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保护性耕作论文-郑佳舜,胡钧铭,韦翔华,黄太庆,李婷婷

稻田保护性耕作论文-郑佳舜,胡钧铭,韦翔华,黄太庆,李婷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稻田保护性耕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绿肥,粉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

稻田保护性耕作论文文献综述

郑佳舜,胡钧铭,韦翔华,黄太庆,李婷婷[1](2019)在《绿肥压青粉垄保护性耕作对稻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2018年,在广西农业科学院试验田设置粉垄耕作与常规耕作2种耕作模式,并设不施肥、常规施用化肥、单倍绿肥压青+化肥和双倍绿肥压青+化肥4种施肥处理开展连续田间定位实验,2018年早稻插秧5d后开始采用分离式静态箱-气象色谱法连续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进行测定,研究绿肥压青下不同耕作模式和施肥处理稻田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定位累积效应,分析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和增温潜势,以期为粉垄保护性耕作方式和施肥管理模式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粉垄耕作模式下常规施用化肥处理中CO_2排放通量是常规耕作模式下的2.3倍,施用双倍绿肥处理稻田CH_4排放峰值是化肥处理中的2.5~3.9倍。各处理中,粉垄耕作下单倍绿肥加化肥处理稻田CO_2和N_2O累积排放量均最少,分别为1469.29kg·hm-2和36.61g·hm-2。两种耕作模式下施用单倍绿肥加化肥CH_4累积排放量均低于双倍绿肥加化肥的处理。可见,合理配施绿肥加化肥对粉垄耕作下水稻温室气体CO_2和N_2O减排有一定积极作用,稻田CH4排放量与绿肥压青量相关,温室气体的增温潜势也相应受到影响。在一定时间尺度上,绿肥压青下粉垄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减少和遏制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气象》期刊2019年01期)

祁剑英,王兴,赵鑫,濮超,阚正荣[2](2018)在《保护性耕作对我国南方双季稻田土壤有机碳变异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变异系数可反映数据的变异程度和稳定性,因此,明确土壤有机碳变异系数对农田管理措施的响应,对于评价土壤固碳潜力及缓解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基于长期定位试验,共设免耕秸秆还田(NTS),旋耕秸秆还田(RTS),翻耕秸秆还田(CTS)及翻耕秸秆不还田(CT)4个处理,评价稻田不同耕作措施对有机碳变异性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2005-2012年,不同耕作处理下0-30cm土壤有机碳储量呈升高的变化趋势,但在2012-2016年其变化较为平稳,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异系数表现为NTS<RTS<CT<CTS;多远回归分析结果表明,0-5cm土层的标准化系数为0.412,高于其他土层;NTS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均变动较大,且对总有机碳储量变动的贡献均较高。【结论】表层土壤稳定的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组分的保护,是保护性耕作下有机碳变异系数较低的原因。在中国南方双季稻田,采用保护性耕作可降低有机碳变异性,增加土壤固碳,缓解气候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8-07)

黄金凤[3](2018)在《保护性耕作对稻田土壤硝化作用与水稻氮吸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不合理的农艺措施,例如频繁翻耕与秸秆焚烧等,导致了土壤质量退化、环境污染和农田生态可持续性受到破坏,作物氮素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免耕和秸秆还田是保护性耕作的两大措施,对改善土壤质量提高N素利用率有一定积极效应。然而,当前保护性耕作对稻田土壤硝化作用和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试验于2011年通过设置,翻耕秸秆不还田(CTNS)、翻耕秸秆还田(CTS)、免耕秸秆不还田(NTNS)和免耕秸秆还田(NTS)4个处理,分析免耕和秸秆还田6年后了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理化因子、微生物量碳氮、硝化微生物、N_2O排放、硝化潜势、水稻根系氮代谢酶活性、水稻产量、氮素积累量等对不同保护性耕作的响应。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稻季土壤p H无显着影响,但显着影响水稻各生育期土壤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含量。与翻耕处理相比,免耕处理孕穗期、齐穗期和成熟期NH_4~+-N含量显着提高了25.2%~37.4%、13.0%~22.0%、12.2%~27.1%,NO_3~--N含量显着提高了14.5%~30.6%、15.8%~29.8%、9.9%~53.9%;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秸秆还田处理孕穗期、齐穗期和成熟期NH_4~+-N含量显着提高了10.1%~26.7%、17.0%~31.3%、18.7%~33.8%,NO_3~--N含量显着提高了15.5%~32.5%、25.8%~39.7%、35.4%~48.2%。耕作处理对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均无显着性影响,但秸秆还田处理土壤MBC含量显着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耕作处理与秸秆还田均未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2)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显着影响硝化微生物氨氧化古菌(AOA)与氨氧化细菌(AOB)丰度。免耕处理较翻耕处理AOA和AOB丰度分别显着提高了4%~14%和9%~11%;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AOA和AOB丰度分别显着增加了14%~45%和21%~91%。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显着影响硝化潜势。与免耕处理相比,翻耕处理平均硝化潜势提高了41%~78%;秸秆还田硝化潜势提高了31%~56%。(3)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显着影响稻田N_2O排放。与翻耕处理相比,免耕处理2016和2017年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显着提高了12.5%~18.2%和21.1%~38.6%;与不还田处理相比,还田处理2016和2017年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显着提高了38.5%~45.5%和13.1%~29.5%。相关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铵态氮含量、AOA和AOB丰度调控着土壤N_2O排放。(4)耕作方式显着影响分蘖期根系硝酸还原酶(NR)活性,秸秆还田显着影响分蘖期和成熟期各处理根系硝酸还原酶活性。耕作方式未影响水稻各生育时期根系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秸秆还田显着提高根系GS活性。(5)耕作方式对氮素累积和水稻产量没有显着影响,但秸秆还田显着影响着氮素累积和水稻产量。与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氮素累积量和水稻产量分别提高了14.9%~38.3%和5.9%~19.1%。同时,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氮素累积量有显着的交互作用。(6)相关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不同秸秆还田下NR活性、GS活性均与水稻产量、氮素积累总量呈显着相关;土壤无机氮含量、AOA丰度、土壤MBC含量、NR和GS酶活性与水稻氮素积累密切相关,表明土壤硝化作用和水稻N素吸收利用关系密切。因此,我们的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硝化微生物AOA主要通过调节土壤硝化作用,影响土壤无机氮供给,影响根系的生长;同时,根系NR和GS酶活性的提高有利根对无机氮吸收,进而将土壤无机氮吸收转入水稻植株体内,最终实现了水稻对N素吸收利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刘子闻[4](2017)在《保护性耕作及多样化轮作下稻田土壤肢体磷的赋存规律及阻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胶体磷作为土壤中磷素迁移的主要载体,与农业面源磷污染密切相关。本研究以农田胶体磷为研究对象,实验拟基于大田试验,分别在两种土壤(粘壤土和壤质土)和八种处理(翻耕/秸秆不还田/冬闲(CHF),翻耕/秸秆还田/冬闲(CRF),翻耕/秸秆不还田/小麦(CHW),翻耕/秸秆还田/豌豆(CRB),免耕/秸秆不还田/冬闲(NHF),免耕/秸秆还田/冬闲(NRF),免耕/秸秆不还田/小麦(NHW),免耕/秸秆还田/豌豆(NRB))下进行,利用先进的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XANES)等技术从分子水平上表征稻田土壤胶体磷的储存形态,明确保护性耕作与多样化轮作实施后不同时期土壤胶体磷赋存规律。同时,利用室内模拟实验,在八种不同土壤质地的土壤中施加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以扫描电镜-能谱技术(SEM-EDS)表征土壤胶体的形貌特征,探究了不同添加比例的PAM对土壤胶体磷流失潜能的阻控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壤质土在免耕两年后会提升土壤总磷含量,且有无秸秆还田对土壤总磷没有影响。与实验初期(435mgkg-1)相比,土壤总磷含量逐年升高,但4个处理(CHF、CRF、NHF、NRF)间总磷含量在第一年水稻季末(442~443mgkg-1)以及第一年末(444~447 mg kg-1)差异并不显着(p<0.05)。第二年水稻季,NRF(459mgkg-1)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无显着差异,452~454 mg kg-1),第二年结束后,NRF(471mgkg-1)处理显着大于 CRF(458mgkg1)和 CHF(454mg kg-1)处理(p<0.05),NHF(462mg kg-1)与CHF差异显着。粘壤土在两年免耕条件下,秸秆还田具有提高磷含量的效果:与实验初期相比(954mgkg-1),粘壤土土壤总磷含量逐年升高,在第二年水稻季末和冬闲季末,NRF为所有处理中的最大值,并显着大于NHF处理。此外,在轮作系统中,免耕可以提高土壤磷含量:NRB在每一季均为各轮作处理中的最大值,且在第二年显着大于其余叁种轮作处理。(2)壤质土在第一年秸秆还田条件下,免耕土壤胶体磷含量小于翻耕,而在第二年秸秆还田时,免耕土壤胶体磷含量大于翻耕:在第一年水稻季,翻耕处理(15.291mgkg-1)高于免耕处理(11.210 mg kg-1);第一年结束后,CHF(4.560 mgkg-1)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无显着差异,2.918~3.526mgkg-1);第二年水稻季,免耕处理大于翻耕处理;第二年结束后,NHF处理(7.778mgkg-1)显着高于其他处理(3.590~5.445 mg kg-1),其中NRF最小。这可能是因为壤质土砂粒含量较高,易受耕作扰动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土壤胶体磷的赋存。粘壤土第二年免耕和秸秆还田均可以使土壤胶体磷含量下降,但免耕+秸秆还田并不会增强胶体磷下降的效果:第一年水稻季免耕(12.308 mg kg-1)处理均高于相应的翻耕(11.575 mg kg-1)处理;而在第一年结束后,CHF(13.619 mg kg-1)显着大于除CRB外的其他处理(7.721~11.400 mg kg-1),而且在第二年水稻季也出现这种现象;第二年结束后,CHF处理(11.249 mg kg-1)显着高于其他处理(6.073~9.214 mg kg-1)。结果表明两年后NHF、CRF处理的土壤胶体磷含量均显着小于CHF处理后的胶体磷含量。(3)壤质土在第一年秸秆不还田条件下,免耕土壤胶体磷占总磷比例显着小于翻耕,而在第二年不还田条件下,免耕显着大于翻耕。与实验初期(2.73%),壤质土胶体磷占总磷的比例相比在两年后(0.76%~1.68%)显着下降。第一年水稻季翻耕胶体磷占比(3.46%)显着高于免耕(2.54%)占比。第一年结束后CHF处理(1.03%)的占比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无显着差异,0.66%~0.79%)。与第一年不同第二年水稻季,免耕处理(1.31%)的占比显着高于翻耕处理(0.78%)。第二年结束后,NHF(1.68%)处理显着高于其他处理(0.76%~1.20%)。两年结束后(0.62%~1.16%),粘壤土中胶体磷占总磷的比例与实验初期(1.79%)相比显着下降(p<0.05),但下降的幅度(0.9%)小于壤质土(1.5%)。除第一年水稻季,CHF处理的胶体磷占比为各处理间最大值。两种供试土壤胶体磷的XANES结果表明在一周年结束后,铁氧化物结合态磷在稻田土壤胶体磷中相对含量显着升高,且其含量(45.8%~61.8%)为各磷形态间的最大值。在第二年水稻季末和冬季末,铁氧化物结合态磷无显着性变化,表明稻田土壤中胶体磷形态主要为铁氧化物结合态磷。(4)PAM对土壤胶体磷释放的阻控研究表明,PAM可以有效地抑制土壤胶体和水分散性胶体磷的流失潜能。对照组中供试土壤胶体磷的流失潜能为6.9 mg kg-1~46.1mgkg-1,其中砂壤土的流失潜能最大。向土壤中添加12.5kgha-1(低)、25 kg ha-1(中)、50 kg ha-1(高)叁种水平的PAM后,土壤胶体总磷的流失潜能分别平均降低了 47.0%,67.9%和79.3%。但是,PAM的施加可能会促进土壤中胶体态MRP、真溶态TP、真溶态MRP、真溶态MUP的释放。土壤中砂粒含量是预测WDC和胶体磷的重要因素。在已知PAM施加量和砂粒含量的情况下,多元回归方程较好的预测了 WDC和胶体磷(R~2=0.542,p<0.001)的流失潜能。(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12-01)

卢廷超,徐培智,张仁陟,解开治,卢钰升[5](2017)在《保护性耕作模式下早稻田甲烷排放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耕作对早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并分析影响稻田甲烷排放的环境因子,寻找合适的耕作模式以减少稻田甲烷排放。【方法】设免耕不施肥、免耕施肥、常规不施肥和常规施肥4个处理,分别在水稻分蘖期和水稻抽穗期采用静态箱法收集气态甲烷(CH_4),同步观测地温、采气箱内温度、环境温度、地表温度、草面温度、相对湿度及风速,探究早稻田CH_4排放的日排放规律,明确免耕和施肥及环境因素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结果】早稻田CH_4的排放与气温、地表温度、5 cm土温、草面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密切相关,尤其在分蘖期,各处理均与上述环境因子显着相关(P<0.05)。不同耕作与施肥模式下,CH_4日平均通量不同,在水稻分蘖期具体表现为常规施肥>常规不施肥>免耕施肥>免耕不施肥,在水稻抽穗期表现为常规不施肥>免耕施肥>常规施肥>免耕不施肥。【结论】免耕与常规耕作相比,早稻田CH_4的排放量相对降低;施肥导致分蘖期早稻田CH_4排放通量增加,但在抽穗期导致早稻田CH_4排放减少。免耕可以减轻早稻田CH_4的排放,其推广能为稻田减排做贡献。(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谢卓霖,文静,李芸[6](2016)在《稻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不同秸秆还田量以及还田后不同时期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实施稻田保护性耕作,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与传统耕作相比有明显增加。在秸秆还田直播小麦和直播油菜处理下,秸秆中的碳将会在田中积累,随着时间推移土壤中含碳量不断上升,根据秸秆还田量的不同,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为秸秆全量还田>秸秆半量还田>常规耕作。(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6年09期)

成臣[7](2015)在《节水灌溉与保护性耕作对双季稻生长发育和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保护性耕作和节水灌溉对双季稻产量和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显着的影响,在评价农业管理措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时,既要考虑各种温室气体的综合温室效应,也要兼顾作物高产。本试验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江西红壤地区双季稻-紫云英系统中研究节水灌溉与保护性耕作对双季稻生长发育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水分管理设中期烤田(F-D-F)、持续淹水(F)和间歇灌溉(F-D-F-M)3种处理。保护性耕作设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处理,其中耕作方式设免耕(NT)、翻耕(CT)和旋耕(RT)3种处理,秸秆还田设秸秆还田(SR)和秸秆移除(SM)2种处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节水灌溉与保护性耕作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水分管理下各处理除2013年晚稻季外,F-D-F和F-D-F-M处理产量大于F处理,但各处理产量无显着差异。与持续淹水处理相比,节水灌溉下有效穗数适宜、每穗粒数多是其高产的主要原因。不同耕作方式下各处理周年产量表现为RT>CT>NT,但差异不显着。与CT相比,RT处理有效穗数多、千粒重大,产量较高,而NT处理下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下降,产量降低。秸秆还田下SR处理早晚季产量皆大于SM处理,但差异不显着。与SM相比,SR处理每穗粒数多、结实率高,产量也较高。(2)节水灌溉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水分管理下各处理CH_4排放主要来源于水稻种植季,占周年CH_4累积排放量的99.72%-99.95%;而N_2O排放主要来自于紫云英生长季,占周年N_2O累积排放通量的39.7%-72.5%。各处理CH_4和N_2O周年排放产生的全球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强度(GHGI)分别为7648.8-23132.7 kg CO_2-eq kg-1 hm-2和0.48-1.39kg CO_2-eq kg-1grain yield。与F处理相比,F-D-F和F-D-F-M处理GWP和GHGI均显着降低。因此,与持续淹水相比,中期烤田和间歇灌溉能显着减缓稻田综合温室效应。(3)耕作方式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不同耕作方式处理下CH_4排放主要来源于水稻种植季,占周年CH_4累积排放量的99.10%-99.81%;而N_2O排放主要来自于紫云英生长季,占周年N_2O累积排放通量的53.88%-65.22%。各处理GWP为9082.8-14775.4 kg CO_2-eq kg-1 hm-2,GHGI为0.55-0.83 kg CO_2-eq kg-1 grain yield。与CT处理相比,NT处理GWP和GHGI分别显着降低35.70%和33.07%,相反,RT处理GWP和GHGI分别增加4.60%和2.06%,但差异不显着。因此,与翻耕相比,免耕能显着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而旋耕增加了稻田温室气体排放。(4)秸秆还田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秸秆还田下各处理CH_4排放主要来源于水稻种植季,占周年CH_4累积排放量98.80%-99.79%;而N_2O排放主要来自于紫云英生长季,占周年N_2O累积排放通量的15.12%-54.26%。各处理GWP为8020.1-1463.5 kg CO_2-eq kg-1 hm-2,GHGI为0.49-0.82kg CO_2-eq kg-1 grain yield。与SM相比,SR处理GWP和GHGI分别显着增加76.1%和66.3%。与秸秆移除相比,秸秆还田显着增加了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综上所述,节水灌溉与保护性耕作对双季稻产量均无显着影响,但对稻田综合温室效应具有显着影响。秸秆还田导致稻田CH_4排放显着增加,但通过免耕和节水灌溉(中期烤田和间歇灌溉)可以有效减缓稻田全球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强度。在保护性耕作下采用节水灌溉措施可以实现作物高产稳产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双重效果。(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黄国勤,杨滨娟,王淑彬,黄小洋,张兆飞[8](2015)在《稻田实行保护性耕作对水稻产量、土壤理化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江西双季稻田进行长期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了多年保护性耕作对水稻产量、土壤理化性状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连续8a稻田保护性耕作处理的平均产量高于传统耕作4.46%—8.79%,各处理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均高于对照,而各处理间穗长和千粒重差异不显着。实行稻田保护性耕作处理的土壤容重低于传统耕作3.6%—5.6%,而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分别高出传统耕作1.6%—17.4%、2.4%—16.7%。与传统耕作相比,连续8a保护性耕作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机质(2.9%—10.0%)、有效磷(4.8%—31.6%)、速效钾(9.7%—25.7%)。在2005年免耕+插秧的土壤真菌数量最多,显着高于对照处理51.6%,免耕+抛秧在2008年达到最大,显着高于对照处理54.1%。2012年免耕+抛秧、免耕+插秧显着高于对照126.1%、121.1%;另外,各处理间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均差异不显着。8a间土壤转化酶活性变化范围在0.292—0.451 mg/g之间,其中2005—2007、2012年均是免耕+抛秧达到最大,与对照相比,增加范围为72.7%—137.7%,且差异显着(P<0.05)。因此,实行稻田保护性耕作是适合江南丘陵区双季稻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其中免耕+抛秧和免耕+插秧两种方式效果最为显着。(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王亮,伦志安,王安东,解保胜[9](2013)在《寒地稻田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就保护性耕作的由来和内涵、国内外发展现状作一综述,在指出我国寒地稻田传统耕作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后,介绍了寒地稻田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模式:即以免(少)耕、秸秆还田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本文来源于《北方水稻》期刊2013年04期)

徐建,范福全,曾睿[10](2013)在《都江堰市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要点》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为解决农民过多施用化学肥料造成土壤板结,土壤有机质减少,农业生产效益下降的突出问题,都江堰市从1999年开始,在石羊镇、胥家镇和崇义镇等成功示范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将秸秆覆盖与农业经济作物种植相结合,大力推广稻草覆盖种植川芎、洋芋等,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种植效益,增强了农民实施秸秆覆盖积极性。至2012年,全市累计推广以秸秆还田为主的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100余万亩,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受到全市农民的普遍欢迎。(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科技》期刊2013年06期)

稻田保护性耕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变异系数可反映数据的变异程度和稳定性,因此,明确土壤有机碳变异系数对农田管理措施的响应,对于评价土壤固碳潜力及缓解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基于长期定位试验,共设免耕秸秆还田(NTS),旋耕秸秆还田(RTS),翻耕秸秆还田(CTS)及翻耕秸秆不还田(CT)4个处理,评价稻田不同耕作措施对有机碳变异性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2005-2012年,不同耕作处理下0-30cm土壤有机碳储量呈升高的变化趋势,但在2012-2016年其变化较为平稳,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异系数表现为NTS<RTS<CT<CTS;多远回归分析结果表明,0-5cm土层的标准化系数为0.412,高于其他土层;NTS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均变动较大,且对总有机碳储量变动的贡献均较高。【结论】表层土壤稳定的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组分的保护,是保护性耕作下有机碳变异系数较低的原因。在中国南方双季稻田,采用保护性耕作可降低有机碳变异性,增加土壤固碳,缓解气候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稻田保护性耕作论文参考文献

[1].郑佳舜,胡钧铭,韦翔华,黄太庆,李婷婷.绿肥压青粉垄保护性耕作对稻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9

[2].祁剑英,王兴,赵鑫,濮超,阚正荣.保护性耕作对我国南方双季稻田土壤有机碳变异性的影响[C].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3].黄金凤.保护性耕作对稻田土壤硝化作用与水稻氮吸收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8

[4].刘子闻.保护性耕作及多样化轮作下稻田土壤肢体磷的赋存规律及阻控研究[D].浙江大学.2017

[5].卢廷超,徐培智,张仁陟,解开治,卢钰升.保护性耕作模式下早稻田甲烷排放特征[J].南方农业学报.2017

[6].谢卓霖,文静,李芸.稻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6

[7].成臣.节水灌溉与保护性耕作对双季稻生长发育和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江西农业大学.2015

[8].黄国勤,杨滨娟,王淑彬,黄小洋,张兆飞.稻田实行保护性耕作对水稻产量、土壤理化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5

[9].王亮,伦志安,王安东,解保胜.寒地稻田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J].北方水稻.2013

[10].徐建,范福全,曾睿.都江堰市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要点[J].四川农业科技.2013

标签:;  ;  ;  ;  

稻田保护性耕作论文-郑佳舜,胡钧铭,韦翔华,黄太庆,李婷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