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胜[1]2004年在《转型时期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历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变的同时,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迁,总的来说,从饥寒型到温饱型再到小康型消费结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实现了优化、升级。而消费总量和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的...
赫荣祥[1]2004年在《吉林省资本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理论和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对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进行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吉林省资本市场和经济发展数据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建立了C-D函数和AK模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定量分析得出了吉林省资本市场各组成部分对经济...
肖柯[1]2016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方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方式创新之所以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动力凝聚、方略制定、路径选择等日益面临新的现实要求并呈现新的具体特点。当前,无论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还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
黄娟[1]2014年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公正问题的制度解析》文中指出当前,中国社会正发生着一场大规模的、整体性的、复杂的社会变迁,原有的平衡的社会结构被打破,种种利益矛盾日益突显,多元化、复杂化的利益诉求主体不断显现。在利益重新调整、社会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中,诸多不公正现象暴露出来,引发大量的社会...
吴业苗[1]2003年在《农村社会结构的分化及其主导价值观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快速分化。农村社会群体、组织、制度等实体结构的分化导致农村社会观念结构的分化,并使其呈现出多元性和广泛性等特征。农村社会实体结构,尤其是观念结构的分化,虽活跃了人们的思想,给农村...
王恩胡[1]2009年在《中国转型期农民收入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改革以来,我国开始了向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发展。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由于各种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由于受城市偏向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制约,农...
鲜菊香[1]2003年在《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模式与措施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西部,拥有全国71.4%的国土,27.4%的人口,有着丰富的资源,而其国民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8.6%,富饶的资源和落后的经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80年代初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综合实力...
原丽红[1]2003年在《正确处理农业劳动者阶层分化中的矛盾》文中研究表明农业劳动者阶层的分化对于中国社会结构的合理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叁农”问题的解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农业劳动者在其分化过程中要不断面对来自旧的体制及其遗留的旧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阻隔,要面对各种自然压迫,要面对农村剩余劳...
安奉钧[1]2003年在《外部性:概念解析及经济、政治两域的政府治理》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行为系统分析入手,在更广阔的外延上解析了外部性的概念,概括了它的特征,继而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外部性的向度与量度,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解决经济域外部性问题的基本思路,探研以治污和环保为典型的政府管制的基本政策及其...
文华锋[1]2003年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特区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加快,中国加入WTO背景下,怎样定位中国经济特区,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本文首先考察了经济全球化的各个方面,在此前提下,对中国经济特区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对在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前途等作了...
梁胜初[1]2003年在《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文化需要,并且作为人所特有的,得以从动物界脱颖而出的高层次需要的精神文化需要,更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灵长的表征。这种需要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劳动,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因素的发展变化而发展...
李志强[1]2015年在《转型期农村社会组织:理论阐释与现实建构》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快速转型时期。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加速了农村场域制度变迁和市场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农村传统社会结构处于整体流变状态。农村组织资源快速流失和社会失序为新时期农村社会治理结构的重塑提出了客观诉求。...
刘锡光[1]2003年在《文化观下数学建构学习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学学习差异日趋扩大的现实与“大众数学”基本理念相矛盾。学习差异不仅表现为学业成绩,也表现为学习兴趣、态度、情感及能力等素质。差异研究一是要运用现代建构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是“学生主体通过对客体的思维构造,在心理上建构客体的意义过...