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购物感知论文_成童,张志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网上购物感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网上购物,风险,意愿,顾客,消费者,距离,理论。

网上购物感知论文文献综述

成童,张志杰[1](2015)在《不同反馈方式下用户感知等待时间对购买意愿的影响——以网上购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网上购物的蓬勃发展,网上购物过程中影响用户购买意愿的因素越来越成为人机交互的研究焦点。网上消费者仅仅是通过网上商城的电子商务界面所提供的各类信息来评价商品,这种单一的视觉认知过程也提醒厂商对建构网上购物平台的关注和重视(Chen&Ma,2013)。以往研究表明,电子商务网站的信息呈现越有效,越容易使用(如速度、使用方便等),消费者对该网站的评价就越高,从而更易产生购物意图(Chau,Au&Tam,2000),而用户对网页界面的满意度越高,购买意愿也越高(Kim,Williams,&Lee,2004)。本研究假设,用户对网页下载时间长短的感知影响用户对网页的满意度,进而影响用户对网页的评价,而用户对网页的评价又是影响其购买意愿的重要维度。大量研究表明,反馈可以有效地降低用户对等待时间的感受性(Bhatti et al.,2000;Ramsay,1998;Sears,1997)。因此,本研究以反馈方式和等待时间为自变量,让被试在专门为本实验设计的网页上进行购物体验---该网页可在后台控制延迟时间,分别为3s和15s---继而完成关于感知等待时间长短、情绪变化、购买意愿叁个维度的量表,探讨了在不同反馈方式下,用户的不同感知等待时间是否会对其购买意愿产生影响,其中反馈方式分为空白反馈、一般图片反馈和相关图片反馈叁种(Lee et al.,2012)。研究为2(等待时间:3s或15s)×3(反馈方式:空白反馈、一般图片反馈和相关图片反馈)组间实验设计。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主效应显着,即时间越短,购买体验越愉快,情绪越积极,购买意愿越高;(2)当延迟时间较长(15s)时,空白反馈和相关图片反馈的被试对感知等待时间长短差异显着(p=0.002),一般图片反馈和相关图片反馈之间差异显着,(p=0.027)(3)研究还发现了感知等待时间与购物满意度(p=0.008)、购买意愿(p=0.016)、购物愉快程度(p=0.003)之间的正相关以及网购经验与购买意愿之间的负相关(p=0.045)。针对此实验结果,文章进行了探讨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期刊2015-10-16)

付宜强[2](2014)在《我国网上购物商城顾客感知形象的评价研究——基于网购论坛顾客点评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国内网购论坛网友点评为依据,对淘宝商城、京东商城、当当网叁家网上商城的顾客感知形象进行实证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顾客对国内网上购物商城感知形象的整体评价主要集中于"商品质量"、"商品价格"、"物流便捷性"、"服务态度"、"网站促销"及"退换货服务"等方面。尽管叁家购物商城的吸引物相似、定位相近,但顾客对叁家商城的形象感知存在明显差异。最后,依据研究结论,对国内网上购物商城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价格理论与实践》期刊2014年10期)

范青,何行超[3](2013)在《基于感知风险的常德市网上购物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网上购物发展瓶颈的不断突破,网上购物发展速度迅猛,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使用网上购物。在这方面,中国的网上消费者水平还很低。其中很大部分原因是网购风险存在。网络购物风险是影响消费者网上购物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网上购物的现状及网上购物的特点,并对常德市网上购物进行了微观的分析和研究。(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3年23期)

毕正宜[4](2013)在《心理距离对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网上购物兴起之日,营销学界对网购消费者购买意愿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其中,作为购买意愿先导因素的消费者信任和感知风险等心理因素是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从解释水平理论出发,提出消费者心理距离会对网购感知风险产生影响。研究选取时间距离作为自变量,通过叁个消费者行为学实验,操控购买事件的时间距离,揭示其对网购感知风险产生的影响,并发掘其背后的作用机理。实验一为2(时间距离:远,近)×2(个体行动认知水平:高,低)的实验设计。实验结果验证了主效应,即当时间距离较远时,消费者网购感知风险较强,同时发现了个体行动认知水平的调节效应,当个体的行动认知水平较低时,主效应凸显,而当个体的行动认知水平较高时,主效应衰减。实验二引入了中介变量感知不确定性,目的在于发掘主效应背后的作用机制。实验二的结果表明,感知不确定性在主效应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当时间距离上升时,感知不确定性较强,从而导致了更高的感知风险。实验叁为2(时间距离:远,近)×2(网购品类熟悉度:高,低)的设计,在实验中引入网购品类熟悉度作为主效应的调节变量。实验叁的结果表明,对于低熟悉度的商品品类,当购买事件发生在较远的将来时,消费者网上购物的感知风险更好;而对于高熟悉度的商品品类,这种效应衰减。(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3-12-01)

唐丹[5](2013)在《基于感知风险理论的网上购物障碍破除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网络的发展,企业的经营方式和消费者的购物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互联网这种媒介,网上购物成为了一种时尚,网上购物成为网上消费者的一项支出。网上购物已经深入到零售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中,并深刻影响着每一个市场参与者。与传统购物方式比较,网上购物具有价格优势,而且便捷、效率高、娱乐性强,能给消费者带来新的购物体验。但我国网上购物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收益。消费者使用互联网购物率还是比较低,主要是因为存在感知风险。因此,如何降低消费者网上购买的感知风险,提高其网上购买意愿成为网购企业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本文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认为感知风险有8个构面:经济风险、功能风险、时间风险、信息风险、身体风险、隐私风险、社会风险、服务风险。本文的研究模型是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和感知风险与购买意愿模型而建立的。该模型将自变量(商家因素、网站因素)引入模型,将感知风险作为中介变量,购买意愿作为因变量,分析这些自变量与感知风险和购买意愿的关系,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信度、效度检验,然后运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方差分析,对假设进行验证,得出网站的有用性、易用性、安全性,商家信用、服务响应性、售后保障性对购买意愿影响显着的结论。这说明网络环境下,网上商家要从消费者感知风险角度出发,采取措施,降低消费者的感知风险,提高消费者网上购买的意愿。(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3-06-01)

许欣[6](2013)在《消费者信任、感知风险和人际互动对网上购物意图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升和网民人数的不断增加,网络购物成为了消费者有别于传统渠道的新选择,相关研究也成为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的热点。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集中于B2C领域,将商户和平台视为整体看待,在买卖双方互动沟通的研究中也并未重视其作用的内在机制。本研究基于对以往研究的分析总结和理性行为理论,提出了在电子商务C2C模式下,人际互动是通过信任和感知风险来对消费者的购物态度,进而对其购物意图进行影响的模型,并使用量表对假设模型和其中各因素的维度进行验证和探究。研究采用问卷法对以大学生为主的239名被试进行了调查,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消费者总体信任是由四个因素构成,分别是商户声誉信任、制度保障、技术安全和信任线索;感知风险则是由五个维度构成,分别是时间-功能风险、经济风险、心理风险、隐私风险和售后风险;人际互动同样可以分为四个因素,分别是卖家沟通便利、网友推荐、社交网络关注和评论参考。(2)根据对假设模型拟合的结果,认为消费者购物态度影响着其购物意图,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信任对购物态度的改变有直接影响。人际互动的增加对于改善购物态度有直接作用,同时也通过信任的中介作用影响态度。此外,感知风险与人际互动有相关,对信任是负向影响,可以认为感知风险认知比较低的消费者会有较高的信任,间接推动了消费者购物态度意愿的增加。(3)当消费者对于社交网络关注达到较高的水平时,其对购物平台和商户的信任水平都会有明显提升。(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5-15)

吴磊,梁东明,王秋月,杨尧栋,章晓霞[7](2013)在《网上购物风险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感知风险不同对购买偏好的影响机制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创新性地将感知风险作为变量因子研究不同消费者的购买偏好差异并在价格、品牌两个维度上得到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网上购物时,消费者感知风险不同会影响其对价格、品牌的购买偏好;对于高风险感知者,对价格较高、品牌知名度较高的商品会产生更大的购买意愿;对于低风险感知者,对价格不同、品牌知名度不同的商品的购买意愿则不存在显着差异。文章建立在感知风险理论和消费者减少风险理论基础上,以感知风险结合价格、品牌知名度研究消费者行为偏好差异,从而更好地把握网上购物风险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现代商业》期刊2013年10期)

杨进广[8](2012)在《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整合描述性决策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加入了人口统计学中的经验变量,构建了较为全面的风险决策理论模型。其中,本研究采用感知身体风险,感知产品风险和风险倾向叁个潜在变量来考察决策者感知的负面因素;采用经验,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四个潜在变量来考察决策者感知的正面因素。并进一步研究说明这些潜在变量对决策者最终的行为意愿的影响。本研究在构建了风险决策理论模型之后,选取网上购买食品行为作为实证的研究对象。通过参考国内外研究文献,设计了调查问卷,采用非随机抽样的发放方式,主要针对上班族和大学生进行了实证调查,获得大量调研数据。然后对其样本数据进行处理,包括项目分析,信度分析,因子分析,效度分析,从各个方面考察样本数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最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构建的风险决策理论模型进行检验。针对网上购买食品行为,本研究得出了下面几条结论:经验对感知产品风险,感知身体风险,行为控制,行为态度,主观规范,风险倾向有显着的影响,但是没有直接影响行为意愿;其中,对行为控制,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正相关,对风险倾向和感知产品风险负相关,对感知身体风险正相关。感知产品风险对行为态度呈负向关系,而对行为意愿没有直接关系。感知身体风险对行为意愿呈正向关系。风险倾向对感知产品风险和感知身体风险有显着的正向关系,它与行为意愿没有直接的关系。行为态度对行为意愿有显着的影响并呈正向关系。主观规范对行为态度和行为意愿有非常显着的正向关系。行为控制对行为意愿有显着的影响并呈正向关系。最后,结合理论和本研究实证结果,分析了本研究的不足并对后续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2-10-01)

波骆尔(Б.ВОЛОР)[9](2012)在《中蒙消费者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的应用不断的增加,而给消费者带来了诸多便利。例如,在互联网上能够搜寻大量而丰富的信息,给消费者提供休闲娱乐和各样网上购物方式。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互联网有明显的好处、给消费者提供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服务,但是众多消费者在互联网上购物时感知各种风险,而产生消费者网上购物障碍。国外学者们对于消费者网上购买行为做了深入探讨。Pavlou将信任和感知风险放入技术接受模型,预测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接受程度。Teo和Yeong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网络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Koufaris用技术接受模型和心理学理论来解释消费者网上购买行为。国内学者对于消费者网上购买行为做出了初步研究。黎志成和刘枚莲在对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行为模型。高海霞和井淼基于手机市场和上海大学生的实证研究构建了消费者的感知风险。在中国,一些学者已经用感知风险来研究网上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但是针对蒙古消费者的研究还很缺乏,而该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本论文宗旨进行蒙古和中国消费者网上购物感知风险比较研究。通过研究,消费者的网上购买行为和网上购物的感知风险特点比较中蒙消费者网上购物感知风险影响因素的异同,因此,为网上零售商企业提供丰富的相关理论以及网络营销策略支持建议。(本文来源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期刊2012-05-01)

杨晓菊[10](2012)在《大学生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带动了网上零售业的蓬勃发展,网上购物作为一种新型购物模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然而网络的虚拟性、交易主体的不确定性、交易对象的不可感知性以及交易过程的不同步性,使得网上购物消费者和网络零售商的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加剧,从而使消费者感知到不同于传统购物环境下的风险。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对我国网民网络购物用户数及使用率统计,网络购物人数为1.94亿人,使用率仅为37.8%,可见有效购买用户并不多,许多已经进行网购的用户在经历了客观的网购风险之后也会终止网购行为。感知风险就是阻碍消费者进行网上购买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年轻时尚、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他们是网上购物人群的一个典型的代表。因此,研究其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的特点以及个人特征对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的影响的差异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国内外学者认为传统感知风险有六大风险维度,分别为财务风险、功能风险、身体风险、社会风险、时间风险、心理风险。在网络环境下,又增加了隐私风险、交付风险、来源风险,服务风险。结合目前网上购物现状及笔者自身经验,将“缺乏网上购物仲裁”作为网上购物风险的“服务风险”的测量项目,希望得到验证。同时,消费者作为网上购物的主体之一,其个人特征必然会影响网上购物的感知风险。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七条假设:性别对大学生网上购物风险感知存在差异;年龄对大学生网上购物风险感知存在差异;学历对大学生网上购物风险感知存在差异;触网时间对大学生网上购物风险感知存在差异;购物经历对大学生网上购物风险感知存在差异;浏览购物网站频率对大学生网上购物风险感知存在差异;网购次数对大学生网上购物风险感知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方式向大学生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296份,剔除不完整的和存在明显应付倾向的问卷16份,得到有效问卷280份。利用SPSS软件均值分析得出大学生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的特点,并对其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并且验证了引入的测量项目具有较强的有效性,均值达到16.25;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大学生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的五个维度并将其命名为:服务保障风险、消费者心理风险、信息泄露风险、产品功能风险及社会评价风险。其中信息泄露风险和服务保障风险是大学生网上购物风险感知较强的两个风险维度,其次是产品功能风险;而社会评价风险和消费者心理风险最小。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本研究提出的七条假设进行了验证,其中五条假设通过了验证,两条未通过。研究结论具体为:性别和触网时间对大学生网上购物风险中的“消费者心理风险”感知存在差异;学历和网购经历对大学生网上购物风险中的“服务保障风险”感知存在差异;浏览购物网站频率对大学生网上购物风险中的“社会评价风险”感知存在差异;年龄和网购次数对大学生网上购物感知风险中的五个风险维度均不存在差异。感知风险是消费者的主观风险,但它受着现实中客观风险的影响,因此,若要减弱大学生网上购物的感知风险,就应努力减少客观风险。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设置相应的网络交易纠纷仲裁部门;全面提升网络零售商的服务质量;提高消费者网上购物识别与维权能力。(本文来源于《山东财经大学》期刊2012-04-10)

网上购物感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国内网购论坛网友点评为依据,对淘宝商城、京东商城、当当网叁家网上商城的顾客感知形象进行实证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顾客对国内网上购物商城感知形象的整体评价主要集中于"商品质量"、"商品价格"、"物流便捷性"、"服务态度"、"网站促销"及"退换货服务"等方面。尽管叁家购物商城的吸引物相似、定位相近,但顾客对叁家商城的形象感知存在明显差异。最后,依据研究结论,对国内网上购物商城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网上购物感知论文参考文献

[1].成童,张志杰.不同反馈方式下用户感知等待时间对购买意愿的影响——以网上购物为例[C].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2015

[2].付宜强.我国网上购物商城顾客感知形象的评价研究——基于网购论坛顾客点评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

[3].范青,何行超.基于感知风险的常德市网上购物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

[4].毕正宜.心理距离对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

[5].唐丹.基于感知风险理论的网上购物障碍破除机制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6].许欣.消费者信任、感知风险和人际互动对网上购物意图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3

[7].吴磊,梁东明,王秋月,杨尧栋,章晓霞.网上购物风险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感知风险不同对购买偏好的影响机制比较[J].现代商业.2013

[8].杨进广.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9].波骆尔(Б.ВОЛОР).中蒙消费者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的比较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10].杨晓菊.大学生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

论文知识图

网上购物感知风险影响因素分析...网上购物顾客感知价值构成模型消费者网上购物风险感知程度对均衡结...消费者网上购买行为感知风险的动态模...结构方程模型书企业对客户隐

标签:;  ;  ;  ;  ;  ;  ;  

网上购物感知论文_成童,张志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