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陷盆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盆地,土壤,地貌,蒙自,喀斯特,特征,肥力。
陷盆地论文文献综述
何文军,郑孟林,费李莹,吴爱成,杨彤远[1](2019)在《陆相坳陷盆地边缘沉积区古地貌恢复: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叁迭系百口泉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常用的古地貌恢复方法侧重于利用地层厚度反映古地貌形态,而忽略沉积前由于盆地差异沉降导致地层厚度反映古地貌的不准确性。笔者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叁迭系百口泉组沉积前古地貌恢复为例,提出一种沉积趋势校正的新方法。百口泉组沉积前为一种陆缘剥蚀区—过渡区—沉积区背景下的冲积扇—扇叁角洲陆—湖相逐渐过渡的沉积体系,以地层厚度反映的古地貌形态能较好地刻画湖盆水下部分,较难合理地刻画陆上的古地貌特征。结合研究区资料情况,优选残余厚度法和地震层拉平法开展古地貌恢复工作。首先获取叁迭系百口泉组地层真厚度,经过压实、古水深校正之后,对陆上部分的古地貌进行沉积趋势校正。校正后的古地貌较前人研究结果更加合理,对准噶尔陆相坳陷盆地的复杂源-汇沉积体系分析的指导更加准确。(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吴珍云,尹宏伟,李长圣,孙业君,李丽梅[2](2019)在《断陷盆地正反转构造实验模拟及对茅东断裂带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茅东断裂带地质构造和历史地震特征,结合离散元模拟实验,分析了挤压应力下断陷盆地构造反转及断裂活动特征,探讨了茅东断裂带作为断陷盆地在现今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反转构造特性及正断层反转控震机制.结果表明:(1)挤压应力下,断陷盆地发生构造反转,促使盆地中先存正断层再活化以及浅部地层褶皱变形,但盆地中先存断层总体仍保持正断形态;(2)构造反转过程中,应力应变汇聚易优先发生在基底断层面上,并逐渐向沉积地层中传播,最终在浅表触发构造形变;(3)茅东断裂带属于活动断裂群,以茅东断裂等控盆边界断裂(基底断裂)活动为主,沿着该类断裂,应力应变汇聚明显,具备中、大地震的发震构造条件;断陷内其他隐伏的次级先存断裂也存在活动可能性,且断块间地层在压扭应力场下存在应力应变汇聚,同样具备浅源小震的发震构造条件.(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刘兆飞,李营,陈志,崔月菊,路畅[3](2019)在《吉兰泰断陷盆地周缘断裂带气体释放及其对断层活动性的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吉兰泰断陷盆地周缘断裂带气体排放及其对断层活动性的指示意义,在盆地周缘4条活动断裂上布设了5条土壤气测量剖面和1条电磁测量剖面,观测了土壤气中Rn,Hg和CO_2的浓度、释放通量和地电阻率,对各测量剖面进行了土壤化学组分分析,计算得到了断层活动性相对指数K_Q。研究结果显示:土壤气体CO_2和Rn受渗透性较低的粉砂土阻挡,主要沿结构破碎的断层上盘逃逸,并形成浓度高峰;吉兰泰盆地南缘土壤气Rn,Hg和CO_2的浓度和释放通量最高,可能与盆地西南缘花岗岩中U和Ra的运移以及盆地南缘碳酸盐岩的分解有一定的关系。各测量剖面的断层活动性相对指数K_Q值的变化特征表明,正断层和逆断层的K_Q值大于走滑断层,且巴彦乌拉山山前断裂上的K_Q值最高,揭示其活动性最强,有可能是地震发生的潜在危险区。(本文来源于《地震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庄义琳,周金星,吴秀芹,曹建华,章维鑫[4](2019)在《2001—2016年喀斯特断陷盆地植被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喀斯特断陷盆地2001—2016年间植被变化的空间趋势特征,并量化关键驱动因子对植被恢复的影响程度和贡献概率,为石漠化地区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Savitzky-Golay(SG)滤波重构后的2001—2016年MODIS NDVI时间序列为数据源,采用Theil-Sen Median(TS)趋势分析和CMK检验获取断陷盆地年均NDVI值的空间趋势特征,利用Netica软件构建贝叶斯网络(BBN)模型,量化植树造林面积、岩性、海拔等驱动因子对断陷盆地年均NDVI变化的影响程度和贡献概率。【结果】2001—2016年间,断陷盆地年均NDVI显着上升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中部宣威和六盘水及青藏高原东南缘盐源地区,显着下降的区域主要为横断山脉中段木里县、南段米易以及云贵高原中部昆明和玉溪地区;关键驱动因子对年均NDVI变化的影响程度表现为植树造林面积>海拔>温度>人口密度>坡度>土地利用>岩性;植树造林面积越大,植被改善概率越大,植被改善明显的区域主要集中于植树造林面积>150 km~2的范围;海拔小于1 845 m区域的植被改善概率明显变大,而高于1 845 m的区域植被改善的概率明显变小;增温显着的区域植被改善概率更低;人口密度和NDVI变化具有一定相关性,105~210人·km~(-2)人口密度范围是植被改善概率变大的重点区域;坡度越低,植被改善越明显,并集中分布于0°~6°坡度较缓地区;从岩性来看,纯喀斯特区和亚喀斯特区植被恢复效果较好。【结论】喀斯特断陷盆地大部分地区(78%)植被变化不明显,但有11.4%的区域植被显着改善,10.6%的区域植被显着退化;人类生态建设中的植树造林面积是引起植被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海拔和温度等自然要素;因植树造林等生态项目主要实施在石漠化地区,因此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改善要优于非喀斯特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对植被改善概率较低的地区,如高海拔地区和坡度较陡的地区,建议以自然修复模式为主;对于植被恢复的集中分布区,如植树造林面积较大地区和坡度较缓地区,植被改善明显,但后期应加强植被保护力度;由于气候和人工干扰强烈,增温显着和人口较密集地区植被退化的概率大,需格外关注。(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张晓庆,宋明水,侯中帅,郝冉冉,张强[5](2019)在《裂陷盆地构造-沉积耦合关系及其控藏作用——以渤海湾盆地埕北凹陷古近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构造-沉积耦合关系研究对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分析以及盆地内构造和各种隐蔽油气藏的预测具有重要启示作用.本文整合中海油、中石化地震、测井和岩心等资料,对埕北凹陷古近系断裂体系、沉积相类型、构造-沉积耦合关系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凹陷北洼缓坡带T20、T50等不整合面上覆和下伏地层内、洼陷带周缘岩性上倾尖灭处、陡坡带次级断层发育处为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研究结果表明:凹陷古近系发育2组走向主干断层,其中NW向分段复活的埕北断层控制了埕北凹陷新生代结构,而NE/NEE走向的"顺坡"断层对凹陷结构起到改造作用;埕北断层存在Es_3和Ed两期活动峰值,分别约154 m/Ma和41 m/Ma,而"顺坡"断层主要活动的Es_3和Es_2+Es_1期,其活动速率均小于32 m/Ma;在各组走向断层和郯庐走滑断裂带的控制下,埕北凹陷古近纪构造演化经历了Ek+Es_4继承裂陷期、Es_3切割改造裂陷期和Es_2-Ed走滑改造裂陷期3个阶段;凹陷内主要沉积相类型包括扇叁角洲、辫状河叁角洲、湖底扇、近岸水下扇和湖泊等5种;构造-沉积耦合关系主要体现在埕北断层分段复活控制地层差异分布、断层演化控制沉积砂体展布和凹陷演化控制沉积体系3方面.基于构造-沉积耦合关系,结合凹陷南洼勘探成果,综合分析认为在凹陷北洼缓坡带、洼陷带周缘和陡坡带可能发育有岩性、地层削截、地层超覆、构造、岩性-构造等5种油气藏.(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徐烨,邓艳,曹建华,蒋忠诚,岳祥飞[6](2019)在《岩溶断陷盆地土壤肥力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肥力是反映土壤各方面性质的综合指标,且与地貌、土壤母质等因子密切相关。为了解岩溶断陷盆地表层土壤养分状况,探索地貌和土壤母质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以典型岩溶断陷盆地——云南小江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技术,综合统计学和地统计的方法研究了土壤肥力的空间分布状况,并且综合评价了土壤质量。结果表明:小江流域土壤养分较为丰富,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不同地貌类型间土壤养分含量无显着差异,不同土壤类型间土壤养分差异较为显着。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类型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强于地貌类型,二者的交互作用只对速效钾(p<0.05)和pH值(p<0.01)有显着影响。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地貌类型间土壤综合肥力:台地槽谷区>平坝区>峰丛洼地>中山区>岩溶河谷,不同土壤类型间土壤综合肥力:石灰土>水稻土>红壤>紫色土,不同地貌类型和土壤类型间土壤综合肥力差异显着。不同地貌和土壤母质影响着土壤的肥力质量,必须结合土壤的性质和相应环境条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质量,为提升作物产量打好基础。(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霍伟杰,蒲俊兵,李建鸿,张陶,王赛男[7](2019)在《断陷盆地高原面典型岩溶洼地旱季土壤水氢氧同位素时空差异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云南省蒙自断陷盆地东山山区典型岩溶洼地为研究区,通过野外采集土壤样品与实验室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旱季不同深度土壤水氢氧同位素组成,揭示区内土壤水氢氧同位素时空变化特征,为进一步研究云南断陷盆地山区土壤水分运移机制和当地农业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土壤水δD、δ~(18)O同位素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28.3‰~-27.6‰和-17.5‰~2.5‰,平均值分别为-96.1‰±20.7‰和-12.3‰±3.7‰,降雨转化为土壤水和水分在土壤中重新分布时发生一定程度的氢氧同位素分馏。(2)旱季两个月份土壤水氢氧同位素组成发生变化,4月份土壤水δD、δ~(18)O同位素平均值分别为-86.3‰±23.83‰和-10.6‰±4.3‰,显着高于2月份(δD:-106.1‰±9.5‰;δ~(18)O:-14.1‰±1.6‰)(p<0.05),主要和4月份土壤水的蒸发作用强烈有关。(3)在空间上,坡地与洼地之间土壤水氢氧同位素组成存在差异,2月份坡地与洼地之间土壤水δD、δ~(18)O值差异显着(p<0.05),洼地土壤水δD、δ~(18)O比坡地偏轻;4月份坡地与洼地之间土壤水δD、δ~(18)O值差异不显着(p>0.05)。(4)土壤垂直剖面方向上土壤水δD、δ~(18)O值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浅层土壤水δ~(18)O和深层土壤水δ~(18)O存在显着差异,2月份浅层土壤水δ~(18)O比深层土壤水δ~(18)O偏正2.8‰,4月份浅层土壤水δ~(18)O比深层土壤水δ~(18)O偏正10.5‰。(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9年03期)
单志杰,于洋,殷哲,秦伟,左长清[8](2019)在《蒙自断陷盆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喀斯特断陷盆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含量本底特征,以蒙自断陷盆地内林地、农地、园地以及荒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固定样地,采集0~10、10~20、20~40、40~60、60~80、80~10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pH以及机械组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土壤质量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显着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其次为农地和林地,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土壤全氮含量差异显着,农田土壤全氮含量较高,其次是草地与林地,果园最低。林地土壤全钾含量最高,而全磷含量最低,草地土壤全磷含量最高,而全钾含量最低。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偏酸性,pH变化范围5.82~6.67。土壤质量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各类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肥力质量较为接近,林地土壤肥力质量最好。研究结果以期为喀斯特断陷盆地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范围以及土壤养分现状提供依据,并为评价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改良土壤效应提供基础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赵帅,解习农,刘中戎,陆扬博,肖苏芸[9](2019)在《古地貌对断陷盆地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以青藏高原伦坡拉盆地始新统牛堡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的形成是亚洲乃至世界历史上重大的地质事件之一,伦坡拉盆地作为西藏地区唯一发现含工业油流的新生代陆相盆地,研究其成因及演化对西藏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二维地震和钻井等资料,阐明了始新世牛堡组沉积时期伦坡拉盆地古地貌特征,揭示了古地貌对于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牛堡组沉积时期,伦坡拉盆地构造单元可划分为3个:北部逆冲带,中央凹陷带以及南部冲断隆带。断陷盆地发育经历了湖盆形成、扩张和萎缩阶段,对应于牛堡组层序地层划分中的牛一段、牛二段及牛叁段。在恢复伦坡拉盆地古地貌的基础上,指出盆地存在断控坡折型和挠曲坡折型两种控制盆地沉积体系分布的地貌,分别位于盆地的南部和东部。在不同地貌的控制下,盆地北部发育冲积扇和湖底扇组合沉积体系,盆地东缘、东南缘以及南缘则发育辫状河叁角洲及扇叁角洲组合。盆地中部发育浅湖-半深湖沉积,周缘发育滨湖亚相。盆地内的许多微地貌也对盆地内砂体起到了阻挡与疏导的作用,从而控制了众多水道的规模。(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9年02期)
周琦[10](2019)在《陆相断陷盆地致密油藏特征与分类》一文中研究指出陆相断陷盆地的致密油气成藏条件复杂,储层性质变化多,规模开发的难度很大。根据渤海湾盆地的地质、地球化学、实验分析及生产测试等资料,对比国内外拗陷盆地致密油气藏特点,综合分析断陷盆地致密油气的成藏条件和成藏特征.研究表明断陷盆地生烃洼陷中富有机质泥页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成熟度演化范围宽;泥页岩成分复杂或与不同岩性的致密储层频繁互层,形成了丰富的自生自储或近源聚集的致密油气资源.致密油气藏依据油藏储层岩性类型分为致密碎屑岩类油藏、致密碳酸盐岩类油藏、致密火山岩类油藏、泥页岩类油藏4类.致密碳酸盐岩类油藏成藏条件最好,最易于开发.断裂构造附近泥页岩层系的构造裂缝发育区域,也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是重要的勘探方向.(本文来源于《地质与资源》期刊2019年01期)
陷盆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分析茅东断裂带地质构造和历史地震特征,结合离散元模拟实验,分析了挤压应力下断陷盆地构造反转及断裂活动特征,探讨了茅东断裂带作为断陷盆地在现今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反转构造特性及正断层反转控震机制.结果表明:(1)挤压应力下,断陷盆地发生构造反转,促使盆地中先存正断层再活化以及浅部地层褶皱变形,但盆地中先存断层总体仍保持正断形态;(2)构造反转过程中,应力应变汇聚易优先发生在基底断层面上,并逐渐向沉积地层中传播,最终在浅表触发构造形变;(3)茅东断裂带属于活动断裂群,以茅东断裂等控盆边界断裂(基底断裂)活动为主,沿着该类断裂,应力应变汇聚明显,具备中、大地震的发震构造条件;断陷内其他隐伏的次级先存断裂也存在活动可能性,且断块间地层在压扭应力场下存在应力应变汇聚,同样具备浅源小震的发震构造条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陷盆地论文参考文献
[1].何文军,郑孟林,费李莹,吴爱成,杨彤远.陆相坳陷盆地边缘沉积区古地貌恢复: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叁迭系百口泉组为例[J].古地理学报.2019
[2].吴珍云,尹宏伟,李长圣,孙业君,李丽梅.断陷盆地正反转构造实验模拟及对茅东断裂带的启示[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3].刘兆飞,李营,陈志,崔月菊,路畅.吉兰泰断陷盆地周缘断裂带气体释放及其对断层活动性的指示意义[J].地震学报.2019
[4].庄义琳,周金星,吴秀芹,曹建华,章维鑫.2001—2016年喀斯特断陷盆地植被变化及其驱动因素[J].林业科学.2019
[5].张晓庆,宋明水,侯中帅,郝冉冉,张强.裂陷盆地构造-沉积耦合关系及其控藏作用——以渤海湾盆地埕北凹陷古近系为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9
[6].徐烨,邓艳,曹建华,蒋忠诚,岳祥飞.岩溶断陷盆地土壤肥力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J].水土保持研究.2019
[7].霍伟杰,蒲俊兵,李建鸿,张陶,王赛男.断陷盆地高原面典型岩溶洼地旱季土壤水氢氧同位素时空差异特征[J].中国岩溶.2019
[8].单志杰,于洋,殷哲,秦伟,左长清.蒙自断陷盆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特征[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9
[9].赵帅,解习农,刘中戎,陆扬博,肖苏芸.古地貌对断陷盆地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以青藏高原伦坡拉盆地始新统牛堡组为例[J].地质科技情报.2019
[10].周琦.陆相断陷盆地致密油藏特征与分类[J].地质与资源.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