我们对硼氮掺杂的苯并吲哚4a,6a和苯并咔唑7a及其衍生物进行了的光电物理性质测试。我们发现,化合物4a,6a和7a的吸收峰处于紫外光区域,叁个化合物的发射光谱处于可见光区域。通过对此类多环芳烃的在不同溶剂中的吸收和发射光谱的研究,我们发现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叁个多环芳烃的吸收光谱均没有明显变化,这表明叁个多环芳烃的基态是π-π*。但根据发射光谱分析,该类化合物的溶剂化效应比较明显,且在不同溶剂中的发射光谱的形状不同。苯并吲哚4a与6a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其发射峰有较为明显的红移,苯并咔唑7a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其发射峰无明显的变化。同时我们对其进行了氟离子探针测试,发现当加入F~-后,化合物4a和7a的吸收发射峰的强度都有明显的减弱。由此说明,化合物4a和7a中的硼原子仍保留了一定的Lewis酸性。在第二部分研究工作中,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以硼氮掺杂的Ullazine为母体的一系列氮杂的类芘化合物。单晶衍射表明,BN-Ullazine具有平面结构。结合单晶结构和理论计算,我们发现所合成的BN-Ullazine中的硼氮杂苯单元具有弱的芳香性。我们也对这一类新型的硼氮掺杂的多环芳烃进行了系统的光电物理性质研究。光电性质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的吸收发射峰与硼原子上的取代基团的大小影响不明显。总之,本论文立足于设计合成新型吡咯稠合硼氮掺杂多环芳香烃,然后对新合成的硼氮掺杂的多环芳烃进行了完整的表征以及系统地光电物理性质的研究。本论文的研究为硼氮掺杂的有机共轭功能材料及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环芳香烃论文参考文献
[1].申国兰,李利,陈莎.微生物降解石油源多环芳香烃的研究进展[J].土壤.2018
[2].李成龙.吡咯稠合硼氮掺杂多环芳香烃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8
[3].陈冠甫,陈威翔.柴油引擎添加生质燃料排放多环芳香烃对人体之健康风险评估[C].第十五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4].刘鹏.火焰中多环芳香烃(PAHs)的演变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
[5].叶明翔.多环芳香烃受体介导的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s耐药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7
[6].张倩.多环芳香烃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模型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
[7].颜亚楠.噻吩稠合含硼多环芳香烃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7
[8].贺振武.小分子烷烃和烯烃层流预混火焰中多环芳香烃生成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
[9].刘有华,许广举,陈庆樟,李学智.激波管燃烧条件下典型燃料多环芳香烃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6
[10].曹孙绿,干常谱,王伟波.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塑料以及塑料制品中多环芳香烃的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