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俊萍[1]2011年在《商品房按揭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商品房按揭制度由中国香港传入中国内地,经过二十年本土化的吸收、改造,香港按揭制度早已有别于我国现行的按揭制度。随着住房制度在国内的改革,加之蓬勃发展的房地产市场,按揭制度成为购房融资担保的一种主要形式,近几年按揭购房贷...
叶建勋[1]2003年在《动产买卖中交付的公示效力》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交付(占有)的公示效力为基点和线索,从动产上真实权利和公示权利变动的角度,对无权处分、善意取得和回首取得中所有权的公示与保护提出了新的认识。动产以占有为公示,动产所有权变动以交付为公示。交付公示了权利的变动,使买卖合同当事人的债权...
尹海峰[1]2003年在《论保证人先诉抗辩权》文中研究指明保证是一种重要的担保制度,因其特有的价值功能,它在现实中被广泛应用。保证制度的研究尽管在学者的努力下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其深邃的理论内涵及对立法改进的重要意义,仍给人们留下了巨大的研究空间。基于保证合同的的补充性及利益均衡的机理,一...
顾凌燕[1]2007年在《论交通肇事罪中的逃逸行为》文中研究说明关于交通肇事罪中的逃逸行为,我国现行刑法典和司法解释分别作了规定,其中司法解释规定了四种逃逸行为,即基本犯范畴的逃逸、情节加重犯范畴的逃逸、逃逸致人死亡和构成共同犯罪的逃逸。本文以司法解释规定的这四种逃逸行为为主线,通过从理论上分析立法...
赵伟宏[1]2018年在《论死刑理念及制度在中国的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死刑,是现今世界上最为严厉的一种刑罚,也是作为现代刑罚体系中最为古老的刑罚方法,又称极刑。因其涉及人类最为重要的权利——生命权,所以自古以来死刑就是人们所争议的对象。本文通过对死刑理念进行社会分析和价值分析,明确死刑理念在死刑制度中...
杜小丽[1]2008年在《知识产权犯罪刑罚配置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知识产权犯罪被形象地称为“经济毒品”,原因在于知识产权犯罪成本低,获利丰厚,知识产权犯罪具有后继性和扩散性,严重的知识产权犯罪将对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国际声誉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我国目前正处于知识产权犯罪的高发阶段,有效保护知识产权...
古加锦[1]2014年在《金融诈骗罪的若干疑难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将单位贷款诈骗行为认定为合同诈骗罪有违罪刑法定原则。以贷款诈骗罪追究单位贷款诈骗行为中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符合贷款诈骗罪的犯罪构成。对于金融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之含义,应采取“排除意思”说和“永久性地剥夺他人财产的故意”说。非法占有目...
王远伟[1]2017年在《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司法适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的地位和价值是非常显着的,尽管相关的理论认识颇存争议。这些理论争议主要包括13条但书的基本内涵、基本功能及适用范围等。通过实证调研发现,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的司法适用亦存在诸多显着问题,值得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李振林[1]2013年在《刑法中法律拟制论》文中认为法律拟制是法学研究中的一个并不显着的领域,往往只是在与其他概念进行比较分析时方被提及,但不能因此否定法律拟制存在的重要意义,更不能因此否定研究法律拟制的重要价值。实际上,法律拟制的适用范围很广,在民法、行政法特别是刑事法领域,均广泛应用到了法律拟制...
马亦乐[1]2012年在《我国假释制度若干问题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假释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为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其在激励罪犯改造、促使罪犯回归社会以及稳定监管秩序、节约监管成本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价值。在我国,假释制度被引进百年以来,亦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完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假...
黄赞旭[1]2003年在《刑法理论的“主义”之辩》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抱着探讨中国刑法法治建设进途的初衷,考察刑法的主、客观主义理论的分野与融合,希冀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从而使我国刑法现代化建设的方向更加明确。第一部分考察刑法主、客观主义理论的分野。首先界定刑法主、客观主义判断的标准,指出从刑法理...
王纪旺[1]2006年在《试论期待可能性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借鉴》文中指出期待可能性理论首先发端于19世纪末的德国,经过德国刑法学者长达数十年的研讨,逐渐形成了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接受的观点。这一以规范责任论为核心的观点,虽然其直接起因是被称为“癖马案”的案件,但如果放开历史的视界,从悠久的历史来看,其并不...
郦毓贝[1]2003年在《票据犯罪研究》文中指出票据是重要的交易结算工具,它具有支付、信用、结算、融资等功能。本文中票据的含义是指出票人约定在一定的地方、一定的日期,由自己或委托他人,以票面所载文义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要式无因有价证券。因此,本文中的票据指的是《票据法》规定的汇票、本票、支票。随着社...
盛宏文[1]2015年在《刑法修正基本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97年刑法修订,立法者曾试图制定一部“垂范久远”的统一刑法典。然而,自1998年12月起,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了《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和九个刑法修正案。面对刑法典的频繁修正,需要对其修正理念、修正内容和修正...
张小宁[1]2009年在《证券内幕交易罪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标题为“证券内幕交易罪研究”,以证券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为主轴,主要借鉴美国、欧盟、日本法理论并结合中国法关于本罪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述内容涉及证券的概念、本罪的概念、各国关于本罪的立法概况、本罪的法益、行为样态、主观要素、内部人...
张华松[1]2003年在《企业职务犯罪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学者传统的观点是将职务等同于公务或国家公务,将职务视为国家公职人员的特定身份。这种表述其实是欠妥的,职务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公务或国家公务,还有大量的非公务性的职务。除了公共的社会组织系统外,社会中还存在着一些合法的非公共性的社会组织系统,在非国...
陈闯闯[1]2014年在《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摘要:2005年我国《公司法》的修改标志着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的正式确立。然而,立法的规定过于原则,导致该制度在适用中出现司法实务难以操作和适用标准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其实施效果。为了使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真正发挥其作用与价值,对...
王中元[1]2007年在《资产证券化风险隔离机制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新型的资本融资工具和金融创新,资产证券化和其他资本融资工具(如担保融资、项目融资)的最为本质的区别在于其破产风险隔离的机制。但是,在移植和引进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工具时,围绕资产证券化风险隔离机制的构建,在本土法制环境下...
王宋[1]2004年在《证券市场虚假陈述的民事责任研究》文中认为证券发行市场是由多方主体参与的市场,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都是围绕着信息披露展开的。信息披露在证券市场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功能,从而成为各国证券监管的核心。我国现阶段证券发行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假陈述行为,由于民事责任制度的规定缺乏操作性,...
邹健[1]2003年在《公司经营者之法律约束机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逐步分离,委托代理成为必然趋势;同时,“股东会中心主义”衰落,“董事会中心主义”开始兴起,内部人控制、经营者损害所有者利益的现象相伴而行。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公司治理的本质就是所有者出于对自己利益关怀而对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