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后“寻根”时代的乡土空间与中国图景——重读《马桥词典》《暗示》《山南水北》

论文摘要

<正>如果我们把空间作为考察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视角,1949—1979的30年可以大体概括为乡土中国的叙事空间,此一时段固然有上层对工厂、城市题材的作品的倡导和诸如《上海的早晨》等作品的成功,但都无法达到《创业史》所开创的中国书写空间及其对新文学、新人、新经验的承纳,并对未来道路和中国图景的想象做出的贡献。此一阶段文学中的乡村是写实和记录的,但在深层次的意义上又是抽象的流动的,它既可以完成字面意义上的乡村世界之传达,又可以上达中国的整体性和象征性,当然后者更为重要。洪子诚在《文学史中的柳青和赵树理(1949—1979)》一文中对比过文学史

论文目录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项静

    来源: 文艺争鸣 2019年11期

    年度: 2019

    分类: 哲学与人文科学

    专业: 中国文学

    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 I207.42

    页码: 141-146

    总页数: 6

    文件大小: 1813K

    下载量: 261

    相关论文文献

    本文来源: https://www.lunwen66.cn/article/490ec1496e38d3ebad564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