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聚表面活性剂论文_乔富林,侯研博,江建林,秦冰

导读:本文包含了低聚表面活性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表面活性剂,胶束,铵盐,粘弹性,蠕虫,阳离子,活性。

低聚表面活性剂论文文献综述

乔富林,侯研博,江建林,秦冰[1](2019)在《低聚阳离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与磺基两性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对比研究不同寡聚度的阳离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与磺基两性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合成了一种Gemini阳离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Malic-2C12及一种叁聚阳离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Citric-3C12。通过表面张力技术,分别研究了十二烷基叁甲基溴化铵(DTAB)、Malic-2C12及Citric-3C12与磺基两性表面活性剂芥酸酰胺丙基羟磺基甜菜碱(EHSB)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DTAB与EHSB的混合行为接近于理想混合。然而,Malic-2C12或Citric-3C12与EHSB混合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均低于理想混合模型的CMC,表明两种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混合胶束中存在协同作用。表面活性剂分子优先进入体相聚集形成混合胶束,而在表面吸附层中的排列变得疏松,导致Malic-2C12或Citric-3C12与EHSB混合体系的表面张力(γCMC)反而高于单一表面活性剂体系。另外,结合相互作用参数结果,发现随着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寡聚度由1(DTAB)增加至2(Malic-2C12)再到3(Citric-3C12),其与EHSB之间的协同作用逐渐增强,存在协同作用的比例区间逐渐增大,但寡聚度逐级增加所带来的增效逐渐放缓。(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19期)

才力[2](2019)在《季铵盐型四聚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润湿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乙二胺、环氧氯丙烷作为初始反应物,发生开环反应后,分别与N,N—二甲基十二烷基叔胺,N,N—二甲基十四烷基叔胺,N,N—二甲基十六烷基叔胺反应,合成了叁种不同的季铵盐型四聚表面活性剂,记为C12-QATS、C14-QATS、C16-QATS,并对其基本理化性质和润湿性能做出了评价。采用了红外的手段对产品结构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产品的结构与理论结构相符。叁种季铵盐型四聚表面活性剂的Krafft点均低于零度,与实验室常用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PG等都具有较好的配伍性,且乳化能力均高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C12-QATS、C14-QATS、C16-QATS和CTAB处理石英表面,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接触角最大,分别为73.4°、81.5°、88.1°和82.5°;随后,接触角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C16-QATS的润湿性最好。通过SEM和AFM等手段,对表面活性剂在固体表面的润湿机理进行分析。干净的石英表面是亲水的,由于静电吸引作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吸附在石英表面,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基朝向外侧,使石英表面的亲水性减弱,石英表面的润湿性接近为中性。在低浓度条件下,表面活性剂在石英表面的吸附状态为单层吸附,随着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的增大,吸附由单层吸附转变为双层吸附。(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9-06-06)

谢阳春[3](2018)在《季铵盐低聚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相比较于传统的单链表面活性剂,低聚表面活性剂由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具有更高的表面活性以及更低的临界胶束浓度,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人们对季铵盐型Gemini(二聚)表面活性剂研究较多,但关于其叁聚、四聚乃至更高聚合度的表面活性剂报道研究较少。本课题组依据以往合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经验,借鉴Gemini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以季戊四醇为核,合成了树枝状的季铵盐型四聚表面活性剂(4Cntetra Q,n=12,14,16),并研究其物化性能和应用性能,其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结果如下:1.以季戊四醇、环氧氯丙烷、叔胺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的季铵盐型四聚表面活性剂,同时,通过熔点测定了其纯度,并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现代精密仪器对其分子结构进行表征,分析结果与分子的理论结构一致;2.测定了4Cntetra Q的溶解度以及克拉夫特点,其中4C12tetra Q和4C14tetra Q相比较于4C16tetra Q具有更好的溶解度以及更低的克拉夫特点,这说明它们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3.在25℃下,用QBZY-2全自动表面张力仪通过铂金版法测定了4C12tetra Q、4C14tetra Q、4C16tetra Q叁种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cmc),其中cmc分别为0.37mmol/L,0.046mmol/L,0.00547mmol/L,相比较于单链表面活性剂DTAB(15.7 mmol/L),具有更高的表面活性剂;4.通过分水时间法测定了4Cntetra Q对液体石蜡的乳化效果,结果表明4Cntetra Q的乳化能力比传统的单链表面活性剂(DTAB)更强,另外烷基链长度为16的低聚表面活性剂乳化性能最好;5.通过Ross-miles法测定了4Cntetra Q起泡性和稳泡性,并与单链表面活性剂DTAB的乳化性能对比,结果表明4Cntetra Q泡沫性能比DTAB更好;6.测定了不同温度下4CntetraQ的电导率,并通过电导率和浓度的关系曲线得到反离子结合度(β)和临界胶束浓度(cmc),25℃下测得的cmc与铂金板法测得的cmc值一致;研究了cmc与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碳链越长,温度越低,cmc值越低;研究了4Cntetra Q在水溶液中的胶束化行为,结果表明4C12tetra Q、4C14tetra Q、4C16tetra Q叁种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胶束化过程是自发的,并且,随着疏水烷基链长度的增加,ΔGo mic逐渐降低;7.在25℃,通过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季铵盐型四聚表面活性剂的cmc值和胶束聚集数,其中cmc值与铂金板法和电导率法测定的cmc值一致;8.通过绝迹稀释法重点探究了4C12tetra Q对油田污水中的硫酸盐还原菌(SRB)的杀菌性能,结果表明,相比较于传统的杀菌剂“1227”,在浓度均为15 mg/L时,4C12tetra Q的杀菌率远高于1227,高达95.1%;9.通过失重法、电化学法等重点考察了4C12tetra Q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4C12tetra Q在A3碳钢表面的吸附符合朗格缪尔吸附模型;在4C12tetra Q的浓度为45mg/L时,缓蚀效率达到95.8%;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现代精密仪器从微观角度证明了4C12tetra Q的高缓蚀性能。(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8-06-13)

侯研博,乔富林,江建林,秦冰[4](2018)在《寡聚度对低聚阳离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聚集行为、油-水界面性能及润湿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联接基团含有酰胺键及羟基的Gemini阳离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Malic-2C_(12)及叁聚阳离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Citric-3C_(12),并通过表面张力、电导及动态光散射技术(DLS),研究了Malic-2C_(12)及Citric-3C_(12)的聚集行为。结果表明,随着寡聚度由1(十二烷基叁甲基溴化铵,DTAB)增大到2(Malic-2C_(12))再到3(Citric-3C_(12)),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提高,临界聚集浓度(CAC)有了数量级的降低,聚集能力大大提高。当浓度高于CAC时,疏水尾链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以及联接基团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促使Malic-2C_(12)聚集形成球形胶束。而3个季铵盐头基间的静电排斥及联接基团的刚性使Citric-3C_(12)以爪状构象存在,聚集形成大聚集体。同时,随寡聚度增大,DTAB、Malic-2C_(12)和Citric-3C_(12)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及润湿石蜡表面所需的浓度有数量级的降低。而且,由于爪状构象的Citric-3C_(12)分子之间在大聚集体中相互作用很强,解聚集成单体的过程慢,使得其对石蜡表面的润湿具有时间响应性。(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18年03期)

冯林[5](2018)在《松香基低聚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自组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的创新是探索表面活性剂自组织规律的一种有效方法。低聚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可以形成多种新颖的自组织结构,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大部分低聚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基团为柔性的烷烃链,对于含有刚性疏水基团的低聚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较少。为了考察刚性疏水基团在低聚表面活性剂自组织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本课题以具有刚性结构的松香衍生物——脱氢枞酸为原料,合成了两类松香基低聚表面活性剂,并对其自组织行为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以脱氢枞酸为原料,设计合成一类新型的Gemini表面活性剂R-(EO)_n-E-R(n=1,2,3),并利用表面张力法、荧光探针法、电导法和微量热法测定R-(EO)_n-E-R的表面活性和聚集能力。25℃下,R-(EO)_n-E-R的cmc值分别为0.45 mmol·L~(-1)、0.57 mmol·L~(-1)和0.44 mmol·L~(-1),其分子在气/液界面的最小占据面积仅为1.05 nm~2、1.18 nm~2和1.21 nm~2,胶束聚集数只有10左右,R-(EO)_n-E-R表现出了优良的表面活性和聚集能力,还表现出了良好的乳化性能和稳泡性能。(2)利用流变仪、冷冻蚀刻电镜、原位冷冻电镜和荧光法研究了R-(EO)-E-R水溶液的粘弹性能和聚集体的微观形貌。R-(EO)-E-R可以在不添加任何助剂的情况下形成蠕虫胶束,赋予了水溶液明显的粘弹性。随着R-(EO)-E-R溶液浓度的增加,体系中出现了单壁球状囊泡、双壁球状囊泡和罕见的管状囊泡共存的现象,均是由疏水链中两个大体积的刚性脱氢枞酸基团的存在所导致。该体系的研究为新颖自组织行为的探索奠定了基础。(3)以脱氢枞酸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星型的叁聚表面活性剂R-4-ben,并研究了R-4-ben的溶解性能和表面活性。R-4-ben在弱极性溶剂和水中均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此外,利用亲脂性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C_(12)EO_3与R-4-ben构筑了一种高弹性水凝胶。通过偏光显微镜(POM)、小角X射线散射(SAXS)以及流变剪切测试研究了R-4-ben/C_(12)EO_3/Water体系的聚集行为,R-4-ben与C_(12)EO_3可以在极低的浓度时形成层状液晶相,为新型水凝胶体系的构筑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05-01)

陈耀,周成成,王毅琳[6](2017)在《寡聚表面活性剂与磷脂的相互作用及其抗菌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抗菌剂在日用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1]。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的抗菌能力与其正电荷密度和疏水链个数有关[2]。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具有不同拓扑结构的寡聚表面活性剂,研究了其抗菌能力。同时,我们用磷脂囊泡模拟细胞膜结构,研究了寡聚表面活性剂与磷脂囊泡的相互作用,从而对寡聚表面活性剂抗菌能力差异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首先,研究了一系列含酰胺连接基团的叁聚、四聚和六聚季铵盐表面活性剂聚集体对革兰氏阴性细菌E.coli的抗菌活性,发现这些寡聚表面活性剂形成的阳离子胶束对E.coli表现出很高的杀菌活性,并且在抗菌浓度下无明显的细胞毒性。这叁种寡聚表面活性剂的杀菌活性随其寡聚度的增加而增加。一方面,表面活性剂寡聚度的增加可以提供更多的阳离子电荷和疏水链,从而增强表面活性剂与E.coli内外细胞膜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表面活性剂寡聚度的增加也极大地提高了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其与细菌间的相互作用。表面活性剂杀菌活性主要体现为破坏细菌的细胞膜,使细胞质泄露。因此,我们研究了具有不同寡聚度的寡聚表面活性剂与模拟细胞膜(磷脂囊泡)的相互作用,得到了表面活性剂在水相和磷脂相的分配系数。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在磷脂和水中的分配系数随着表面活性剂寡聚度的增加而增加,即寡聚度高的分子更容易进入磷脂囊泡的双分子层中。进一步研究寡聚表面活性剂对磷脂囊泡的增溶,通过等温滴定量热、浊度和光散射得到了二者相互作用的相图。随着寡聚度的增加,表面活性剂破坏磷脂囊泡的能力增强,即破坏细胞膜的能力增强。结合寡聚表面活性剂与磷脂囊泡的相互作用和其抗菌活性,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寡聚表面活性剂抗菌机理,为发展高效的表面活性剂杀菌剂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一分会:两亲分子有序组合体》期刊2017-07-24)

王鹏祥,Mansur,Leila,杨红斌,殷夏,康万利[7](2017)在《基于静电作用构筑的pH响应型类四聚表面活性剂的流变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对蠕虫状胶束的形成与性质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将乙二胺四乙酸(EDTA)与芥酸酰胺丙基烯丙基溴化铵(EDAA)以摩尔比1:4复合得到一种具有p H响应性的类四聚表面活性剂(EATA),并通过稳态和动态流变测试,研究该表面活性剂体系的粘弹性和pH响应性。结果表明,EDAA体系自身就可以形成蠕虫状胶束,EDTA的加入促使类低聚表面活性剂的生成,进一步促进了蠕虫状胶束的生长,溶液的粘弹性很大的提高。EATA体系的零剪切黏度随pH的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趋于平缓的趋势,且对温度较为敏感。该体系体现出类低聚表面活性剂在构筑粘弹性溶液方面的优势,可拓展低聚表面活性剂蠕虫状胶束体系的研究范围。(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叁分会:软物质与超分子自组装》期刊2017-07-24)

范雅珣,侯研博,伍春娴,何承前,周成成[8](2016)在《溶液中寡聚表面活性剂的聚集行为与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们设计合成了具有星状连接基团的叁聚、四聚和六聚表面活性剂,并研究了其在水溶液中的聚集行为。研究发现,寡聚度和连接基团的结构对寡聚表面活性剂的聚集行为有重要影响,分子构象的变化是导致寡聚表面活性剂独特聚集体转化规律的重要因素~1。这些星状寡聚表面活性剂为构筑多种结构的聚集体结构提供了可能,特别是星状四聚、六聚寡聚表面活性剂在远远低于其临界聚集浓度的条件下就可以通过伸展的分子构象和疏水链间的疏水缔合形成网状聚集体。进而我们的研究表明,这些星状寡聚表面活性剂具有许多优越的性能~2:能够在固体表面形成致密排布的吸附层和球状聚集体,从而显着降低固体表面的摩擦系数;能够在极低的浓度条件下解聚淀粉多肽形成的成熟长纤维;能够有效调控聚合物的形貌;在极低的浓度条件下就具有很强的杀菌活性等。(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十一分会:胶体与界面化学》期刊2016-07-01)

安鹏云[9](2016)在《基于“拟”低聚表面活性剂构筑蠕虫状胶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聚表面活性剂复杂的分子结构赋予其高的表面活性、丰富的聚集体形态和优异的流变性能,然而有些低聚表面活性剂合成步骤较多、产率偏低、提纯较困难,极大地限制了其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近年来,基于简单快捷的非共价键方式构筑超两亲分子及低聚物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本文利用静电作用构筑了一系列阴离子型和阳离子型“拟”低聚表面活性剂,通过目测法、荧光光谱法、表面张力法、流变仪、运动粘度、动态光散射(DLS)、小角X射线散射(SAXS)、冷冻刻蚀电镜(FF-TEM)、低温透射电镜(Cyro-TEM)和核磁共振(1H NMR)等手段,分析讨论了其自组装行为和蠕虫状胶束溶液的粘弹性、刺激响应性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阴离子型“拟”低聚表面活性剂:(1)Bola型季铵盐可以有效降低传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硬脂酸钠C_(18)ONa的Krafft温度。N~1,N~2-二苄基-N~1,N~1,N~2,N~2-四甲基-1,2-二溴化乙二铵Bola2be头基上的苄基使之具有更强的疏水性和结合能力,可插入到胶束栅栏层中,相比于头基为乙基的Bola2et和头基为羟乙基的Bola2hy提高C_(18)ONa的溶解性的能力更强。(2)Bola型季铵盐与脂肪酸钠C_nONa以摩尔比1:2简单混合即可形成“拟”二聚结构2C_nONa-Bolanx,展现出类似传统共价键双子表面活性剂的高表面活性和增粘能力。随着表面活性剂分子疏水体积增加、疏水碳链增长、Bola型季铵盐头基疏水性增强,C_nONa-Bolanx的cmc逐渐减小,形成粘弹性蠕虫状胶束的能力逐渐增强,临界交迭浓度C*相应减小。(3)相对于传统共价键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粘弹性流体,本文构筑的2C_(18)ONa-Bola2be蠕虫状胶束溶液具有更高的温敏性,流动活化能高达399.76 kJ/mol。(4)由于C_(18)ONa的pH敏感性,2C_(18)ONa-Bola2be粘弹性流体可以灵敏的响应pH和CO_2刺激,通过调节溶液pH或通入CO_2可实现蠕虫状胶束叁维网络结构的解聚与重组,从而实现宏观上由粘弹性流体到低粘度分散液的可控调节。但是,CO_2的响应行为是不可逆的。2.阳离子型“拟”低聚表面活性剂:(1)通过将两种非表面活性物质柠檬酸HCA和N-(烷基酰胺基丙基)-N,N-二甲基叔胺CnPMA在水中的原位酸碱中和反应获得了一系列“拟”低聚表面活性剂,有效地避免了无机盐的引入。(2)随C_(16)PMA与HCA摩尔比增加,“拟”低聚表面活性剂的cmc逐渐减小、gcmc逐渐增加,其中摩尔比为3:1构筑的“拟”叁聚结构表面活性剂3C_(16)PMA-HCA拥有比传统叁聚表面活性剂更低的cmc(0.030 mM)。(3)延长“拟”低聚表面活性剂的疏水碳链、增大疏水体积或降低体系温度,会使其C*降低、粘度增大,有利于蠕虫状胶束的形成和生长。(4)基于3C_(16)PMA-HCA构筑的粘弹性蠕虫状胶束溶液具有独特的“钟形”pH响应特性:随着pH的单调增加,分子可在传统单头单尾型结构-“拟”叁聚结构-非表面活性剂之间转换,体系粘弹性随之先增大后减小,反映了体系中微观聚集体结构在球形胶束-蠕虫状胶束-无聚集体间的连续转变;反之亦然。(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6-06-01)

王一捷[10](2016)在《低聚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较于传统的单链表面活性剂,低聚表面活性剂展现出更加优越的性能: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较低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且聚集形态多样。低聚表面活性剂填补了双子表面活性剂和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空白,探索其性能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合体系目前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医药、洗涤剂、涂料、叁次采油等行业中。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合体系通过将二者复合,获得与单纯聚合物或者单纯表面活性剂不具有的新性质,从而强化聚合物的许多方面性能。因此,研究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树枝状八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DOCS),用红外光谱法、元素分析法对DOCS的结构进行表征。并用表面张力、电导率、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流变法对其聚集行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C_(12)-DOCS的cmc值为0.8mmol/L,C_(14)-DOCS的cmc值为0.2mmol/L;相比于单链表面活性剂具有较高的降低表面张力的效率和能力;对比两种疏水链长不同的低聚表面活性剂C_(14)-DOCS在气液界面上的吸附能力强于C_(12)-DOCS;DOCS的胶束化过程都是熵驱动过程;C_(12)-DOCS的临界胶束聚集数N_m为13;DOCS随浓度变化由棒状胶束转变为蠕虫胶束;随剪切速率变化,DOCS胶束缠绕成网络结构。通过荧光光谱法、浊度法和流变法研究了DOCS水溶液与HPAM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在较低的HPAM浓度下,DOCS与HPAM未能发生相互作用;增加HPAM的浓度,DOCS与HPAM相互作用变得复杂,首先DOCS分子单体通过静电引力吸附在HPAM分子链上,随着DOCS分子单体在HPAM分子链上浓度的增加,二者可以形成混合胶束,随着DOCS浓度的增大,HPAM分子链内与链间相互缠绕,复合物体积增大,当其体积增大到一定值后,复合物结构发生坍塌与断裂,继续增加DOCS浓度,体系中形成自由胶束。(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6-05-01)

低聚表面活性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采用乙二胺、环氧氯丙烷作为初始反应物,发生开环反应后,分别与N,N—二甲基十二烷基叔胺,N,N—二甲基十四烷基叔胺,N,N—二甲基十六烷基叔胺反应,合成了叁种不同的季铵盐型四聚表面活性剂,记为C12-QATS、C14-QATS、C16-QATS,并对其基本理化性质和润湿性能做出了评价。采用了红外的手段对产品结构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产品的结构与理论结构相符。叁种季铵盐型四聚表面活性剂的Krafft点均低于零度,与实验室常用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PG等都具有较好的配伍性,且乳化能力均高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C12-QATS、C14-QATS、C16-QATS和CTAB处理石英表面,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接触角最大,分别为73.4°、81.5°、88.1°和82.5°;随后,接触角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C16-QATS的润湿性最好。通过SEM和AFM等手段,对表面活性剂在固体表面的润湿机理进行分析。干净的石英表面是亲水的,由于静电吸引作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吸附在石英表面,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基朝向外侧,使石英表面的亲水性减弱,石英表面的润湿性接近为中性。在低浓度条件下,表面活性剂在石英表面的吸附状态为单层吸附,随着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的增大,吸附由单层吸附转变为双层吸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聚表面活性剂论文参考文献

[1].乔富林,侯研博,江建林,秦冰.低聚阳离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与磺基两性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2].才力.季铵盐型四聚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润湿性能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9

[3].谢阳春.季铵盐低聚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性能[D].东北石油大学.2018

[4].侯研博,乔富林,江建林,秦冰.寡聚度对低聚阳离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聚集行为、油-水界面性能及润湿性的影响[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8

[5].冯林.松香基低聚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自组织研究[D].江南大学.2018

[6].陈耀,周成成,王毅琳.寡聚表面活性剂与磷脂的相互作用及其抗菌能力[C].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一分会:两亲分子有序组合体.2017

[7].王鹏祥,Mansur,Leila,杨红斌,殷夏,康万利.基于静电作用构筑的pH响应型类四聚表面活性剂的流变特性[C].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叁分会:软物质与超分子自组装.2017

[8].范雅珣,侯研博,伍春娴,何承前,周成成.溶液中寡聚表面活性剂的聚集行为与功能[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十一分会:胶体与界面化学.2016

[9].安鹏云.基于“拟”低聚表面活性剂构筑蠕虫状胶束研究[D].江南大学.2016

[10].王一捷.低聚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

论文知识图

季铵盐型低聚表面活性剂对A3碳钢...新型低聚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新型低聚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性...阳离子低聚表面活性剂(12-s-1...C/。与C线性关系图腐蚀温度对季铵盐型

标签:;  ;  ;  ;  ;  ;  ;  

低聚表面活性剂论文_乔富林,侯研博,江建林,秦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