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平[1]2015年在《诗歌共时体的构建》文中提出骆一禾、海子是当代杰出诗人,他们的死结束了诗歌的1980年代。论文以骆一禾的诗论和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当代诗学背景下考察其独立性和卓异品质,同时兼及骆一禾、海子诗歌的一些共性问题及其所牵涉的当代诗学问题。骆一禾是一位以诗人、诗论家和诗歌编辑的叁重...
陈海红[1]2018年在《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阅读教学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尤其是其中的语感培养,成为一个关注的热点。相比于城市地区,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则有一定的差距,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并且在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语感教学中采...
柯子刊[1]2014年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观照下的林少华文学翻译研究》文中指出林少华是我国当代着名的日本文学翻译家、作家、学者,至今已翻译90余部作品(含合译本),独译村上春树作品41部,出版5部文集、2部学术着作。林译在中国大陆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力,不仅引发了“村上春树热”,进而还形成了一种社会文...
张红琴[1]2014年在《陈师道的“拙”》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历年来对陈师道其人其诗歌以及《后山诗话》的研究论着,相关硕士论文和期刊的所载的论文仔细阅读,分析出目前对陈师道诗歌研究自莫砺峰先生在《江西诗派研究》一书中,简单阐述了陈师道诗歌的朴拙风格以来,虽有众多的研究其诗歌风格的论文出现,或有提及...
任葆华[1]2003年在《都市里的乡下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沈从文小说表现出的城乡对峙的整体格局以及对乡下人和城里人不同的情感取向,源于他独特的身世经历和都市挫折所带来的文化自卑。而当他为这种自卑的苦闷折磨得苦不堪言时,他的乡村生活经验和恋乡的心理原型又为他铺好了退路,使他苦楚的灵魂在精神还乡的“...
杨挺[1]2003年在《宋代心性中和诗学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宋代诗学中的心性中和诗学观念。本文认为要求心性中和是宋代诗学的重要特征。所谓心性中和诗学即是指由于宋代心性学渗入诗学,诗学表现出来在诗歌的本旨与功用、创作主体的修养与蓄积、诗歌表达方式、表达的效果及品鉴等各个方面的中和要求。宋人早已指...
邓江权[1]2003年在《多元化语境中的贾宝玉形象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一百个读者眼中会有一百个贾宝玉,此乃鲁迅所谓“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随着西方文艺理论的引进,对贾宝玉这一形象的阐释更加多元化。比较文学的研究,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对贾宝玉的认...
周芳[1]2012年在《道咸宋诗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道咸宋诗派是近代诗坛的一大诗派,其兴起原因、诗学主张以及诗歌创作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掘,宋诗派研究已经发展成为近代诗文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现今的宋诗派研究存在叁个不能不予以正视的问题,一是宋诗派能否作为一个诗派存在尚有争议;二是对宋诗派的评价...
王音璇[1]2016年在《论张爱玲后期小说的女性意识》文中认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界开始关注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且研究成果颇丰。学者们大多从作者上海时期的作品入手,从人物形象、叙事方式等方面对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发掘。作者通过塑造的各种女性人物形象,展现旧中国女性生存的尴尬境地,以及女性受...
王昌忠[1]2003年在《论昌耀诗歌生命意象“力”的特质及其成因》文中认为生命意识是诗人昌耀始终如一的诗歌意识。本文以“生命”作为解读昌耀诗歌的切入点,并将其长达数十年、且具有明显时段性特征的诗歌统摄于“生命”这一精神总主题之下。昌耀的诗歌意象即生命意象,而昌耀形态各异的生命意象是具有“内在一致性”...
杨瑶[1]2017年在《生态美学视域下的迟子建作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对现代社会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当代中国着名作家迟子建通过文字表达她对“原始风景”消失的哀叹和痛惜,并深刻反思现代都市文明,对人类毫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这一行径进行揭露和批判,向读者构建一个和谐的“北极村童话”,呼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彰...
孙丹[1]2003年在《论现代山水散文的审美意识》文中提出本文以传统山水审美意识为潜在的理论背景,试图寻求现代山水审美具有哪些新的审美意向和审美方式,并从山水审美的角度解读作家的精神世界。据此,把现代作家山水散文创作中所呈现出的山水审美意识分为叁类。每一类分别选择二至叁位作家进行阐释。第一类逍遥隐逸...
梁海军[1]2016年在《鲁迅在法语世界的传播与研究(1926-201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鲁迅因其思想和作品的独特性率先吸引了西方学界的目光,成为引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法语世界的传播与研究的主角。九十年以来,法语世界的鲁迅传播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鲁迅作品被系统地翻译成法语,鲁迅研究机构和研究...
吴静[1]2003年在《中国明清小说的反讽叙事》文中认为本文着重探讨中国明清小说的反讽叙事,首先对中西方文论史上的反讽理论的发展进行一番整理和对比,并试图找出两者之间的一些关联,然后分析反讽成为明清小说叙事重要特点的原因。最后重点分析以四大奇书和《红楼梦》为代表的明清长篇小说反讽的技巧和特征,以及这...
肖力[1]2003年在《方玉润《诗经原始》的文学批评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论文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方玉润《诗经原始》对汉、宋《诗经》研究方法的突破,总结其具体的文学批评方法,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及其在学术史上的意义。论文分叁章,从以下叁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方玉润《诗经原始》的解读思路(第一章);二、...
郭素美[1]2007年在《《红楼梦》续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其问世不久就有一大批的续书出现,其续书在中国古代小说续书现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被称为“续书之最”。本文主要从文本的角度分两个部分对其续书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从其续书的整体概述了解其续书的数量和各种版本以及续...
朱宪超[1]2003年在《现代汉语中声音象征意义的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主流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符号本质上是任意的,除个别情况外,音义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但是声音的象征意义一直受到西方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对语言音义关系的探索自柏拉图以来就没有停止过,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人们开始从更...
席留生[1]2003年在《英汉科技说明文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文章,其目的在于对所写的事物进行解释,回答“怎么样”、“为什么”之类的问题。说明文是应用最广泛的体裁之一,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都经常遇到和用到。无论是读书还是看报,我们都经常遇到说明文;各种各样的行动指南、使用说明...
董海茹[1]2012年在《从《俗书刊误》看明代正字法》文中研究指明《俗书刊误》是一部重要的明代正字法着作。从汉字规范史的角度来看,《俗书刊误》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内容丰富、体例完整、正字方法先进、正字观念相对保守。本文以《俗书刊误》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与历代主要正字法着作对比,分别从体例、所收字...
张云峰[1]2003年在《《型世言》介词研究》文中提出《型世言》是明代陆人龙创作的一部优秀白话短篇小说集,所记皆为明代时俗、世事,语言别具特色,能较典型地反映出明末的时代特征。《型世言》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对近代汉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就《型世言》中的介词加以考察,旨在全面揭示其在此书中的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