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院庭审前决定逮捕被告人不妥(论文文献综述)汪海燕[1](2021)在《共同犯罪案件认罪认罚从宽程序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共同犯罪案件中,如何平衡认罪认罚与不认罪被追诉人...
一、中国宪法适用第一案评析(论文文献综述)范进学[1](2021)在《法院实施宪法路径的探索与反思》文中研究指明基于20多年来中国关于法院实施宪法路径的探索,初步梳理了三条实施...
一、行政一把手的揽与散(论文文献综述)朱晓军[1](2022)在《中国农民城》文中指出2019年9月,浙江龙港市正式挂牌成立,实现了从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到...
刘昉[1]2004年在《个案监督的宪法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能否对国家审判机关审理的个案进行监督,学界、司法界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权力机关不应该实施个案监督,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在现行宪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在人大对审判机关的监督范围内包含个案监督;主张法院的审...
黄靖[1]2008年在《论商业秘密构成要件的界定》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秘密成为社会和企业关注的热点。但是对于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众说纷纭,加之我国现行法律对商业秘密界定的规定比较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在司法实践中对同一事实产生不同认定结果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法律的公正权威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李杨[1]2004年在《强制侦查的制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由前言、正文、结论叁大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了强制侦查的基本理论。首先介绍了“强制侦查”的概念来源,并通过与我国立法的比较给出我国强制侦查的概念、内容及分类。其次,文章对强制侦查的重要性、危险性进行了论述,进而引申...
侯利阳[1]2005年在《举证责任分配理论之重构》文中提出从法律解释学的角度重新分析举证责任分配的本质。分析了举证责任分配的理论依据,阐释举证责任分配的理由;运用法律行为的相关理论证明举证责任分配的实体法解释的本质;从法律解释学的角度重新构造了举证责任分配。林波[2]2007年在《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研...
张秀秀[1]2016年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都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环境资源保护与维护经济发展两极利益之间也越来越不平衡,环境侵权事件呈井喷式爆发,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和环境公益。为了维护环...
张旭正[1]2004年在《死刑复核程序的现状及完善构想》文中研究表明死刑复核程序是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复审核准所遵循的特别审判程序,作为我国刑事诉讼中特有的诉讼程序,对保证死刑的正确适用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立法的粗疏以及司法实践的极端复杂性,我国的死刑复核程序无论是在刑事诉讼立法规定上...
胡婧[1]2018年在《刑事审判程序分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刑事审判程序是否需要分流、应当如何进行分流,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刑事审判程序分流问题,关乎人权保障、真相发现、犯罪控制、成本节约、合理配置司法资源等多元价值目标的实现。但是,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由于司法资源紧缺...
宋宜长[1]2007年在《我国民事再审程序启动机制的反思与重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立法和理论中,作为特别救济程序的民事再审程序是以侧重公权监督的模式构建起来的,被置于"审判监督程序"的旗子之下。民事现行再审程序启动机制的制度规定上,存在着再审启动主体构成、再审事由上的不科学及立案审查的过于随...
王晓华[1]2012年在《我国刑事被告人质证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刑事诉讼以证据裁判为原则,无证据便无诉讼。在诉讼中,被告人不承担举证责任,享有不自证己罪的特权。相比公诉方,被告人在证据攻防中处于消极、防御的地位,通过质疑、否定公诉方提出的证据以实现瓦解控诉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质证是被告人最主要的防御...
潘度文[1]2005年在《我国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角色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司法体制改革逐见成效的今天,系统探讨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制度,解决检察权介入民事诉讼应具有的制度上和法理上的正当性,规范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角色定位和介入程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试图对民事诉讼中检察权的角色认知和定位进行...
侯宁[1]2004年在《内地与港澳地区区际民商事平行诉讼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区际平行诉讼根源于区际管辖权冲突。港澳回归,成就了中国的区际法律关系。“一国两制叁法系”的特殊景观带来复杂的冲突形式。民商事管辖权领域尤甚,为区际平行诉讼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一个主权的背景之下,管辖权的一味争夺已无必要,在协...
杨珍华[1]2014年在《中印跨界水资源开发利用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前庞大人口总量、全球水危机和水资源紧张背景下,跨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诸多国家的必然选择,由此引发了国际水道国家之间的跨界水资源开发利用之争端。显然,国际社会已经意识到在全球范围内制定跨界水资源法的现实必要性。虽然目前...
郭景峰[1]2004年在《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沉默权制度》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沉默权的基本制度进行探讨和分析,为建立我国的有限制的沉默权制度提出合理建议。本文首先介绍了沉默权在英美等国家产生并逐渐为国际人权法所认可的事实,继而剖析了中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对公民权利保障不力、刑讯逼供、野...
夏草[1]2013年在《重刑轻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法定刑的交集,是指法定刑内部同一档次的诸刑种之间,或者法定刑内部的刑种与法定刑外部的刑罚执行制度之间,必定存在轻重区别,但这些区别又不像阶梯型刑种排列那样轻重分明的一种现象。刑罚之间的交集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隐藏在刑种交集背后的轻重难辨也是无法回避...
刘益[1]2004年在《中国法院庭长制度初探》文中认为庭长制度是指法律规定的庭长、副庭长职位的设置和运作规则以及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无法律明文规定但被法院内工作人员普遍遵循的习惯、惯例以及与之相伴随的观念的总和。庭长制度是法院体制的重要组成内容。“庭长”称谓在中国最早出现于清末修律变法过程中,但...
曹彪[1]2004年在《我国刑事司法解释实证分析》文中提出我国的司法解释具有强烈的本土特色,它是指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两个关于法律解释的决议,由最高司法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解释性法律文件。司法解释在我国刑事法治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法律对司法解释的主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作出了不同的规定。而实践...
刘国媛[1]2016年在《结构之维检察权研究》文中认为相对于审判权的稳定性与普适性,检察权在诉讼制度中中途插入式诞生模式,使其自诞生之日起,争议与质疑就未曾停歇。在我国尤其如此,盖因我国在清末引进现代意义上的检察制度之前,并无“检察权”的概念与制度设计。新中国成立之初,基于意识形态的同源性以及国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