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戏曲,美学,中国古典,论著,艺术,论文。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论文文献综述陈...
导读:本文包含了骨代用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代用品,上颌,生长因子,位点,骨粉,美学,磷灰石。骨代用品论文文献综述朱梅,孙强,邓佳...
宋敏[1]2004年在《当代人文精神下的建筑装饰》文中研究表明步入后工业社会,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反客为主的支配了社会的走向,造成人类主体性的丧失和生存的异化。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种种危机,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逐渐复苏,并影响了科学观、自然观、和社会观的转变。反映在建筑领域则是对建筑本质的探究。建筑装...
莫先武[1]2004年在《现代意境理论的生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中国文论的建设,要解决好传统文论的现代化问题。中国传统文论核心问题是意境。自王国维始,意境开始了向现代美学的转型。他第一次为中国诗学输入无功利的文学观,并破天荒地进行了意境理论的形上诗学构建,初步形成了以境界为核心的现代意境理论体...
朱靖华[1]2004年在《论宗白华意境说的现代蕴涵》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企图通过对宗白华的研究核心——意境说的读解,找出其中的现代性内涵:宗白华对于意境的阐述是立足于古代艺术之上的,但是除了对于传统审美意向的继承之外,他的贡献更大的是在于对“意境”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现代性的转换,这种转换是立足于更高的历...
齐佩[1]2008年在《谷崎润一郎的唯美世界——浅析《文身》的美学思想》文中提出唯美派是近代欧洲文艺思潮中有深远影响的艺术流派之一。20世纪初日本文坛也掀起了唯美主义思想热潮。谷崎润一郎作为日本唯美派新锐登上文坛。《文身》正是谷崎文学的开山之作。本文试图通过剖析该作品的美学思想从而阐述谷崎文学的唯美...
郝近瑶[1]2004年在《西方先锋派音乐不确定性特征的美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方先锋派音乐在20世纪音乐史上留下了色彩缤纷的印迹。本文研究的先锋派音乐是特指1945年前后产生的带有实验特征的一系列音乐流派,并择取这一时期音乐形态中的不确定性特征进行美学研究。本文结合先锋派音乐的基本技法与形式,在美学...
陈海[1]2004年在《自由之路》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讨论萨特从前期感性学化的现象学到后期政治审美化的探索过程,尤其侧重于对其后期政治审美化历程的探讨。国内萨特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其前期代表作《存在与虚无》的分析及萨特艺术理论的美学探讨,萨特哲学、政治中涉及的美学思想一直为研究者所忽视。通过对几部...
孙旭芝[1]2007年在《托马斯·门罗东方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托马斯·门罗是新自然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世界着名美学家,美国美学学会的组织者和创立者。目前国内外对门罗的研究,主要通过研究和评论他的《走向科学的美学》,来评价他的科学美学方法,而对门罗《东方美学》以及其东方美学思...
李立志[1]2008年在《马克思的实践价值论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考察马克思前西方哲学价值论思想和概括地叙述了马克思价值思想发展轨迹的基础上,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并以实践思维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本质、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理想与价值调节等理论进行论证,力图初步构...
赵天一[1]2012年在《中国古典意象史论》文中提出“意象”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中的核心范畴之一,也是当下艺术批评中被广泛应用的术语之一,但学界对中国古典意象缺少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论证,用而不论其根源的现象普遍存在,或以为是西方舶入。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对中国古典意象予以系统的梳理和必要的说明。第一章主...
谢涛[1]2003年在《时代的选择——林风眠与徐悲鸿艺术思想比较》文中研究说明林风眠与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者。在现代中国美术史上,林风眠与徐悲鸿无疑并称双璧。林风眠侧重于表现主义,徐悲鸿倾向于写实主义。徐悲鸿将西方写实主义精神融进中国画的传统,志在复兴中国画;林风眠把西方现代理念与中国传统相互...
狄青[1]2011年在《对撞·裂变·重构——试述清末民初中国绘画观念的演变》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清末民初中国绘画观念的发展变迁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绘画在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下,自身所发生的变革。通过对比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以及近代中国绘画与古代中国绘画的不同,来梳理这一...
向文祺[1]2016年在《论废名创作的现代性》文中指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废名开创了乡土文学新的写作范式与独特的“顾影自怜”的“审美现代性”抒情方式,在文体风格上实现了从平淡朴讷到奇辟生辣的先锋性实践,同时,他以极富个人洞见的“六朝-晚唐-新文学”谱系观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承与新变...
杨挺[1]2003年在《宋代心性中和诗学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宋代诗学中的心性中和诗学观念。本文认为要求心性中和是宋代诗学的重要特征。所谓心性中和诗学即是指由于宋代心性学渗入诗学,诗学表现出来在诗歌的本旨与功用、创作主体的修养与蓄积、诗歌表达方式、表达的效果及品鉴等各个方面的中和要求。宋人早已指...
赵蕊蕊[1]2013年在《复古:江兆申晚期画风之研究》文中认为江兆申的书画作品,予人惊鸿一瞥的当下,总将其归于复古主义的追随者,然在其晚期复古山水的样式,则是有意识的积极引介现代艺术几何图形的应用,具体体现在其晚期山体与景物的造型之中,形影以现代绘画语言与空间结构。单以惊叹其深度挖掘传世书画的艺术传...
鲍璐瑶[1]2017年在《论项穆《书法雅言》的美学意蕴》文中指出项穆(1552-1599)是明代着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其书学着作《书法雅言》表达了书法审美以及书法艺术鉴赏的书学思想。本文对《书法雅言》所蕴含的书学思想和美学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及发掘,分为叁个部分来论述。第一章,项穆《书法雅...
陈艳辉[1]2003年在《论王阳明的人格美学思想》文中指出王阳明是儒学大家,心学泰斗。受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文化的影响,王阳明十分重视理想人格的培养,“成人之道”是其心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围绕着如何成就理想人格(即圣人人格),王阳明形成了一整套人格美学思想。全文共分叁大部分对其展开论述。一、王阳明人格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