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从肝脾论治郁病源流初探

论文摘要

肝脾在病生理方面关系密切,本文通过分析两汉至今各个时期"肝"和"脾"内涵演变、发展和融合的过程,系统地梳理了肝郁脾虚证的历史源流。肝郁脾虚萌芽于汉唐时期,形成于金元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肝主疏泄"成为肝脏的主要功能,其疏泄情志的功能得到了医家们的充分发挥,使疏肝解郁成为治疗郁病的大法。近现代随着各医家对脾脏逐渐重视,肝脾论治郁病开始成为主流,"脑—肠轴"的发现也为肝脾相关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为郁病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论文目录

  • 1 汉唐时期——肝脾“木土生克乘侮”关系
  • 2 宋金元时期——“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之说
  • 3 明及清早时期——肝脾“气血阴阳”论
  •   3.1 肝气有余,疏肝解郁,舍肝救脾
  •   3.2 肝体阴用阳论
  • 4 清末及近代——“肝主疏泄”理论成熟
  • 5 现代——从肝脾论治郁病成为主流
  •   5.1 “疏肝解郁”成为治疗郁病大法
  •   5.2 “脑—肠轴”与肝脾理论的科学结合
  • 6 展望与小结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高维,郭蓉娟,于姚,李阳,刘姝含,卢天戈,高东阳

    关键词: 郁病,肝郁脾虚,理论源流

    来源: 环球中医药 2019年12期

    年度: 2019

    分类: 医药卫生科技

    专业: 中医学

    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脑病科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8744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573843),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传承团队——王永炎名医传承工作站(1000062720028,010)

    分类号: R277.7

    页码: 1787-1790

    总页数: 4

    文件大小: 115K

    下载量: 355

    相关论文文献

    本文来源: https://www.lunwen66.cn/article/db802696a3b523a2ed4346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