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颤振抑制系统论文_杨月婷,高国生,张作良

导读:本文包含了主动颤振抑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抑制,主动,摄动,系统,外挂,模型,参数。

主动颤振抑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杨月婷,高国生,张作良[1](2014)在《半主动动力吸振镗杆系统的颤振抑制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孔镗削过程中,针对影响工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颤振现象,建立单自由度切削颤振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利用谐波平衡法求得机床主轴转速与极限切削宽度的关系式,并绘制了机床主轴转速与极限切削宽度的稳定性图,结合半主动动力吸振镗杆刚度和阻尼系数的可控性,分析了机床结构刚度及阻尼系数大小对颤振抑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机床颤振频率随着主轴转速呈分段线性变化,增大机床结构的刚度和阻尼,系统的稳定性区域在一定范围内相应的增大。为今后进行半主动动力吸振镗杆具体模型的建立和相关参数的选取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韩晓斌[2](2014)在《含时滞反馈的二维翼段颤振主动抑制系统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主动控制逐渐成为颤振抑制的一种重要方法。然而过去的研究常常将系统中时滞量忽略,近期的研究成果表明,时滞对颤振抑制系统具有明显的影响。在本文中,研究超声电机驱动控制面实现二维翼段颤振主动抑制。首先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了超声电机的建模与控制;其次对二维翼段气动弹性系统建模以及控制律设计,讨论了不同沉浮、俯仰非线性弹簧对颤振系统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含有时滞时颤振抑制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含时滞的控制律设计。主要研究如下:(1)DSP作为二维翼段颤振抑制控制系统的核心,采用了Matalb和DSP联合开发,搭建了超声电机控制实验平台,得到超声电机的数学模型,设计了PID、模糊-PID和模糊免疫-PID控制算法,通过实验和数值仿真,表明超声电机具有良好的可控性。(2)设计了一个含有控制面偏转的叁自由度二维翼段颤振主动抑制实验平台。采用Theodorsen非定常气动力,建立了二维翼段气动弹性模型,并根据此模型计了次最优控制律。数值仿真表明,采用超声电机控制控制面偏转可以有效地抑制系统模型的颤振,将系统的颤振临界速度提高了22.2%;讨论了沉浮、俯仰非线性弹簧对系统运动的影响。(3)考虑系统中阻尼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以及超声电机在建模时忽略的一些因素,分别设计了控制器和控制器。数值仿真表明这两种控制器都有良好的可控性,与控制器相比,控制器的控制效果更好;分析了当控制面是含有间隙时,采用鲁棒控制器,不同间隙时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4)考虑到时滞动力系统具有无穷维特性,其数值分析和理论分析均有较大难度,采用广义Sturm理论,通过对含有时滞反馈的二自由度翼段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在给定的参数范围内得到了系统的全时滞稳定性区间;采用等效转换的方法,将含有时滞的状态方程转变为同维数不含时滞的状态方程,根据离散方法设计了最优控制律,数值验证该种方法可以有效的实现含有时滞的系统的控制。(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4-03-01)

陈刚,李跃明,闫桂荣[3](2009)在《机翼/外挂主动颤振抑制系统的CFD/CSD耦合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带有外挂的飞机在跨音速飞行时除了容易发生通常意义上的颤振外,而且有可能产生非线性的极限环(Limit Cycle Oscillation,LCO)。外挂能够改变或影响机翼表面的气流,从而影响激波的运动而改变空气传递给机翼结构的能量;另一方面,外挂上受到的气动载荷传递到机翼上,有可能显着改变机翼受到的气动力,从而影(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08-24)

胡卫兵,赵令诚[4](1997)在《碰撞阻尼器对机翼/外挂系统颤振半主动抑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碰撞阻尼器引入机翼/外挂系统的基础上,分析了碰撞间隙对机翼/外挂系统颤振速度的影响,建立了半主动抑制颤振模型,用增益调度控制方法对带碰撞阻尼器的机翼/外挂系统进行反馈控制。结果表明,机翼/外挂系统颤振速度大大提高。(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1997年02期)

宗捷,邹丛青,孙庆民[5](1995)在《气动弹性系统的阵风减缓与颤振主动抑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J8飞机模型,研究了阵风减缓与颤振主动抑制的综合控制问题。应用现代控制理论设计控制系统,分别对机翼/外挂系统模型作开环和闭环分析。由数字式控制实现了阵风减缓与颤振主动抑制的风洞实验。风洞实验结果表明:设计控制律具有抑制颤振和减缓阵风响应的双重功能。(本文来源于《飞行力学》期刊1995年04期)

何景武,邹丛青[6](1995)在《颤振主动抑制系统鲁棒控制律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鲁棒稳定性理论,对颤振主动抑制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分析和计算气动弹性闭环系统回差矩阵的最小奇异值,判定系统的稳定特性及系统抗扰动的不灵敏特性.文中以一小展弦比机翼/外挂颤振主动抑制系统模型为例,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并应用约束变尺度法,对控制律重新进行了综合优化设计,使得该系统的稳定裕度、抗扰动的不灵敏性及低速稳定性有所改善.(本文来源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1995年02期)

邹丛青,陈桂彬[7](1994)在《数字式颤振主动抑制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数字式颤振主动抑制系统的控制律综合、风洞实验及其工程特性。控制律的设计采用连续域离散化的方法。对4种不同控制律进行了风洞实验,验证了理论计算与实验设计的正确性。实验中控制律用微机和工业控制机联合实现;还根据工程应用的观点提出了颤振主动抑制系统应该具有的特性。对一个与实际飞机动力相似的机翼/外挂系统的研究表明,颤振速度提高了20%左右,并且系统的工程特性也是基本可行的。(本文来源于《航空学报》期刊1994年06期)

何锃,袁哲俊[8](1992)在《颤振主动抑制系统开环模型的进一步降阶及其参数摄动》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保留模态法对颤振主动抑制系统(AFSS)作了进一步降阶处理,并用最小二乘拟合法得到了降阶模型的参效摄动误差表达式。数值算例表明,对选定的计算项目,本文给出的降阶模型和参数摄动误差表达式,在AFSS的参数摄动范围内,与全阶模型非常接近,可用来进行AFSS其它项目设计和分析。(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1992年05期)

何锃,顾松年[9](1992)在《颤振主动抑制系统开环模型的降阶和参数摄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改进的非定常气动力拟合的基础上,运用模态集结法,对颤振主动抑制系统(AFSS)进行了降阶处理,导出了降阶前、后模型参数摄动误差表达式。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对选定的计算项目,本文给出的降阶模型和参数摄动误差,在AFSS参数摄动范围内,与全阶模型非常接近;故可用来进行AFSS其他项目的设计和分析。(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1992年01期)

曹奇凯,陈桂彬[10](1991)在《机翼/外挂系统的颤振主动抑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颤振主动抑制控制律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为一小展弦比带外侧导弹的机翼颤振模型,模型具有外侧后缘控制面。依据该模型的全部动力特性和刚度特性,以最优控制为基础,采用动态补偿器方法,设计了两阶控制律。对该控制律进行了风洞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颤振临界速度提高了14%以上。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航空学报》期刊1991年10期)

主动颤振抑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主动控制逐渐成为颤振抑制的一种重要方法。然而过去的研究常常将系统中时滞量忽略,近期的研究成果表明,时滞对颤振抑制系统具有明显的影响。在本文中,研究超声电机驱动控制面实现二维翼段颤振主动抑制。首先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了超声电机的建模与控制;其次对二维翼段气动弹性系统建模以及控制律设计,讨论了不同沉浮、俯仰非线性弹簧对颤振系统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含有时滞时颤振抑制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含时滞的控制律设计。主要研究如下:(1)DSP作为二维翼段颤振抑制控制系统的核心,采用了Matalb和DSP联合开发,搭建了超声电机控制实验平台,得到超声电机的数学模型,设计了PID、模糊-PID和模糊免疫-PID控制算法,通过实验和数值仿真,表明超声电机具有良好的可控性。(2)设计了一个含有控制面偏转的叁自由度二维翼段颤振主动抑制实验平台。采用Theodorsen非定常气动力,建立了二维翼段气动弹性模型,并根据此模型计了次最优控制律。数值仿真表明,采用超声电机控制控制面偏转可以有效地抑制系统模型的颤振,将系统的颤振临界速度提高了22.2%;讨论了沉浮、俯仰非线性弹簧对系统运动的影响。(3)考虑系统中阻尼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以及超声电机在建模时忽略的一些因素,分别设计了控制器和控制器。数值仿真表明这两种控制器都有良好的可控性,与控制器相比,控制器的控制效果更好;分析了当控制面是含有间隙时,采用鲁棒控制器,不同间隙时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4)考虑到时滞动力系统具有无穷维特性,其数值分析和理论分析均有较大难度,采用广义Sturm理论,通过对含有时滞反馈的二自由度翼段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在给定的参数范围内得到了系统的全时滞稳定性区间;采用等效转换的方法,将含有时滞的状态方程转变为同维数不含时滞的状态方程,根据离散方法设计了最优控制律,数值验证该种方法可以有效的实现含有时滞的系统的控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动颤振抑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杨月婷,高国生,张作良.半主动动力吸振镗杆系统的颤振抑制机理[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2].韩晓斌.含时滞反馈的二维翼段颤振主动抑制系统动力学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

[3].陈刚,李跃明,闫桂荣.机翼/外挂主动颤振抑制系统的CFD/CSD耦合数值模拟研究[C].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2009

[4].胡卫兵,赵令诚.碰撞阻尼器对机翼/外挂系统颤振半主动抑制分析[J].振动与冲击.1997

[5].宗捷,邹丛青,孙庆民.气动弹性系统的阵风减缓与颤振主动抑制[J].飞行力学.1995

[6].何景武,邹丛青.颤振主动抑制系统鲁棒控制律初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5

[7].邹丛青,陈桂彬.数字式颤振主动抑制系统的研究[J].航空学报.1994

[8].何锃,袁哲俊.颤振主动抑制系统开环模型的进一步降阶及其参数摄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92

[9].何锃,顾松年.颤振主动抑制系统开环模型的降阶和参数摄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92

[10].曹奇凯,陈桂彬.机翼/外挂系统的颤振主动抑制研究[J].航空学报.1991

论文知识图

4 主动颤振抑制系统框图侦察机[62]滑翔机[61]闭环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和鲁棒性能Figure...流速25m/s时的控制效果流速25m/s时的控制效果

标签:;  ;  ;  ;  ;  ;  ;  

主动颤振抑制系统论文_杨月婷,高国生,张作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