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型期法官角色的调整探讨

    转型期法官角色的调整探讨

    程良映[1]2004年在《转型期法官角色的调整探讨》文中认为我国的改革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全新洗礼过程。我国的法官职业群体也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逐步从司法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具有鲜明的时代个性的重要角色群体。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五年改革实施纲要》的贯彻实施,使法官角色群体的职业...
  • 刑事证人证言的证据能力研究

    刑事证人证言的证据能力研究

    王晓华[1]2012年在《我国刑事被告人质证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刑事诉讼以证据裁判为原则,无证据便无诉讼。在诉讼中,被告人不承担举证责任,享有不自证己罪的特权。相比公诉方,被告人在证据攻防中处于消极、防御的地位,通过质疑、否定公诉方提出的证据以实现瓦解控诉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质证是被告人最主要的防御...
  • 公司劳动纠纷的法经济学分析——从公司“社会责任”的角度考察

    公司劳动纠纷的法经济学分析——从公司“社会责任”的角度考察

    陈伟[1]2004年在《公司劳动纠纷的法经济学分析——从公司“社会责任”的角度考察》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劳动纠纷大量出现,并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这一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本文考察了国内外关于公司社会责任及劳工问题的讨论。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运用法经济学的相关理...
  • 论自由心证原则

    论自由心证原则

    龚甬钰[1]2004年在《论自由心证原则》文中研究说明自由心证原则是资产阶级革命家针对法定证据制度而提出的。作为一历史产物,自由心证原则符合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力图达到寻求真实与追求公正的统一。它的基本内容包括证据方法上的不受限制,法律不对证据能力作出限制及对证据价值的自由评价。为保障自由心证原则的实...
  • 法官自由裁量权研究

    法官自由裁量权研究

    王乾[1]2007年在《民事证据采信中的自由裁量权研究》文中认为自由裁量权是法官在司法过程中因其职业所固有的一种权力,包括认定事实上的自由裁量权和适用法律上的自由裁量权。法官认定事实的过程是对证据发现、收集、审查、评判并加以运用的过程,法官在认定事实上的自由裁量权主要是关于证据的自由裁量权。随着审判...
  • 中国法院庭长制度初探

    中国法院庭长制度初探

    刘益[1]2004年在《中国法院庭长制度初探》文中认为庭长制度是指法律规定的庭长、副庭长职位的设置和运作规则以及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无法律明文规定但被法院内工作人员普遍遵循的习惯、惯例以及与之相伴随的观念的总和。庭长制度是法院体制的重要组成内容。“庭长”称谓在中国最早出现于清末修律变法过程中,但...
  • 释明权研究

    释明权研究

    贾永丽[1]2007年在《释明权制度研究》文中提出法院和当事人的关系是民事诉讼制度的核心问题。本文以法院和当事人的关系为中心,以协同主义民事诉讼模式为视角,对法官的释明权进行研究。笔者在对释明权的基本问题进行概述的前提下,在考察和借鉴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释明权制度的基础上,对我国释明权的现状进行评析,...
  • 构建中国刑事专家证人制度的设想

    构建中国刑事专家证人制度的设想

    宋志勇[1]2010年在《刑事证人权利保护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加强对人权的保障是现代刑事诉讼发展的必然趋势,刑事证人权利保护是诉讼中人权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刑事证人拒绝作证现象相当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缺乏完备和有效的刑事证人权利保护制度。许多刑事证人担心作证后受到打...
  • 论法律思维与司法裁判——对司法认知规律的法理学思考

    论法律思维与司法裁判——对司法认知规律的法理学思考

    王纳新[1]2004年在《论法律思维与司法裁判》文中研究说明面对司法裁判工作所遭遇的种种困境和危机,其根本出路在于走法官职业化道路。因为司法能否独立、司法能否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均取决于法官职业化问题。而法官职业化的关键又在于法官的专业化,其具体表现为全体法官能否形成一套作为法官职业应有的思维方式、...
  • 论司法认知

    论司法认知

    郑曦[1]2010年在《论司法认知及其中国式构建》文中研究说明一、司法认知概念之厘清司法认知(JudicialNotice)是英美证据法上的概念,其来源于“显着事实无须证明”的古老法谚。对于国人来说,司法认知是陌生的名称。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虽有司法认知之实,却无相关的概念和制度,因此国内学者对于司法认...
  • 论我国自由心证的完善

    论我国自由心证的完善

    魏蕾[1]2008年在《当代中国自由心证制度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司法是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法官作为裁判者,通过对事实的正确认定和对法律的准确适用,将抽象的正义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公平正义。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对案件事实的正确认定至关重要。事实认定是法律适用的前提,也是法官裁...
  • 论法官庭外调查证据制度

    论法官庭外调查证据制度

    周德印[1]2008年在《论法官庭外调查权》文中研究说明查明案情、惩罚犯罪,以实现实体公正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的诉讼目标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法官庭外调查制度无疑有利于达到这一目标,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制度并不为所有国家所接受。法官庭外调查权仅存在于大陆法系职权主义审判模式和混合制审...
  • 俄罗斯联邦司法改革研究

    俄罗斯联邦司法改革研究

    刘向文,高慧铭[1]2007年在《俄罗斯联邦司法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1年10月24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批准了叶利钦总统提出的《俄罗斯联邦司法改革构想》。从1991年10月至今,俄罗斯联邦进行了叁个阶段的司法改革,制定了大批司法机关组织法,颁布了宪法司法、民事司法、刑事...
  • 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范围和限度——一种比较法的方法

    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范围和限度——一种比较法的方法

    朱勇[1]2003年在《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范围和限度》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揭示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内涵出发,概括出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基本特征。文章通过对理论界各种关于法官自由裁量权价值评判的梳理,为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提供理论支撑和合理性依据。这是我们研究法官自由裁量权范围和限度的前提和基础。法官自由裁量权的...
  • 试论中国审判制度改革

    试论中国审判制度改革

    孙玉雷[1]2008年在《试论清末审判制度改革》文中提出清末审判制度改革是中国审判制度近代化的开端。本文对晚清改革的原因、内容、成效和不足进行了分析论证,通过梳理相关历史数据,总结改革对中国审判制度近代化推动的作用,并分析了改革失败的原因,使人们对晚清改革有一个新的认识,希冀能为当代的司法体制改革提...
  • 民事诉讼构造研究——以当事人与法院的作用分担为中心

    民事诉讼构造研究——以当事人与法院的作用分担为中心

    唐力[1]2003年在《民事诉讼构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事诉讼构造以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与法院诉讼权限的配置关系作为内容,探讨当事人之间、当事人与法院之间围绕纠纷的解决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关系。就理论上的研究和各国立法实践所反映出的法院与当事人之间诉讼权限的配置关系,诉讼构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第一...
  • 论释明权制度及其完善

    论释明权制度及其完善

    张蕾[1]2003年在《论释明权制度及其完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释明权是一项具有权义合并性质的诉讼指挥权,释明权制度的设立,是为了达到民事诉讼目的而限制辩论主义弊病的产物。正确地规范释明权制度并适当、合理地行使释明权,是实现民事诉讼目的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各国在司法理念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
  • 试论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

    试论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

    窦彩霞[1]2003年在《试论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当事人处分权概述,该部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阐述了处分权含义、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含义;当事人处分权与处分原则的关系,当事人处分权是处分原则的核心,但二者有所区别;当事人处分权与民...
  • 论当事人取证权利的程序保障

    论当事人取证权利的程序保障

    仲伟[1]2006年在《民事诉讼取证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诉讼制度普遍实行证据裁判主义,一个重要的证据,可以救人于水火,也可以置人于死地。在法官依赖证据认定案件事实之前,证据有一个收集、提供、质证再到采信的过程。这个过程由取证、举证、质证和认证四个环节构成。取证是证据制度的第一个环节,取...
  • 论民事诉讼法上诚实信用原则

    论民事诉讼法上诚实信用原则

    程晨[1]2008年在《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真实义务》文中研究表明在民法领域,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要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早已被罗马法确认。近代以来,各国的民法典基本上都规定了这一原则,诚实信用原则遂成为民商事法律的帝王条款。但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领域却长期未能受到重视。19世纪后期,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