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损伤论文-黄征,赵凯

惯性损伤论文-黄征,赵凯

导读:本文包含了惯性损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序贯性人工气道,重症脑损伤,气管切开造口术,气管插管

惯性损伤论文文献综述

黄征,赵凯[1](2017)在《序惯性人工气道救治重症脑损伤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序贯性人工气道救治重症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4-04至2016-12收治的83例重症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出4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气道开放实施方法的不同将其分成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4)。所有患者均达到了常规脱机标准,给予观察组序贯气道开放法治疗,操作方法为在气管切开,导管置入气管内之前仍要维持气管插管,待气管切开,导管得到正确放置后再将气管插管拔除,整个过程采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对照组在气管切开造口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不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仅维持5~8 L/min速度给予患者吸氧。比较两组的手术操作时间、生命体征、术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血气分析指标。结果 (1)组内比较:与切开气管前比较,对照组在气管切开术后心率(heart rate,HR)、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水平均明显升高,但脉搏血氧饱和度(saturation of pulse oximetry,SpO_2)显着下降;观察组在气管切开术后HR、RR、SpO_2水平均明显升高,但DBP显着降低。组间比较:两组气管切开术前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HR、RR、BP、SpO_2变化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气管切开术后HR、RR、SBP、DBP、SpO_2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310,P=0.002;t=-2.390,P=0.022;t=-4.798,P<0.001;t=-3.716,P=0.001;t=10.209,P<0.001)。(2)组内比较:观察组气管切开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artery,PaCO_2)水平呈持续下降趋势;对照组气管切开后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_2)水平显着降低。组间比较:气管切开前两组pH、PaO_2、PaCO_2和血清NSE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气管切开术后pH、PaO_2、Pa CO2和血清NSE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8.507,P<0.001;t=7.074,P<0.001;t=-14.605,P<0.001;t=-3.090,P=0.003)。结论重症脑损伤患者的救治过程中采取序贯性人工气道开放术可提高治疗安全性,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高救治成功率,具有临床推广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华灾害救援医学》期刊2017年11期)

肖京[2](2017)在《声波钻钻柱疲劳损伤及其惯性边界的耦合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钻探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对于钻探设备、工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声波钻进技术因具有钻进速度快、适应地层广和环境污染少等优点,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本文针对振动器质量(不包括通过隔振器连接的回转器部分)对惯性边界声波钻柱动力学特性和振动响应的影响,以及声波钻钻柱疲劳损伤的问题,开展了理论研究工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建立了惯性边界声波钻柱动力学微分方程,采用数学分析方法求解惯性边界声波钻柱的固有频率方程得到其近似解通式,并分析讨论了振动器质量、钻柱长度、钻柱密度和截面积等系统参数对钻柱的固有频率的影响。二、采用分离变量法求解惯性边界声波钻柱动力学微分方程,得到惯性边界声波钻柱的稳态位移、应力响应;分析了振动器质量对惯性边界声波钻柱位移、应力响应,以及钻头位移幅值、钻柱顶端振动器与钻柱耦合处应力幅值的影响。叁、声波钻利用钻柱高频共振实现快速钻进时,钻柱内的高频交变应力容易引起钻柱疲劳损伤,通过对声波钻行波与驻波振动阶段钻柱内应力分析,基于疲劳累积损伤法则,建立了钻柱疲劳损伤计算公式;声波钻柱内的疲劳损伤区段在靠近钻头处不超过驻波起振长度的范围内。通过以上研究,有利于精确控制声波钻机浅孔钻进时钻柱的振动频率,提高钻进效率与声波钻进机具及钻杆的使用寿命,指导声波钻机设计和声波钻进生产实践;同时声波钻钻柱疲劳损伤计算方法也为受对称循环应力作用的钻柱疲劳寿命估算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于涛,王娇,李英杰,孙伟,韩清凯[3](2014)在《广义惯性损伤转子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有限单元方法,建立了质量慢变损伤转子系统动力学模型。将质量慢变转子系统推广为惯性损伤转子系统,研究了质量慢变转子系统相位突变导致的动力学响应问题,对比研究了不同碰摩程度下质量慢变转子-轴承系统孪生碰摩损伤非线性动力学响应,结合叁维轴心轨迹,指出考虑了质量慢变因素的碰摩损伤转子-轴承系统时频响应特点。所得结果为惯性损伤转子系统动力学研究和故障诊断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振动.测试与诊断》期刊2014年06期)

冯博[4](2014)在《惯性约束聚变终端光学元件损伤在线检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终端光学组件(Final Optics Module, FOM)是惯性约束核聚变(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 ICF)系统的关键部件之一,集成了多种大口径终端光学元件。由于光束自聚焦等原因,终端光学元件在长期的高能量激光辐射下其表面及内部会产生激光损伤,损伤的尺寸与激光辐照次数基本呈指数增长关系。因此,需要在损伤形成的初始阶段就对其进行检测和跟踪,在损伤尺寸达到一定阈值前及时维修,否则将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课题主要研究终端光学元件在线检测技术。ICF终端光学元件具有口径大、数量多、工作距长等特点,为保证ICF系统正常运行,每次打靶前均需要对终端光学元件的健康情况进行评估。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全部光学元件的高质量图像获取,以及在检测图像中剔除干扰信号,实现对损伤区域的准确识别、定位及精确测量,是终端光学元件在线检测(Final optics online inspection, FOOI)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神光III主机装置为研究对象,对ICF终端光学元件在线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对适用于ICF系统终端光学元件的在线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设计了相应的检测系统并给出了完整的检测流程。针对神光III主机装置中终端光学元件的排布特点,采用变焦成像技术设计了一套高分辨率光学成像系统,实现了对终端光学元件的高分辨率成像。针对神光III主机装置中FOM的分布情况设计了姿态调整系统,该系统可以快速实现光学成像系统的球空间姿态调整,完成对神光III主机装置中432块光学元件的自动图像获取。针对照明不均及“亮背景”对于损伤区域准确识别的影响,对适用于终端光学元件在线检测图像的损伤区域自动识别、定位方法进行了研究。根据在线检测图像中损伤区域中心峰值的信号强度高于局部背景的信号强度这一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信号强度比(Local Area Signal Strength ratio, LASS)及改进二维直方图的损伤检测算法,解决了图像中“亮背景”对检测的干扰。针对检测结果中的虚假损伤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AdaBoost的剔除方法,进一步提高了损伤检测的识别率。针对跨像素成像、灰度饱和以及电荷溢出等问题对于损伤高精度定量检测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通过回归实现损伤尺寸高精度定量测量的方法。将像素级在线检测结果与离线检测平台下的高精度亚像素检测结果相结合,通过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 LSSVM)建立回归模型。采用随机抽样一致性(Random sample consensus, RANSAC)算法对建模样本中的离群样本进行剔除,保证回归模型的准确性。基于本文设计的在线检测系统,对通过图像拼接方式提高检测分辨率的可行性及方案进行了研究。针对传统配准算法不适用于终端光学元件在线检测图像的问题,结合检测系统的运动信息,采用基于多特征归一化的损伤区域相似性评价方法,实现在线检测子图像的配准。提出了一种基于4邻域的全局配准方式,减少了拼接的串行级数以及由其带来的累积误差。通过泊松融合解决了由在线检测子图像间的曝光差异所引起的“拼接线”问题。(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4-07-01)

冯博,陈凤东,刘炳国,彭志涛,刘楠[5](2013)在《基于RANSAC-LSSVM回归的惯性约束聚变光学元件损伤在线检测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惯性约束聚变(ICF)光学元件损伤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抽样一致性(RANSAC)及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回归的高精度检测方法。建立了损伤区域总灰度与实际尺寸的回归模型,通过该回归模型对待检测损伤区域的尺寸进行预测,得到损伤区域的高精度尺寸。为剔除回归模型建立过程中离群样本点的影响,采用RANSAC方法对训练样本进行优化选择。针对抽样组中样本数对检测精度及检测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确定了抽样组中样本数的合适区间。RANSAC-LSSVM方法可通过改变误差评价函数得到不同评价体系下的最优回归模型。实验证明,在传统像素级检测方法的基础上,该方法将损伤尺寸检测的平均相对误差降低了近90%。(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13年08期)

张凤国[6](2011)在《惯性及弹塑性效应对延性金属材料层裂损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层裂是一种典型的、易于研究的动态损伤破坏形式,常作为材料动态破坏和断裂机制研究的主要课题。早期的层裂损伤研究基本上都是基于经验或微细观物理分析给出一个损伤演化方程,包括Gurson模型、孔洞增长模型(VG模型)和NAG模型等。目前大多数层裂损伤模型以材料的塑性变形为假设条件,并且没有考虑惯性等因素对层裂损伤演化过程的影响。随着对层裂问题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关注孔洞早期的增长以及惯性等各种因素对损伤演化过程的影响,并借助实验方法,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孔洞变化情(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11年版》期刊2011-12-01)

张凤国,周洪强,张广财,洪滔[7](2011)在《惯性及弹塑性效应对延性金属材料层裂损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空心球壳模型为基础,在飞片加载条件下,讨论了惯性、弹塑性效应以及初始孔洞大小对材料层裂损伤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材料层裂损伤问题时,惯性、弹塑性效应以及初始孔洞大小的影响是不能忽略的,特别是初始孔洞大小的影响.同时,鉴于初始孔洞大小的重要影响,本文尝试给出了一个分析初始孔洞尺寸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1年07期)

赵晓[8](2004)在《谨防“制度惯性”损伤民营企业》一文中研究指出前段时间,浙江一位全国着名的企业家在向国务院领导汇报宏观调控体会时,坦率地谈到了民营企业感到在宏观调控中受到伤害的事,而领导同志很惊讶地说:宏观调控并不是以民营企业为调控对象的啊!显然,政府的宏观调控并非以民营企业为对象。这一点千真万确!至少迄今为止,我(本文来源于《安徽决策咨询》期刊2004年09期)

陈增涛,王铎[9](1994)在《延性动态损伤的惯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延性动态损伤的惯性效应考虑动态延性损伤的C-H-J模型 ̄[1,2],利用叁类基体屈服形式,即:线性硬化基体,粘性加工硬化耦合基体,加工硬化热软化基体;考虑球对称条件,由材料的变形几何条件及单元体的运动方程,得到对应于以上叁类基体的动态延性损伤演化方程...(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1994年02期)

惯性损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钻探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对于钻探设备、工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声波钻进技术因具有钻进速度快、适应地层广和环境污染少等优点,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本文针对振动器质量(不包括通过隔振器连接的回转器部分)对惯性边界声波钻柱动力学特性和振动响应的影响,以及声波钻钻柱疲劳损伤的问题,开展了理论研究工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建立了惯性边界声波钻柱动力学微分方程,采用数学分析方法求解惯性边界声波钻柱的固有频率方程得到其近似解通式,并分析讨论了振动器质量、钻柱长度、钻柱密度和截面积等系统参数对钻柱的固有频率的影响。二、采用分离变量法求解惯性边界声波钻柱动力学微分方程,得到惯性边界声波钻柱的稳态位移、应力响应;分析了振动器质量对惯性边界声波钻柱位移、应力响应,以及钻头位移幅值、钻柱顶端振动器与钻柱耦合处应力幅值的影响。叁、声波钻利用钻柱高频共振实现快速钻进时,钻柱内的高频交变应力容易引起钻柱疲劳损伤,通过对声波钻行波与驻波振动阶段钻柱内应力分析,基于疲劳累积损伤法则,建立了钻柱疲劳损伤计算公式;声波钻柱内的疲劳损伤区段在靠近钻头处不超过驻波起振长度的范围内。通过以上研究,有利于精确控制声波钻机浅孔钻进时钻柱的振动频率,提高钻进效率与声波钻进机具及钻杆的使用寿命,指导声波钻机设计和声波钻进生产实践;同时声波钻钻柱疲劳损伤计算方法也为受对称循环应力作用的钻柱疲劳寿命估算提供了理论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惯性损伤论文参考文献

[1].黄征,赵凯.序惯性人工气道救治重症脑损伤的效果观察[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7

[2].肖京.声波钻钻柱疲劳损伤及其惯性边界的耦合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3].于涛,王娇,李英杰,孙伟,韩清凯.广义惯性损伤转子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J].振动.测试与诊断.2014

[4].冯博.惯性约束聚变终端光学元件损伤在线检测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5].冯博,陈凤东,刘炳国,彭志涛,刘楠.基于RANSAC-LSSVM回归的惯性约束聚变光学元件损伤在线检测技术[J].中国激光.2013

[6].张凤国.惯性及弹塑性效应对延性金属材料层裂损伤的影响[C].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11年版.2011

[7].张凤国,周洪强,张广财,洪滔.惯性及弹塑性效应对延性金属材料层裂损伤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1

[8].赵晓.谨防“制度惯性”损伤民营企业[J].安徽决策咨询.2004

[9].陈增涛,王铎.延性动态损伤的惯性效应[J].科技通报.1994

标签:;  ;  ;  ;  

惯性损伤论文-黄征,赵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