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益群苏毓洁(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心医院辽宁沈阳110101)
【中图分类号】R65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6-0060-01
【摘要】本文报告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讨论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方法对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中死亡23例(28.8%)、57例(71.3%)患者临床治愈或者好转出院。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状态不一,临床表现多样,及早行透露CT及脑脊液检查确诊,选择合理恰当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CT检查脑疝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临床常见的机型出血性脑血管病,其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病死率高达25%[1],因此进一步了解SAH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是非常必要的,现对我院2003年至2010年收治的SAH共80例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男:43例(53.8%),女:37例(46.3%),年龄:25-75岁。
1.2临床表现:头痛,呕吐30例(37.5%),突发眩晕,听力下降12例(15%),意识障碍38例(47.5%),其中嗜睡5例,昏睡9例,昏迷24例。1.3辅助检查:本组80例均经头颅CT扫描检查,符合SAH者73例,阳性率为(91.3%),7例头颅CT正常的经腰穿检查证实为SAH,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28例,发现动脉瘤27例,血管畸形1例。
1.4治疗与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治疗39例(48.8%),死亡5例(12.8%),保守治疗41例(51.3%),死亡9例(21%)。
2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大多起病急骤,表现为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是多种原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其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状,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颅神经损害症状,肢体活动障碍,癫痫等,CT在诊断方面快捷、安全、阳性率高,但有局限性,本组73例头颅CT检查正常,经腰穿检查,发现压力增高,血性脑脊液明确诊断。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绝大部分都有脑水肿,脑疝是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出血急性期及时应用脱水剂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并尽早行脑脊液置换,以降低颅内压并可直接清除积血,防止脑血管痉挛,脑积水,但进行脑脊液置换治疗,应在行头颅CT排除了颅内局灶性血肿后实行,以避免诱发脑疝。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后第一个24小时是再出血高峰[2],其晚期神经并发症为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蛛网膜下腔出血3周内再出血率为10%-30%,再出血多与情绪激动,没绝对卧床休息,用力排便及下床活动有关,腰穿脑脊液置换能迅速降低颅内压,缓解头痛,并可清除蛛网膜下腔中的血性脑脊液及其他有毒物质,改善脑脊液循环,防止蛛网膜颗粒阻塞以及蛛网膜粘连,避免发生正常颅内压性脑积水,也可缓解血管痉挛。
参考文献
[1]解旭东,汪明慧,冀风云等.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治疗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1,7(10):599-600.
[2]月华,主译,哈里逊内科学[M]第12版(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3-40.
本文来源: https://www.lunwen66.cn/article/de45155ceb6636ce78b1d3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