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大学理念的回归与重构

    自由,大学理念的回归与重构

    高晓清,薛天祥[1]2005年在《自由,大学理念的回归与重构》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试图解决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大学的自由理念?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理念为什么会被大学确定为它的中心价值?本文试图解决的实践问题是:现代大学的自由理念,尤其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自由理念应怎样构建?本研究总的思路是:先回顾中...
  • 二十世纪中国左翼文论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左翼文论研究

    刘海波[1]2003年在《二十世纪中国左翼文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弄清二十世纪中国左翼文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发展过程。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形态,左翼文学的指导理论一直未得到客观清理。新时期以前作为官方指导思想,它被肆意拔高,新时期以后又被目作禁锢文学的罪魁祸首,遭到激烈否定。上个世纪90年代...
  • 中国当代小小说理论批评史论

    中国当代小小说理论批评史论

    阎占士[1]2003年在《中国当代小小说理论批评史论》文中指出本文从史论结合的角度,对我国30年来小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流变作了初步梳理。根据研究对象侧重点的变化,我国当代小小说理论批评发展流变可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为萌芽期;80年代初中期为复苏和初步发展期;80年代末90年...
  • 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存在论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存在论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陈军[1]2003年在《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存在论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世纪是一个大变动的世纪,也是哲学发生转向的世纪。其间,时代的灾难及人们的反思促使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开始生成,而当代哲学的转向就发生于这一精神生活的氛围之中。但是,对传统哲学的反思与批判并不是在二十世纪才开始的,而马克思...
  •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生态危机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生态危机

    贾婕[1]2016年在《生态危机下的历史唯物主义“重构”-北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核心论题研究》文中提出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北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独特理论形态,是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相互结合的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该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对人与自然的...
  • 传统孝道的家庭功能与多元社会

    传统孝道的家庭功能与多元社会

    冯建章[1]2003年在《传统孝道的家庭功能与多元社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中国的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是建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乃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要文化现象之一。随着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和后工业社会的转变,孝道所具有的宗教性日渐消失...
  • 当代泰国与印尼华人社会比较研究

    当代泰国与印尼华人社会比较研究

    洪源善[1]2003年在《当代泰国与印尼华人社会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民族学的角度探讨泰国与印尼华人社会的发展及其异同。全文分为八章,第一章提出本文的问题、研究范围、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说明泰、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第叁章分析鸦片战争以前泰、印华人社会的形成;第四章阐释鸦片战争至二...
  • 论科学精神教育

    论科学精神教育

    袁凤菊[1]2011年在《科学精神教育及其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缺失》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成为“分数”的奴隶,与科学精神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这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应走出当前我国中小学科学精神教育的误区,通过适宜的途径和采取适当的方法,为科学精神教育的实施创设充分的...
  • “寻根文学”创作的现代性辩证

    “寻根文学”创作的现代性辩证

    孟凡东[1]2003年在《“寻根文学”创作的现代性辩证》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运用现代性理论对“寻根文学”创作进行了重估。通过吸取以往“寻根文学”研究的成果,我将它们作为“寻根文学”研究的有机组成融入到现代性的理论构架之中。文章从现代性的各个层面展开对“寻根文学”的探讨,不仅遵循现代性的内在理论逻辑的...
  • 当代中国青年价值取向探析

    当代中国青年价值取向探析

    田晓丹[1]2003年在《当代中国青年价值取向探析》文中研究表明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而青年的价值取向是支配青年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向的重要力量,研究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取向,才能更好地了解青年的思想动态,为青年教育提供参考资料,才能更好地发挥青年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实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研究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研究

    梁胜初[1]2003年在《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文化需要,并且作为人所特有的,得以从动物界脱颖而出的高层次需要的精神文化需要,更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灵长的表征。这种需要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劳动,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因素的发展变化而发展...
  • 美国公共教育新论:卡茨的观点

    美国公共教育新论:卡茨的观点

    林平[1]2003年在《美国公共教育新论:卡茨的观点》文中研究说明公共教育是美国教育史学界一个永恒的主题。历史学家卡茨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论述了美国19世纪以来公共教育的发展历史,批判了传统派史学的公共教育观,否定了公共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普惠的过程,指出公立学校是非民主的和不平等的,是资产阶级控制...
  • 马克思的实践生成观初探——兼论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的变革

    马克思的实践生成观初探——兼论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的变革

    覃世艳[1]2003年在《马克思的实践生成观初探》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初步探讨马克思的实践生成观的科学内涵与实践生成本体论对传统本体论的变革。这一探讨是从生成论溯源开始的。生成论思想是与预成论思想相对而言的。理解预成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成论。旧哲学中不乏生成观思想,如古希腊朴素宇宙生成观、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