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

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MPT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为多灶性甲状腺癌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6年788例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纳入的788例MPTC患者,年龄8~81岁(46.28±12.49岁),其中男性138例(17.51%),年龄43.58±13.62岁;女性650例(82.49%),年龄46.86±12.17岁。≤45岁的287例(36.4%),>45岁的501例(63.6%)。双侧多灶患者495例(62.8%),单侧多灶293例(37.2%)。肿瘤直径>1 cm 377例(47.8%),肿瘤直径≤1 cm 411例(52.2%)。病灶数为2个的524例(66.5%),病灶数≥3个的264例(33.5%)。双侧多灶组合并桥本甲状腺炎、肿瘤直径>1 cm发生率明显高于单侧多灶组(P<0.01)。双侧多灶、包膜侵犯更倾向于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尤其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P<0.01)。多灶组中随着癌灶数的增加,中央区及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加(P<0.01)。病灶总直径>1 cm发生淋巴转移的风险约是≤1 cm的3.805倍(P<0.01);病灶数≥3个发生淋巴转移的风险是≤2的9.848倍。结论男性、肿瘤最大径>1 cm及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的患者易发生双侧多灶性甲状腺癌,且随着癌灶数量的增加,双侧多灶性甲状腺癌的比例明显增高。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1 cm、双侧多灶,包膜侵犯更倾向于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随着癌灶数的增加,中央区及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加。性别、病灶数量、大小、双侧分布均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安程程,张卫健,朱金海,张超,李德群

关键词: 甲状腺癌,多发病灶,颈部淋巴结

来源: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9年04期

年度: 2019

分类: 医药卫生科技

专业: 肿瘤学

单位: 安徽省蚌埠医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一科

分类号: R736.1

页码: 490-494

总页数: 5

文件大小: 1132K

下载量: 187

相关论文文献

本文来源: https://www.lunwen66.cn/article/fd68345cec77dd56710e8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