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量对植物寄生线虫群落的影响]()
论文摘要利用运行11年的中国科学院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站,开展了4个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即秸秆不覆盖还田(NT0)、秸秆33%覆盖还田(NT33)、秸秆67%覆盖还田(NT67...
![耕作措施对陇中旱农区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论文摘要为探究耕作措施对陇中旱农区麦豆轮作系统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借助2001年在陇中旱农区建立的不同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传统耕作(T)与3种保护性耕...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的影响]()
论文摘要为揭示农业管理活动对土壤丛枝菌根(AM)真菌的影响机制,基于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以及脂肪酸指纹图谱方法,研究了连续4年玉米秸秆还田后,AM真菌群落组...
![秸秆还田对稻田氮循环微生物及功能基因影响研究进展]()
论文摘要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变化的反应极为敏感,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产生的影响对维持稻田系统氮素循环极其重要。秸秆还田通过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改变影响氮素在土壤中的生物化学转化过程,...
![秸秆还田配施有机无机肥料对冬小麦土壤水氮变化及其微生物群落和活性的影响]()
论文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秸秆还田配施不同肥料对冬小麦土壤的培肥效果以及对土壤水氮环境、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合理的秸秆还田方式与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依据。试验于中...
![水稻秸秆还田及深翻整地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水稻产量的稳定提升,水稻秸秆处理成为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对水稻秸秆采取焚烧处理的方式,会对环境造成诸多危害。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采用直接还田及深翻整地技术对秸秆展...
![水稻秸秆还田替代化肥对油菜产量及耕地质量的影响]()
论文摘要在水稻-油菜轮作种植区,在油菜上进行水稻秸秆还田替代化肥研究,明确不同秸秆替代量的效果,为化肥减量增效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后,可替代30%化肥;而水...
![秸秆配施腐熟剂对土壤细菌群落及养分状况的影响]()
论文摘要利用Illumina平台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盆钵培养条件下土壤添加秸秆和配施腐熟剂在不同时间节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变化规律及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
![豆麦轮作区麦秸长期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论文摘要麦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影响以及秸秆还田如何施肥是农业生产者极为关注的问题,为了明确豆麦轮作麦秆长期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该文依托黑河市长期定位实验站,采用裂...
![秸秆还田对黄土风沙区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论文摘要针对内蒙古黄土高原风沙区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处置不当和农田土壤生态退化等问题,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小区试验,探究了0、3000、6000、12000kghm-2不同秸秆还...
![不同培肥措施对黑土区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论文摘要为明晰不同的培肥措施对耕作黑土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于2017年6-9月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种植基地设置4种不同培肥措施:T1(不施肥对照)、T...
![秸秆还田方式对半干旱区春玉米生长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论文摘要以秸秆不还田作对照(CK),设置秸秆覆盖还田(SCR)、秸秆旋耕还田(SPR)和秸秆深翻还田(SDPR)3种还田方式,研究不同还田方式对黑龙江半干旱区春玉米生长特性、产...
![内蒙古黄土高原秸秆还田对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论文摘要内蒙古清水河县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沟壑纵横,是典型的北方干旱缺水地区。为明确秸秆翻耕还田对该区域玉米农田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及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小区...
![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参数及冬小麦形态特征和光合性能的影响]()
论文摘要为研究秸秆还田处理对土壤理化参数和冬小麦的影响,通过大田试验对黄淮海平原区的冬小麦进行秸秆覆盖处理,探讨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参数及冬小麦形态特征和光合性能的影响机理。结果...
![秸秆还田与有机肥对黑土区土壤团聚性的影响]()
论文摘要土地长期处于过度开垦状态,化肥大量施用,使土壤肥力下降,有机碳含量下降,作物产量降低。通过两组试验,1组施用有机肥,另1组秸秆全量还田,2组均以单施化肥处理(CK)作为...
![施用生物炭6年后对稻田土壤酶活性及肥力的影响]()
论文摘要利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0(BC0)、7.5(BC1)、15(BC2)和22.5(BC3)t·hm-2水稻秸秆生物炭及3.75t·hm-2水稻秸秆(STR)一次性施加6年...
![超高茬麦田套稻施肥技术研究]()
秦天斐[1]2004年在《超高茬麦田套稻施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所谓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简称麦套稻),即在麦收前把经过处理的稻种撒播套种于麦田里,形成稻麦一定的共生期,麦收时留高茬30CM左右,机收后将打堆的秸秆就近撒开或埋入麦田沟内,任其自然腐解还田,并进行配套管理的一项新的稻作技能体系,是一项集免...
![强化栽培对水稻生理生态、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许凤英[1]2003年在《强化栽培对水稻生理生态、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以杂交水稻协优527为材料,研究了在强化栽培条件下,不同密度间植株的生理生态特性、群体发育特点、品质变化、产量表现等。结果表明:(1)在强化栽培条件下,根系干重明显增加,尤其是上层根系(土层0-12cm内的根系),生育后...
![基于模型和GIS的江苏省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
沈雨[1]2003年在《基于模型和GIS的江苏省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建立在前期建模研究工作基础上,以农田土壤有机碳分解模型为核心,以江苏省农田土壤基本理化特性、基础气象资料、1985-2000年逐年粮食作物产量、常规农作措施为数据源,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