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问题研究

绿色食品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问题研究

邓栋[1]2003年在《绿色食品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经济一体化运动方兴未艾,关税削减取得显着成效,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趋势日渐明显。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要求将经济贸易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这种趋势之下,国际贸易中的保护措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被逐步取消,而保障食物安全的绿色壁垒却正在筑高,已成为当今国际贸易中最隐蔽、最难对付的一种贸易壁垒。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国际贸易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外贸总额中占有很大比重,如何促进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已成为政府、农业科技工作者及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共同关注的焦点。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最大障碍将不再是关税及传统的非关税壁垒,而是部分国家和地区为保护自身利益而设置的绿色壁垒。而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对于突破国外绿色壁垒,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市场占有率,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析了1999年—2002年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情况,介绍了WTO组织、绿色食品的有关情况以及我国和世界范围内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绿色壁垒产生的原因、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突破绿色壁垒的主要措施,提出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促进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主要措施。

尤晓林[2]2009年在《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在“WTO后过渡期”,一些经过叁年适度保护的产业领域将陆续结束过渡期,开始到达“入世”承诺的终极目标。在农业领域,我国步入“WTO后过渡期”以后,WTO规则下的农产品贸易要求各国只能通过有限关税措施对农产品进口进行限制,不能或尽量减少非关税使用。而随着各国国内农产品市场的逐步放开,和各个区域农业政策不同而导致农产品国际贸易不能完全按照自由贸易原则进行,随着加入WTO农产品贸易和市场更加开放,我国农产品整体竞争力的降低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农产品贸易面临着各种压力和风险。本文以“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为题对黑龙江省在“WTO后过渡期”的农产品出口贸易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即从WTO规则解读和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研究出发,以国内外相关理论为基础,研究区域农产品出口与WTO规则应用,根据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及政策体系现状,建立黑龙江省农产品的WTO农业政策干预模型,并以设置不同参数组的方式,对黑龙江省粮食、畜牧产品和果蔬产品出口政策的评价实现良好的适应性和拟合优度,并根据模型预测和评价,针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相关政策和措施调整,提出建议。通过对WTO相关规则阐述与解释,国内外应对措施和相应效果与政策调整,结合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实际状况,分析黑龙江省运用这些规则和措施的效果,并且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模型实证考查政策变化对黑龙江省农业贸易的影响,并在实证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分别从理论基础、宏观政策分析、黑龙江省省情、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模型实证与政策建议等几个层次展开分析和论述。首先,主要讨论贸易政策与格局演变下,世界各国的应对措施和效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现实参考,提出本文的逻辑框架,并着重谈论农业协议产生过程和主要内容,其次,对包括中国农业政策在入市后的调整与适应,应用规则前提下国内农业的支持内容与作用,与国外农业支持政策的不同与对比在内的内容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在历史分析和国内外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和完善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相应对策措施。再次,在前几部分中的理论阐述和中国应对农业开放对策措施基础上,对黑龙江省实际进行实证,并且通过建立出口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量了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效率,通过政策干预模型的建立与应用,考查了建立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后,是全文总结和对策建议,主要对以上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进行总结和概括,提出利用规则前提下促进黑龙江省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相关对策措施。本文系统地对WTO规则、WTO后过渡期的特征、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区域政策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国内支持、财政补贴、市场准入和动植物卫生为重点,分析了我国在WTO后过渡期政策层面调整应对复杂的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其中分析了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提出应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和黑龙江省的比较优势,打好品牌战略。利用黑龙江省的土地和水资源优势及气候条件,发展本省的支柱产品出口,如黑龙江的大豆产业可以利用我国特殊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强农产品贸易加工产品的出口。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是提升产品质量与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途径。增强农产品加工环节,加强农产品出口贸易是一项既扩大出口又解决过多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好方法。继续加强对俄罗斯的边境贸易,进一步开发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的边境贸易及非洲国家的市场。中俄有着超过4300公里的共同边界,交通运输条件便捷,地缘优势突出。近年来中俄经贸合作日趋活跃,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对俄出口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并有利于进一步开发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潜力。建立健全农产品出口质量监管体制。现行的出口农产品质量管理体制仍存在多头管理、分而治之的现象。如畜禽产品,出口过程中国内的商检部门要检测检疫,畜牧部门也要检测检疫,而且部门之间宽严不同,标准不一。这种多头检、重复检、矛盾检的做法,不仅令出口企业左右为难,增加不必要的负担,而且使出口产品质量得不到根本保证。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这是扩大农产品贸易强化硬件和改善软件的需要,条件成熟时可在俄境内选择适宜地点建立仓储基地或批发中心,同时发展果蔬产品的加工业务,开发果汁、罐头及各类深加工产品,提高对俄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建立健全应对预警机制。健全应对预警机制可以及时指导企业改进生产,提高产品质量,规避出口风险,改进企业管理和积极参加应诉工作,以确保黑龙江省出口贸易发展。本研究从区域农业品出口政策调整的角度来分析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不仅局限于对作为外因的WTO规则的解读,还进一步对显着影响区域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区域政策制度的演变和调整进行分析。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上,由于政策及其效应研究问题的性质,大量引入定性变量,以点带面,构建出完整并且真实的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对政策干预的影响,建立干预分析模型,研究农产品出口问题,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和预测。

王玉芳[3]2009年在《中国农产品贸易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受到了多种外部因素的推动与制约,也受到产品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变化的影响。如何将两者结合形成中国农产品的竞争优势,保证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长期稳定协调的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分析、借鉴主要农产品贸易国的经验,应用比较优势理论和资源禀赋理论,使用态势分析法对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作为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和农业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对农业问题十分关注。通过对中国过去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进行回顾,以史为鉴,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同时借鉴主要农产品贸易国的经验,以便在贸易谈判中明确自己的立场,选择合适的机会切入点,争取中国自身合理的利益。我国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低成本优势;产品多样,能满足世界市场多样化的产品需求;市场区位优势;大国效应与技术后发优势等。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劣势为: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突出,与国内外市场衔接不紧密;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不健全,农业生产盲目性大;政策多变,农产品贸易外部环境不稳定;国内支持力度小,结构不合理;农民文化素质有待提高,深加工农产品比重较低。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有利条件:近几年世界农产品贸易增长迅速;绿色产品大力发展促进我国农产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国人民的环保意识逐步提升,有利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不利条件为:中国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市场最开放的国家之一;以技术壁垒为代表的新制约因素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农产品出口面临不利的金融环境;“反倾销”严重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发达国家提供高额农业补贴。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政策提出如下建议:完善关税保护手段;改革配额制度;合理利用非关税堡垒;提供完备的信息服务;便捷农产品出口渠道;制定海外市场开拓计划;建立出口预警系统保障机制;支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对农产品出口协会的扶持;调整补贴政策;积极参与WTO农业谈判。农产品贸易问题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农产品市场贸易也并非纯粹意义上的市场竞争,政策的作用不可低估。我们要在遵守国际规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际规则,与时俱进,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完善我们的政策,最大限度发挥我们的政策作用,必要时要敢于打擦边球;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中介机构、企业和农民的作用,各尽所能,共同努力,争取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同时,要农产品国内外市场兼顾,进出口通盘考虑,因为农产品问题尤其是粮食问题不仅涉及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利益更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政治利益和战略安全。

黎程[4]2011年在《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绿色贸易壁垒为我国出口贸易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农产品的出口,因面临日益扩大的检测范围和日益苛刻的检验标准,频频遭遇贸易禁令,出口数量明显下降。农产品出口的技术要求越高,农产品出口企业就为此遭受更为惨重的损失。因此,寻求可行的法律对策,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绿色贸易壁垒的相关基础理论,特别针对其表现形式和法律依据做出了分析,以更全面认识绿色贸易壁垒。随后,从农产品国际贸易角度入手,分正反两反面阐述了绿色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接着,阐述我国农产品出口受欧盟、美国与日本的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况,并从真实的数据出发,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的正面与负面影响。然后,在阐述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制度现状的基础上,以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叁国真实的贸易冲突为案例,分析出我国现有制度的缺陷,并进而对缺陷进行了系统总结。最后,从国际法层面和国内法层面,提出了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对策。写作本文的意义在于,通过大量的数据和直观的图表,揭示出绿色贸易壁垒有表面的合法性和实质的歧视性,并据此分析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受阻的实况,得出受阻的原因,针对现有制度的缺陷,提出法律对策,希望对我国农产品提升质量档次、突破绿色贸易壁垒起到帮助作用。

宣亚南[5]2002年在《绿色贸易保护与中国农产品贸易研究》文中提出贸易保护主义的每一次创新都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利益而服务的,绿色贸易保护主义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为借口,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掩盖,不仅迎合了部分消费者和环境保护主义的需要,符合WTO有关“例外条款”的规定,而且又能有效地保护本国产业,从而很快成为全球贸易自由化背景下最重要的新兴贸易障碍之一。作为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绿色壁垒得到迅速繁衍。在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是指进口国政府或其社会团体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通过制定一系列苛刻的技术标准或法规,对进口商品加以准入禁止、限制或抵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的非关税壁垒,主要是技术壁垒,因此,绿色壁垒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技术水平的较量。发达国家依靠其技术优势,对绿色壁垒创新表现了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绿色壁垒的应用范围也由过去的最终产品扩展到生产与加工过程,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新贸易格局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很多农产品出口面临着失去传统市场的威胁。绿色壁垒的影响可能会超过反倾销的影响,在新型非关税壁垒措施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绿色贸易保护的横行已对国际贸易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这一点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也受到了各国学者的关注,但大量文献表明,目前对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的认识还只是处在比较朦胧的初级阶段。本文在全面回顾贸易保护主义演变轨迹的基础上,应用贸易保护理论,较为系统深入地论述了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提高绿色标准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实施绿色壁垒的最主要途径之一,理论分析表明,由于标准的变化会影响经济效率,各经济主体的技术水平和基础条件的差异决定了这种变化将导致利益在不同地区和利益集团之间得到重新分配,标准的提高无疑将更有利于技术水平较高、基础条件较好的国家和企业,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和基础条件优势,大幅度提高标准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加以限制,发展中国家必然会处于不利地位。而环境成本内部化同样会增加生产经营的成本,其影响程度因国家(或厂商)的技术水平、基础条件以及产品附加值高低不同而不同,从而改变了原有的资源禀赋条件的差异和比较优势,这也在总体上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发达国家在实施绿色壁垒的同时常常都会对被限制或拒绝的产品通过媒体加以不利报道,这种报道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消费者偏好,在这种报道的引导下,消费者可能会对这类产品失去消费的信心,甚至造成恐惧感,从而在实际行动上采取抵制,使进口需求曲 绿色贸易保护与中国农产品贸易研究线左移,这使这类产品“雪上加霜”。由于消费者剩余主要取决于消费者自己的感受,绿色壁垒对于进口国的消费者而言,消费者剩余很难说是增大还是减少:如果消费者(常常是高收入者)从这种抵制中得到满足,则消费者剩余可能增加;如果消费者(一般是低收。者)认为这些被限制的产品与国产产品没有本质区别,而更愿意消费这些低价的进。产品,则消费者剩余显然减少。进。国的总体福利,则取决于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变化的大小。尽管绿色贸易保护主义以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关注而掩盖了实施绿色壁垒的真正动机,但不难看出,经济因素仍然是其主要动机;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机制决定了他们在设置绿色壁垒方面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生产者的意志,推行贸易保护某种程度上也为了迎合其政治需要。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保护的后果也是一目了然的,它就象一只‘二极管”,使国际物流单向运动:发达国家产品可以自由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而发展中国家产品由于质量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标准而难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这种贸易自由化使人怀疑是重商主义的复活。通过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清醒地认识yu,WTO的成立和鸟拉圭回合的结束,并不标志着全球贸易自由化已经真正实现,市场的开放也并非是完全对等的。这种认识对于我们在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正确判断国际形势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农业市场开放是我国加入W 的四大承诺之一。中美衣业协议的签署和我国加入WTO,我国农业开始了真正融入全球贸易自由化体系的进程,我国农业能否从贸易自由化进程中获得应有的利益一直是国人所关注的问题。朱总理表示,中国“入世”后自己最为担心的是国内农业。由于资源禀赋及技术条件等差异,国外具有竞争力的衣产品可能向中国大量倾销,会对我国农业经济和衣民生活构成巨大冲击。这固然是主要原因之一,但发达国家以我国衣产品不符合其质量安全标准要求为由,通过绿色壁垒将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拒之门外,也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农产品贸易大国,但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顺差大幅度减少,出口形势日趋严峻,与此不无关系。绿色壁垒可能已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最大挑战之一,已成为影响我国外向型农业发展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之一。如何应对绿色壁垒是摆在我国农业和相关产业面前迫在眉睫的新课题,这不仅是满足国外目标市场的需要,也是满

黄颂闻[6]2007年在《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WTO框架下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绿色壁垒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农产品贸易作为历届WTO多边谈判的焦点,是受绿色壁垒影响最为严重的领域之一。如何突破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使我国农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已经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但我们不应忘记的是,在国际贸易中,我国不仅是出口国,同时也是进口国。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绿色壁垒不仅可以解决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困境,更可以从长远达到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的目的。本文以绿色壁垒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定义、表现形式、特征、性质和法律依据,以及我国绿色壁垒的现状,并进一步分析了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我国农产品贸易突破绿色壁垒的关键性对策。本文共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绿色壁垒概述。作为整篇论文的研究背景,提出了绿色壁垒的定义、表现形式、特征、性质和法律依据,同时介绍了我国绿色壁垒的现状,为整个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首先结合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状况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优势进行分析,主要通过我国农产品贸易遭遇绿色壁垒的要素分析,论证了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第叁部分:我国农产品贸易突破绿色壁垒的策略。揭示了我国农产品贸易遭受绿色壁垒的深层次原因,提出突破绿色壁垒的对策。

郎宇[7]2006年在《东北地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我国农产品生产与贸易被规范在WTO新规则范围之内。这一方面为我国参与世界贸易自由化提供了有利机会,为我国的农产品生产与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农产品生产与贸易带来了制约条件。在WTO框架下,我国签署的相关协议和承诺对农产品生产与贸易有着深刻的影响,过去我国对农产品进口贸易主要采取非关税措施,如进口配额、许可证等手段进行控制,以保护我国自己的农业。而加入WTO之后,随着非关税手段的逐渐取消,这将使我国农产品生产与贸易日益缺乏保护,使得我国农产品同国外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只能建立在我国农产品生产自身的竞争优势基础之上。如果我国农产品缺乏价格优势,他国农产品就会在国际市场和我国国内农产品市场上挤占我国的市场份额,使我国农产品生产遭受打击。因此,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东北地区的农业,在全国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又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东北是全国重要的粮仓,粮食储备是保障国家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战略基础。粮食是国家实施科学发展战略和重大地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粮食也是我国开展对外经贸的重要商品和实现我国和平外交路线的重要物质保障因素。虽然国际市场价格总体说来不利于我国粮食出口,但是,基于我们作为农业大国,乃至发展成为农业强国的形势,未来粮食出口仍然是大势所趋,东北地区的玉米、大豆、水稻和其他农(畜)产品都将对国际农产品市场产生重要影响。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农业是振兴东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区域经济而言,工业与科技,尤其是制造业是其发展的动力,农业是基础,第叁产业是区域经济运行与增值的重要保证。实现体制创新并用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东北农业,必将在东北经济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二、叁产业的协调发展将使东北地区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使叁者统一起来。本文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借鉴经济学理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对东北地区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算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论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叁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阐述了本文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章节安排。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在进行述评同时加以新的归纳与提升。首先对比较优势及竞争优势理论进行了述评,同时对二者关系进行了论述。在分析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从内涵和特点、概念界定、评价方法等方面,有的放矢地侧重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在对生产要素、需求条件、贸易壁垒、同业竞争分析的同时,创新性地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农产品期货市场进行了分析。

段晓明[8]2003年在《WTO框架下提高湖北农产品竞争力的支撑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产业,因此,历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和人口大国而言,其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加入WTO,将使我国在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大潮。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激烈市场竞争,历经沧桑、负重前行的中国农业如何应对挑战,健康发展,这既是党和政府的一大隐忧,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破解这道难题,答案有多种,但根本途径还是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这是必须实现的跨越,也是一次质的飞跃,如何加以有效推进,理论界在苦苦思考,实际工作者在艰难探索,为此,以农业大省湖北为例,就WTO框架下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支撑体系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和制度创新思路,无疑对湖北、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综合运用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比较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和农业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知识与原理,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采取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分析、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等多种方法,对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展开系统深入的分析评价,得出相应的政策含义和依据,最后提出对策建议并加以耦合,进而上升到制度创新的层面加以阐述。 论文除导言外,按照内在逻辑顺序共分为9章。导言部分阐明了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国内外研究动态,概述了论文的指导思想、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和框架结构,归纳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作为研究背景,第1章简要介绍了WTO农业框架的基本内涵和中国加入WTO关于农业问题的主要承诺。第2章就加入WTO对中国及湖北农业发展的总体影响包括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和不同行为主体的影响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提出了中国及湖北农业应对加入WTO挑战的主要障碍和全球化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宏观对策取向。第3章在阐述农产品比较优势与竞争力的内涵、影响要素及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对中国及湖北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力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第4章至第8章分别就结构、质量、技术、市场、投入等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和支撑体系展开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得出了相应的政策含义和对策思路。第9章则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提出了WTO框架下提高湖北中文摘要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对策并加以藕合,进而上升到制度创新的层面予以阐述。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一是就加入WTO对我国不同产业、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为主体的影响作了定性、定量分析,并提出了各自应对原则及相互关系:二是对农产品比较优势与竞争力的测定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筛选评价,研究提出了农产品竞争力及影响要素的概念模型;叁是以特定的区域经济为研究对象,对WTO框架下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和支撑体系作了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并加以祸合,进而上升到制度创新层面加以描述,初步构建了提高区域农产品竟争力的基本模式;四是将企业战略联盟、品牌经营和现代物流等理论导入农业发展对策研究,系统提出了实施农业企业战略联盟和农产品品牌营销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新构想。

刘倩[9]2005年在《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加入WTO将推动农业参与全球化竞争,在为中国农业发展提供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将使中国农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风险。当前,在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问题已不可回避,农业作为一种弱质产业更容易受其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影响方面的一些相关问题。其研究思路是:在简单评述了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后,在理论和实证方面研究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首先从环境标准、国际贸易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对出口国、进口国和消费者剩余的影响;其次分析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后果及其对比较优势的影响;再次,选择绿色壁垒的测定方法,对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在前几部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的内外形势,提出了我国农产品突破绿色壁垒的战略对策。

吴汉嵩[10]2004年在《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壁垒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关注。环境保护者把环境问题归咎于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贸易保护主义者乘机设置各种贸易壁垒来限制贸易自由化,并将绿色贸易壁垒视为最有效的措施。由于农业在每个国家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农产品生产具有其特殊性,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动植物疫病,一旦疫病传入他国,就会对该国人民的生命与安全带来危害,所以各国都采取措施限制他国产品进入,使农产品贸易受环境壁垒影响最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但是由于我国整体环境意识不高,对环境壁垒的作用认识不够,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屡遭国外环境壁垒措施的限制。目前,环境壁垒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最大的障碍。 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国际贸易理论为理论依据,以农产品贸易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分析和评价我国农产品环境壁垒体系的现状。通过分析,本文认为我国农产品贸易环境壁垒的主要问题在于思想意识跟不上,环境壁垒体系不完善。最后,试图构建一个由多个因素组成的环境壁垒体系,来分析环境壁垒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并提出我国农产品贸易突破环境壁垒的战略对策。

参考文献:

[1]. 绿色食品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问题研究[D]. 邓栋. 华中农业大学. 2003

[2]. 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D]. 尤晓林. 东北农业大学. 2009

[3]. 中国农产品贸易问题研究[D]. 王玉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4]. 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对策[D]. 黎程. 华中科技大学. 2011

[5]. 绿色贸易保护与中国农产品贸易研究[D]. 宣亚南. 南京农业大学. 2002

[6]. 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问题研究[D]. 黄颂闻. 厦门大学. 2007

[7]. 东北地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 郎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8]. WTO框架下提高湖北农产品竞争力的支撑体系研究[D]. 段晓明. 华中农业大学. 2003

[9].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D]. 刘倩. 湖南大学. 2005

[10]. 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壁垒及对策研究[D]. 吴汉嵩. 暨南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绿色食品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