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论文-王叶红

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论文-王叶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能力,生态环境保护

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论文文献综述

王叶红[1](2019)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地面站建设的前景探析——以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论述了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监测地面站的必要性,以及生态监测地面站建设的前景和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林副特产》期刊2019年04期)

刘首正[2](2012)在《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区系是在特有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产生而形成的某一特定地区生长的全部植物类型的总和,是植物科、属、种的自然综合体。它多数是以种群方式存在的,对应组成该地区植被的主体,也是大自然地理生态环境中的集中反映和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化的依据。研究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的组成和地理组成部分等相关资料,对于分析研究植物区系与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期刊2012年10期)

祁亮亮[3](2012)在《辽宁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辽宁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区系多样性及其与森林植被类型和季节变化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物种多样性研究,共采集到大型真菌标本600余份,273种,通过分类鉴定它们隶属于2门5纲18目52科110属,其中子囊菌门3纲5目11科17属20种,担子菌门2纲13目41科93属253种,其中,新种1个(拟定),中国新纪录3个(拟定),辽宁省新纪录种72个,当地自然保护区新增属28个。按照"Dictionary of the Fungi"《菌物字典》第十版(2008)和"Index Fungorum "在线数据库对物种名录进行了编目。凭证标本均保存于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HMJAU)。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型真菌区系成分十分丰富,含有10种或10个种以上的科有11个,分别为口蘑科、伞菌科、红菇科、丝盖伞科、小皮伞科、球盖菇科、粉褶菌科、牛肝菌科、锈伞科、蜡伞科,共计179种,占总数的65.56%;含有5个种以上的属有12个,占总数的10.52%。含5种以上的属为丝盖伞属、小皮伞属、鹅膏菌属、小菇属、丝膜菌属、粉褶菌属、口蘑属、鳞伞属、杯伞属、香蘑属、湿伞属,共有111种,占总数的40.36%;保护区可食用大型真菌资源较丰富,约占总数的42.12%。大型真菌多样性与植物群落和季节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依据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特点,将保护区划分为5个不同群落,分别为类型Ⅰ针阔混交林、类型Ⅱ阔叶林、类型Ⅲ针叶林、类型Ⅳ红松林、类型V桦木林。五种不同类型中大型真菌的数量所占比例分别为64.36%、42.50%、12.36%、3.63%、3.00%。在不同群落类型中大型真菌的发生种类不同,不同植物群落中的大型真菌多样性具有差异性。通过2010年对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的调查研究,保护区的大型真菌发生种类和数量与季节变化具有相关性。5月份大型真菌开始出现,如棱柄马鞍菌(Helvella crispa)、灰高脚马鞍菌(Helvella macropus)等大型真菌开始发生;6月份气温回升,小菇属(Mycena)、小皮伞属(Marasmius)等大型真菌大量发生;7-9月份大型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均较为明显,9月份大型真菌的种类和数量达到最高峰;随着降雨量减少、温度的下降和光照时间的增长,10月份大型真菌数量和种类随之减少,下降幅度较大。(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刘维东,祝业平,王颖,马明军,李森远[4](2012)在《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寒温带湿润地区,植物类型具有多样性、完整性、稀有性。跳石塘地貌、跳石塘植被,生物多样,物种丰富。2008年,管理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在老秃顶子山东、南、北叁面坡5个区域设置了永久性固定标准地15个、固定样线22公里,同时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这对老秃顶子植物区系成分、世界广布成分、全热带分布成分、北温带分布成分、中国特有分布成分等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对开展森林生态、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对该区野生动植物种群消长研究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对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多学科的研究对保护区今后建设发展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张春田,赵喆,王诗迪,王强,祝业平[5](2011)在《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寄蝇区系调查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寄蝇(双翅目:寄蝇科)是农林牧业害虫的重要天敌昆虫。多年来对辽宁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的寄蝇科昆虫区系进行了调查,采集到寄蝇标本1500余号,经分类、鉴定共计4亚科21族68属124种,分别约占全国已知271属1187种寄蝇的25.1%和10.4%;包括1中国新纪录属:黑寄蝇属Zophomyia Macquart;4中国新记录种:叁色宽额寄蝇Frontina tricolor Shima,安尼里寄蝇Nilea innoxia Robineau-Desvoidy,尾怯寄蝇Phryxe semicaudata Herting,灰欧佩寄蝇Opesia cana(Meigen);36个辽宁新分布记录种和14个中国特有种;初步分析该地区寄蝇科区系组成以古北界种和古北、东洋界共有种为主,合计118种,占调查总种数的95.2%。研究标本均保存在沈阳师大昆虫标本馆。(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傅光楠[6](2010)在《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省级文明单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 傅光楠】 日前,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省委、省政府授予2008-2009年度省文明单位荣誉称号,成为我市林业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该保护区是集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宣传教育和持续利用等多功能于(本文来源于《本溪日报》期刊2010-06-09)

柳永青[7](2009)在《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日本落叶松林木良种早期测定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建立种子园子代早期性状测定稳定性参数模型,论述了缩短日本落松林木育种周期的技术。通过缩短日本落叶松林木的育种周期,开展早期测定,促进早结实、多结实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优良无性系的遗传增益为10.0%~15.4%;育苗造林遗传增益为18.4%;材积遗传增益为23.8%。28号无性系的生长量最大。(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36期)

倪艳萍,祝业平,王庆余,许金香[8](2008)在《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价值和开发原则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方针、政策,明确保护区的地位和开发原则,更好地完善管理局跨越式发展,加强对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开发原则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彭晓和[9](2007)在《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考活动圆满结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彭晓和报道:最高海拔1367.3米、总面积22.8万亩的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活动,历时一年,收获颇丰。由市环保局等7家单位共同组成的科考队,先后在夏季、秋季、冬季和春季4次对老(本文来源于《抚顺日报》期刊2007-05-21)

李俊[10](2006)在《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考活动正式启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昨日上午,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考活动在新宾满族自治县平顶山镇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启动。 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称为辽宁的“绿色屏障”。为了充分发挥它的生态(本文来源于《抚顺日报》期刊2006-08-18)

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物区系是在特有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产生而形成的某一特定地区生长的全部植物类型的总和,是植物科、属、种的自然综合体。它多数是以种群方式存在的,对应组成该地区植被的主体,也是大自然地理生态环境中的集中反映和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化的依据。研究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的组成和地理组成部分等相关资料,对于分析研究植物区系与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论文参考文献

[1].王叶红.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地面站建设的前景探析——以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中国林副特产.2019

[2].刘首正.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调查研究[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2

[3].祁亮亮.辽宁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

[4].刘维东,祝业平,王颖,马明军,李森远.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初报[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

[5].张春田,赵喆,王诗迪,王强,祝业平.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寄蝇区系调查报告[J].应用昆虫学报.2011

[6].傅光楠.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省级文明单位”[N].本溪日报.2010

[7].柳永青.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日本落叶松林木良种早期测定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

[8].倪艳萍,祝业平,王庆余,许金香.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价值和开发原则的探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

[9].彭晓和.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考活动圆满结束[N].抚顺日报.2007

[10].李俊.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考活动正式启动[N].抚顺日报.2006

标签:;  ;  ;  ;  

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论文-王叶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