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耳山—外方山矿集区位于秦岭造山带之华北板块南缘,经历了复杂的碰撞造山过程,成矿时间跨度大,成矿强度高,成矿作用多样。复合造山过程和相应的成矿作用已被深入研究,但成矿系统的划分和叠加成矿作用尚需研究。本文将熊耳山—外方山矿集区发育的Au-Mo矿床划分为造山型Mo矿床、斑岩型Mo矿床、岩浆热液脉型Mo矿床、造山型Au矿床和岩浆热液型Au矿床5个类型,对应5种成矿系统:(1)造山型Mo矿床形成于250~227Ma的同碰撞环境和227~194 Ma的后碰撞环境,为变质热液萃取壳源Mo成矿;(2)斑岩型Mo矿床形成于163~135Ma的洋陆俯冲环境和135~116 Ma的岩石圈减薄环境,为岩浆热液携带幔源或壳源Mo成矿;(3)岩浆热液脉型Mo矿床形成于227~194Ma的后碰撞环境,为岩浆热液携带幔源Mo成矿;(4)造山型Au矿床在三叠纪发生了预富集作用,主要形成于163~135Ma的洋陆俯冲环境和135~103Ma的岩石圈减薄环境,为变质热液萃取壳源Au成矿;(5)岩浆热液型Au矿床仅形成于135~103 Ma的岩石圈减薄环境,为岩浆热液携带壳源Au成矿。矿集区主要存在两种叠加成矿作用,即不同构造背景下多种成矿系统的叠加和同一构造背景下不同成矿系统的叠加。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贺昕宇,王长明,袁继明,刘军,刘海鹏
关键词: 矿床,成矿系统,叠加成矿作用,熊耳山外方山
来源: 地学前缘 2019年05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地质学,矿业工程
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2080),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专项经费项目(MSFGPMR20180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652017223)
分类号: P618.65;P618.51
DOI: 10.13745/j.esf.sf.2019.8.26
页码: 33-52
总页数: 20
文件大小: 3054K
下载量: 153
本文来源: https://www.lunwen66.cn/article/5accb235391617e173e1db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