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转换系统论文_李亚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能量转换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能量,系统,蓄热,电平,喷射式,孔道,电渗析。

能量转换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平[1](2019)在《大温差换热系统能量转换机理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集中与区域供热领域的新兴节能技术,大温差换热技术能够降低一次网回水温度,提升管网输热能力,具有换热效能高,经济优势明显的特点。本文围绕大温差换热技术所涉及的能量转换机理及高效系统构建的科学问题,对大温差换热过程的换热极限、能量转化机理、构建原则、高效喷射器的优化设计方法、新型高效喷射式大温差换热系统构建与实验验证等方面开展了研究。理想模型分析是掌握系统基本规律的重要途径。本文提出广义换热过程、大温差换热过程、理想广义换热过程的概念,指出理想广义换热过程才是两介质换热系统真正的换热极限。通过对该理想过程解析模型的分析,得到了理想广义换热函数,明确了理想广义换热过程的换热量、两介质出口温度与热容比、两介质进口温度的数量关系。研究了理想广义换热过程的热力特性,明确了关键参数对过程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指出两介质的进口温度相差越大、两介质的介质热容比热容比值偏离1越远,换热过程将具有更高的理想广义温度效率,大温差换热过程更容易实现。以理想广义换热过程的换热性能为基准,提出了换热完善度、广义温度效率、温度跨越系数、单位换热量?失等评价指标,用于统一评价常规换热器换热系统、广义换热系统、实际大温差换热系统等两介质换热系统的换热性能,并为大温差换热系统能量转换规律与构建原则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在正逆循环耦合换热系统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热力学第二定律确立大温差换热过程能否实现的判据。依据对正逆循环耦合换热系统模型换热特性与规律的分析,得出设定适宜的热机循环高位热源温度、较高的换热器温度效率、较低的热力循环不可逆程度能够提升正逆循环耦合换热系统的换热效果。以正逆循环耦合换热系统的过程特性为基准,发现并联逆流调温换热器的构型效果更佳。对喷射式大温差换热系统进行了解构,分析实际大温差换热系统中的能量转换与传递规律,发现了实际大温差换热系统与正逆循环耦合换热系统的等效性,明确了喷射式热泵循环构建大温差换热系统的可能性,指出热力驱动热泵较高的热力系数是实现大温差换热过程的关键。总结了大温差换热系统的构建原则。为了提高喷射器的喷射系数,保障喷射式大温差换热系统能够实现,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高效喷射器结构尺寸与型线设计方法,该新方法充分考虑了实际工质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区别,并增设了采用等压混合模型设计的混合室,基于工质气体流动摩擦的耗散特性确定扩散段的平均绝热效率与水平轴线最优夹角。新方法下设计的喷射器在大温差换热系统的工况下,其喷射系数能够达到普通等压混合方法喷射器的2.5倍,普通等动量混合方法喷射器的2.1倍,且具有内部工质混合均匀,静压变化平缓,激波影响程度低,极限背压值高,工作稳定性强的优点,是高效喷射式大温差换热机组构建的技术保障。在正逆耦合循环换热系统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喷射式大温差换热系统的基本结构,以技术制约为条件,以换热效果为目标,优选了氟利昂R141b作为喷射式热泵的循环工质,选定了并联外部调温换热器的方案为系统构型的最优方案。针对基本结构喷射式大温差换热系统的缺陷,根据大温差换热系统的构建原则,从提升内部循环热力系数与能量梯级利用两个层面出发,通过增设工质回热器、工质预热器、介质预热器,提出了新型双段喷射式大温差换热系统,该新型系统在一次水供水温度为130℃的条件下,能够将一次水温度降至28.3℃,达到了溴化锂吸收式大温差换热机组的性能水平。对系统内部参数影响换热性能的规律进行了研究,为系统的优化提供了依据。首次设计并制造了一台双段喷射式大温差换热系统实验样机(额定换热量为200kW),搭建了大温差换热机组性能测试实验平台。通过实验平台完成了以下工作:(1)分析、总结了双段喷射式大温差换热机组的启停特性,表明双段喷射式大温差换热机组具有快速、稳定的启机与停机响应;(2)单、双段系统额定性能的测定与对比,发现双段系统较单段系统提高了13.6%的换热量。(3)测定了不同方法设计的喷射器的性能,采用本文新方法设计的两台喷射器较普通CPM喷射器的喷射系数分别提升了1.86倍与0.5倍,系统整体的换热效果提升了25%。(4)研究了一次水入口温度、流量,二次水入口温度、流量分配比影响下的机组变工况特性,为后期实际工程应用中的调试、控制与优化运行奠定了基础。本文的研究对促进大温差换热过程的理论发展与技术创新,推动大温差换热技术的工程应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指导我国供热技术的长足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邢作霞,项尚,徐健,李健,纪勇[2](2019)在《固体电制热蓄热能量转换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实际应用情况和实验教学的要求,设计了基于电蓄热的固体蓄热系统实验平台,蓄热功能主要通过由蓄热材料组成的蓄热体和由电热合金制成的加热元件实现,在特定的条件下将热量以材料的热焓贮存起来,并能在需要时释放和利用。该系统能够实现远程控制,将系统运行数据及时反馈到上位机,能满足学生的研究需要,对提高固体蓄热技术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2019年05期)

赵娜[3](2019)在《综合能源系统能量转换与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发展,社会面临着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压力,打破传统的各种能源系统单独规划的供能模式,提高电能、热能等多种能源之间的耦合程度,增强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实现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尤为迫切。基于智能电网理念发展起来的综合能源系统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综合能源系统可将多种不同形式的能量进行耦合并对其进行协同规划,提高系统的能量综合利用效率;通过系统中多种能量互补并配合储能装置,可弥补可再生能源带来的能量波动问题,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此外,由于各种形式能量需求可由多条路径进行供应,且相互之间可进行转换,综合能源系统可提高能量供应的可靠性。发挥综合能源系统的优势,需要对其中的设备选取、能量调度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减少设备冗余带来的不必要成本,避免因能量流分配不合理造成能量利用率低下,并提高供能可靠性。因此,研究多种能量的转换与配置对综合能源系统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梳理了综合能源系统的概念及结构,总结了综合能源系统的发展现状以及综合能源系统中能量转换与配置问题的研究现状。其次,阐述了能量转换设备建模在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中的必要性,并对常用的能量转换设备的能量转换关系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常见能量转换设备(如燃气轮机、内燃机、吸收式制冷机、余热锅炉等)的运行特性并进行了仿真建模;对综合能源系统的能量供需关系进行了理论推导,对系统中能源转换设备进行分级,建立了能量耦合模型,使系统中能量流动方向及设备之间的关联更加明晰。再次,给出了包括设备装机成本、运维成本、等值年成本等在内的经济性指标以及包括能源利用效率在内的节能性指标,构建了系统综合评价体系。根据系统需求情况、能源特点以及设备自身特性提出了能量转换与配置的原则,并分析了各项原则之间的关系。最后,将本文所提出的能量耦合模型应用于我国北部某园区,进行了综合能源系统建模,分别以经济性和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以本文提出的优化规划原则为约束条件,采用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得到了系统中设备的规划以及日能量调度情况,算例验证了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3-01)

徐士鸣,何其琛,吴曦,吴德兵,胡军勇[4](2019)在《顺、逆流串联电路逆电渗析电堆发电系统能量转换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建立逆电渗析(RED)电堆能量转换模型,对稀和浓溶液顺、逆流时多个RED电堆(多电极)串联电路的发电系统进行理论研究.比较了顺、逆流两种流动方式下RED电堆流道总长、溶液流速以及RED电堆数量对系统能量转换效率及输出特性的影响.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设定参数下,降低溶液流速,增加流道总长和电堆数量均能提升系统能量转换效率.溶液逆流时的系统能量转换效率、输出电压和功率密度均高于溶液顺流时的情况.与溶液顺流时相比,逆流时溶液流速和流道总长的变化对系统能量转换效率的影响要大些,而电堆数量影响要小些.电堆数量增加会提高发电系统输出电压和功率密度,但总内阻也随之增加,导致系统推荐的工作范围变窄.(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刘兰兰[5](2018)在《多音信号对电磁能量采集系统能量转换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磁能量采集技术通过收集周围环境中分布的电磁信号将其转化为电能,可实现为低功耗电子器件自主供电或续航目的,因环境中分布的电磁信号具有持续稳定、分布范围广等优点,致使电磁能量采集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本文详细分析了电磁能量采集系统各模块的研究现状,针对整流模块设计了两种匹配整流器,并仿真分析了多音信号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成果如下:(1)基于肖特基二极管搭建了串联型、并联型及单阶倍压型叁种整流电路,研究分析了负载和输入功率对转换效率的影响,得出单阶倍压型在低输入功率下转换效率最高;为提高整流器的功率转换效率,针对移动通信中的1.8~2.2GHz和无线WiFi中的2.4GHz两个频段进行整流器的阻抗匹配网络设计及制作加工。实测结果表明:在-20dBm的输入功率下,匹配整流器的转换效率约为6%,实测电压约为5.5mV;在-10dBm时,转换效率约为21%,实测电压约为48mV;在0dBm时,转换效率约为43%,实测电压约为358mV。(2)从正弦信号个数、信号间的相位差以及信号间频率间隔叁个方面展开研究,分析了多音信号对匹配整流器性能的影响。首先,针对相同频率和不同频率的正弦信号数量的差异进行仿真分析,得出:随着正弦信号个数的增加,在相同频率下匹配整流器的转换效率提高了约10%,在不同频率下匹配整流器的转换效率下降了约7%。其次,针对相同频率和不同频率的正弦信号的相位差进行仿真分析,得出:相同频率的正弦信号,随着信号间相位差的变化整流器的性能影响较大,而不同频率的正弦信号,随着信号间相位差的变化整流器的性能影响不明显。最后,针对两个正弦信号间的频率间隔进行仿真分析,得出:当频率间隔超过一定频率时,整流器的性能下降缓慢。(3)首次针对移动通信信号展开研究,分析其对匹配整流器的性能影响。首先针对移动通信中的GSM信号、WCDMA信号以及CDMA2000信号进行仿真分析,得出在低输入功率下CDMA2000信号的整流器性能最好。然后通过WCDMA信号、CDMA2000信号与CW信号之间的对比分析,得出影响整流器性能的主要因素有峰均比、码元速率以及信号带宽等。在-10dBm的输入功率下,CDMA2000信号、CW信号和WCDMA信号的转换效率分别为37%、31%和24%,以及输出电压分别为518mV、362mV和229mV。(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11-14)

王书毅,李勇琦,彭鹏,凌志斌[6](2018)在《电池储能能量转换系统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能量转换系统作为连接储能电池和电网的枢纽,其性能直接关系到电池储能系统的电气技术指标、电池寿命和运行经济性。从能量转换系统拓扑结构出发,介绍两电平、叁电平和适用于超大容量的多电平逆变器在能量转换系统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从能量转换效率、电能质量、储能容量和技术成熟度等多个方面对上述叁种拓扑结构能量转换系统进行了比较,总结了能量转换系统不同拓扑结构优缺点,并对未来能量转换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电气自动化》期刊2018年04期)

谭元莉,钱若军[7](2018)在《固体和结构系统的能量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在本文中研究了固体和结构系统的能量转换原理、能量转换的类型以及能量转换的过程,并且初步探讨了应力函数的构造以及建立了弹性、弹塑性和硬化参数的修正模型,用系统的能量转换原理解释结构的行为,结合系统的弹塑性分析讨论了守恒及非守恒系统的能量转换的基本准则及其相应的数学模型和分析过程,并且给出了平板的弹塑性分析算例。(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一:大会报告》期刊2018-07-20)

谭元莉,钱若军[8](2018)在《基于能量转换和耗散理论的固体和结构系统的全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在本文中讨论了固体和结构系统传统的分析理论基础,提出了基于能量转换和耗散理论的系统全过程分析,给出了修正的基本假定、变形迭加、变形的耦合分析、广义应变和等效模量矩阵及位移函数的构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能量法的全过程,最后通过平板的弹塑性算例验证了存在的唯一性准则。(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五:其他结构及现代土木技术》期刊2018-07-20)

杨仙,闵伶俐,朱颖琳,曹留烜,谢彦博[9](2018)在《纳米孔道动电效应能量转换系统的前沿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动电效应的纳米孔道能量转换系统将流体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有望应用于微型电源部件、自驱动纳米机器、微机电体系等领域,为清洁能源发电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全新的选择。纳米孔道中的机械能-电能转换过程涉及固体孔道与流体界面间的相互作用,合理设计孔道界面的微观结构,对其进行化学修饰及探讨界面间的相互作用,是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和输出功率的关键。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及人们对界面物理化学的深入研究,纳米孔道结构和纳流体发电体系能被更精准地设计和集成。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动电效应的纳米孔道能量转换系统的基本概念,重点关注了纳米孔道中动电效应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进行了展望,为纳米孔道动电效应能量转换系统、纳米发电机、自驱动纳米机器、可穿戴器件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8年06期)

张惠玉[10](2018)在《温室大棚能量转换控制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温室大棚改造成智能控制通风系统,在温室大棚一侧安装烟囱,另一侧地面处安装下出口,并在烟囱上安装能量转换为电能的智能控制系统。当室内空气压力达到期望值,控制系统自动打开通风开关,进行室内外空气流通,同时气流带动风扇旋转将温室大棚内的热能转换为电能并存储,模拟实验表明:理想状态下100 m2的大棚可发电为至少1000瓦每小时。(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8年03期)

能量转换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合实际应用情况和实验教学的要求,设计了基于电蓄热的固体蓄热系统实验平台,蓄热功能主要通过由蓄热材料组成的蓄热体和由电热合金制成的加热元件实现,在特定的条件下将热量以材料的热焓贮存起来,并能在需要时释放和利用。该系统能够实现远程控制,将系统运行数据及时反馈到上位机,能满足学生的研究需要,对提高固体蓄热技术有重要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能量转换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李亚平.大温差换热系统能量转换机理与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2].邢作霞,项尚,徐健,李健,纪勇.固体电制热蓄热能量转换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

[3].赵娜.综合能源系统能量转换与配置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4].徐士鸣,何其琛,吴曦,吴德兵,胡军勇.顺、逆流串联电路逆电渗析电堆发电系统能量转换效率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9

[5].刘兰兰.多音信号对电磁能量采集系统能量转换效率的影响[D].南京邮电大学.2018

[6].王书毅,李勇琦,彭鹏,凌志斌.电池储能能量转换系统研究综述[J].电气自动化.2018

[7].谭元莉,钱若军.固体和结构系统的能量转换[C].第十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大会报告.2018

[8].谭元莉,钱若军.基于能量转换和耗散理论的固体和结构系统的全过程分析[C].第十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五:其他结构及现代土木技术.2018

[9].杨仙,闵伶俐,朱颖琳,曹留烜,谢彦博.纳米孔道动电效应能量转换系统的前沿研究进展[J].应用化学.2018

[10].张惠玉.温室大棚能量转换控制系统设计[J].科学技术创新.2018

论文知识图

几种不同电池技术的体积和能量质量密...汽爆预处理工艺能量单元分布磁场能量关系图后处理系统能量平衡示意图蛋白信号肽分析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细菌的分解作用...

标签:;  ;  ;  ;  ;  ;  ;  

能量转换系统论文_李亚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