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接触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力学,膝关节,有限元,矩阵,关节,围岩,砂土。
接触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唐雪峰,杨万友,魏子淇,王家序,周青华[1](2019)在《含颗粒缺陷涂层材料线接触力学性能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线载荷作用下含颗粒缺陷涂层材料的数值分析模型,探究颗粒缺陷对涂层材料接触力学性能的影响,以期为工程实际中机械传动部件表面的涂层工艺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利用半解析法,构建考虑颗粒缺陷的含涂层非均质材料线接触模型,所得计算结果与有限元法结果吻合良好。基于该模型,研究了摩擦系数、颗粒缺陷的位置及分布对含颗粒缺陷涂层材料最大von Mises应力及其深度位置的影响。结果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大,最大von Mises应力值逐渐增大,其深度位置从涂层内部阶跃至近表面。随着颗粒缺陷中心x坐标从左到右变化,最大von Mises应力值先增大后减小,其深度位置位于涂层与基体界面附近或颗粒缺陷近表面端的上端。随着颗粒缺陷与涂层表面距离的增大,最大von Mises应力值先增大,后减小,并逐渐趋于稳定,其深度位置先逐渐远离涂层表面,随后稳定在涂层内部或涂层与基体界面区域。分布颗粒缺陷对最大von Mises应力的影响较为复杂,其深度则位于涂层与基体的界面或颗粒缺陷与基体的界面附近。结论摩擦系数与颗粒缺陷的位置及分布对涂层材料线接触力学性能均能产生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梅贤丞,崔臻,盛谦,陈柳洁,周兴涛[2](2019)在《围岩–衬砌接触力学特性对地下工程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鲜有关于围岩–衬砌接触面对地下工程动力响应影响的相关研究,基于数值计算方法,在与已有试验结果对比验证计算方法可靠性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是否考虑围岩–衬砌间接触关系两种不同形式的模型,研究地震作用下围岩–衬砌接触面对地下工程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并深入分析接触面力学特性对地下工程中衬砌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围岩–衬砌间接触面对围岩位移响应具有显着的影响,尤其是两侧拱肩处的围岩,在地震作用下更容易破坏。在水平方向上,顶拱范围的围岩以受拉为主,其他大部分围岩则以受压为主,在垂直方向上,洞室两侧围岩以受拉为主,其他大部分则以受压为主;围岩–衬砌间的接触面会破坏围岩–衬砌体系的完整性及连续性,从而入射波在通过接触面后产生的反射及折射迭加后,加剧衬砌的位移响应程度,尤其是仰拱及两侧边墙范围内。衬砌的内力响应整体上有减小的趋势,但存在一定的区域效应,其中拱顶、拱底及两侧拱腰处的剪力均比未考虑围岩–衬砌间接触关系时大;围岩–衬砌间接触面的各个力学参数对洞室衬砌的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不尽相同。其中,接触面刚度对衬砌内力的响应程度的影响起主导作用,而接触面摩擦因数、黏聚力及抗拉强度的大小对衬砌轴力及弯矩的影响较小,并且黏聚力和抗拉强度对衬砌内轴力及弯矩响应程度的影响沿着洞室中心线呈"反对称"现象,衬砌内轴力及弯矩的响应程度与抗拉强度是非线性相关。研究结果体现了考虑围岩–衬砌间接触关系的必要性。(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2期)
李培兴,刘铁军[3](2019)在《基于偶应力理论的二维粘附接触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微观和纳观尺度下,黏附作用和尺寸效应对表面接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考虑了偶应力对黏附接触问题的影响,通过引入材料特征长度来描述材料微观结构引起的尺寸效应,压头与半空间的黏附作用采用Maugis-Dugdale黏附理论表征。将材料特征参数引入弹性力学基本方程,利用傅里叶积分变换,本文将二维黏附接触问题转化为带有柯西核的奇异积分方程(组)。采用数值积分方法,得到黏附参数和材料特征参数对接触行为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黏附参数和接触半径下,随着材料特征长度的增大,表面接触应力逐渐增大。在材料特征长度恒定的情况下,接触半径相同时,接触区表面应力随着黏附参数的逐渐增大逐渐减小;外载荷相同时,接触区表面应力随着黏附参数的逐渐增大逐渐增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 2019)》期刊2019-08-25)
高雨龙,张丹,吴冠中[4](2019)在《能源桩-土体接触力学特征试验装置的研发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发了能源桩-土界面特性测试仪,在测试仪中安装可控温钢筋混凝土模型桩,在桩周围填充各类土体,模拟不同地基中的能源桩。通过对土体施加一定的恒定竖向荷载模拟不同深度的土层。模型桩中安装有换热管,利用低温恒温水浴,通过循环液控制桩体的温度,模拟能源桩吸热、放热过程。利用铂电阻温度传感器测量桩和土体的温度;利用安装在桩体表面上的微型土压力计测量桩-土界面的法向应力;利用FBG准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测量桩体的周向变形。以砂土地基为例,通过冷热循环试验,准确得到了桩温、土温、桩-土界面的法向应力和桩的周向变形,说明EPSICA可以用于揭示桩-土界面的接触力学特征,为能源桩的热、力学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少奇,罗毅,邱枫,李雄飞,李吉[5](2019)在《压缩式封隔器接触力学行为及坐封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Y341-114型压缩式封隔器,采用Yeoh橡胶本构模型,在封隔器坐封和坐封后两种工况下,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封隔器的非线性接触力学行为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了该封隔器坐封过程中施加的载荷与轴向压缩量的关系以及坐封后的强度、接触应力和摩擦力校核。结果表明:在封隔器坐封过程中,中胶筒首先与套管发生接触,其次是上胶筒,最后是下胶筒;封隔器坐封后胶筒的应力集中于胶筒的肩部,其中下肩部应力集中现象尤为明显;胶筒与套管之间的摩擦力、接触应力均能满足分层注水工艺设计要求,能够有效封隔15 MPa的层间压差。(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陈夕辉,柴伟,高永昌,张志峰,靳忠民[6](2019)在《DDH患者全髋关节置换中股骨偏心距对骨肌多体动力学和接触力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者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股骨偏心距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以1例CroweⅣ型DDH女性患者的相关数据为材料,基于骨肌多体动力学软件AnyBody,建立与患者对应的个体化THA下肢骨肌多体动力学模型,分析股骨偏心距在±20 mm内变化时髋关节力、外展肌力的改变。同时建立不同偏心距下股骨-S-ROM假体动态有限元模型,由骨肌模型计算的不同偏心距下水平匀速行走步态内的动态载荷被加载至相应的有限元模型,对S-ROM假体柄与袖套之间的应力、接触应力和微动进行分析。结果股骨偏心距±20 mm内的变化对髋关节力峰值影响较小,股骨偏心距减小会导致外展肌力峰值显着增加,股骨偏心距增大会导致柄的最大应力、接触应力和微动显着增加。结论 DDH患者THA中股骨偏心距改变对外展肌力和假体最大应力、接触应力与微动影响显着,医生应予以考虑。(本文来源于《医用生物力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猛[7](2019)在《人工膝关节几何参数对接触力学和运动学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膝关节的接触力学和运动学对临床前评估假体的磨损和运动性能非常重要。然而,人工膝关节的接触力学和运动学性能与假体的几何参数设计密切相关。因此,本文通过建立人工膝关节步态仿真有限元模型,研究分析了人工膝关节冠状面不同几何设计假体模型和曲线型胫骨衬垫不同几何参数的假体模型的接触力学性能和运动学性能;从而探究人工膝关节几何参数对其接触力学和运动学影响。本文通过选取了两种冠状面几何设计不同的假体模型进行标准步态仿真分析,从而探究冠状面几何设计不同的人工膝关节接触力学和运动学性能差异。同时,本文也具体介绍了人工膝关节承载面胫骨衬垫的参数化建模方法,并建立了不同参数的假体模型,从而探究承载面几何参数对人工膝关节的接触力学和运动学的影响。另外,本文也详细介绍了人工膝关节步态仿真有限元建模过程,其中包括了标准步态下人工膝关节位移控制有限元模型和力控制动力学有限元模型。本文首先对捷迈NK-II非对称型且冠状面呈直线型假体模型和强生PFC对称型且冠状面呈曲线型假体模型进行了模型收敛性验证;通过有限元网格细化最小单元尺寸达到0.0625mm时模型才得以收敛;并且,在捷迈NK-II假体模型中出现了边缘效应,最大接触压力明显增大,比没有出现边缘效应的强生PFC假体模型的最大接触压力增加了约40%;边缘接触效应的出现与捷迈NK-II的设计冠状面呈直线型密切相关。这为人工膝关节的磨损研究和设计指导提供重要依据。另外,本文也对人工膝关节曲线型胫骨衬垫的几何参数对假体接触力学和运动学的影响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胫骨衬垫的冠状面曲率半径与假体的接触力学性能密切相关,而胫骨矢状面曲率半径与假体的运动性能联系更紧密,这为人工膝关节的设计以及临床中假体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9-06-03)
吴敏华[8](2019)在《接触力学问题中的一类互补问题的快速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弹性接触力学问题可化为系数矩阵是Toeplitz结构的线性互补问题.若需得精度更高的解,则剖分网格的步长要更小,所得到的线性互补问题的规模变得更大.模系矩阵分裂迭代方法是有效求解大规模问题的快速迭代方法之一,预处理技术能够加快算法的计算速度.本文将模系矩阵分裂迭代方法分别结合预处理技术和矩阵分裂方法,构造了几类求解带Toeplitz结构的线性互补问题的快速算法,具体如下:第一,利用已有两类循环预处理矩阵,结合改进的模系矩阵分裂迭代法,提出了一类预处理模系矩阵分裂迭代法,给出了收敛分析及相关的数值实验.第二,运用矩阵多分裂方法,将大规模问题化为多个小规模子问题同时求解,结合预处理方法,构建了一类预处理模系矩阵多分裂块迭代方法,并给出了其收敛性分析与数值实验结果.第叁,针对带正定的二级对称BTTB矩阵的线性互补问题,提出了一类块预处理模系矩阵分裂迭代方法,给出了相关的收敛分析和数值实验结果.第四,根据Toeplitz矩阵的C-S分裂,提出了一类模系矩阵CSCS迭代方法,给出了相关的收敛分析和数值实验结果.(本文来源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杨传潇,丁亮,唐德威,高海波,邓宗全[9](2019)在《机器人单足系统-沙土塑性接触力学建模及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实现足式移动机器人在柔软流动性地面的仿真以及反馈控制,提出了机器人单足系统与沙土(柔性地面环境)接触力学的模型.该模型讨论并继承了部分经典土力学中极限承载力理论的假设条件,并加以拓展和深化,分别建立了机器人硬质足、柔性足与沙土环境的接触力学模型.与其他模型相比,该模型充分考虑了接触面和滑裂面的外形特征,且参数均为常用已测物理参数而不需要在线的辨识过程.设计、加工并搭建了机器人单足式移动平台,完成了单足系统移动平台与沙土环境准静态和动态冲击状态下的相互作用实验.实验和仿真预测结果的对比表明,预测结果与样本数据结果的总误差为8.97%,验证了塑性接触力学模型的准确性和预测足地接触变形时力学行为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机器人》期刊2019年04期)
王猛,李兴,成博,王俊元,杜文华[10](2019)在《膝关节假体胫骨衬垫几何设计对其接触力学和运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膝关节假体几何参数对置换膝关节运动性能和接触力学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也决定了膝关节假体的使用寿命。目的:分析膝关节假体胫骨衬垫矢状面前端半径、矢状面后端半径、冠状面曲率半径对膝关节接触力学和运动学的影响。方法:以美国强生骨科公司全膝关节置换产品DePuy PFC CR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为标准模型,通过改变该膝关节假体胫骨衬垫的矢状面前端半径、矢状面后端半径及冠状面曲率半径分别建立胫骨冠状面半径增大假体叁维实体模型、胫骨矢状面半径增大假体叁维实体模型与胫骨冠状面后端半径增大假体叁维实体模型,并建立力控制显示动态步态周期有限元模型,模拟膝关节置换后的步态周期运动,得出胫骨衬垫在一个步态周期中的最大接触压力、接触面积、胫骨前后位移和内外转角。结果与结论:①与标准模型相比,减小冠状面形合度,胫骨衬垫的接触压力显着增大、接触面积显着减小,但减小矢状面形合度,最大接触压力和接触面积增加并不明显;②与标准模型相比,当胫骨衬垫前端曲率半径增大,胫骨的向后移动显着增加;当胫骨衬垫矢状面后端曲率半径增大时,胫骨的后移增加不明显;当胫骨衬垫前、后端曲率半径增大时,内转增大较明显,特别是在站立相阶段,最大转角从8°增至10°。胫骨衬垫冠状面曲率半径的增大对假体的运动性能影响并不明显;③结果表明,膝关节假体股骨髁与胫骨衬垫在冠状面内的形合度是影响胫骨衬垫接触面积、接触压力大小的主要几何参数,适当减小冠状面形合度不会对膝关节运动稳定性产生显着影响;假体矢状面曲率半径的一致性是影响膝关节运动的主要几何参数。(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18期)
接触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鉴于鲜有关于围岩–衬砌接触面对地下工程动力响应影响的相关研究,基于数值计算方法,在与已有试验结果对比验证计算方法可靠性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是否考虑围岩–衬砌间接触关系两种不同形式的模型,研究地震作用下围岩–衬砌接触面对地下工程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并深入分析接触面力学特性对地下工程中衬砌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围岩–衬砌间接触面对围岩位移响应具有显着的影响,尤其是两侧拱肩处的围岩,在地震作用下更容易破坏。在水平方向上,顶拱范围的围岩以受拉为主,其他大部分围岩则以受压为主,在垂直方向上,洞室两侧围岩以受拉为主,其他大部分则以受压为主;围岩–衬砌间的接触面会破坏围岩–衬砌体系的完整性及连续性,从而入射波在通过接触面后产生的反射及折射迭加后,加剧衬砌的位移响应程度,尤其是仰拱及两侧边墙范围内。衬砌的内力响应整体上有减小的趋势,但存在一定的区域效应,其中拱顶、拱底及两侧拱腰处的剪力均比未考虑围岩–衬砌间接触关系时大;围岩–衬砌间接触面的各个力学参数对洞室衬砌的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不尽相同。其中,接触面刚度对衬砌内力的响应程度的影响起主导作用,而接触面摩擦因数、黏聚力及抗拉强度的大小对衬砌轴力及弯矩的影响较小,并且黏聚力和抗拉强度对衬砌内轴力及弯矩响应程度的影响沿着洞室中心线呈"反对称"现象,衬砌内轴力及弯矩的响应程度与抗拉强度是非线性相关。研究结果体现了考虑围岩–衬砌间接触关系的必要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接触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唐雪峰,杨万友,魏子淇,王家序,周青华.含颗粒缺陷涂层材料线接触力学性能数值分析[J].表面技术.2019
[2].梅贤丞,崔臻,盛谦,陈柳洁,周兴涛.围岩–衬砌接触力学特性对地下工程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3].李培兴,刘铁军.基于偶应力理论的二维粘附接触力学分析[C].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2019).2019
[4].高雨龙,张丹,吴冠中.能源桩-土体接触力学特征试验装置的研发与应用[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9
[5].陈少奇,罗毅,邱枫,李雄飞,李吉.压缩式封隔器接触力学行为及坐封效果评价[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陈夕辉,柴伟,高永昌,张志峰,靳忠民.DDH患者全髋关节置换中股骨偏心距对骨肌多体动力学和接触力学的影响[J].医用生物力学.2019
[7].王猛.人工膝关节几何参数对接触力学和运动学的影响研究[D].中北大学.2019
[8].吴敏华.接触力学问题中的一类互补问题的快速算法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9
[9].杨传潇,丁亮,唐德威,高海波,邓宗全.机器人单足系统-沙土塑性接触力学建模及验证[J].机器人.2019
[10].王猛,李兴,成博,王俊元,杜文华.膝关节假体胫骨衬垫几何设计对其接触力学和运动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