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宏林[1]2003年在《裸鼠脊髓转移灶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Ms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用裸鼠尾静脉注射法、组织块培养法获得粘液表皮样癌裸鼠脊髓转移细胞系,应用光镜及电镜下形态学观察、染色体分析、细胞计数法、流式细胞术、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裸鼠皮下成瘤实验和人工肺转移模型等方法,探讨...
张琴美[1]2003年在《中小学生科学假设检验思维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假设检验是解决复杂科学问题的重要思维手段,也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了解中小学生在科学问题解决中的假设检验思维是科学探究式教学的重要前提之一。本论文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试图在具体的科学问题情境中对中小学生的科学假设检验思维作一次初...
裴新宁[1]2003年在《面向学习者的化学教学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何在新型的学习文化中,真正促进学习者的化学学习与科学素养的发展是当今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的核心议题。对此,笔者选择的研究视角是:面向学习者的化学教学设计。面向学习者的化学教学设计意为聚焦学习者的学习与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强调学...
于海燕[1]2003年在《义务教育阶段化学习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解决化学习题是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是促进、评价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化学习题的完成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和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帮助。本文从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习题的现状分析入手,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出...
潘沁[1]2003年在《卡尔纳普概率确证理论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第一部分,分析了卡尔纳普概率确证归纳逻辑体系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原因。归纳疑难与证实困惑是卡尔纳普概率确证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早在18世纪,哲学家休谟就提出了对由特称陈述过渡到全称陈述的合理性的怀疑,否认归纳推理的合理性,从而否定了科学的...
王庆勇[1]2003年在《Yangian在量子简并态的量子跃迁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自从杨振宁和R.J.Baxter分别于1967年与1972年创建了量子杨-巴克斯特方程以来,量子可积模型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V.G.Drinfeld所建立的Yangian和量子群理论对物理中的量子完全可积模型...
张汉中[1]2004年在《RHIC高能核—核碰撞实验中的喷注淬火效应》文中研究表明研究高温高密的核物质以及寻找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实验上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极端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近二十年来,从美国布鲁海汶国家实验室(BNL)质心系能量(SNN)~(1/2)=5GeV的AGS实验,欧洲核子研究...
朱翔[1]2003年在《盐胁迫下西伯利亚蓼cDNA文库构建及表达序列标签(EST)分析》文中指出为了研究西伯利亚蓼耐盐的分子机理,使用Stratagene的cDNA合成和GigapackⅢGold包装试剂盒构建了盐(NaHCO_3)胁迫下西伯利亚蓼的cDNA文库,随机选取重组克隆测序,用表达序列标签...
邓昭镜[1]2006年在《黑洞熵的演化规律与热力学第叁定律》文中研究说明将正、负能谱中黑洞能力学理分别应用于分析Schwarzchild(SW)黑洞.Kerr-Neuman(K-N)黑洞以及Sen黑洞的熵及其演化过程,对它们的对照分析结果表明:负能谱热力学对表征黑洞的熵及其演化规律和极限特征比Bek...
罗少聪[1]2003年在《大气负荷效应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大地测量技术和数据分析手段的日益提高,大气对各类物理场地表观测的负荷影响必须予以考虑,大气的负荷效应为直接效应(大气对地球表面及内部点产生直接吸引)和间接效应(大气作为表面负荷作用于地球,导致地球的弹性形变和内部质量的重新分布,产生...
谢志清[1]2003年在《复杂地形及非均匀地表水热通量参数化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十年来,气候模拟工作者对地-气间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土壤的性质和地表植被覆盖对大气环流有重要的影响。而陆面观测大多在代表一定尺度的均匀的单点上进行,真实的自然陆面具有多重尺度的非均匀性。同时,陆面特征决...
王英[1]2003年在《两亲嵌段共聚物分子有序聚集体的结构特性及其应用》文中指出应用无外加探针循环伏安法研究了两亲嵌段共聚物PluronicF127(F127)在铂电极上的循环伏安行为,探讨了F127在铂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机理。在此基础上测定了F127在水溶液中不同形态聚集体的扩散系数,得到第一CM...
刘薇娅[1]2003年在《孔雀绿与表面活性剂聚集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文中提出研究了孔雀绿(MG)对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cmc,CTAB胶束聚集数N,胶束扩散系数D,胶束扩散活化能的影响以及孔雀绿在CTAB胶束中的定位。研究表明,由于孔雀绿中N原子的富电子特性,可向CTAB...
马可[1]2017年在《有机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其生物传感和成像研究》文中提出聚集诱导型有机荧光探针作为荧光探针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在化学传感、生物成像、疾病诊断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人们的关注程度逐年提高,现在已经成为化学、生物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和热门研究领域,但如何设计简单的分子探针并并使其具有优异的...
陈高健[1]2003年在《微波辐射及常规加热作用下的(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文中指出本文尝试将微波辐射(MI)技术应用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将家用微波炉改装后,采用溶剂回流控温的实验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温度下p-TsCl/CuBr/bpy、...
耿洪斌[1]2003年在《长链聚酰亚胺的制备与表征》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聚酰亚胺(PI)以其优异的机械性能、电性能、耐辐射性能和耐热性能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航天航空、电气、通讯和汽车等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大多数芳香族PI,如PMDA/ODA,因其分子链本身的刚性和分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或交联,...
王晓庆[1]2007年在《具有双光子吸收特性的蒽基共轭小分子和非共轭高分子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双光子吸收(TPA)是一种重要的光学非线性效应。双光子吸收材料是非线性光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强双光子吸收材料在双光子荧光显微术、叁维光信息存储、光限幅、激光上转换、聚合物微加工以及光动力学诊疗等领域具有...
尹燕[1]2003年在《NiTi形状记忆合金表面电化学方法制备HA生物活性涂层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工骨科材料是一类重要的人体替换材料,也是现今进行人体骨组织修复和替换的一种常用生物医用材料。由于骨类器官在人体中是一类特殊的器官,一方面在使用过程中承受人体给予的冲击力,另一方面在人体压力的作用下可能...
毛龙江[1]2003年在《泾河中游地区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新世是离现今最近、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时期。人类从新石器时代文明到青铜器、铁器时代文明的演化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而古代农业文化发展以及历史上的人类大规模迁移都与成壤作用息息相关。近年来,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研究成为研究的...
唐宇峰[1]2005年在《单分子膜及其在制备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单分子膜和LB膜所具有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与生物膜很相似,具有极好的生物相容性,能把功能分子固定在既定的位置上,因而单分子膜和LB膜被用作生物细胞膜的简化模型,可以有效的模拟生物膜。由于构成单分子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处于固态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