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古文字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古文字学,战国,甲骨文,甲骨,竹简,青铜器,文献。
古文字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永杰[1](2019)在《“小学”不“小”的古文字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学术史上,汉代就已经有学者开始进行古文字释读工作。宋代之后,古文字释读成为一门学问,但一直属于经学中的“小学”。近代以来,古文字学逐渐成为独立的学科,但只有少数学者从事相关研究,因而有“绝学”之称。新中国成立后,古文字学得到了空前发展,研究队伍也逐(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5-10)
[2](2019)在《着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逝世》一文中研究指出着名的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专家李学勤先生因病于2019年2月24日辞世,享年86岁。李学勤先生1933年生于北京,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至195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着《殷虚文字缀合》。1954年至2003年,在中国科学院(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成立后,任第一、二届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二至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05期)
邓晖[3](2019)在《一生追索历史,他把自己也写进了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生追索历史,他把自己也写进了历史——2月24日0点11分,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李学勤先生的去世,是清华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当日上午,清华大学发布消息,(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9-02-25)
龚正龙[4](2019)在《燕赵厚土留治学遗风》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上古时代的刻画符号,到20世纪的中国学术史;从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到美术史、国际汉学;从甲骨、青铜器、简帛,到玉器、玺印、钱币……任何一个领域,都足够一个人“穷极一生”去研究,而李学勤先生却能纵横其间,不仅在各个领域之间进行迅速切换,且均成就斐(本文来源于《河北日报》期刊2019-02-25)
李婷[5](2019)在《这位“百科全书式学者”用一生追索中华文明根脉》一文中研究指出昨天凌晨,一生追索中华文明根脉、被誉为“百科全书式学者”的李学勤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即将到来的3月,就将是他86岁的生日。消息传来,学界痛惜不已。在学术研究中,博与专总是难以两全,李学勤却是个例外,他具有宽广的国际学术视野和高度的理论创新精神。(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02-25)
邓帮云[6](2018)在《郭沫若古文字学贡献及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郭沫若是我国现代全能型文化巨人,他在古文字学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对当时及以后古文字学界都具有深远影响。很多专家学者都曾回忆与郭沫若在古文字学方面的交往、交流和论辩的经历,并述说郭沫若对学界和自己的影响。本文借助2015年社科重大课题"回忆郭沫若作品整理与研究"的平台,主要从回忆者的角度,研究讨论郭沫若在古文字学上的影响及贡献。(本文来源于《郭沫若学刊》期刊2018年04期)
于淼[7](2018)在《高校古文字学通识课程教学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识教育在国内外各级高校中已开展多年。古文字学作为通识课程,需要建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科学地取舍不同阶段的古文字材料。教学方法上将古文字学教学与古代史、考古学、文博学、语言文学等学科相结合,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增加学生的实用感。以求让学生了解到古文明,同时可以借鉴不同学科间的科研方法。面对通识课的现状,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的教学观以及相关评价机制都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8年17期)
朱晓雪[8](2018)在《新形势下古文字学研究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还有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09-04)
胡宁[9](2018)在《浅谈古文字学材料英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对林沄先生的《古文字学简论》(中华书局2012年版)前言及第一章第一部分的翻译及翻译报告。《古文字学简论》主要讨论汉字的分类、考释古文字的途径、汉字字形历史演变的规律等问题,英译有一定难度,其间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及其由汉学家马几道(Gilbert Louis Mattos)和罗杰瑞(Jerry Norman)翻译的英译本《Chinese Writing》作为平行文本,对本次翻译颇有助益。本实践报告首先简要介绍了本次翻译的源起、翻译的进程以及译文质量控制的办法,接着从字词、句、段方面对其中一些文本的翻译进行了讨论。从字词来看,主要讨论了古文字学术语、器物名称和书名的翻译。原文中多次涉及的重要古文字学术语如“六书”、“象形”、“指事”等,第一次出现时其翻译一般由叁部分组成:拼音、汉字、意义的英译,此后用拼音或英译指称。器物名称的翻译,有些结合了拼音转写和翻译,名称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如“沁阳玉简”中的“沁阳”二字用拼音转写,其中有实意的字如“玉简”、“镈”则译出意思;有的全部转写为拼音,不译出意思。从句子来看,一些句子中,重要的背景知识省略了,因为作者认为汉语读者对省略的背景知识十分了解,但这种假设很多时候并不适用于英语读者,因此翻译中补全了省略的信息;一些句子由于其中一些词语意义不明确,或由于句子的内在逻辑不明确,导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这种情况则根据上下文确定词语的确切含义及句子的内在逻辑,并在翻译中明确表达出来;对于太长的句子采取切分的方法,分句内容重复的句子则采取合并的方法。从段落来看,一些段落在翻译时调整了句子顺序,这是为了使译文中同一段内的句子联系紧密,语流顺畅,或是为了符合英语的写作习惯;在一些段落中,原文没有明确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或缺乏段落的整体构架的明确表示,翻译时添加了明确句子间关系或段落整体结构的成分,以减少阅读时可能产生的困惑。目前对汉语古文字学英译的讨论不多,本次翻译实践及报告为此类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其中对汉语古文字学材料英译的讨论对后来的译者,特别是翻译类似文本的译者或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5-25)
朱华美[10](2018)在《何琳仪先生的古文字学成就》一文中研究指出何琳仪先生是当代着名的古文字学家,一生致力于古文字研究,尤工于战国文字考释,学术成果很多,在古文字学界有很大的影响。他的《战国文字通论》是第一部战国文字通论性质的着作,对战国文字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有很多文字考释的成果。《古币丛考》辑录了 26篇货币铭文研究的文章,每篇考释都非常精彩,对古文字学以及古钱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是一部汇集战国文字成果的综合字典,既有当时的学术前沿成果,又处处体现着何先生自己的发明或学术成果,编排方法新颖独到,是我们研究战国文字必备的工具书。《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何琳仪卷》收录了何琳仪先生的多篇古文字考释的文章,何先生重要的商周、战国文字考释的论文大部分收录在此卷之内,在文字考释方面,何先生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体现了他深厚的古文字功底。除了战国文字,先生在甲骨文字考释、青铜器铭文考释等不同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此外,何琳仪先生总结出八种古文字考释方法。正因为何琳仪先生在古文字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有很高的学术成就,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而今已经去世,因此有必要对先生的学术成果进行总结和研究,使他的学术成果在古文字研究领域发挥更广泛的作用。本硕士论文对何琳仪先生一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概述,挖掘他的古文字学成就,研究他的古文字考释方法。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研究状况、研究方法和目的、何琳仪先生的生平介绍、学术成就和学术影响等。第二部分是“何琳仪先生的战国文字考释成就”,主要讨论了何琳仪先生对战国货币文字、兵器文字、玺印文字、陶文、简帛文字的考释成就。第叁部分是“何琳仪先生的商周及秦汉文字考释成就”,分类讨论了何琳仪先生“殷商文字研究成就”“西周文字研究成就”“春秋文字研究成就”和“秦汉文字研究成就”。第四部分介绍了何琳仪先生的两部着作《战国文字通论(订补)》与《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的学术成就。第五部分是“何琳仪先生的战国文字考释方法”,主要探讨了何琳仪先生在战国文字研究过程中总结归纳出的八种考释方法。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对本文做了小结。(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8-03-01)
古文字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着名的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专家李学勤先生因病于2019年2月24日辞世,享年86岁。李学勤先生1933年生于北京,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至195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着《殷虚文字缀合》。1954年至2003年,在中国科学院(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成立后,任第一、二届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二至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文字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永杰.“小学”不“小”的古文字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2]..着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逝世[J].汉字文化.2019
[3].邓晖.一生追索历史,他把自己也写进了历史[N].光明日报.2019
[4].龚正龙.燕赵厚土留治学遗风[N].河北日报.2019
[5].李婷.这位“百科全书式学者”用一生追索中华文明根脉[N].文汇报.2019
[6].邓帮云.郭沫若古文字学贡献及影响研究[J].郭沫若学刊.2018
[7].于淼.高校古文字学通识课程教学探究[J].现代交际.2018
[8].朱晓雪.新形势下古文字学研究展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9].胡宁.浅谈古文字学材料英译[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
[10].朱华美.何琳仪先生的古文字学成就[D].天津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