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副高双脊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反气旋,副高,赤道,西太平洋,论文,双脊线。
占瑞芬,李建平,何金海[1](2004)在《西太平洋副高双脊线及其对1998年“二度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日本气象厅提供的T_(BB)资料研究了1998年7月西太平洋副高突然偏南的原因。结果表明,认为西太平洋副高脊线突然“南撤”有其一定局限性,事实上应是副高脊线在南侧的一次“重建”过程。针对这次重建,发现1998年7月上中旬在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存在南北两个高压脊,据此本文提出了副高双脊线的概念,并着重揭示了这次西太平洋副高双脊线的基本演变特征、环流场和温湿场结构、可能的形成机制及其对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二度梅”的影响。分析表明西太平洋副高双脊线时期具有与单脊线时期明显不同的环流特征和温湿场结构,其北侧脊线附近的特征与传统上单脊线副高的特征较一致,但南侧脊线附近则更多的具有低纬度系统的特点;这次双脊线过程与赤道缓冲带北上并与副高打通合并变性及热带对流云团的演变有密切关系。此外,本文还通过中国台站降水资料探讨了副高双脊线的维持对中国东部雨型的影响,指出西太平洋副高双脊线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水汽输送路径,从而我国东部存在两条雨带,呈倒7字型,分别与副高北、南侧脊线相对应。这些结果为西太平洋副高演变规律和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来源于《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04-06-30)
[1].占瑞芬,李建平,何金海.西太平洋副高双脊线及其对1998年“二度梅”的影响[C].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2004
本文来源: https://www.lunwen66.cn/article/99dfc2f6f83f72fa365e44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